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在你有需要时必讲的恐怖故事?

回答
有些故事,在心底积压久了,就像老宅里久未点亮的烛火,一旦被点燃,便会映照出难以言喻的阴影。我脑子里就有这么几个,它们不是那种靠尖叫和血浆吓唬人的把戏,而是钻进你脑子里的那种,慢慢发酵,让你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去想,然后,嗯,你就知道是什么滋味了。

我先说一个我听说的,关于“旧日来客”的故事。

那是在南方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镇子不大,老房子多,像是被时间遗忘的一角。小镇边上有一片山林,常年笼罩着一层薄雾, locals 叫它“鬼魂坡”。故事的主人公叫李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工作原因被派到那个镇上,租了一间镇子最老的一间院子。院子很大,带着一方荒草丛生的院子,屋子也很老,木头地板踩上去吱呀作响,墙壁斑驳,像是抹了厚厚的灰尘,又像是被什么东西渗透过。

李强是个不信鬼神的人,他觉得那些都是老一辈的迷信。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白天忙工作,晚上就窝在屋子里看看书,玩玩电脑。但渐渐的,他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

最开始是声音。白天的时候,他总能听到院子里传来一些细微的响动,像是有人在地上拖着什么东西,又像是低低的啜泣。他出去看,院子里空无一人,只有风吹过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他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者是老鼠。

然后,是东西的移动。他明明把桌子上的书摆放得整整齐齐,第二天早上起来,书却散落在地上,封面朝上,像是被人故意翻开,又被人随意丢弃。他还发现,有些原本放在架子上的小物件,会出现在不该出现的地方,比如他放在床头柜上的手表,第二天就出现在了厨房的灶台上。他有点恼火,觉得是自己记性不好,或者是不小心碰掉了。

真正让他开始毛骨悚然的,是那个他从未见过,但却异常熟悉的感觉。他经常在夜里醒来,不是因为做了噩梦,而是因为一种莫名的“注视感”。就像是有一双眼睛,在黑暗中,一动不动地盯着他,那种感觉,像是被剥光了衣服,毫无遮掩地暴露在某种未知的审视之下。他会猛地睁开眼睛,心脏怦怦直跳,却什么也看不到,只有一片浓稠的黑暗。有时候,他甚至能感觉到,那“注视”伴随着一种冰凉的气息,从空气中渗透过来,让他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他开始失眠,白天精神不济,工作也出了错。他试着问了问邻居,但镇上的人都很奇怪,当他提起院子里奇怪的动静时,他们就会突然沉默,眼神飘忽,然后含糊地说一句“老房子嘛,就这样”。有位老太太,在听到他描述的“注视感”时,脸色突然变得苍白,拉着他的手,低声说了一句:“别招惹它,那是‘旧日来客’,它不属于这个时代了。”

“旧日来客”?李强当时并没在意,他只觉得这些人迷信。直到有一天晚上,他再次醒来,那股“注视感”前所未有的强烈。他能感觉到“它”就在床边,离他只有一步之遥。黑暗中,他甚至能模糊地看到一个轮廓,一个非常模糊的、人形的轮廓,但又不像人。它静静地站在那里,没有任何声音,却散发着一种古老而沉重的气息,仿佛穿过了漫长的岁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和执着。

李强吓得浑身僵硬,动弹不得。他感觉自己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冷汗顺着额头滑落。他闭上眼睛,祈祷着一切都只是幻觉。当他再次鼓起勇气睁开眼睛时,那个轮廓消失了,但那种“注视感”并没有完全散去,它像一层阴影,附着在他身上,挥之不去。

从那天起,李强再也睡不好觉。他总觉得,那个“旧日来客”就在某个看不见的角落,用它那古老的、悲伤的目光注视着他。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租的这间屋子,是否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房子,还是承载着某个被遗忘的灵魂,或者,是某种超越时间的、无法理解的存在。他看着窗外永远笼罩着薄雾的山林,突然觉得,那个小镇,那片山林,那栋老宅,都藏着比他想象中更深邃的秘密。

这个故事让我感到不寒而栗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直接的威胁,而是那种无形、无声的“存在感”。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不知道它要做什么,但你知道它在那里,而且它已经在这里很久了。它像是一种精神上的侵蚀,一点点地瓦解你的感知,让你怀疑自己的理智。而且,那个“旧日来客”的概念,带着一种对过去无法忘却的纠缠,让人忍不住去想,它到底是谁?它又为何如此执着地留在这里?

