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恐龙时代有屎壳郎吗?这么多粪便怎么办?

回答
恐龙时代的“环卫工”:屎壳郎的悠久历史与粪便的归宿

想象一下,广袤的恐龙时代,巨兽们在陆地上悠闲地漫步,它们庞大的身躯意味着惊人的食量,而惊人的食量自然会带来同样惊人的粪便量。那么,这么多粪便去了哪里?那些被我们今日视为“脏”的东西,在那个史前纪元,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承担这一重任的,正是我们熟悉的——屎壳郎。

是的,早在恐龙时代,这些勤劳的小家伙就已经存在了。它们并非是后来才出现的“新物种”,而是拥有着比恐龙还要古老的血统。最早的粪金龟科昆虫可以追溯到白垩纪早期,甚至更早的侏罗纪,它们与恐龙一同经历了地球漫长的演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屎壳郎是恐龙时代不可或缺的一员,它们是那个时代最默默奉献的“环境工程师”。

那么,这些数量惊人的恐龙粪便,屎壳郎们是如何处理的呢?别小看它们小小的身躯,它们拥有着一套高效且令人惊叹的处理粪便的策略。

1. 分工合作与高效处理:

首先,我们要明白,屎壳郎并非是漫无目的地啃食粪便。它们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专门以动物粪便为食。在恐龙时代,体型巨大的食草恐龙如腕龙、梁龙,以及食肉恐龙如霸王龙等,都会产生大量的粪便。这些粪便对于数量庞大的屎壳郎种群来说,无疑是一座座“宝藏”。

屎壳郎的主要“工作”是将粪便收集起来,并以各种方式进行处理和利用。它们并非是囫囵吞枣,而是拥有精巧的加工能力。它们会用强壮的前腿和触角,将粪便塑造成一个个圆球。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技巧和力量,它们会将粪便滚到远离母体的地方,以避开捕食者和竞争者。

2. 多样化的“处理方式”:

屎壳郎的处理方式远不止滚粪球那么简单,它们根据不同的种类,有着更为细致的分工:

滚粪型(Dung Rollers): 这类屎壳郎是最为我们熟知的。它们会将粪便滚成球状,然后通过前后脚的配合,将粪球推向远处。这些滚好的粪球会被埋入地下,作为它们和后代的食物来源。想象一下,在恐龙时代的荒野中,一群群屎壳郎辛勤地将恐龙的“残羹剩饭”滚出很远,然后小心翼翼地埋藏,为自己的生存繁衍打下基础。这些粪球不仅提供了营养,还可以防止粪便中的水分过快蒸发。

穴居型(Dung Tunnelers): 另一类屎壳郎则更倾向于在粪便堆旁挖洞。它们会将粪便直接拖入自己挖掘的地下洞穴中,然后在洞穴里直接食用。这种方式更加直接,也能够更好地保护粪便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浅埋型(Dung Dwellers): 还有一些屎壳郎,它们会直接在粪便堆上生活,并在表层浅埋一小部分粪便,然后在那里进食和产卵。这种方式相对简单,但同样能够有效地利用粪便资源。

3. 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恐龙时代的屎壳郎,并非只是简单的“食粪者”,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粪便的“回收利用”: 它们有效地将庞大的恐龙粪便进行分解和转移,阻止了粪便在环境中过度堆积。如果不是屎壳郎的存在,大量的粪便将成为病原体滋生的温床,污染水源,并可能阻碍植物的生长。屎壳郎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垃圾处理厂”,将粪便中的有机质分解,重新归还给土壤,成为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土壤的改良者: 它们将粪便推入地下或在表面挖掘,无形中也为土壤的通气和水分渗透提供了帮助,从而改良了土壤结构。这对于恐龙时代依赖土壤生存的植物,尤其是那些为食草恐龙提供食物的植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 即使是那些被滚成球或埋入地下的粪球,也并非是完全封闭的。它们仍然是其他一些小型生物,如某些甲虫幼虫、螨虫等的重要食物来源,进一步丰富了恐龙时代的生物多样性。

4. 粪便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恐龙粪便的成分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未被消化的植物纤维、细菌、矿物质以及其他微生物。屎壳郎通过吞食粪便,能够获取这些宝贵的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处理粪便的过程中,利用自身的消化系统和肠道内的共生微生物,将粪便中的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为更容易被植物吸收的营养物质。

