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将独立的「鸟纲」置于「恐龙总目-兽脚亚目」的分类下是否合理?以及翼龙与鸟类存在演化上的关系吗?

回答
要回答“将独立的‘鸟纲’置于‘恐龙总目兽脚亚目’的分类下是否合理”以及“翼龙与鸟类存在演化上的关系吗?”这两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古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细节中去。这并非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涵盖,而是要理解它们是如何被科学界认识和分类的。

鸟纲为何“归入”恐龙?——一场科学认识的演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在现代系统发育学(Phylogenetic Systematics)的语境下,“鸟纲”本身并没有被“降级”或“合并”,而是其在生命演化树上的“位置”被重新精确地界定。更准确的说法是,鸟类(Aves)被确认为是一个包含在恐龙总目(Dinosauria)之下,特别是属于兽脚亚目(Theropoda)的一个分支。 也就是说,鸟类不是“独立”于恐龙之外的,而是恐龙演化史上的一个极其成功且延续至今的后裔。

这种认识的转变,并非一夜之间,而是随着大量化石证据的发现和分析技术(如计算机辅助的系统发育分析)的进步而逐渐确立的。

早期观点:
曾经,人们认为鸟类与恐龙是并列的类群,甚至认为它们是独立的谱系。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期发现的化石,如著名的“始祖鸟”(Archaeopteryx),虽然同时具有爬行动物(如牙齿、爪子、长尾巴)和鸟类(如羽毛、翅膀)的特征,但人们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原始鸟类”。而恐龙则被描绘成一种体型庞大、行动笨拙的爬行动物。

转折点:恐龙的“鸟类化”特征
1960年代末,古生物学家约翰·奥斯特罗姆(John Ostrom)对一篇发现的恐爪龙(Deinonychus)的骨骼进行了详细研究,他发现这种小型、敏捷的兽脚类恐龙,其骨骼结构,尤其是后肢、肩带和骨盆的许多细节,与始祖鸟惊人地相似。他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鸟类是从小型兽脚类恐龙进化而来的。

证据的堆积:
奥斯特罗姆的观点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得到了海量证据的支持:

1. 羽毛的恐龙: 最具颠覆性的证据来自于中国发现的大量保存了羽毛的恐龙化石,尤其是在辽宁省义县组(Yixian Formation)的化石群。例如:
中华龙鸟(Sinosauropteryx): 第一种被确认为具有羽毛的非鸟恐龙,其羽毛是简单的“管状”或“丝状”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尾羽龙(Caudipteryx)、近鸟龙(Epidexipteryx): 拥有类似现代鸟类翅膀和尾羽的结构,但它们显然不是飞行者。
足 the 属(Raptorex)、似鸵龙(Struthiomimus)等: 许多与恐爪龙、迅猛龙(Velociraptor)等关系密切的兽脚类恐龙,也被发现具有不同类型的羽毛。
小盗龙(Microraptor): 拥有前后肢都覆盖着对称的羽毛,甚至可能具有滑翔能力。

2. 骨骼解剖学的相似性: 许多兽脚类恐龙,特别是驰龙科(Dromaeosauridae)、伤齿龙科(Troodontidae)、偷蛋龙类(Oviraptorosauria)等,与早期鸟类共享大量骨骼特征,包括:
叉骨(Furcula,锁骨愈合而成): 俗称“许愿骨”,在鸟类中用于飞行,在许多兽脚类恐龙中也发现。
胸骨(Sternum): 许多兽脚类恐龙拥有类似鸟类那样发育的、有龙骨突的胸骨,这表明它们拥有强大的胸肌,可能用于拍打或控制。
肩带结构: 例如,肩胛骨和喙骨的连接方式,以及与胸骨的关联,与鸟类非常相似。
三指爪(Tricuspid Hand): 许多兽脚类恐龙的手部有三个手指,并且第一、第二指的指骨结构与鸟类相似。
灵活的颈部: 许多兽脚类恐龙拥有S形的、非常灵活的颈部,这与鸟类相似。
尾部结构: 虽然始祖鸟有长尾,但一些更原始的兽脚类恐龙也表现出尾巴骨节(vertebrae)开始向尾综骨(pygostyle,用于支撑尾羽)演变的趋势。

