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日本帝国的伊401潜水空母的设想真的可以实现吗?

回答
日本帝国在二战末期提出的“伊号四〇一型潜水空母”(简称伊四〇一潜母)的设想,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但同时又挑战重重,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的宏大构想。要探讨它是否“真的可以实现”,需要从技术可行性、战略运用以及实际制造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技术层面的挑战与可能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伊四〇一潜母的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且突破性的工程。它不仅仅是一艘潜艇,更是一艘能够搭载、弹射和回收飞机的“移动航空站”。

巨大的尺寸与内部空间: 伊四〇一潜母拥有当时最大的潜艇舰体,长度超过120米,吃水深度约7米,标准排水量达到3500吨,而浸没排水量则高达6500吨。为了容纳一架“晴岚”水上飞机、一架零式侦察机(或改装成攻击机)以及三架“晴岚”备用机,其舰体内部设计极为特殊。最核心的部件是一个巨大的飞机机库,直径约7米,长约25米,内部还配备了专门的吊车系统用于搬运飞机。此外,还有一个长约35米、宽约2.5米的弹射器轨道。

可行性分析: 从物理结构上来说,建造如此庞大的潜艇本身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日本在潜艇建造技术上有着一定的积累。然而,要在潜艇内部构建一个能够承受水压、并集成飞机存放、维护和弹射空间的复杂结构,对当时的材料科学和工程设计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平衡船体强度与内部空间的可用性,以及如何保证在水下状态下所有舱室的密封性。

飞机弹射与回收系统: 伊四〇一潜母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其弹射器和回收装置。舰艉的弹射器用于将水上飞机推出水面并加速起飞。而回收飞机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通常的方法是让水上飞机降落在海面上,然后由舰载吊车将其吊起。

可行性分析: 水上飞机本身的设计就适应了在水面起降。弹射器技术在当时的航空母舰上已有应用,将其小型化并集成到潜艇上是可能的。然而,在复杂的海况下,准确地将水上飞机降落在海面上,并由潜艇的吊车稳定地将其吊起,这个过程的危险性和技术难度极高。每一次回收都可能因为风浪、水下结构(如吊臂)的限制,甚至飞机本身的机械故障而导致飞机损毁或人员伤亡。

动力与续航能力: 伊四〇一潜母采用了柴油机和电动机混合动力系统。在水面航行时,使用强大的柴油机提供动力,而在水下则依靠电动机。其续航能力相当可观,能够以18节的速度在水面航行约13000海里,在水下也能以6节的速度航行约60海里。

可行性分析: 这种混合动力系统在当时的潜艇技术中属于先进水平,尤其是在续航能力方面。这使得伊四〇一潜母具备了跨洋作战的能力,能够抵达远至美国西海岸的作战区域。

搭载的飞机:“晴岚”水上攻击机: 专门为伊四〇一潜母设计的“晴岚”是一种能够携带鱼雷或炸弹的水上攻击机,其设计目标是在潜艇附近的海域执行侦察和攻击任务。

可行性分析: “晴岚”的设计本身就考虑到了在潜艇上搭载的可能性,它配备了浮筒,可以在水面起降。但“晴岚”在实际生产和性能上存在一些问题。它在战争结束前未能完全成熟,原型机在测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例如起降速度较慢,容易受到波浪的影响。即使在理想情况下,能否在恶劣天气下安全起降并执行作战任务,也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战略运用上的设想

伊四〇一潜母的设计初衷是将其作为一种战略武器,对远在敌方本土的港口或城市进行奇袭,例如利用搭载的“晴岚”攻击巴拿马运河。

战略目标与可行性: 对美国西海岸进行侦察和攻击,确实能够对美国产生心理和一定的物质打击。例如,在1942年,日本潜艇就曾炮击了加利福尼亚的阿拉斯加州。伊四〇一潜母的设想是将这种“远征攻击”的规模和威胁提升到一个新的维度。

可行性分析: 理论上,通过利用潜艇的隐蔽性,可以在敌方防卫薄弱的海域出现,并派遣飞机进行攻击。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即便能够抵达目标海域,其攻击的有效性也面临诸多质疑。
情报的准确性: 依赖于舰载侦察机提供精确的目标信息,但在敌方空中力量的压制下,侦察机的生存能力和情报获取的实时性是个大问题。
攻击的效能: “晴岚”携带的武器当量和载弹量相对有限,能否对重要目标造成实质性破坏,效果可能并不显著。
逃脱的困难: 在完成攻击后,潜艇和飞机都需要面对敌方舰艇和飞机的追击,成功逃脱的可能性并不高。一旦被发现,即使拥有强大的隐蔽能力,巨大的舰体也更容易暴露其踪迹。