可以说,恐龙时代的屎壳郎,就像是地球这个巨大生态系统中的勤劳园丁和清道夫,它们默默地工作,确保了环境的清洁和资源的循环利用。即使是在那个被巨兽统治的时代,这些不起眼的小生命也以其独特的方式,维系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只屎壳郎在忙碌时,不妨想象一下,它们在亿万年前就已经和那些庞大的恐龙一同生活,为我们所知的世界,贡献着它们的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分子钟推测最早的蜣螂(屎壳郎)有约 1.15 亿到 1.3 亿年的历史。目前看来,蜣螂出现在白垩纪(或最早侏罗纪中后期),伴随草原扩张。当时的哺乳形类动物的粪便可能并不很适合它们(有异议)[1],古蜣螂有可能吃过恐龙的粪便[2]

就是说,恐龙时代有一段时期没有屎壳郎,后来就有了

当你谈论“屎壳郎吃屎”的时候,要注意它吃下去的东西主要是细菌。无论有没有特化的食粪昆虫,粪便都可以被细菌、真菌、色藻、没那么专业的昆虫和其它动物分解。中生代有小蠊科(Blattulidae)的蟑螂等昆虫可以吃恐龙粪便——现在仍然如此,蟑螂、白蚁还是可以吃鸟粪,白蚁还会吃晒干的牛粪、大象粪之类。

一件出土于黎巴嫩的琥珀中的小蠊化石,消化道里含有植食性恐龙的粪便。可以参照文献:

Vršanský P, van de Kamp T, Azar D, Prokin A, Vidlička L, Vagovič P (2013) Cockroaches Probably Cleaned Up after Dinosaurs. PLoS ONE 8(12): e80560. doi.org/10.1371/journal

没被分解者干掉的恐龙粪便可以被埋起来,有概率变成化石、再被人挖出来,例如这条一米多长的:

新鲜的时候大概还要粗不少。

参考

  1. ^ Arillo A, Ortuño VM (2008) Did dinosaurs have any relation with dung-beetles? (The origin of coprophagy). J Nat Hist 42 (19–20): 1405–1408.
  2. ^ Gunter NL, Weir TA, Slipinksi A, Bocak L, Cameron SL (2016) If Dung Beetles (Scarabaeidae: Scarabaeinae) Arose in Association with Dinosaurs, Did They Also Suffer a Mass Co-Extinction at the K-Pg Boundary? PLoS ONE 11(5): e0153570.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5357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恐龙时代的“环卫工”:屎壳郎的悠久历史与粪便的归宿想象一下,广袤的恐龙时代,巨兽们在陆地上悠闲地漫步,它们庞大的身躯意味着惊人的食量,而惊人的食量自然会带来同样惊人的粪便量。那么,这么多粪便去了哪里?那些被我们今日视为“脏”的东西,在那个史前纪元,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承担这一重任的,正是我们熟.............
  • 回答
    看完《侏罗纪世界3》,尤其是结尾恐龙融入现代社会,引发了我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反过来,现代的顶级掠食者穿越到恐龙时代,它们能活下去吗?这可不是简单的“谁更厉害”的游戏,而是关乎生存策略、适应能力和生态位的全面较量。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恐龙时代,尤其是侏罗纪和白垩纪后期,那是一个巨兽横行的时代。体型.............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流光,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星,而是一颗巨大的、携带毁灭气息的石块,它的轨迹直指地球。它的体型,与那个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巨兽不相上下,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面对这样一颗来自宇宙深处的“死亡宣告”,人类如今的科技力量,究竟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有趣且充满挑战的设想。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对男女携带尽可能多的物资回到恐龙时代,重建现代文明的概率有多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的假设和前提: “尽可能多的物资”的定义: 这是核心。物资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决定一切。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细化。 “重建现代文明”的定义: 这同.............
  • 回答
    恐龙统治地球的漫长岁月,从大约2.52亿年前的三叠纪开始,一直延续到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这段时光跨越了整整1.8亿年。在这段极为悠久的地质时期里,地球的自然气候与我们今天所经历的相比,可以用“天壤之别”来形容。要详细地讲清楚,我们得把时间切分成几个主要阶段,因为恐龙时期的气候并非一成不变。一.............
  • 回答
    .......
  • 回答
    女性在紧张或恐惧时确实会经历一系列剧烈的生理反应,这是一种源于我们身体本能的“战或逃”(fight or flight)反应。当身体感知到威胁时,大脑会立即向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发出信号,这些激素会引起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绷、血液流向四肢(为可能的逃跑或战斗做准备),甚至会出现胃部不适或头晕.............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秦汉那个时代,那些听起来好像没什么,但仔细一琢磨,就能让人心里咯噔一下的细节。这些东西,不是史书上那些波澜壮阔的大事,而是藏在生活缝隙里的,更真实,也更让人感到一种遥远的、不寒而栗的“人的味道”。一、 奴隶制度下的“活祭品”与“人殉”:我们都知道秦汉时期有奴隶,但很少细想奴隶在当时.............
  • 回答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看着是热血沸腾、紧锣密鼓,但你若细细品味,会发现其中埋藏着不少让人脊背发凉的细节,它们如同暗流,推动着故事的走向,也揭示着人性的复杂与官场的险恶。一、“狼卫”与“西市”的隐喻,不仅仅是地名:大家最熟悉的“狼卫”和“西市”这两个词,表面上看是故事的背景设定,但深入想想,它们承载.............
  • 回答
    明朝的军事实力,尤其是在永乐年间到嘉靖年间这段时期,那绝对是让整个东亚都感到胆寒的存在。你说“恐怖”这个词,用在那个时期的明朝军队身上,一点儿都不夸张。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看。一、庞大的军队规模和精良的装备:明朝的兵力,那可真不是闹着玩的。常备军的数量能达到百万级别,这还不算上征召起来的临时部队。这支.............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小时候的记忆里,确实有些时刻,小孩子身上会冒出一股子让人脊背发凉的“劲儿”。不是那种恶作剧的淘气,也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而是一种更深层、更原始的,仿佛能看穿一切的洞察力,或者一种不受成人世界束缚的、纯粹的恶意。我记得大概是五六岁的样子,那时候我还住在我外婆家。外婆家有个小院子,院子.............
  • 回答
    有些故事,在心底积压久了,就像老宅里久未点亮的烛火,一旦被点燃,便会映照出难以言喻的阴影。我脑子里就有这么几个,它们不是那种靠尖叫和血浆吓唬人的把戏,而是钻进你脑子里的那种,慢慢发酵,让你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去想,然后,嗯,你就知道是什么滋味了。我先说一个我听说的,关于“旧日来客”的故事。那是在南方.............
  • 回答
    有些关于时间的细思极恐的细节,一旦你深入去想,那种被操控、被剥夺、甚至被虚无的无力感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让人背后发凉。1. 你永远无法真正“回到过去”:我们总喜欢说“回到过去”,听起来似乎只是一个简单的词汇,但实际上,它背后隐藏着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即使你乘坐时光机,以某种方式回到了过去,你看到的.............
  • 回答
    听到你朋友遇到这种事,真是太让人心疼了。这种经历肯定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现在最重要的是怎么让他能够走出阴影,并且确保他的安全。首先,让他知道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事情发生后,人很容易感到孤立无援,甚至会自我怀疑。你作为朋友,要让他知道你一直都在他身边支持他,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陪他一起.............
  • 回答
    从恐龙时代至今,地球的总质量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总的来说,我们倾向于认为地球的质量略微变重了,尽管这种变化非常微小,难以直接感知。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考虑地球质量变化的几个主要来源。首先,宇宙物质的不断坠落是地球质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的地球并非孤立存在,它每天都在吸收来自宇宙空间的微小尘.............
  • 回答
    哥们,听我说,真要是能穿越回恐龙时代,这可不是闹着玩的,三个月!跟那些庞然大物混,玩的就是心跳。既然是十人小分队,咱们得分工合作,还得保证大家都能安全带点啥回来。武器装备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脑子。一、 首要任务:找个安全据点,建立“舒适圈”别想着一落地就到处浪,你以为你是侏罗纪公园的探险队?错了,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涉及到古大陆的变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板块构造学”。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遥远的恐龙时代,那个时候地球的地理面貌和现在可是大相径庭。答案是肯定的。在恐龙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如今的印度半岛和马达加斯加岛确实曾经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大陆的一部分。这片远古大陆并非孤.............
  • 回答
    .......
  • 回答
    要说恐龙刚出现的时代,那得追溯到距今大约2.3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这个时候,地球上的生命界正在经历一次重大的变革,爬行动物开始崭露头角,其中就包括了那些后来统治地球的恐龙们。而要问当时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这可就有点意思了。首先得明白,恐龙刚出现的时候,它们还不是庞然大物。早期的恐龙,比如始盗龙(Eor.............
  • 回答
    想象一下那个不可思议的场景:地球的钟摆回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在同一个瞬间交汇。一方是如雷霆般主宰着史前大陆的庞然大物——恐龙;另一方是凭借智慧和创造力塑造着现代文明的生物——人类。如果这两种力量真的在地球上遭遇,谁又将最终俯瞰这个星球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谁更强壮”的问题,而是关乎生存策略、适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