3. 生殖和行为: 一些恐龙化石被发现抱窝,或者有成群死亡的现象,这些都与现代鸟类的行为相似。

系统发育学的解释:
系统发育树是通过分析大量共享的衍征(synapomorphies,即在共同祖先中出现,并被其后裔共享的特征)来构建的。当我们将所有已知的恐龙和鸟类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时,绝大多数分析都显示,鸟类并非一个独立于恐龙的类群,而是从一个特定的兽脚类恐龙祖先(很可能是类似驰龙科或伤齿龙科的早期兽脚类)演化而来的。

因此,将“鸟纲”置于“恐龙总目兽脚亚目”的分类下,是当前科学界最广泛接受和有力的解释。这并不是说鸟类“变成”了恐龙,而是说鸟类本身就是恐龙演化过程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特分支。在系统发育学中,这种情况下,鸟类通常被视为“活着的恐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包含型”(crown group)的鸟类,而其祖先及其兄弟群(sister group)则属于非鸟恐龙。

翼龙与鸟类的演化关系:一道需要辨析的“岔路”

现在我们来谈谈翼龙(Pterosauria)。翼龙是另一类在恐龙时代天空飞翔的爬行动物,它们与恐龙和鸟类都生活在同一时期。那么,它们与鸟类之间是否存在演化上的关系呢?

结论是:翼龙与鸟类没有直接的演化关系,它们各自独立演化出了飞行能力。

解释如下:

1. 翼龙是独立的爬行类群: 翼龙属于爬行纲(Reptilia)下的一个独立目(Order Pterosauria)。它们与恐龙(Dinosauria)、蛇龙类(Sauropterygia,如蛇颈龙)、龟鳖类(Testudines)等一样,都是爬行纲下的大类群,但它们在爬行纲内部拥有自己独特的演化路径。
2. 翼龙的飞行结构: 翼龙的飞行方式与鸟类和蝙蝠(哺乳动物)都不同。它们的翅膀主要由延伸到身体外侧的第四指(无名指)支持,形成一个巨大的翼膜,这个翼膜连接着身体侧面,直到后肢。而鸟类的翅膀是由第一、二、三指(相当于我们人的手指)支持的,并且羽毛是关键的飞行结构。
3. 翼龙的骨骼特征: 翼龙的骨骼系统,尽管也演化出了适应飞行的轻盈和一些共性(例如骨骼中空),但其整体结构、头骨、肩带、骨盆以及四肢的细节,都与恐龙和鸟类有本质的区别。例如,翼龙没有叉骨(或者说其叉骨与其他骨骼的愈合方式不同),它们的胸骨也没有鸟类那样发达的龙骨突。
4. 系统发育分析: 对翼龙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无法将其归入恐龙总目之下,更不用说兽脚亚目了。翼龙的许多关键特征,将它们从恐龙和鸟类谱系中明确区分开来。

那么,为什么会有“翼龙与鸟类存在演化上的关系”的误解呢?

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共同的时代和生态位: 翼龙和早期鸟类都在中生代的不同时期占据了天空的飞行领域,它们是同时期的“空中霸主”,这种生态位上的相似性可能让人产生联想。
飞行能力的趋同演化(Convergent Evolution): 独立演化出飞行能力是生命演化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昆虫、翼龙、鸟类、蝙蝠、已灭绝的滑翔哺乳动物等)。这种趋同演化会使得不同谱系的生物在某些形态或生理特征上表现出相似之处,但并不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直接的亲缘关系。翼龙和鸟类为了适应飞行,分别独立地获得了某些“类似”的特征,但追根溯源,它们却是从非常不同的祖先那里开始这段旅程的。
早期的一些模糊认识: 在化石证据尚不充分的年代,对于这些古代飞行爬行动物的分类和演化关系,认识可能不如现在清晰。

总结:

鸟纲置于恐龙总目兽脚亚目之下是合理且科学的: 大量的化石证据,特别是羽毛恐龙的发现,以及对骨骼解剖学的详细比对,都强有力地表明鸟类是从特定的兽脚类恐龙演化而来的。鸟类是恐龙演化史上的一个独特分支,是“活着的恐龙”。
翼龙与鸟类没有直接演化关系: 翼龙是独立演化出的会飞的爬行动物,它们的飞行结构、骨骼特征以及在生命演化树上的位置,都与恐龙和鸟类有显著区别。它们各自独立获得了飞行能力,是一种趋同演化的例子。

现代古生物学通过细致的化石研究和严谨的系统发育分析,正在不断地描绘出地球生命演化史上那些复杂而又迷人的图景。将鸟类视为恐龙的后裔,以及明确翼龙的独立性,正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科学认知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鸟(Aves)——作为陆生羊膜类动物中种群数量居首的演化支,可谓非常成功。但长久以来,关于它们的具体起源、演化、分类依旧存在诸多的疑点和争议。

由于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庞杂的课题,学疏才浅的我就不在此班门弄斧了,针对这个问题简单的进行拆分并阐述下自己的看法:

●Q1:鸟类是兽脚恐龙中的一支吗?把「纲」置于「总目」之下的划分合理吗?

