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我们的美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文学性的审美,轻视形式美。
什么意思呢,就是但凡涉及艺术欣赏了,总是会往“深刻的内涵”,“背后的文化”,“表达了某某感情,艺术家的某某境遇”,“画里的故事”之类的方向靠。仿佛这才是懂艺术,有文化。
涉及到中国艺术,就是梅兰竹菊各自代表了啥,苍鹰有某某含义,山水画则肯定要说说作者胸襟如何如何,或是不得志啊,或是超脱俗世啊等等。这种审美的取向,不说完全错误吧,至少对于中国画,属于搞错了重点。
中国画其实是很重形式的艺术,欣赏中国画,除去他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他的形式。文学性,大家都有,体现在内容和主题上,基本就那几个,通过文学性你能区分出两幅山水的好坏吗?不能。别看很多画提了诗,其实很多都是先画再提。区分画的好坏,题诗基本不纳入讨论。
中国画的欣赏,主要还是欣赏形式上的东西,一个重要的看点是构图,还有一个就是笔墨。
你比如同样是归隐林泉,飞瀑流泉怎么放,亭台怎么放,林间小径怎么穿插,云雾虚实关系如何营造,大有讲究。这些构图方面的问题,都是有定法的,一幅合格的山水,至少要做到懂套路,这些定式已经积累总结了上千年,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系统,自己琢磨可以,但一般不work,除非你形式上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看起来舒服。
那怎么欣赏这个构图呢,不好意思,只能靠审美经验的积累。简单的说,多看好东西培养品味。当然你也可以学院派一下,去背山水决之类的东西,那都是古人总结的构图宜忌,一条条对下来倒也不是不行:
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
-王维《山水诀》
但这就没意思了不是么,朋友我们是来欣赏艺术让自己爽的,不是来考试背书整自己的哈。所以你先得多看好东西,把品味搞对,看到不好的了,你自然有感觉。看到好的了,那就会舒服,那就对了。
构图那是区分一般的和差的,构图都搞不好,那基本就不用看下去了。但要区分好的和一般的,那就要看笔墨了。构图至少还有规则可依,笔墨那就是玄学了。什么笔墨算有品位,什么笔墨品味差,谁也说不清。你只能照着古人的评级,训练自己对笔墨的品味。所谓笔墨,就是干湿浓淡焦的搭配,线条的质量和风格等等。
比如你欣赏一个墨竹图,就别在那想着作者表达了竹子般高洁的志趣之类的bullshit了,那不是重点!仔细看看竹叶那几下功力如何,竹节线条有精神没有,竹子的布置是不是疏密得当等等。那你怎么判断呢?先把牛人的竹子好好看看呀!什么文同啊,吴镇啊之类的人,好好看看。
比如看下面这幅当代艺术家画的墨竹,谁画的就不说了:
是不是觉得还可以,不得不说这幅画还是对得起他的价格的。但他肯定和名家的墨竹有区别,有他差的地方。如果只是看个舒服,其实无所谓了,如果想要分辨出这幅画的好坏,那还是得看看神作,比如这幅吴镇《墨竹谱》中的一张:
又比如这幅吴镇《野竹图》:
再看这幅倪瓒《竹枝图》:
然后来回对比下,应该就能看出来好坏了,毕竟是1000多块钱(中国当代艺术家墨竹)和将近8000万(吴镇野竹图)的区别 . . .
所以总之一句话,多看好东西,最好还要现场看。你看一幅山水好不好,要能回忆出类似主题的神品是哪一幅,这一主题的好东西大概是什么样的,这个baseline得设立好。哪怕自己不记得,你得知道怎么去网上查,现场对比也是可以的。能把画的主题归类,知道要找哪幅画当样板,基本就算入门了。至于雅俗好坏到底怎么判断,那就纯凭你一张嘴咯。
推荐看看王季迁的
写了半天发现,中国画,其实不太适合“普通人”欣赏,他文脉太深厚了,而且一直以来都是精英的艺术。所以齐白石非常伟大,他的笔墨,普通人也是能欣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