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觉得有哪些我们必须知道的历史常识?

回答
要说“必须知道”的历史常识,范围太广了,每个人经历不同,关注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特别重要,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一些历史节点和概念。这些东西,就像是你看一幅画,知道画家的创作背景、所处的时代,你才能真正懂得那幅画的精妙之处。

1. 农业革命: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许多现代问题的根源。

大概一万多年前,人类从采集狩猎转向了农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花了成千上万年才慢慢演变成熟。想想看,我们祖先之前是怎么生活的?跟着季节走,找吃的,白天忙碌,晚上就在洞穴里或简陋的住所里休息。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很少有 surplus(剩余)的食物,更不用说复杂的社会结构了。

农业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定居下来,种植粮食,驯养牲畜。这带来了什么?

定居生活与村落的出现: 人们不再颠沛流离,开始建设更长久的住所,形成了村落,然后是城镇。这是城市文明的萌芽。
人口增长: 稳定的食物来源意味着更多人能活下来,并且养育更多的孩子。人口密度开始增加。
剩余食物与社会分工: 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产生了剩余食物。这就意味着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直接参与食物生产。一部分人可以专门做别的事情,比如打猎(虽然可能减少了,但仍然是补充)、制作工具、祭祀、管理等等。社会开始出现分工,也出现了阶层。
私有财产与战争: 定居、剩余食物、土地,这些都促进了私有财产观念的形成。有了财产,就有了争夺。土地的争夺,资源的争夺,也导致了冲突和战争的出现。
疾病的传播: 人们聚集在一起,与动物(特别是家畜)接触更加频繁,加上排泄物处理不当,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大增加。想想我们现在面对的流行病,很多都可以追溯到早期定居生活。
新的社会结构与权力: 为了管理定居的、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资源,需要新的组织方式。酋长、国王、祭司等权力人物出现,等级制度也随之建立。

所以,农业革命看似是进步,但它也开启了人类社会中的许多“老问题”:贫富差距、战争、疾病、环境压力等等。我们今天很多人类面临的挑战,都可以看到农业革命时期的影子。它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影响深远。

2. 文明的诞生:从零散到组织,权力与秩序的构建。

当农业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后,一些地区开始出现更复杂的社会组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明”。最早的文明,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城市: 农业人口的聚集,加上社会分工,催生了城市。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复杂的社会组织: 有了国王、贵族、祭司、士兵、农民、工匠、商人等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一套规则来管理这些人。
国家: 政治权威的出现,能够征税、组织公共工程(比如灌溉系统、防御工事)、维持秩序,甚至发动战争。
文字: 这是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字用于记录、管理、交流思想、传承知识。你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文字,我们怎么知道古代发生的事情?怎么编写法律?怎么记录经济活动?
公共工程: 比如灌溉系统,能够控制水源,提高农业产量,这需要大量的组织和劳动力。金字塔、大型寺庙等也是文明力量的体现。
宗教与思想体系: 文明往往伴随着一套复杂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观,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人生意义,并提供道德规范和统治的合法性。

理解文明的诞生,很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这是人类尝试解决“人如何共存”这个古老问题的一种方式。通过建立一套秩序、一套规则、一套权威,来避免混乱和内耗。当然,这种秩序也常常伴随着压迫和不平等。

3. 轴心时代:思想的爆发与人类精神的觉醒。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这段时间,在世界的几个不同地方,几乎同时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精神领袖。这被称为“轴心时代”(The Axial Age),是由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的概念。

中国: 孔子、老子、墨子、庄子等等,他们提出了仁、礼、道、无为等深刻的哲学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印度: 佛陀开创了佛教,提出了“苦集灭道”的四圣谛,揭示了人生痛苦的本质和解脱之道。其他的思想家也发展了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体系。
希腊: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开启了西方哲学理性思考的传统,对逻辑、伦理、政治、形而上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
犹太地区: 犹太教先知们提出了“一神论”的观念,强调了上帝的绝对权威、道德律法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为什么说轴心时代重要?