答案:是的。以及虽然这样的划分有些让人困惑但生物的分类本身就不能单纯的依赖林奈那套过时的且存在很多漏洞的分类模式,因为林奈的分类法并不能客观严谨的表述各大演化支在系统发生学上的关系。

谈到鸟类的演化就不可避免的要先了解恐龙总目这个庞大演化支的成员分类。现存鸟纲不论是在其种群的广泛分布适应性、种群数量、外观差异、生态位分布等多个层面上,都完全具备独立成一个“纲”的基础和条件,但既然恐龙总目是一个天然演化支,自然就不可能将鸟类排除在外。

抛开分类学上冗杂、混乱的分级分类单元不谈,那么将鸟纲整体置于恐龙总目之下之后,又是一个怎样的位置呢?

→具体来说其演化关系为:蜥形纲-主龙形下纲-主龙形类-鸟颈类主龙(鸟跖类)-恐龙形态类-恐龙形类-恐龙总目-蜥臀目-兽脚亚目-虚骨龙下目-手盗龙形类-手盗龙类-彭纳盗龙类-近鸟类-真手盗龙类-鸟盗龙类-鸟翼类-鸟纲(反鸟亚纲+今鸟亚纲)

所以,因为鸟纲的存在,让兽脚亚目成为恐龙总目中唯一有幸存种群存在的演化支。

或许鸟类作为整个鸟颈类主龙中硕果仅存的遗孤是幸运的,但在那场发生于6600-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古近纪大灭绝事件中,整个鸟纲其实也损失惨重。

这其中,反鸟亚纲全军覆灭,无一幸免。仅凭着一小群残存的小型今鸟亚纲保存着微弱的火种熬过了漫长的黑暗,迎来了新生代开局后的第二次全面辐射演化,成为蜥形纲中最优势的种群。

关于这一部分鸟类是如何大难不死躲过浩劫的,这就又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了在此就不再多说。

而这一连串让人头晕眼花如俄罗斯套娃般一环扣一环的分类层级中,最容易让人混淆的就是鸟翼类(Avialae)鸟类(Aves)两者在概念上的差别了。

说到「鸟翼类」,关于它的定义学界一直在不断调整其范围,之前普遍的描述是:在兽脚亚目中,具有羽毛并有一定扑翼能力用于飞行的所有物种及其这个物种的后代。[※该定义由法国生物学家雅克.戈提(Jacques Gauthier)于2001年提出]

根据这个定义给出的解释,鸟翼类包括了其后代演化支——鸟纲。需要注意的是鸟翼类>鸟类,但鸟翼类≠鸟类。简而言之就是:鸟类肯定属于鸟翼类,但鸟翼类的成员却并不一定都是鸟类。(大致可以类比“哺乳类和哺乳形类”两者的关系)

目前已知的鸟翼类中,最早的成员是晚侏罗纪时期的始祖鸟,但始祖鸟通常不被划入鸟类之中。(虽然在大众认知和绝大部分教科书中,始祖鸟一直被当做为最早的“鸟类”)

由于鸟纲的定义与鸟翼类存在不少重叠,容易引发冲突,故而Jacques Gauthier提出重新定义关于鸟翼类的表述,修改为:“所有现存鸟类的最近共同祖先与这个祖先的所有后代。”这也意味着按照这样的冠群定义使得某种程度上,今鸟亚纲(Neornithes成为了鸟纲的次异名(因为今鸟亚纲是鸟纲唯一幸存次演化支,两者概念相同)



而在古生物学界,长期以来对于鸟翼类的传统定义模糊不清,通常习惯的概念范围为:在兽脚类恐龙中接近于鸟类而与驰龙科关系较远的所有物种。根据这个定义的话,属于鸟翼类而不属于鸟类的物种就很稀少了,如:树息龙属。但很自然的,这样一来关于始祖鸟的分类地位就出现了混乱。

