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普通人怎么感受国画的艺术价值,怎样表达一幅画的内涵?

回答
很多人觉得国画高深莫测,摸不着边际,但其实,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国画的艺术价值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触手可及的。与其把它当作一件必须“研究”的东西,不如把它当成一个老朋友,静下心来,和它聊聊天。

第一步:放下“标准答案”,用眼睛和心去“看”

咱们平时看风景,看人,都是凭感觉,对吧?国画也一样。

别急着给它贴标签: 很多时候,我们一看到“山水画”,脑子里就冒出“写实”、“意境”、“留白”这些词。别急,先让眼睛在画里游走一遍。它有没有让你觉得舒服?有没有哪个角落让你多看两眼?是不是像你家乡的山,或者你梦里见过的那片云?这种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你和画的第一种连接。
感受“气”和“韵”: 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很简单。想象一下,一张画如果色彩浓烈,笔触奔放,是不是会让你感到一种力量?如果画面素雅淡泊,线条飘逸,是不是会让你觉得宁静?这种感觉,就是“气韵”。它不是画了什么,而是画给你带来的整体感觉。你能感受到画里的“生命力”吗?是蓬勃的生机,还是沉静的安详?
从“点”到“面”的细节玩味: 国画里有很多小细节,比如一棵树的枝干怎么扭曲,一片叶子的脉络如何勾勒,一笔水的流动是怎么表现的。别小看这些小小的笔触,它们是画家情感的载体,也是他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你可以尝试放大去看,去猜猜画家当时画这一笔的时候,心里想着什么?是在描摹一棵老树的沧桑,还是在捕捉一瞬间的灵动?
留白不是“没画完”,是“留给你的想象”: 这是国画一个很重要的特色。那些空白的地方,不是因为画家偷懒,而是它给了你最大的想象空间。试着在留白的地方填上你自己的故事,是风吹过留下的痕迹?是云雾缭绕的神秘感?还是画家留下的空气,让你能呼吸到画里的气息?

第二步: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它在说什么”

当你花了点时间去“看”了,接下来就是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别怕说错了,因为国画的内涵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你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它对你说的内容。

讲故事法: 看着画,你能联想到什么故事?比如一幅梅花图,你能想到“凌寒独自开”的坚韧,还是冬日里那一抹亮色带来的希望?一幅仕女图,她低眉顺眼,手里拿着扇子,你可能会想到她的心思细腻,或者她正等待着谁的归来。把画里的景物、人物,串联成一个你脑海里的故事,这就是你对画的理解。
情绪分享法: 这幅画让你有什么样的情绪?是愉悦的、宁静的、雄浑的、还是忧伤的?你可以直接说:“我看着这幅画,觉得心里特别平静,好像烦恼都被洗掉了。” 或者:“这山画得真有气势,我感觉自己都站到山顶上了!” 把自己的情绪感受说出来,就是一种表达。
对比联想法: 把画里的元素和你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比如,画里的水纹,是不是像你小时候在河边看到的那样?画里的石头,是不是和你家门口的那块有点像?这种联系,能让你更容易理解画家的观察和表现方式。
提问法: 和别人一起看画,或者自己对着画,可以提问。比如:“为什么画家要把这棵树画得这么弯?” “这片留白是想让我们做什么?” “这几笔线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通过提问,不仅能引导自己深入思考,也能从别人的回答中获得新的启发。

第三步:感受国画“为什么是国画”