实际制造与部署

伊四〇一潜母(包括其姊妹舰伊四〇二、伊四〇三等)在战争末期被建造出来,但由于战争进程的加速和资源的匮乏,其数量非常有限,而且尚未有机会在实战中发挥其设计意图。

生产的局限性: 建造如此复杂的巨型潜艇需要大量的资源、精密的加工工艺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在战争后期,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受到严重打击,资源极度匮乏。这使得即使是为数不多的伊四〇一型潜母,其建造过程也充满了困难。

战时的实际运用: 伊四〇一潜母在战争结束前仅进行了一次实战部署,目的地是向印度洋的盟友提供物资和技术援助,并搭载了微型潜艇用于渗透作战。这次任务虽然展现了其续航能力和搭载能力,但并未实现其作为“潜水空母”的核心作战设想。

结论:设想的“可能”与实际的“困难”

那么,伊四〇一潜母的设想“真的可以实现吗”?

在技术原理上,它的许多构成要素是可能实现的。 建造巨大的潜艇、搭载飞机、使用弹射器和水上飞机进行起降,这些核心技术在当时或多或少都有其理论基础和部分实践。

然而,从整体的、能够有效执行战略任务的“实现”角度来看,其可行性却非常低。

技术的“成熟度”不足: 整合所有复杂系统的技术,尤其是飞机在恶劣海况下的稳定回收和高效率的作战运用,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是极具挑战性的,甚至可以说是“超前”的。许多关键技术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和优化。
资源与生产能力: 日本国力在战争末期已不足以支撑如此耗资巨大、建造周期长的战略武器项目的大规模生产和部署。即使能造出一艘,也难以形成有意义的战力。
战略的脆弱性: 其设想的战略运用过于依赖单一的技术节点(潜艇+飞机),一旦这个节点被突破或失效(例如飞机被击落,或者潜艇被发现),整个任务就会功亏一篑。在拥有强大制海权和制空权的盟军面前,这种相对“孤立”的打击方式成功的几率并不高。

总而言之,伊四〇一潜母更像是一个在战争末期,面对绝境时所产生的,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奇思妙想”。 它代表了日本海军在技术创新上的不懈追求,也反映了其在兵力劣势下寻求突破的焦虑。虽然技术上的某些部分可以实现,但作为一个能够大规模生产并有效执行其战略设想的“作战体系”,它在当时的条件下,其“真正实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它是一个在技术可行性与实战效能之间,存在巨大鸿沟的军事工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典型……

指挥塔围壳边上的就是机库

Aircraft carried: 3 ×

Aichi M6A1 Seiran

sea-planes

6000+的排水量,只带3架晴岚,机库空间就已经紧张到能叠的位置全都叠起来了……


你看看你看看,这叠得都快成叠叠乐了好么!

而且这玩意的回收是要先落在水上,然后靠近潜艇吊车吊起来放在平台上,然后折叠回去再塞回机库里——当然你要是不回收了那倒也是无所谓……反正IJN这几年仗打下来,也该算是轻车熟路了……

放飞步骤也是类似的,先从机库里拉出来,展开机翼,挂载,做好准备,起飞(我记得I-400这玩意有个简易弹射器。

机库这么大,悲伤比这个还大……

取出叠成上面那图的飞机,再准备出击你猜要多久……

人要是战备等级高(设想中IJN打算用这个偷袭巴拿马运河,想想也知道那玩意肯定戒备森严),剩下的时间可能也就够飞行员回潜艇,这飞机就一次性了,运气不好,连飞行员都是一次性的……

当然,美国人觉得偷袭船闸这事没啥问题可以担心的。毕竟Fleet Problem里也算是让太太(美国那个)和小姨子(也是美国那个)演练过一次了……

As the war continued and Japan's fortunes declined, however, security around the Canal grew increasingly lax.

He told Fujimori that defensive air patrols had virtually ceased, since it was considered increasingly unlikely the Axis powers would ever attack the locks. This further convinced Fujimori of his plan's feasibility.

——突袭理论上讲是可行的。

然而,没有记错的话,鸭滑级过船闸就是一路吱吱啦啦蹭过去的——缺乏直观认识的同学想象一下一辆车宽3米的车通过一个宽3.1米的隧道,再想象一下钉子划过黑板的声音,放大10万倍。民主与自由的星瞳欧派就是这么挤过去的……

来,我们轻松一下,看看美国产的欧派。91式穿甲罩子个假货渣渣,还不如黑肉有料!