所以根据雅克.戈提 修正后的定义:始祖鸟属于鸟翼类而不属于鸟类。而他的这一提议目前已经被古生物学界与鸟类学研究领域广泛采纳。但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口头上的表述方便和语境上的习惯使然,依旧偶尔会把整个鸟翼类笼统的称呼为“鸟/鸟类”


根据化石显示,大部分的早期鸟翼类都出现在晚侏罗纪时期的牛津阶(距今约1.6亿年前),除始祖鸟之外,比较知名的代表性物种有:近鸟龙、晓廷龙、曙光鸟。尽管体型外观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无一例外的有着一些不同寻常的共有衍征。

这些解剖特点有:后肢脚趾第二趾具有大的爪子,可用于在地面活动;后肢同前肢一样,普遍具有长羽形成所谓的“四翼”结构,可用于在空中滑翔、飞跃。

而这几种特征在后期更进阶的鸟类身上已经逐渐消失,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鸟类飞行能力不断提升的演化之路上,基干型鸟翼类处于最原始的位置。而得益于鸟类飞行能力的持续强化,它们开始往其他兽脚亚目恐龙无法或者很少涉足的生态空间辐射并取得了成功,如:森林树梢的上层空间、湿地/湖泊等浅水地区、以及低空和丛林等。在缓解了来自其他兽脚类恐龙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整个恐龙种群的生存空间,并不断蚕食了中小型翼龙目的生态位,迫使翼龙往大型化的特化之路上演进并最终将其逼上绝路。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冷门的概念也可以顺带一说,那就是扇尾亚纲(Ornithurae)。

这个概念是在1866年由恩斯特.海克尔(Ernst Haeckel)首次提出并使用,指的是:具有现存鸟纲尾部特征的鸟类(即:具有愈合的尾综骨和少于6节的融合脊骨结构),主要用以区分具有坚尾龙类普遍僵硬、修长的尾椎骨结构的始祖鸟。

而这个概念也基本与今鸟亚纲相重合成为其次异名,因而目前基本被今鸟亚纲所取代。目前仅用于表述一部分具有原始衍征的最基群鸟类如:黄昏鸟目、神翼鸟、鱼鸟、义县鸟、燕鸟等。

为了更加严谨的表述,我们一般习惯于将除开鸟类后的恐龙(即:兽脚亚目、蜥脚亚目、鸟臀目)称呼为“非鸟类恐龙”。不过这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分类单元仅仅只是一种通俗称谓,因为它剔除了鸟纲这个兽脚亚目后代,因此无法构成一个天然演化支。

同样的,鸟翼类/鸟类也可以表述为“鸟形恐龙”,它们都是恐龙总目这个演化支的次演化支。如果实在觉得“恐龙总目”之下突然出现一个“鸟纲”显得突兀的话,那其实可以换一种思路去理解,即:恐龙总目由“非鸟类恐龙”(蜥臀目-兽脚亚目/蜥脚亚目;鸟臀目)和“鸟形恐龙”(鸟纲)共同组成。

当然,这也只能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语言表述而无法作为正式的分类单元。但相对来说,这样划分之后,就更加便于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的出现,我们愈发感觉到“龙”与“鸟”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毕竟它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那么我们不妨再试着大开一下脑洞想象一下:如果哺乳纲经历了一场大灭绝之后仅存啮齿目存活下来,然后这一小支啮齿目在腾出来的生态位真空中迅速爆发式的辐射演化并适应性的进化出多个形态各异的种群,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这些数量众多、门类繁多的啮齿类独立出哺乳纲成立一个全新的“啮齿纲”,并把已灭绝的哺乳类称呼为“非啮齿类哺乳动物”,那这两者间的演化关系也会出现“纲”下面套着另外一个“纲”的尴尬局面。

生物的演化史上像鸟类这样,从一个萎缩后的大演化支下的残存次演化支再次壮大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哺乳纲。它也是从合弓纲-兽孔目-犬齿兽亚目-真犬齿兽下目中的哺乳形态类残存的一支演化而来,并在新生代再次壮大,因此也同样产生了“合弓纲是否包括哺乳纲”的争论。

纵观今天地球上种类繁多的所有鸟类种群:从奔跑的鸵鸟到潜水的企鹅、从优雅的火烈鸟到凶悍的白头海雕、从吮吸花蜜的蜂鸟到偏好腐肉的秃鹫、从被人类大规模圈养的鸡鸭到高贵华丽的孔雀,它们都无一例外的属于今鸟亚纲这个演化支——这个鸟纲也是兽脚亚目恐龙唯一幸存至今的幸运儿。



●Q2:翼龙与鸟类存在演化上的关系吗?