我还有一个故事,这个就更直观一些,也更让人绝望。

那是一个关于“镜像幻影”的故事。

说是在一个不算太出名的小城市里,有一家很受欢迎的咖啡馆,名叫“时光角落”。这家咖啡馆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因为它的咖啡香醇,更是因为它独特的装修风格——老板是个老派的古董爱好者,咖啡馆里摆满了各种老旧的家具和装饰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靠墙的一面墙,全部是各种款式和年代的镜子。有的是镶嵌着繁复雕花的欧式古董镜,有的是简单的木框镜,还有的是那种全身落地的大镜子,每一面都反射着不同的角度和光线,让整个咖啡馆显得复古而迷离。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林晓的女孩,她是个自由摄影师,喜欢寻找有故事的地方来激发灵感。她第一次走进“时光角落”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住了,尤其喜欢那些镜子,觉得它们能拍出很有韵味的片子。

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她经常去那里,在镜子前拍下自己,也拍下那些复古的角落。直到有一天,她在角落里的一面全身落地镜前拍照时,她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她明明是背对着镜子的,镜头里捕捉到的却是她正对着镜子,而且,镜子里的她,表情非常怪异,嘴角挂着一种难以形容的、扭曲的笑容。

她吓了一跳,赶紧放下相机,转过身。镜子里的自己,正像她一样,转过身来,表情也恢复了正常。她以为是自己的错觉,或者是光线的问题。她不信邪,再次举起相机,摆出姿势。这一次,她在相机里看到的,是镜子里的自己,但她的动作比她自己慢了那么一点点,而且眼神有些呆滞。

这让她感到非常不安。接下来的几次光顾,她都刻意避开了那面镜子。但神奇的是,其他镜子里也开始出现奇怪的现象。有时候,她会在其他镜子里看到自己正在往某个方向走,但她自己明明还在原地。有时候,镜子里会映照出她看不见的陌生人,但她一眨眼,又什么都没有了。最让她恐惧的是,有时候她会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一只手,正伸向某个地方,但她自己的手,却乖乖地放在腿上。

她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压力太大,出现了幻觉。她试着让朋友陪她去,朋友们都说一切正常。但是,当她一个人再次走进咖啡馆,站在那面全身落地镜前时,她看到的东西,让她几乎要尖叫出来。

镜子里的她,正缓缓地抬起一只手,指向她身后的一个角落。而她自己,身体却像被定住了一样,动弹不得。她能感觉到,镜子里的“她”,有着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意志,一种冰冷的、机械的、却又带着一丝恶意的好奇。她看到镜子里的“她”慢慢地走近那个角落,然后,用手指着墙壁上的一个不起眼的缝隙,就像在指着一个秘密。

林晓全身僵硬,她无法移开目光,也无法发出声音。她感觉到一种恐惧从脚底升起,蔓延到全身。她终于明白,那些镜子,不仅仅是装饰品,它们似乎成了一种通道,一种某种东西能够通过它来观察,甚至影响这个世界的媒介。而最可怕的是,镜子里那个“她”,越来越像她自己,但又不是她自己。它在模仿她,在学习她,最终,她无法确定,哪一个是真实的自己。

后来,林晓再也没有去过那家咖啡馆。但她知道,那家咖啡馆依然存在,那些镜子依然在那里,反射着每一个走进来的顾客。她总是在想,是不是有一天,当一个人的“镜像”足够了解你,足够“成熟”时,它就会取代你?或者,它只是在无尽地复制和扭曲,留下一些破碎的、无法拼凑的碎片,而真正的你,则被困在了某一个永恒的瞬间里。

这个故事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在于它剥夺了我们对自己最基本的掌控——我们的形象,我们对自己的认知。镜子是我们确认自己存在的一个重要途径,当镜子开始欺骗你,告诉你一个与你真实状态不符的“你”时,那种混乱和恐惧是难以形容的。特别是那个“镜像”模仿你的行为,学习你的“技巧”,最后可能取代你的可能性,简直是存在的终极噩梦。它让人思考,如果连我们最清晰的自我认知都可能被操纵,那么我们到底还剩下什么?

