个人看法,恐龙的时代相对于高等智慧与文明的出现来说,太早,而这之中关键的变量是——植物的进化的速度太慢了。
现在植物界处在绝对主导地位的被子植物,在恐龙时代末期的白垩纪才出现,到将近新生代时才爆发式地繁盛。被子植物演化的时间,要比当今存世的任何一种动物门类——无论鱼、两爬、鸟、哺乳动物还是昆虫——都要短,但被子植物本身却是一个多样性超出任何一种脊椎动物,复杂程度极高的门类。被子植物的虫媒授粉、胚胎发育、播种策略,更进一步还有根瘤菌共生固氮、C4光合作用等更高级的功能,这都是要时间来演化的。
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是能量输入的基础,而在高等智慧的文明中,植物所对应的——农业,就更是一切的根基。农业提供了一种极其高效、稳定的能量转化途径,使得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主动且大规模地获取能量,可以实现定居,可以驯养其他动物,可以可持续地发展,进而为智力的进化提供稳固的保障。
农业出现之前,人类即便会直立行走,会用火,会使工具,会团队合作,甚至会使用语言沟通,如果能量获取还是靠狩猎和采集,那充其量也只是位于食物链高端的一个物种,而只有到农业出现之后,人类才真正具备了“高等智慧”,知道去改造自然以谋求更大的进步,从而发展出“文明”。从完全依靠狩猎采集这类听天由命的方式,到刀耕火种式不可逆生产,再到按季节规律周期性生产作物,这个过程里能量获取的效率是在以几何级数提升。狩猎时代一个部落拼上老命一年时间付出的努力也就能获得几头大型猎物的能量,还要损失大量的人力,而农耕时代不仅补充能量的频率大大提高,伤亡率更是近乎于零,余下来的大量时间,才会将大脑获得的这些宝贵的能量用来思考——如何与其他个体沟通,如何建造更好的住房,如何打造更耐用的工具,如何交易其他部落的商品,如何强化部落的统治……于是语言、建筑、手工业、经济、军事,这些文明的基本构成要素才会慢慢产生,人类的智慧也才会慢慢进化到高出一切生物的程度。这是只有不仅不需要天天忧心活不活得过当晚,而且每天还能吃饱饭的时候才能去发展的。
然而问题在于,农业不是说无论什么植物的种子往地里一扔就能发展起来的,有了被子植物,还得是能量转化效率更高的单子叶植物;有了单子叶植物,还得是适应能力更强的禾本科植物;有了禾本科,还得有富含能量密度高的胚乳的种子(否则杂草也是禾本科);有了这些种子,还得有适合于耕种的更特定的品种。人类最终也就培育出了几种非常特定的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玉米等,而且这些作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理条件下,人类介入这些植物的演化进程,通过人为配种驯化野生植物,使之按人类的需求生长并能够为人类提供能量。人类培育粮食作物的历史,充其量不过一万来年,而且是在一万年前那个关头,世界各地的人类集中地驯化了小麦、水稻、玉米等不同的粮食作物,说明植物也是在那个时候才真正进化到了引发农业生产的阈值,而这个时间点不过是在万年前,相比地质演化史简直不值一提。
所以现在就很明显了,恐龙时代甭说粮食作物了,连开花植物都尚且是稀有物,以中生代的植被,根本不具备被人为改造、利用来大规模获取能量的条件。比如下图这种恐龙时代的典型植被,高位是大型裸子植物,低位是蕨类,能够被食用的只有树叶这种能量储存效率很低的部位。但在当时这个植被特征下,强烈的光合作用使得大气氧气含量增高,导致生物个体普遍巨大,但能量却全消耗在个体无节制的生长上,无法用来供给大脑的发育。于是植食性动物的全部时间都得耗在啃食树叶上以供给自己庞大的躯体上,肉食动物的能量则同样消耗在巨大个体的猎杀中,能量的时间利用率极低,以这条能量流动路线的效率,演化出高等智慧这么变态而且精确的能量输入要求根本就不用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