答:没有。

翼龙目(Pterosauria)作为鸟颈类主龙中的重要一员,很早就同恐龙形态类分家并各自独立演化,翼龙目恐龙总目还有兔蜥科共同构建成鸟颈类主龙(目前已经重新分类为鸟拓类)这个演化群。

所以尽管翼龙尤其是后期进阶型的翼手龙亚目出现了许多与鸟类相似的衍征,比如:气囊呼吸系统、无牙角质喙、中空的骨骼、退化的尾椎骨等,但这也只是趋同演化所致,这其中很多衍征其实是鸟类和翼龙从它们的鸟颈类主龙祖先身上继承的共有衍征/祖征而已。

前面提到,恐龙总目(含鸟纲)属于恐龙形类-恐龙形态类,这个演化支还包括了西里龙、马拉鳄龙等与恐龙的祖先关系十分密切的小型鸟颈类物种;而另一支则是翼龙形类,它包括了翼龙目、斯克列罗龙等演化支。

※【Tips】鸟颈类主龙(鸟拓类)的鸟颈形类(Avemetatarsalia)其下包括两个次演化支:

>>1.恐龙形类:恐龙总目(Dinosauromorpha)

马拉鳄龙(Marasuchus)、西里龙(Silesauridae )等与恐龙亲缘关系很近但不属于恐龙总目的演化支。

>>2.翼龙形类:翼龙目斯克列罗龙

由于翼龙目和恐龙总目中的蜥臀目- 兽脚亚目非鸟类恐龙、蜥脚亚目、鸟臀目、鸟纲- 反鸟亚纲都已在白垩纪晚期全部灭绝,现存的鸟纲-今鸟亚纲成为唯一存活的鸟颈类主龙代表和唯一幸存的兽脚亚目演化支。

所以,虽然翼龙目并不是恐龙,但它们也确实是所有蜥形纲种群中,同恐龙总目关系最近的一个分支,算得上是恐龙名副其实的近亲。(至少相比属于假鳄类[即:原来的“镶嵌踝类主龙”]的鳄形超目成员远亲,同属于鸟拓类的翼龙跟恐龙有着更紧密的血缘。)

有关翼龙目具体的分化、演进在这里就不再展开,有兴趣可以猛戳下面的文章链接,我在之前的“史前公园”系列里有详尽的叙述。


明白了这一点,“翼龙就是会飞的恐龙”这样荒谬的说法自然就戳破了。

有趣的是,翼龙目崛起的时间同恐龙总目大致相同(三叠纪晚期),并最终伴随着所有非鸟类恐龙在白垩纪末期销声匿迹。它们作为第一批飞上蓝天的脊椎动物,占领了之前从未有其他羊膜类涉足的全新生态位,开启了脊椎动物的天空帝国1.0版本。

然而一片欣欣向荣之下早已暗流涌动,一支在侏罗纪晚期不起眼的小型兽脚亚目恐龙正悄然崛起并伺机发起了挑战。最终在白垩纪,第一次辐射演化的鸟纲两大阵营(今鸟类与反鸟类)一步步把翼龙种群的生存空间蚕食、挤压,在中小型生态位上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而由于生理机能上的差异,翼龙先天在大型化上有着鸟类无可比拟的优势。

当然了,演化是把双刃剑。翼龙在后期大型化的道路上一骑绝尘高度特化最终夺得优势生态位的同时也间接锁死了后路,最终全盘覆灭。

披着羽毛的会飞的恐龙—鸟类,不声不响中打败了它们的前辈—翼龙,取得了天空的统治权,并成功在新生代翻盘,开创了天空帝国2.0版本。

那么,鸟类究竟是靠着哪些优势在同翼龙争夺蓝天霸权的拉锯战中胜出的呢?翼龙的覆灭是偶然还是必然?