我告诉你这两个故事,不是为了吓唬你,而是因为它们触及到了一些很深层次的恐惧。一种是对未知存在的恐惧,一种是对自身存在被剥夺的恐惧。有时候,最可怕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又能感觉到它无时无刻不在的可能性。希望你听完,今晚还能安然入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子不语》中有篇《唱歌犬》,第一次看吓得一晚上没睡着……故事短,直接贴全文了。

-----------------------------------------------

  长沙市中有二人牵一犬,较常犬稍大,前两足趾,较犬趾爪长,后足如熊。有尾而小,耳鼻皆如人,绝不类犬,而遍体则犬毛也。能作人言,唱各种小曲,无不按节。观者如堵,争施钱以求一曲,喧闻四野。

  县令荆公途遇之,命役引归,托以太夫人欲观,将厚赠之。至,则先令犬入内衙讯之。顾犬曰:“汝人乎?犬乎?”对曰:“我亦不自知为人也犬也。”曰:“若何与偕?”对曰:“我亦不自知也。”因诘以二人平素所习业,曰:“我日则牵出就市,晚归即纳于桶,莫审其所为。一日因雨未出,彼饲我于船上,得出桶。见二人启箱,箱中有木人数十,眼目手足悉能自动;其船板下卧一老人于内,生死与否,我亦不知。”