美国人已经在考虑直接让蒙大拿级绕路南美或者干脆就直接把巴拿马运河挖宽一点的问题了……

指望一次突袭瘫痪船闸六个月,也许六个月是有了。

但把炸弹撇到运河这个问题,估计比炸了珍珠港还戳美国人肺管子——哈日天哈尔西为了个小姨子【划掉】瑞鹤能撇下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因为这货心中有个雷叔(超大雾)默念Akagi, Kaga, Soryu, Hiryu, Shokaku, and Zuikaku all must die而当时只有小姨子【划掉】瑞鹤还没被送下深海……

你要是真来一发巴拿马突袭……

大概斯普鲁恩斯等一干人就该跟大炸逼李梅同学抢燃烧弹订单了……

另外,有个很有意思的小细节。

A Japanese engineer who had worked on the Canal during its construction handed over hundreds of documents to the Naval General Staff, including blueprints of the Canal structures and construction methods.

图纸,施工手册什么的都让人顺走/盗摄了……

如果没记错的话,日裔移民在珍珠港事件中也有着跑去给IJN侦查美国军事设施的历史。

历史上屁股就这么不干净,而且貌似在X泉、X昌逮到的最多的,带着一堆测绘仪器的,号称自己来旅游结果迷路的国际友人就是来自脚盆鸡……

同志们哪,不是我鼓吹国家仇恨呐,这poi日的国家你必须得多个心眼啊!

哦擦扯远了,我们来说正经的。

我们都知道,航母,无论是水上飘的还是水下潜的,其攻击能力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其舰载机性能。

下面来看I-400级配的晴岚是啥指标。

Maximum speed: 474 km/h (256 knots, 295 mph) at 5,200 m (17,060 ft)

Cruise speed: 296 km/h (160 knots, 184 mph) at 3,000 m (9,850 ft)

Range: 1,190 km (642 nmi, 739 mi)

Service ceiling: 9,900 m (32,500 ft)

Wing loading: 149.6 kg/m² (30.6 lb/ft²)

Power/mass: 0.25 kW/kg (0.35 hp/kg; 0.16 hp/lb)

Climb to 3,000 m (9,850 ft): 5 min 48 sec

Guns: 1× 13 mm cabin-mounted Type 2 machine gun

Bombs:

1× Type 91 torpedo or

2× 250 kg (551 lb) or 1× 850 kg (1,874 lb) bombs

二战末期这水平,虽然在水机里的确一流,但也只能指望突袭一波了……

这850kg的铁疙瘩带着能不能从I400上起飞都得另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帝国在二战末期提出的“伊号四〇一型潜水空母”(简称伊四〇一潜母)的设想,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但同时又挑战重重,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的宏大构想。要探讨它是否“真的可以实现”,需要从技术可行性、战略运用以及实际制造这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技术层面的挑战与可能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伊四〇一潜母的设计本身就.............
  • 回答
    日本的刀伊之乱,说白了,就是一场发生在公元1019年,由一支来自今朝鲜半岛东北部(当时被称为辽东半岛一带)的女真人(也被称为女真族)组成的武装力量进攻日本对马岛和壹岐岛的事件。咱们先得明白,那时候日本跟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之间,是有着密切往来的。日本在平安时代中期,政治上虽然表面上皇权至上,但实际上.............
  • 回答
    日本乒乓球名将伊藤美诚在与中国选手孙颖莎的比赛中失利,赛后她流下了眼泪,并连声表达遗憾。从技术层面来看,伊藤美诚无疑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技术点来详细阐述:1. 非对称性发球的独特性与迷惑性:伊藤美诚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特点之一,就是她那变化多端的非对称性发球。这种发球的独特性在于,.............
  • 回答
    过去的“大日本帝国”时期,“内地”和“外地”的划分,可不是简单的地域概念,它深刻地体现了日本国内的等级制度、统治策略,以及国民在法律、经济、社会地位上的差异。这其中蕴含的复杂性,值得我们仔细梳理。首先,从最根本的定义上来说: 内地(ないち,Naichi) 指的是日本本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日本.............
  • 回答
    征服与幻灭:日本帝国的一生日本帝国,一个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内陆岛国崛起为世界强国的概念,其一生充满了野心、辉煌与最终的毁灭。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片段,而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生命体,它的兴衰深刻地影响了东亚乃至全球的格局。要全面评价它,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崛起的根源、扩张的轨迹、统治的特点,以及最终走向.............
  • 回答
    日本帝国时期军队中“下克上”现象屡禁不止,绝非偶然,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明治维新时期,甚至是更早的江户时代。一、 并非“不正常”,而是“不稳定性”的常态首先,得纠正一个误区:“下克上”并非完全是“不正常”的,用“不稳定性”来形容可能更贴切。这种现象更多地.............
  • 回答
    赤城号航空母舰,作为旧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其设计和服役历程,简直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日本海军现代化史的缩影。要评价它,不能仅仅看它最后沉没的结局,更需要深入理解它在诞生之初的背景,以及它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与影响。诞生与改造的传奇:从战列舰到航母的凤凰涅槃赤城号的出身颇为坎坷,它并非一开始就是一艘航空.............
  • 回答
    谈起旧日本帝国海军(IJN)在大凤号(Taiho)航空母舰上倾注的心血,那真是一段既充满期待又饱含遗憾的历史。这家伙可不是一般级别的船,它代表了IJN在设计航空母舰理念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他们对未来海战模式的深入思考和实践。不过,事与愿违,它最终的命运也像它设计时那种过于超前的理念一样,有些坎坷。设.............
  • 回答
    想当年,1947年初的国民革命军,若是要和1937年初的日本帝国陆军硬碰硬,那真是一场天壤之别、胜负已定的较量。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好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咱们得聊聊武器装备。1937年,日本陆军的装备,虽然不能跟后来那些西方列强比,但在当时的亚洲,绝对是数一数二的。他们有大量的九四式轻装甲车、九五式.............
  • 回答
    探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国家民众对日本的态度,这是一个既复杂又敏感的话题。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利益以及文化交流,都在其中交织出多层次的面向。历史的烙印:战争的伤痕与记忆提及日本,尤其是在东南亚,很难绕开二战时期的那段历史。当年日军的入侵、占领、以及由此带来的残酷统治,给许多国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
  • 回答
    日本帝国对南库页岛的统治,与其说是统治,不如说是近代以来日本国家意志与外部力量角力下的一段复杂历史。这段历史充满了民族情感、地缘政治的考量,以及在现实利益驱使下,对当地原住民和资源开发的不遗余力。缘起:从争议到占有库页岛(日本称桦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一片争议之地。日本真正将其.............
  • 回答
    关于日本帝国海军舰船是否使用类似英美海军的前缀,并且这些前缀是否曾广泛使用的问题,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日本帝国海军在舰船命名上,确实存在一些习惯性的标记和称谓,但它们与英美海军普遍使用的“HMS”(His/Her Majesty's Ship)或“USS”(United Stat.............
  • 回答
    关于旧日本帝国海军输送船团的命名,虽然不像主力舰那样有着一套非常固定、广为人知且公开的命名规则,但通过梳理现有的史料和研究,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常见的做法和考量。它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实用的、基于任务和船只特点的命名方式。首先要明确一点,海军的输送船团并非像一个“单位”那样有独立的正式编号或固定名称在战争.............
  • 回答
    要说旧日本帝国海军里下场最凄凉的军舰,这可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因为太多悲惨的结局了。但如果非要挑一艘,我脑子里第一个浮现的,可能是“大淀”号轻巡洋舰。为啥觉得它凄凉?倒不是因为它战沉的场面有多么震撼,也不是因为它是某场著名海战的绝对主力。恰恰相反,它的结局,与其说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战死,不如说是一种几.............
  • 回答
    旧日本帝国海军和“联合舰队”,这二者之间,绝非简单的从属关系,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躯体与其中一颗最强劲的心脏的联系。要讲明白,咱们得从头说起。首先,得理解旧日本帝国海军是个什么玩意儿。简单说,它就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为了富国强兵、对外扩张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军事组织,从海军大臣、海军省、海军军令部,到各级.............
  • 回答
    关于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用于攻占中国领土的战术和方法,确实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之处,它们在当时对中国军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以下我将尝试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叙述的方式,来梳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首先,要理解日军的战术,不能脱离其整体战略思想。日本陆军奉行的是一种“速战速决”的指导方针,他们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设问!如果真能将历史的齿轮如此错位,二战的剧本必将上演一幕截然不同的惊悚大戏。我来试着描绘一下这幅令人难以想象的图景,尽量从细节入手,让它听起来像是当年某个军事战略家在推演时脑海中闪过的种种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互换的本质:不是简单地互换名字,而是将1933年的两国各自的.............
  • 回答
    探讨拿破仑法国、苏联、德意志帝国、纳粹德国以及日本帝国是否都是挑战英美海洋体系的“失败者”,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各自的崛起背景、核心战略、与英美海洋体系的互动,以及最终的命运。从宏观视角来看,这些国家在其崛起或扩张的关键时期,确实都不同程度地对以英国为主导、后转为英美共治的全球海洋霸权发起了挑战,而它们.............
  • 回答
    日本人以日本国的什么为傲,这个问题可不是一句两句能概括得了的。这背后是他们长久以来文化积淀、社会发展以及国民性的综合体现。与其说是“骄傲”,不如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是对自身国家独特性和成就的珍视。首先,得说说他们的匠人精神。这玩意儿可不是近几年才有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日本社会肌理里的东西。你想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日本战国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信玄公和谦信公,而是家康公?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太多太复杂,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与其说是“为什么不是”,不如说是“为什么是”。首先,我们得承认,武田信玄和上杉谦信都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武田信玄: 战术上的王者,军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