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用的滤镜和金刚川一样,所以长津湖票房扑不扑街就看情怀了,这一两年的主旋律电影制作确实太草率了
其预告片在军坛已经被批过一轮了,服装、枪械、战斗场景都错漏百出。
宋时轮的九兵团是南方部队,演员开口全是京片子。这也就算了,还虚构了个水门桥战役,水门桥地区是整个长津湖志愿军打的最无力的地方,火力根本够不到,基本没什么战斗。
我不明白整个长津湖地区明明难么多场激烈的战斗为什么要虚构一个场景?虚构一些人物?咱们剧本都是现成的,军史陈列馆里找。
跟管虎一模一样的毛病,中国导演难道不虚构战斗场景,不虚构战斗英雄就体现不出本事?
请美国导演拍抗美援朝,就离谱!
说实话,我还是挺担心的。长津湖啊,因为选择的战役,实在是不好拍。长津湖,不同于松骨峰与上甘岭。这场战役确实胜利了,但是有些尴尬。
不同于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实际上是敌我双方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以此会战。其目的就是在和谈前增加双方的谈判筹码,如果当时上甘岭战役不够理想,可以想象的是美军必定会在谈判时狮子大开口。
长津湖战役归属于第二次战役。不同于上甘岭敌我双方的充分了解。第二次战役对阵的是美军麦克阿瑟,这是一个吹牛不打草稿的主。志愿军的目的就是利用麦克阿瑟的轻敌冒进,打一场诱敌歼灭战。
所以,长津湖确实胜利了,但是没有像西线那样达到预想目标。美军最后还是撤回了南面,虽然歼灭了部分美军,但与西线相比确实差了点。
各位先别急着反驳,听我细细地说。
当时西线战场很著名了,就是38军113师一夜急行军140多里,抢占了三所里包了美军的饺子。全歼土耳其旅,血战松骨峰,都是当时西线的赫赫战果。
事后美军战地记者回忆,北援接应的美军与向南撤退下来的美军双方相距不过几百米就可以会师,当西线美军就可以逃出生天时,不知道从哪窜出来一支部队,仅一个团的兵力死死地挡住了双面的进攻。当时北援美军与南撤美军同时进攻,双方的子弹甚至穿过志愿军的阵地招呼到了友军的面前。但这一个团还是死死地断绝了美军的生路,拖到了志愿军大部队的到达。
相对于西线虽然付出巨大,但收获同样巨大的结果。东线一路上也是高歌猛进,但最后结果却没能尽如人意。虽然大大地歼灭了美军的有生力量,但与预想还是有所差距。
为什么呢?因为一座桥,就是水门桥。
为了阻止东线南撤美军,20军炸掉了水门桥,这是东线南撤美军的必经之路。但是20军的先头部队几次炸掉水门桥,美军又几次修好。最后志愿军不得已炸掉了桥基,桥基被毁短时间是修不好的。结果呢?
美国空军居然从日本调来8套每套重达1.1吨的车辙桥组件空投到美军阵地。就这样,东线部分美军逃出生天。这一战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没有犯任何错,但我们还是败给了工业生产力。
所以,长津湖战役注定是一个难拍的战役。如果表达的“要素”过多,或者“人为关怀过多”,都会导致预期偏差。因为这场战役无论开端,过程以及结局都过于复杂。任何一个细节的把控不到位,都会有一种吹水某一边的感觉。所以,这也是我担心的。
作为建国贺岁电影,我还是觉得拍一拍松骨峰更好。
真的很难受。
于东说得对,这个制作,算是中国现在最顶级的配置了,换上老谋子换上姜文,也不会更好,现在就是这个水平,没办法,就像国足,现在就是这个水平。
我是从西西河走过来的老人了,现在硬盘里还存着当年那里关于抗美援朝的文章合集,但凡翻翻战史,甚至但凡去翻翻那个合集,也不会拍出这种东西。
金刚川是单位组织看的,真的看到一半,忍得太难受了,忍不住跑出来,但是大家伙还是看的津津有味,吃多了,真的是感受不出来喂的是啥了。
不说剧本表演这种,连最基本的化妆,看小易先生那个化妆,那是个正常的严肃的化妆吗,一股韩国片的化妆味,唉。
最重要的一点,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预告片里体现出来的是零,这是我们后面的人最应该继承的,是零。
想起《1917》,会让我思考,如果我是飞机下来的那个德国兵,我会不会干掉那个英国兵,如果我是那个英国兵,会不会去救那个德国兵,答案都是“会”,这才是战争的残酷。
我们这地,现在的环境,现在的市场,现在的所有,不会让你去思考。但是我很想有个文艺作品,让我能感受教员的思考,学习教员的思考,思考教员的思考。
唯一能让我思考的,就是我们的舆论战线,是怎么到这一步的,思考的结果,就是思考不出来。
还是难受。
…………………分割线………………
评论区有人说想要西西河合集,我不知道版权啥的合适不,可以留言,我得空去发,或者过些天我弄个网盘啥的,37M,900多页,80万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