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老人是肯定都不能扶,但关于这件事,该如何教孩子?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老人不能扶”和如何教孩子的问题,我来详细地和您聊聊。这确实是个挺让家长头疼的事儿,一方面是咱们传统文化里助人为乐的美德,另一方面又是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顾虑。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怎么跟孩子讲清楚这件事。”

首先,我们要承认,您提到的“老人是肯定都不能扶”这种说法,确实反映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担忧。这不单单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讨论。原因嘛,说白了就是怕惹麻烦。万一您扶了老人,老人没事还好,万一老人摔倒的根本原因不是您,但老人或家属一口咬定是您“弄倒的”,那您可能就要担责,甚至惹上官司。这种事情新闻里也时不时出现,听着就让人心惊胆战。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粗暴地告诉孩子“不能扶”,其实是一种非常防御性的做法,也可能扼杀了孩子身上天然的善良和同情心。但完全不顾风险,不管不顾地去扶,同样也不是明智之举。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更平衡、更理智的态度,并且把这种态度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传递下去。

那么,我们该怎么教孩子呢?

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需要循序渐进,也需要结合孩子自身的成熟度。我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步:承认现实,但不传递恐惧。

我们要跟孩子说,社会上确实存在一些让我们担心的事情,就好比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能乱跑一样。我们可以这样开场:“宝贝,你看,世界上有很多好心的人,他们愿意帮助别人,就像我们看到有人遇到困难,也会想帮忙一样。但是呢,有时候,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很小心,就像我们生病了要吃药一样,药不对症可能会有副作用,对不对?帮助别人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想帮,但是如果没有方法,或者在不合适的情况下帮,可能会带来一些我们不想看到的麻烦。”

关键在于,不要把那些“怕惹麻烦”的事情说得过于绝对和耸人听闻,而是引导孩子理解“事情有复杂性”,需要“智慧”去处理。

第二步:强调“观察”和“判断”。

告诉孩子,不是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应该立刻冲上去。首先要做的是“观察”。

观察老人的状态:
老人是站着走,突然重心不稳,需要一个支撑点吗?
老人是已经倒在地上,看着很虚弱,需要呼救吗?
老人看起来意识清楚吗?他有没有主动求助?
周围有没有其他人?有没有工作人员(比如商场保安、公交司机等)?

观察周围的环境:
路面是不是湿滑?有没有障碍物?
是不是人很多,非常拥挤的地方?

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你也不能随便拿架子上的东西,你要看看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是不是还在保质期。帮助别人也是一样,我们要先看看情况,确定是不是真的需要我们帮,怎么帮才最合适。”

第三步:教授“安全有效”的帮助方式。

如果判断需要帮助,但又担心直接接触会惹麻烦,我们可以教孩子一些间接但同样有效的帮助方法。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看到有人摔倒了,尤其是看起来摔得不轻,或者老人自己说很疼,我们可以大声呼叫旁边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来处理。比如在商场,就找穿制服的保安;在公交车上,就告诉司机叔叔。”
“如果在家附近,可以看看有没有认识的邻居叔叔阿姨,请他们帮忙。或者直接拨打110、120电话求助,这是最专业的。”
“我们自己不能随便去搬动老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是不是骨折了,乱动反而会让他更疼,甚至加重伤势。”

提供非接触式支持:
“如果老人只是走不稳,看起来需要一点搀扶,而你觉得可以直接扶,那也可以。但你要先问清楚:‘爷爷/奶奶,您需要我扶您一下吗?’让他自己同意。如果他同意了,你就小心地扶着他的胳膊,并且告诉他:‘我扶着您了,您慢慢走。’同时,最好找个其他人一起,或者告诉旁边的人你正在扶着。”
“万一情况复杂,你不确定怎么办,就先站在旁边,问他需要什么帮助,然后立刻去给大人说,让他们来决定怎么做。”

第四步:引导孩子的同情心,但要量力而行。

我们要肯定孩子的善良:“宝贝,你这么关心别人,想帮助别人,这说明你是个非常有爱心的人,妈妈/爸爸为你感到骄傲。”

但同时也要告诉他:“但是,就像你不能把整个玩具箱都送给小朋友一样,我们能给的帮助是有限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保证自己安全和不惹麻烦的前提下,尽自己所能去帮助。”

我们可以说:“你有这个心,就已经非常非常棒了。即使你这次没有直接扶起老人,而是去叫了大人,让大人来处理,这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帮助方式。你用自己的力量去启动了更有效的帮助。”

第五步:用故事和角色扮演来巩固。

理论讲多了,孩子可能还是记不住。我们可以通过故事来生动地演绎。

故事可以是这样的: “小明在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提着很重的菜,一步一步走得很慢。小明走上去问:‘奶奶,您需要帮忙吗?’奶奶说:‘哦,小朋友,谢谢你,我就是有点走不动了,你帮我把菜提到楼上好吗?’ 小明一看,菜袋子比他还重,而且他还要上学,时间也来不及了。小明就想了想,说:‘奶奶,我不能帮您提菜,但是我可以在您旁边陪您走,您走慢点,我给您打个伞。或者,我帮您在这里歇一下,我跑回家去喊我妈妈来帮您好不好?’ 奶奶听了很高兴说:‘小明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就去喊你妈妈吧。’ 小明就赶紧回家找妈妈了。妈妈和小明一起来帮老奶奶把菜提到了家。”
这个故事强调了:主动询问,评估自身能力,并提供替代方案。

角色扮演: 你可以扮演摔倒的老人,让孩子来尝试如何应对。你可以引导他问问题,让他来选择怎么做。

重点总结一下教孩子的几个核心点:

1. 善良是美好的,但需要智慧。
2. 先观察,再判断。
3. 优先选择最安全、最有效的方式。
4. 学会寻求大人和专业人士的帮助。
5. 量力而行,别逞强。
6. 你的心意已经非常重要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在成长,社会也在变化。我们作为家长,既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不让他轻易卷入不必要的麻烦,也要努力不让孩子因此变得冷漠和麻木。关键在于,我们是教孩子“如何聪明地善良”,而不是简单地“停止善良”。当孩子长大后,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给他们打好基础。

希望我这些啰嗦的经验能帮到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认为老人都不能扶的,就别教孩子了。孩子都让你教坏了。

一个人的心性比亏了一点钱重要。

重视钱多过于问心无愧的人,活得不豁达,不开心的。

user avatar

这种情况建议把孩子给别人教,省的你教坏了孩子。

user avatar

我很奇怪。为什么是肯定不能扶呢?应该看情况吧。

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不能随意丢了吧。帮助他人是应该的,保护自己也是应该的。要提醒孩子,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出手相助,但在特定的环境下,需要注意周围有人证或摄像头帮自己作证,这个也是要做一提醒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