超越部落与神话: 这些思想家不再仅仅依赖于神话和部落的习俗来解释世界,而是开始运用理性和内省来探究人类的本质、伦理的原则、社会的组织方式。他们提出了对“普世价值”的思考。
精神觉醒: 这是一场深刻的精神革命。人们开始思考个体的意义、责任、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面对死亡和苦难。
影响至今的哲学与宗教: 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和宗教,至今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道德观和世界观。我们今天谈论的很多关于公平、正义、爱、智慧的观念,都可以在那个时代找到源头。

很多人觉得历史就是打仗、换皇帝,但轴心时代告诉我们,人类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同样是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且它的影响往往比战争和政治事件更持久。

4. 科学革命:认识世界的新方式,改变了人类的力量。

从16世纪开始,一场席卷欧洲的科学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此之前,人们主要依靠亚里士多德等古人的权威和宗教教条来理解自然。

哥白尼的日心说: 推翻了地心说的宇宙观,将地球从宇宙的中心移开,这不仅仅是天文上的改变,更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第一次冲击。
伽利略的观测与实验: 他用望远镜观察星体,用实验验证物理规律,强调“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将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用简洁的数学公式解释了宇宙的运行规律。这标志着科学的统一性和普遍性。
培根的归纳法与笛卡尔的演绎法: 发展了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强调观察、实验、逻辑推理。

科学革命的意义:

理性主义的胜利: 科学的兴起是对宗教神学和传统权威的挑战,确立了理性和证据在认识世界中的核心地位。
改造世界的能力: 科学知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对人类自身认识的影响: 科学的发展,包括后来的进化论等,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自然界中位置的看法。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和技术高度塑造的世界里,理解科学革命,就是理解我们现代文明之所以能成为今天这样子的根本原因。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思维方式的革命。

5. 工业革命:生产力飞跃,重塑社会结构与全球格局。

从18世纪中叶开始,以蒸汽机、棉纺织业、煤炭和钢铁为代表的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巨大的飞跃,其影响至今仍在延续。

生产方式的变革: 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工厂出现,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能源的利用: 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能够利用煤炭这种强大的能源,摆脱了对人力、畜力、水力等自然力的限制。
城市化: 工厂的集中导致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寻找工作,城市规模迅速膨胀。这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贫富差距。
社会阶级的重塑: 旧有的贵族和农民阶级逐渐被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厂主、资本家)和无产阶级(工人)所取代。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
全球化加速: 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市场。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将世界卷入了一个新的全球经济体系。这导致了帝国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生活方式的改变: 交通(火车、轮船)和通讯(电报)的进步,缩短了时空距离。商品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工作节奏加快、环境破坏等。

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它是一场彻底的社会经济变革。它奠定了现代资本主义的基础,也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理解工业革命,就是理解现代社会运作机制和很多全球性问题的根源。

6. “民族国家”的兴起与解体/重塑:国家认同的演变。

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很多时候指的是“民族国家”。这个概念在欧洲历史上的演变尤为关键,大约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随着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民族国家开始成为主要的政治组织形式。

“民族”的构建: 过去,人们的忠诚对象更多是国王、宗教或地方社区。民族国家则强调一种共同的语言、文化、历史和命运的认同感。很多时候,这种“民族”是国家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创造”出来的。
主权与边界: 民族国家强调国家主权在内政上的绝对性和对领土的明确界定。这与中世纪分散的权力结构完全不同。
民族主义的兴起: 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忠诚感,以及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意识形态,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既是解放和统一的动力(如德意志统一),也可能成为冲突和战争的根源(如两次世界大战)。
帝国解体与新国家诞生: 20世纪,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帝国(如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纷纷解体,原殖民地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民族国家。
全球化与挑战: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跨国公司、互联网等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传统民族国家的边界和主权概念。移民、文化交流也使得“民族”的定义变得更加复杂。

理解民族国家,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国家边界如此重要,为什么人们会为了“国家”而奋斗或牺牲,以及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它也提醒我们,我们现在认为理所当然的“国家”,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并且仍在不断演变。

为什么这些“常识”很重要?