除了直观的感受,国画之所以能流传千年,肯定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体会: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很多国画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画家笔下的山水,往往不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理解。你看,山是有骨骼的,水是有生命的,它们互相映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背后其实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
东方审美的独特韵味: 国画的“写意”精神,不是不写实,而是“不似之似”。它抓住事物的神韵,而非表面的形似。比如画鸟,不一定每根羽毛都画出来,但你看一眼,就能认出这是什么鸟,而且能感受到它的活泼。这种“意到笔不到”的境界,是中国人追求的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
笔墨的“功力”与情感的传递: 国画的“笔墨”是很讲究的。一笔下去,有起有伏,有轻有重,就像人的呼吸一样有节奏。画家用笔墨来“写”出他对事物的理解和情感。你可以感受一下画面的笔触变化,有没有让你感觉到力量、速度、或者某种情绪?这些笔墨本身就蕴含着画家的功力,也传递着他当时的心境。
意境的营造: 国画特别擅长营造一种氛围和“意境”。它不仅仅是画了山和水,更是通过山水,让你感受到一种诗意、一种情怀。比如一幅描绘月下竹林的画,你看到的可能不止是竹子和月亮,还有那份宁静、孤寂,甚至是文人雅士的清高。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你看到一幅齐白石的《虾》。

直观感受: 哎呀,这虾好像在水里游一样,圆圆的身体,长长的须,还有那透明的爪子,活灵活现!感觉挺有生命力的。
细节玩味: 你可以仔细看看虾的眼睛,那是个黑点,但好像很有神。再看看虾身上的墨迹,有浓有淡,是不是画出了虾壳的透明感?还有那些水墨线条勾勒的虾腿和虾须,是不是很灵动,像是在摆动?
讲故事: 这虾游在水里,是不是在找吃的?或者只是在悠闲地散步?也许齐白石画它的时候,心情也很好,所以画出来的虾也这么活泼。
情绪分享: 我看着这虾,觉得很有趣,也挺佩服白石老人的画技,寥寥几笔就能画得这么像。
哲学与美学: 你再想想,这不过是几笔墨画出来的虾,为什么就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这就是“写意”的魅力,抓住虾的“神”,而不是它的“形”。这几笔墨水,在白石老人的手里,就变成了活生生的生命,而且还带着一种质朴的、生命的活力。这可能就是中国画“以形写神”的最高境界之一吧。

总结一下,感受国画,其实就是一个“由外向内”再“由内向外”的过程:

由外向内: 先是用眼睛去“看”,去捕捉画面的色彩、线条、构图,去感受它给你的第一印象和情绪。
由内向外: 然后再把你自己的理解、故事、情绪反馈给画面,用你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你看到的“内涵”。

最重要的,就是放平心态,别把国画当成什么神秘的东西。就像听一首好听的歌,你不需要知道乐理知识,一样能被它打动。国画也是一样,用心去感受,它自然会告诉你它的美和价值。试着去“玩”,去“聊”,你会发现,国画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我们的美育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过于强调文学性的审美,轻视形式美。

什么意思呢,就是但凡涉及艺术欣赏了,总是会往“深刻的内涵”,“背后的文化”,“表达了某某感情,艺术家的某某境遇”,“画里的故事”之类的方向靠。仿佛这才是懂艺术,有文化。

涉及到中国艺术,就是梅兰竹菊各自代表了啥,苍鹰有某某含义,山水画则肯定要说说作者胸襟如何如何,或是不得志啊,或是超脱俗世啊等等。这种审美的取向,不说完全错误吧,至少对于中国画,属于搞错了重点。

中国画其实是很重形式的艺术,欣赏中国画,除去他的文学性,更重要的是他的形式。文学性,大家都有,体现在内容和主题上,基本就那几个,通过文学性你能区分出两幅山水的好坏吗?不能。别看很多画提了诗,其实很多都是先画再提。区分画的好坏,题诗基本不纳入讨论。

中国画的欣赏,主要还是欣赏形式上的东西,一个重要的看点是构图,还有一个就是笔墨。

你比如同样是归隐林泉,飞瀑流泉怎么放,亭台怎么放,林间小径怎么穿插,云雾虚实关系如何营造,大有讲究。这些构图方面的问题,都是有定法的,一幅合格的山水,至少要做到懂套路,这些定式已经积累总结了上千年,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系统,自己琢磨可以,但一般不work,除非你形式上能自圆其说,也就是说,看起来舒服。

