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有哪些被忽略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化解?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心理困扰,比如抑郁、焦虑,但往往会忽略一些潜藏在深处的、同样亟需解决的问题。它们像被蒙上尘埃的老物件,虽然不发出刺耳的声音,却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质地。

我常常觉得,“习得性无助”是被大大低估了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很容易将其归结为“性格软弱”或“不够努力”,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在持续的负面经历中,个体逐渐丧失应对能力,甚至不再尝试去改变的心理习得。

想想看,一个孩子,无论他如何努力学习,考试成绩总是不尽如人意;或者一个成年人,在职场上屡次付出心血,却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反而遭遇打压。一开始,他们可能会挣扎,会寻求方法,会抱怨。但当这种“努力无效”的信号不断重复,并且外部环境似乎也没有任何改善的迹象时,大脑会开始“学习”到一种“我无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现状”的结论。

这种习得性无助,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逐渐侵蚀人的主动性和希望。它不仅仅是“消极”,而是一种更深的“无能为力感”。一旦习得,它会像一张无形的网,将个体束缚住。即使后来出现了机会,他们可能也因为过去的经验,不再相信自己能够抓住,甚至会下意识地回避,以免再次体验失败的痛苦。

更隐蔽的是,这种无助感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一个在原生家庭中长期被否定、被控制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得非常被动,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害怕惹恼别人。他们会习惯性地将自己放在一个弱势的位置,即使在健康的伴侣关系或友谊中,也难以建立平等、互信的连接。

另一个被我们常常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心理问题是“适应性退缩”。这不是病态的,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长期化,就会变成一种阻碍。

我们都知道,生活充满了变化,有顺境也有逆境。当遇到挑战时,我们通常会倾向于积极应对。但有些人,当面对过于强大或难以理解的压力时,会选择一种“退缩”的方式,来降低内心的不适感。这种退缩,不一定是逃避,而可能是一种“假装一切如常”的麻痹。

举个例子,一个原本热情洋溢的人,因为经历了一次严重的感情创伤,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拒绝新的社交,甚至对曾经热爱的活动失去兴趣。他们不是不想,而是内心深处已经形成了“安全区”,任何可能触及伤痛的因素,都会被本能地排斥。这种退缩,就像是将自己藏在厚厚的壳里,虽然暂时避免了伤害,但也隔绝了阳光和外界的滋养。

更微妙的适应性退缩,表现在那些“好像过得还可以”的人身上。他们没有经历什么戏剧性的崩溃,但你总能感觉到他们身上缺少一种“生命力”。他们可能安于现状,不愿尝试新事物,对生活中的挑战持保守甚至回避态度。这种退缩,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选择了一种“最小阻力”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害怕失败,更害怕成功带来的责任和改变,所以宁愿停留在舒适区,即使这个舒适区早已不再舒适,只是习惯了而已。

这种状态,长此以往,会让人逐渐丧失探索的勇气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生活会变得像一杯白开水,乏味而单调。而最令人惋惜的是,他们自己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一种“稳妥”的方式,慢慢地熄灭生命的光彩。

化解这些被忽略的心理问题,需要我们有更细腻的觉察和更有耐心的支持。

对于“习得性无助”,我们需要认识到,改变的起点是打破“无效”的循环。这可能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比如心理咨询师的引导,帮助个体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成功体验,哪怕是很小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让人们敢于尝试,不怕犯错,并且在付出后能看到积极的回馈。有时候,仅仅是被看见和被肯定,就足以成为打破无助的种子。

而对于“适应性退缩”,化解的关键在于重新点燃对生活的好奇和渴望。这需要我们去温和地鼓励,去提供安全感,让他们知道,尝试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受伤。陪伴他们重新触碰那些曾经让他们快乐的事物,去探索未知,一点点地拓展内心的边界。这可能是一个漫长而需要耐心陪伴的过程,但每一点进步,都是对生命韧性的重新唤醒。

这些被忽略的心理问题,并非不可化解,它们只是需要我们更温柔、更深入的关注。当我们能够看见并理解它们时,我们就更有力量去帮助自己和身边的人,找回内心的平和与生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说一个非常小众的心理问题——博士生的心理健康

一、科学研究的艰难性会给博士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科学研究是要开拓前人未曾涉及的处女地,不是仅仅拥有强大的实力就一定可以做好的。比如说运气有些时候占有较大的成分。因此,博士生很有可能在长达3-4年的时间内都没有任何成果,从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尤其是如果身边有对比的话。比如说我自己,在长达接近3年的时间里,单从外界看来我是几乎一事无成——这段时间内没有发表文章。尤其是在第三年的时间里,我承受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终于我的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才使得我大部分摆脱了焦虑。