相比翼龙由延长的指骨附着皮膜而形成的皮翼不同,鸟类的翅膀则是由更加复杂的羽毛附着在肌肉上形成的双翼。这其中,每一根羽毛都是由两侧平行伸展出的羽枝组成,羽毛顶端的羽小枝呈钩状结构,称之为“带钩羽小枝”,而羽枝的另一侧则具有边缘卷曲的片状结构,称之为“滑道羽小枝”,这样“钩+滑槽”的结构使得羽毛即使掉落也能再次补充生长,具有非常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延展性。

反观翼龙,其翼膜一旦撕裂破损则几乎不可逆。也因此,鸟类能够深入更加密集复杂的丛林深处和错从复杂的低矮空域,抢占更多生存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

不过翼龙的翼膜结构也有着一个鸟类望其项背的优势,那就是非常适合大型化。

受制于高代谢率机能的因素,同等重量下鸟类需要获取比翼龙更多的能量,而它们所处的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并不能满足如此大的食物供给。因而鸟纲在大型化道路上阻力重重,体型如果进一步增大伴随而来的就是飞行能力的丧失,最终只能重回地面。而与此同时,同属于鸟颈类主龙的翼龙则轻松突破了体型与飞行能力之间的瓶颈,在大型化的道路上扶摇直上,远远的甩开了同等体型位面上的鸟类,可谓是最成功的飞行脊椎动物。

然而有得必有失。

翼龙与鸟类在运动机能尤其是后肢的结构差异上决定了它们最终的命运。

整个翼龙目其下大小不一的所有科,后肢的运动能力都十分有限。当它们在陆地行动时更加接近于四足动物而非恐龙、鸟类这样的二足步态。再加上由于皮膜连接着前肢与后肢之间的肌肉,使其无法依靠后肢单独站立行走或奔跑,这就造成翼龙无法像鸟类一样做到兼顾陆地/天空两种生态位,更别说重回陆地与其他竞争者分一杯羹。

相较之下,鸟类的翅膀是由前肢独立演变而来,不论体型大小都无需借助后肢辅助即可自主运动。因而即使一部分鸟类在生存竞争中放弃了飞行能力也能重返陆地生存,或下海捕鱼或大地上疾驰都毫无阻碍,这是翼龙无法做到的。

纵观翼龙目的演化历程可以发现:它们是一群高度依赖飞行能力的特化种群,比鸟类有着更加单一且特化的衍征,为飞行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也更加激进是一种更加纯粹、专性的飞行生物。

鸟类由于身体结构的原因,使得它们能够牺牲飞行能力的同时依旧保留在陆地的运动能力,且前肢翅膀相对翼龙的翼膜结构更有可塑性,能够根据生存环境的不同做出顺应的适应性演变,如:企鹅目的前肢就趋同演化为鳍状能够在水下快速游动、骇鸟科翅膀上没有完全愈合的指骨特化成肉钩用于捕猎时进行抓握固定。

种种多样化的适应性改变都使得鸟类相比翼龙具备了更加灵活的生存策略,从而得以占领更多的生态位,避免种群在突发的大灭绝事件中全军覆没,提高了生存几率。

因此鸟类同翼龙相比,它们反而没有那么完全依赖飞行能力和天空这个单一生存环境。而在非鸟类恐龙灭绝之后的新生代,空缺出来的陆地生态位真空反而还促使部分鸟类抢占先机顺势崛起,在哺乳纲全面接管统治权之前一度分庭抗礼,填补了之前兽脚亚目同门的位置。即使后来这些凶悍的大型陆行鸟都退出了舞台,然而时至今日,依旧有不少地栖鸟类占据着不少陆地生态位并非常成功。


而这一切,对翼龙来说都是无法做到的。即便它们熬得过大灭绝,面对更加多样化的鸟纲种群和异军突起的哺乳纲翼手目(蝙蝠)的挑战,未必就能胜出。〔这样的例子在新生代早已有之,比如有幸逃过一劫的离龙目因为生态位同鳄目的重叠导致竞争失败最终在中新世灭绝。〕

而翼龙这样更加“纯粹” 地为了飞行而高度特化的动物,正好缺少了像鸟类一样「备用钥匙」,可以说是非常遗憾了。

某种程度上,翼龙守住了在天空这一块生态位的顶级霸主地位,然而不经意间也丢掉了保底的中小型生态位,为大灾变来临后的覆灭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尽管在白垩纪晚期依旧还有部分中小型翼龙种群的存在,但在生态位分布上与同期的鸟类相比已经不占优势,大型的、依靠滑翔的翼手龙亚目才是当时的主力军。]

大灭绝事件对翼龙种群而言,也许是个小概率的偶然事件,然而从它们的种群演化路线上看,翼龙目的整体衰败直至消亡也是一个无法避免的结局。但不论怎样,作为鸟类的前辈、恐龙的近亲、首批飞天的脊椎动物,翼龙目都足够名垂青史。

[THE END]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