那怎么欣赏这个构图呢,不好意思,只能靠审美经验的积累。简单的说,多看好东西培养品味。当然你也可以学院派一下,去背山水决之类的东西,那都是古人总结的构图宜忌,一条条对下来倒也不是不行:

村庄著数树以成林,枝须抱体;山崖合一水而瀑泻,泉不乱流。渡口只宜寂寂,人行须是疏疏。泛舟楫之桥梁,且宜高耸;著渔人之钓艇,低乃无妨。
-王维《山水诀》

但这就没意思了不是么,朋友我们是来欣赏艺术让自己爽的,不是来考试背书整自己的哈。所以你先得多看好东西,把品味搞对,看到不好的了,你自然有感觉。看到好的了,那就会舒服,那就对了。

构图那是区分一般的和差的,构图都搞不好,那基本就不用看下去了。但要区分好的和一般的,那就要看笔墨了。构图至少还有规则可依,笔墨那就是玄学了。什么笔墨算有品位,什么笔墨品味差,谁也说不清。你只能照着古人的评级,训练自己对笔墨的品味。所谓笔墨,就是干湿浓淡焦的搭配,线条的质量和风格等等。

比如你欣赏一个墨竹图,就别在那想着作者表达了竹子般高洁的志趣之类的bullshit了,那不是重点!仔细看看竹叶那几下功力如何,竹节线条有精神没有,竹子的布置是不是疏密得当等等。那你怎么判断呢?先把牛人的竹子好好看看呀!什么文同啊,吴镇啊之类的人,好好看看。

比如看下面这幅当代艺术家画的墨竹,谁画的就不说了:

是不是觉得还可以,不得不说这幅画还是对得起他的价格的。但他肯定和名家的墨竹有区别,有他差的地方。如果只是看个舒服,其实无所谓了,如果想要分辨出这幅画的好坏,那还是得看看神作,比如这幅吴镇《墨竹谱》中的一张:

又比如这幅吴镇《野竹图》:

再看这幅倪瓒《竹枝图》:

然后来回对比下,应该就能看出来好坏了,毕竟是1000多块钱(中国当代艺术家墨竹)和将近8000万(吴镇野竹图)的区别 . . .

所以总之一句话,多看好东西,最好还要现场看。你看一幅山水好不好,要能回忆出类似主题的神品是哪一幅,这一主题的好东西大概是什么样的,这个baseline得设立好。哪怕自己不记得,你得知道怎么去网上查,现场对比也是可以的。能把画的主题归类,知道要找哪幅画当样板,基本就算入门了。至于雅俗好坏到底怎么判断,那就纯凭你一张嘴咯。