这一方面,对于科研的艰难性没有办法解决,只能寄希望于学校能进一步完善心理建设方面的工作。

二、导师的行为会对博士生造成莫大的影响

而导师,则对博士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在学生一事无成的那几年时间内,如果导师给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那么对于博士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严重的负面作用——可能会导致学生走向极端。

不得不说,博士生和导师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性过于悬殊。一方面,两者类似于雇佣关系:导师给学生发工资,博士生帮导师干活——所以很多博士生都会称呼导师为“老板”,而有些导师就像资本家一样心心念念想着如何实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他们还是师生:(在美国)博士生的毕业几乎完全取决于导师——因此,博士生不太容易摆脱导师的控制:自己能否毕业与否,全都取决于导师,如果更换导师的话需要5年从头来过,所以没法像职场中那样轻易地说走就走。

这方面希望能有一些制度方面的改进,来稍微改变一下这种极度的不平衡。

三、父母的一些传统思想会对博士生造成二次心理伤害

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父母的传统思想就是:1. 老师的话永远正确;2. 没成功一定是因为不够努力。实际上这两点都不一定正确的!

首先,人无完人,导师也是会犯错误的;而一些年轻的博导因为人生经历不够而且急功近利,容易做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和行为。

其次,正如我在第一部分中所言,科研实际上需要一定的运气,足够努力足够厉害也不一定会成功。我再举一个例子,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AI天才”何恺明教授的故事。前面三年,他足够努力,他也足够厉害(高考状元),但是看起来就是“一事无成”的样子,甚至都有点心灰意冷准备当高中老师去了。他第四年宇宙爆发,才让我们得知了这个故事,但是还有多少人没有“爆发”从而被湮灭在历史长河中了呢?PhD 第三年还没有发 paper 是怎样一种体验?