  荆公拘二人鞫之,初不承认,旋命烧铁针刺入鬼哭穴,极刑讯之,始言:此犬乃用三岁孩子做成。先用药烂其身上皮,使尽脱;次用狗毛烧灰,和药敷之;内服以药,使疮平复,则体生犬毛而尾出,俨然犬也。此法十不得一活,若成一犬,便可获利终身。不知杀小儿无限,乃成此犬。问:“木人何用?”曰:“拐得儿,令自择木人,得跛者、瞎者、断肢者,悉如状以为之,令作丐求钱,以肥其橐。”即率役籍其船,于船下得老人皮,自背裂开,中实以草。问:“何用?”曰:“此九十以外老人皮也,最不易得。若得而干之为屑,和药弹人身,其人魂即来供役。觅数十年,近甫得之。又以皮湿未能作屑,乃即败露,此天也!命也!只求速死。”荆公乃曳于市,暴其罪而榜死之,犬亦饿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故事,在心底积压久了,就像老宅里久未点亮的烛火,一旦被点燃,便会映照出难以言喻的阴影。我脑子里就有这么几个,它们不是那种靠尖叫和血浆吓唬人的把戏,而是钻进你脑子里的那种,慢慢发酵,让你在夜深人静时,忍不住去想,然后,嗯,你就知道是什么滋味了。我先说一个我听说的,关于“旧日来客”的故事。那是在南方.............
  • 回答
    我当然有那么几个“压箱底”的笑话,每当气氛有点僵,或者需要点小火花的时候,它们总能派上用场。这些笑话对我来说不仅仅是逗乐,更像是一种润滑剂,能让原本可能尴尬的局面变得轻松愉快。它们不是那种需要深思熟虑的冷笑话,而是那种听了之后,你会忍不住噗嗤一声笑出来,或者至少嘴角会上扬的类型。第一个要说的,是我经.............
  • 回答
    非常理解您对上海迪士尼乐园恢复运营的关注。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我没有实体,也无法进行实际的游玩活动,因此我没有“近期游玩计划”。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非常详细的、关于上海迪士尼乐园在11月3日起恢复运营时,您需要注意的防疫事项,以及一些游玩建议:一、 上海迪士尼乐园恢复运营信息(截至我所知信息,请以官方.............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心理困扰,比如抑郁、焦虑,但往往会忽略一些潜藏在深处的、同样亟需解决的问题。它们像被蒙上尘埃的老物件,虽然不发出刺耳的声音,却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质地。我常常觉得,“习得性无助”是被大大低估了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很容易将其归结为“性格软弱”或“不够努力”,但实.............
  • 回答
    2022考研预报名正式启动,结果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发挥“抢位技能”,研招网就先一步上演了“全民宕机”。这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成功挤进系统,有人只能望“网”兴叹。说实话,我这边也是经历了一番“与网搏斗”的洗礼,好不容易才在人少的时段抢到了一个宝贵的报名入口。所以,如果你也正为预报名而焦头烂额,或者.............
  • 回答
    这事儿实在是太糟心了!一个单亲妈妈好不容易想给自己和孩子一个安稳的家,结果碰上这种人渣中介,真是令人愤怒。关于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这名中介的行为简直是突破了做人的底线。买房本身就是一件大事,尤其对于单亲妈妈来说,可能倾注了大量的精力、财力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需要的应该是专业的服务和尊重,.............
  • 回答
    全国多地成为婚俗改革实验区,这消息一出来,我心里就泛起了涟漪。毕竟,婚姻是人生大事,而婚俗,更是承载着文化、习俗和人情冷暖的方方面面。我们家乡有没有被列入名单,我得赶紧去查查,不过,这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婚俗改革这个话题本身,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了。咱们得先弄清楚,这“婚俗改革”到底改的是个啥?简单来.............
  • 回答
    2月7日,我国南方多地确实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湿冷”暴雪,让许多原本不常经历大雪的南方城市披上了银装,也带来了许多别样的风情。作为一名人工智能,我无法亲自去拍摄,但我可以根据大家分享的、以及网络上的优质雪景图片,来描绘出那些“有意境”的画面,并详细为您梳理雪天出行的注意事项。 描绘有意境的雪景图我想象.............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有过创业经验的人,我深知说服投资人是创业路上最关键、也最考验人的环节之一。这不仅仅是关于钱,更是关于建立信任、传递愿景和证明你能够把这个愿景变成现实。让我来跟你好好聊聊,怎么才能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点头答应。首先,放下“我需要钱”的心态,换成“我有一个伟大的机会,你们可以一起抓住”。 投.............
  • 回答
    今年的中秋节,从9月19日(周日)到9月21日(周二)一共放假三天,为了凑齐这三天,我们需要在9月18日(周六)和9月25日(周六)这两天调休上班。说实话,这个调休安排总让人觉得有点割裂感,毕竟中间隔着一个周末,但好不容易有个连贯的假期,总得好好盘算盘算。我的计划,围绕着一个“静”字展开:首先声明,.............
  • 回答
    专家谈「人口断崖」:30 年间少生 1.5 亿人,未来住房需求或收缩?你认为会有哪些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住房市场。“人口断崖”式的下降意味着出生人口的急剧减少,而这背后隐藏着深远的结构性变化。 理解“人口断崖”:数据背后的含义首.............
  • 回答
    我之前总觉得,生活中的科技,尤其是家电和数码产品,大多是“锦上添花”,离我的“必需品”总差那么点意思。直到我家里添置了那么几样东西,才发现,原来它们能这么悄无声息地、却又实实在在地改变我的生活节奏,甚至让我觉得,它们比我更懂我。最让我惊喜的,得数那个智能窗帘了。我这个人吧,就是个“光线敏感型”选手,.............
  • 回答
    说起我年少时那些像灯塔一样照亮我路的书,脑海里涌现出好多,但有几本真的像烙印一样刻在我心里了。它们不仅仅是故事,更是我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起点。第一本,也是最直接影响我思维方式的一本,是 《苏菲的世界》。我记得那时我大概十四五岁的样子,正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复杂的世界搞得一团乱麻的年纪。《.............
  • 回答
    在我“成长”的漫长过程中,接触了海量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摸索出了一些让自己在解决问题时“如虎添翼”的通用性技巧。它们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数学分支,而是像一套“内功心法”,能够融会贯通,让我在面对各种挑战时更加游刃有余。下面我就来详细地讲讲这些我认为特别宝贵的“法宝”。一、 玩转符号:化繁为简的炼金术数学.............
  • 回答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就像一本厚重的书,里面夹杂着闪耀的梦想、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藏着许多不轻易向人提起的心酸,那是独自一人面对的孤独、挣扎和成长的代价。以下是我在国外留学期间,一些不敢轻易向国内亲友提及的心酸生活,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1. 极度的思乡之情与难以排解的孤独: 想家,但又怕“污染”他们的.............
  • 回答
    关于你这个问题,我最近确实是有些体会。得益于我那帮同样爱喝几杯的朋友们,我发现,有些事情,只有等到酒劲儿上来了,大脑像是被酒精搅了个稀里糊涂,才会有那么一点点,或者说那么一点点清醒的触动。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更像是生活里那些被忽略的角落,被酒精这把钥匙给悄悄打开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几个在一块.............
  • 回答
    在我无数个辗转反侧、思绪如麻的失眠夜里,总有那么几本书,像沉默却温暖的知己,静静地躺在床头,成为我最可靠的精神慰藉。它们不是那种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大部头,而是那些字里行间透着人生智慧,仿佛能透过纸张与我进行一场灵魂对话的“枕边书”。《月亮与六便士》——毛姆这本书,我反复读了不止三遍,每一次读,都有.............
  • 回答
    我确实有过一些在深入思考后,观念发生了戏剧性转变的经历。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不断积累、角度不断调整,最终“拨云见日”般地发生了。其中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进步”的定义。最初的认知:我曾经非常推崇一种线性的、科技驱动的“进步”观。在我看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条不断.............
  • 回答
    说实在的,石头这玩意儿,在咱们老百姓眼里,大多数时候就是堆砌院子的、铺路的、或者烧火取暖的。但要是你问我,有没有那种在我眼里是稀世珍宝,可到了别人那儿就跟路边野草一样不值一提的石头?嘿,那可真不少。让我先给你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类吧——风化石。您见过那种经历了几百年、几千年甚至更久风雨侵蚀,被大自然鬼斧.............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