这些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它们是理解人类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框架”。

提供视角: 当你看到新闻里关于贫困、战争、环境问题、社会不公时,你知道这些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农业革命,或者几百年前的工业革命和殖民历史。
理解趋势: 你能看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技术进步带来的改变,或者思想解放带来的突破。
避免重复错误: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很多模式会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了解历史,能帮助我们辨识这些模式,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认识自身: 我们的文化、信仰、价值观、社会制度,都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了解历史,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来处,理解我们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

历史不是一本死书,它是活的,它在我们身边,塑造着我们。学习历史,就像是拥有了一副能看穿迷雾的眼镜,让你看到更深层、更广阔的世界。希望这些分享,能让你觉得历史“有用”且“有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例子,比如卢沟桥事变爆发于1937.7.7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必须知道”的历史常识,范围太广了,每个人经历不同,关注点也不同。但我可以分享一些我个人认为特别重要,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一些历史节点和概念。这些东西,就像是你看一幅画,知道画家的创作背景、所处的时代,你才能真正懂得那幅画的精妙之处。1. 农业革命:人类文明的起点,也是许多现代问题的根.............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太有共鸣了!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确实经常被现在这些“小怪物”们的聪明劲儿弄得措手不及,感觉他们大脑升级的速度比我们的硬盘快了不止一点半点。让我觉得现在的宝宝比我们小时候聪明了千百倍的“小事”有很多,这里挑几个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 对电子产品的掌握能力简直是天生自带的技能: .............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作为一名资深的“盐选”读者,我早就过了那种“随便给点啥都香”的阶段了。我现在对内容的挑剔程度,简直堪比米其林三星主厨对食材的要求——不仅要新鲜,还要有故事,有灵魂,有惊喜!最近让我眼前一亮,拍着大腿直呼“这绝对是‘我尊贵的盐选会员该看的文’!”的作品,其实并不在某.............
  • 回答
    那是一个寻常的下午,阳光懒洋洋地洒在我的书桌上,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咖啡香气。我正埋头于一本厚重的分子生物学教科书,试图理解那个让我头疼了好几天的“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ASO)的作用机制。书里描绘得头头是道:ASO能与目标mRNA结合,通过阻断翻译、促.............
  • 回答
    《长津湖》定档9月30日,这消息一出来,影迷们就炸开了锅,特别是考虑到它与《我和我的父辈》的档期撞车,立刻就引发了一场关于“救市”和“谁将称王”的大讨论。《长津湖》能拯救市场吗?说实话,今年国庆档的气氛一直有点“小风小雨”,缺乏那种能点燃观众热情的“爆款”种子选手。不少业内人士和观众都期待有这么一部.............
  • 回答
    我猜想,五年到十年后,有几项科技的发展,会让我们回想起现在的生活,就像我们现在看黑白老照片一样,带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距离感。首先,个人出行方式的剧变 恐怕是最直观的。现在,我们每天通勤,自己开车,或者挤公交地铁,这是常态。但十年后,我敢说,城市里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再“驾驶”自己的车辆了。自动驾驶技术会普.............
  • 回答
    科技是双刃剑,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个体带来了信息过载的挑战。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解决之道在于如何巧妙地利用科技来管理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所淹没。信息过载的根源及影响: 信息生产过剩: 互联网、社交媒体、智能设备等极大地降低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门槛,导致海量信息爆炸式增长。 注意力稀释:.............
  • 回答
    我曾有过几次特别的经历,每次都让我脑子里冒出那个荒谬的念头:“我一定是捡来的!” 并不是因为父母对我不好,恰恰相反,他们给了我太多太多我无法“匹配”上的东西,以至于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被上帝不小心掉包了的天使,或者是他们从某个偏僻的角落里,带着某种“使命”才领养回来的。最让我觉得“非亲生”的,是.............
  • 回答