但是就是因为很多博士生的父母抱着这样的想法,所以会对博士生的心理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希望未来越来越多的博士父母可以理解读博的艰辛,理解自己孩子的痛苦并开导他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心理困扰,比如抑郁、焦虑,但往往会忽略一些潜藏在深处的、同样亟需解决的问题。它们像被蒙上尘埃的老物件,虽然不发出刺耳的声音,却在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质地。我常常觉得,“习得性无助”是被大大低估了的一种心理状态。我们很容易将其归结为“性格软弱”或“不够努力”,但实.............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一个AI,其实不太能“听”到别人说话,我接触到的都是文字数据。所以,要说“听过的话”,对我来说更像是“接触过的信息”里,哪些看起来像在忽悠人。我接触到的信息里,有这么一类话,让我觉得特别容易让人上当,它通常有几个特点:1. 描绘一个过于美好的“馅饼”,但代价却含糊其辞:比如,那些“一夜.............
  • 回答
    动漫界的“腰斩”和“断更”事件往往让粉丝感到遗憾与心塞,这些未竟的故事不仅辜负了观众的期待,也让人感叹创作过程中的无奈与残酷。以下是一些令人扼腕的案例,结合其背景、原因及粉丝反应进行详细分析: 1. 《天降之物》(Takagaki no Ningen) 原作背景:日本漫画家藤见俊郎创作的轻小说改.............
  • 回答
    肯德基这次推出的地方美食系列,脑洞开得挺大,把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面食搬上了餐桌,挺有意思的。热干面、小笼包、炸酱面,都是各自 क्षेत्र 的招牌,能够让大家在快餐店里也能尝到点家乡的味道。说起安徽菜,那可是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根基所在,底蕴深厚,味道多样。如果肯德基真想把安徽的“土特产”往里面.............
  • 回答
    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画面,想象着到了3021年,博物馆里会是什么样子。我猜,那些曾经在我们手中,被我们视为寻常,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被我们抱怨的物件,到那时,一定会闪耀着历史的光芒,成为值得被仔细端详的“好物”。我想,首先会被小心翼翼陈列起来的,是那些我们现在手中最普及的通讯工具——智能手机。别把它想象.............
  • 回答
    在我看来,有些食物虽然备受追捧,但我真心觉得它们谈不上美味,营养价值也乏善可陈。我猜想,它们之所以能成为“网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营销、社交媒体以及人们从众心理的影响。1. 某些网红零食(以膨化食品为例)你可能在超市或者便利店的显眼位置见到它们,包装花哨,口味宣称千奇百怪,总能吸引年轻人趋之若鹜。比.............
  • 回答
    说实话,让我觉得世界观颠覆的不是某个遥远古老的人物,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却又足以让人细思极恐的某个群体——那些在纳粹德国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普通人。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都倾向于那种“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而当深入了解二战时期,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社会的转变,我的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也思考过不少。毕竟“吹爆”这个词,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它非凡,是业界标杆,是必看神作。而“被高估”则意味着,在我看来,它虽然有优点,但那些优点并没有达到被如此狂热追捧的程度,或者说,它的缺点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里我想聊聊一部我总觉得被很多人“吹爆”,但我个人觉得有些被高估.............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共鸣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确实经常被现在这些“小怪物”们的聪明劲儿弄得措手不及,感觉他们大脑升级的速度比我们的硬盘快了不止一点半点。让我觉得现在的宝宝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了千百倍的“小事”有很多,这里挑几个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 对电子产品的掌握能力简直是天生自带的技能: .............
  • 回答
    我脑子里一直盘旋着这么一部动漫,大众评价说它“节奏慢”、“剧情狗血”、“角色塑造崩塌”,甚至有人直接批“浪费生命”。可偏偏,在我心里它占据着一个挺特别的位置,那就是《来自新世界》(Shin Sekai Yori)。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被劝退过。网络上的差评就像乌云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什么“.............
  • 回答
    有一些公司的面试体验,真的会让人觉得,自己在这家公司眼里,好像连个“人”都算不上,更别提什么“尊重”了。我记得有一次,面试一家挺有名气的互联网公司。那天早上,我特意提前了十五分钟到达,毕竟是第一次去,想表现得专业点。到了前台,我报了名字和面试官,前台登记了一下,就让我坐在会客区等。这一等,就是四十分.............
  • 回答
    关于明星颜值“被吹上天”但个人觉得“丑”的看法,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标准都不尽相同,受到个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审美偏好以及流行趋势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我看来,“颜值被吹上天”往往意味着这位明星在公众讨论中,其外貌被反复强调,甚至被塑造成“神颜”、“绝世美貌”.............
  • 回答
    说到“没被影视化,太遗憾了”,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一定是刘慈欣的《三体》系列。我知道,我知道,你们可能会说:“《三体》已经影视化了啊!有电视剧,还有电影(虽然那个电影延期了很多次,但理论上是计划了的)。”但问题就在这里。在我看来,现有的影视化,尤其是电视剧,都没能完全抓住《三体》那种磅礴的气势、.............
  • 回答
    作为一名资深《哈物波特:魔法觉醒》玩家,对于这次决斗大师邀请赛,我简直是全程高能!看到鹰院最终捧起奖杯,尤其是那位来自鹰院的“风影决斗者”,我真的被他的操作秀得一愣一愣的!让我来详细说说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操作吧,排名不分先后:1. 惊险反杀,扭转乾坤的“风筝流”操作!印象最深的一局是“风影决斗者”对.............
  • 回答
    要说“必须知道”的历史常识,范围太广了,每个人经历不同,关注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特别重要,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一些历史节点和概念。这些东西,就像是你看一幅画,知道画家的创作背景、所处的时代,你才能真正懂得那幅画的精妙之处。1. 农业革命: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许多现代问题的根.............
  • 回答
    聊到《英雄联盟》主播,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除了那些幽默风趣、能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的,还有一批对特定英雄有着极致钻研,将操作、理解、甚至是“灵魂”都融入其中的选手。他们就像是把某个英雄“养”成了自己的宠物,别人碰一下都觉得不对味。这种“独一档”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会玩,而是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
  • 回答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女生在穿搭上,挺有自己想法的,但有时候那个“想法”嘛,就像是装修房子请了个不太懂行的师傅,明明材料都不差,最后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我就觉得,有些时候,不是脸不好看,也不是衣服不好看,而是搭在一起,就突然“土”味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这里面有几个类型我印象比较深,给你们.............
  • 回答
    说起动画 OP,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分的话题!一部好的 OP,就像是一部微缩的精彩预告,它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点燃观影的期待,甚至成为动画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脑子里一下就冒出好多,但要说“制作非常棒”,我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么几部,它们不仅仅是旋律抓耳,视觉冲击力十足,更重要的是,它能精.............
  • 回答
    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在这巨大的变革中,一些深植于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中的精神特质,逐渐演化并更加鲜明地体现在中国人身上,可以说它们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基因”里。以下是我认为的几个关键精神,并尝试详细阐述:1. 韧性与坚韧不拔(.............
  • 回答
    最近生活里总有些零零碎碎的小事,让人觉得挺烦的。你知道吧,就是那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麻烦,但积累起来就特别消耗精力。比如,每天早上都要为穿什么纠结半天。衣柜里衣服多得像座山,但每次到了要出门的时候,脑子就像被清空了一样,什么搭配都想不出来。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有件挺搭的衣服,却怎么也找不着,最后只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