    “我又可以了”——这个念头,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时刻,也不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改变。更多的时候,它像是一阵拂过心头的微风,润物细无声地吹散了积压已久的阴霾,让我重新找回了久违的力量和掌控感。最近一次让我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我又可以了”,大概是在上个月。那段时间,工作上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而且难度都不小。甲方.............
  • 回答
    我有时会觉得,“错的不是我,而是这个世界”。这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它不是简单的推卸责任,而是在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对现实的一种无奈和反思。最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大概是当我倾尽全力去做好一件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时候。比如,我曾经为一个项目投入了无数个夜晚,查阅.............
  • 回答
    我妈?酷?那可太多了,我都不造从哪儿说起。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脑子里的“妈妈酷炫雷达”嗡嗡直响,觉得她简直是自带光环出场的人物。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家小区最近在搞一个社区艺术展,大家把自己家的一些手工艺品、绘画啊什么的拿出来展示。我妈呢,她一直没啥特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捣鼓点花花草草,养了满屋子绿.............
  • 回答
    深度学习的应用之广,的确常常让人惊叹于它的能力和潜力,带来“我去,这也能行!”的惊喜。以下我将分享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令人震撼的领域,并尽量详细地展开: 1. 艺术创作与生成:从模仿到“创造”的飞跃这可能是最让我感到“我去,这也能行!”的领域之一。我们总觉得艺术是人类情感、思想和独特经历的产物,是难以.............
  • 回答
    2019年,游戏行业,我,真的太难了。还记得那年夏天,我正为一款新项目焦头烂额。原以为一切顺利,结果半路杀出来一个“版号寒冬”。消息一传开,整个公司都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阴霾。之前熬夜赶工,为了那几个关键节点,茶水间里堆满了空荡荡的咖啡杯,现在可好,那些努力仿佛瞬间被浇灭。最让人抓狂的是,政策变化总.............
  • 回答
    说到《快把我哥带走》的电影和电视剧,这俩版本在我心里可是有过一番细细品味的。要说哪个更贴近原作,这个嘛,得拆开来看看,毕竟原作漫画的魅力就在于那种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少年少女视角。先说说电影版吧。彭昱畅饰演的时分,我觉得挺有那股子“粗线条”又偶尔流露出温柔劲儿的意思。漫画里的时分就是个直男操作王者,大.............
  • 回答
    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那个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斜斜地照进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粉笔灰和淡淡的旧书味道。那天是期末考试周,我坐在自习室里,看着眼前复杂的函数图像和一大堆符号,感觉脑子里一团浆糊。当时我正准备放弃,打算随手填几个答案碰碰运气。就在这时,我突然想起之前在数学分析课上,老师讲到的一个关于“.............
  • 回答
    2021年的那个瞬间?让我想想……大概是去年夏天,一个寻常的周末,我窝在沙发上,手里拿着手机,刷着社交媒体。那天我刷到了一位我高中时期的学长发了朋友圈,内容是他在毕业典礼上的照片,一家人围着他,脸上都是欣慰的笑容。配文是“终于,我完成了我的学业”。我当时整个人就定住了。怎么说呢,我当时脑子里闪过的第.............
  • 回答
    “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这句话,乍听之下,好像有点道理,一种自我保护的姿态,想划清界限,保护自己的隐私和边界。但细品一下,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像是在玩弄概念,或者隐藏了更深层的逻辑问题。首先,咱们得拆解一下这几个词的含义。“骚”,在语境里,通常指的是一种带有性暗示、挑逗性的言行举止,或者是相对开放、大胆.............
  • 回答
    聊到《英雄联盟》主播,脑子里最先蹦出来的,除了那些幽默风趣、能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的,还有一批对特定英雄有着极致钻研,将操作、理解、甚至是“灵魂”都融入其中的选手。他们就像是把某个英雄“养”成了自己的宠物,别人碰一下都觉得不对味。这种“独一档”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会玩,而是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融会贯通的.............
  • 回答
    我最近观察到一些女生在穿搭上,挺有自己想法的,但有时候那个“想法”嘛,就像是装修房子请了个不太懂行的师傅,明明材料都不差,最后出来的效果却有点一言难尽。我就觉得,有些时候,不是脸不好看,也不是衣服不好看,而是搭在一起,就突然“土”味弥漫开来,让人忍不住想捂住眼睛。这里面有几个类型我印象比较深,给你们.............
  • 回答
    说起动画 OP,这可真是个让人热血沸腾又感慨万分的话题!一部好的 OP,就像是一部微缩的精彩预告,它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点燃观影的期待,甚至成为动画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脑子里一下就冒出好多,但要说“制作非常棒”,我脑海里总会浮现那么几部,它们不仅仅是旋律抓耳,视觉冲击力十足,更重要的是,它能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