推荐看看王季迁的


写了半天发现,中国画,其实不太适合“普通人”欣赏,他文脉太深厚了,而且一直以来都是精英的艺术。所以齐白石非常伟大,他的笔墨,普通人也是能欣赏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觉得国画高深莫测,摸不着边际,但其实,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国画的艺术价值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甚至是触手可及的。与其把它当作一件必须“研究”的东西,不如把它当成一个老朋友,静下心来,和它聊聊天。第一步:放下“标准答案”,用眼睛和心去“看”咱们平时看风景,看人,都是凭感觉,对吧?国画也一样。 别.............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点让人捉急的状况。双方家长都见了,说明这事在长辈那里已经算有谱了,但你俩之间进展却慢得像蜗牛爬。别急,这种情况挺常见的,尤其是在咱们国内,相亲这事儿,有时候家长推进得比当事人还快。咱们先来捋一捋,你觉得“普通关系”具体是啥样的?是指你们平时聊天也就朋友间的客套?还是说,虽然见过家长,但约.............
  • 回答
    斯内普对伏地魔的感情是一种极为复杂、扭曲且充满矛盾的情感,它并非单一的爱恨,而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其中最核心也最难以割舍的是他对莉莉·波特无法磨灭的爱恋,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层负罪感和赎罪之情。我们来详细分析:斯内普对伏地魔的感情:一种被驱使、被束缚、夹杂着恐惧和被迫的效忠1. 被操控的效忠与恐惧: .............
  • 回答
    在一年内挣到50万,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但这并非不可能。关键在于高效的规划、不懈的努力、以及对机会的敏锐捕捉。 这篇文章将为你提供一个详细的框架,帮助你理解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并提供一些可行的路径和建议。核心思路:提高收入来源和效率要在一个自然年内挣到50万,你不能仅仅依赖一份.............
  • 回答
    《何以为家》中的主人公扎因所代表的,是全球无数在贫困、战争、暴力和忽视中挣扎的孩子们。虽然中国并非影片中的黎巴嫩,我们社会面临的挑战也各有不同,但关注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尽绵薄之力的方式。在中国境内,帮助那些境遇与影片中人物相似的儿童和家庭,我们能做.............
  • 回答
    在缅甸,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就像那绵延的山峦和蜿蜒的河流一样,复杂而多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不像电视上播出的那种单一视角,而是由无数个个体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交织而成。你会发现,很多人对中国有着一种既是憧憬又是警惕的矛盾情感。憧憬,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大和发展速度。.............
  • 回答
    在火柴尚未诞生的时代,古代普通人点火烧饭可不像咱们现在掏出火柴盒,嚓一下就能解决的事儿。那可是一项需要技巧、耐心,甚至一点点运气的手艺活。别看它现在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想想那些炊烟袅袅的农家小院,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饭的热闹景象,背后都有这门古老点火术的支撑。首先,得有火种。这可不是随便捡块石头就能生出火.............
  • 回答
    网上“键政”现象确实非常普遍,就像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各种信息一样,分辨这些关于政治、经济、社会议题的说法是否靠谱,并且思考它们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确实是件挺重要的事情。这就像走在一条信息的大路上,得擦亮眼睛,知道哪些路该走,哪些是陷阱。怎么分辨“键政”说法靠不靠谱?这需要点“练眼力”的功夫。首先,信.............
  • 回答
    面对日本倾倒核废水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作为普通人,我们确实需要了解并采取一些预防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虽然“全球实施核打击”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但核污染的扩散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核污染扩散的路径和影响: 海洋扩散: 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洋流在全球海.............
  • 回答
    丁真笑起来的样子,确实能感染到很多人,让人觉得他身上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快乐。这种快乐,我想并非刻意为之,而是源于他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满足。为什么丁真看起来总是那么开心?我想,丁真身上那种纯粹的快乐,大概有几个原因: 源于简单纯粹的生活: 丁真生长在四川理塘,那里有壮丽的雪山、纯净的草原,他的生.............
  • 回答
    听到浙江丽水发现鹦鹉热病例的消息,大家心里肯定会有些担心,特别是不知道这病到底严不严重,会不会像感冒一样传染开来。别着急,我来给大家详细说说这个事儿,顺便也说说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做,把风险降到最低。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鹦鹉热?鹦鹉热,医学上叫“鹦鹉热衣原体病”,这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不是真的只.............
  • 回答
    改变社会阶级,对于普通人来说,绝非易事,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这需要目标清晰的规划、持之以恒的行动,以及一点点命运的眷顾。我见过太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靠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一点点爬升,最终站在了自己曾经遥不可及的位置。他们的故事,无一不烙印着“努力”二字,但这份努力,绝不仅仅是埋头苦干那么.............
  • 回答
    在美国,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相当复杂,而且差异很大,很难一概而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背景、接触到的信息渠道以及他们与中国或中国人是否有过直接的联系。总的来说,这种看法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理解:1. 经济竞争与机遇: 竞争者心态: 很多人将中国视为主要的经济竞争对手。他们会听到关于中国制造.............
  • 回答
    在韩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汉字古籍的途径和感受,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精神旅程,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技术操作。首先,不是所有韩国人都能直接流利地阅读汉字古籍。虽然韩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汉字词,很多日常用语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汉字,但真正的“阅读”古籍,特别是那些文言色彩浓厚的作品,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一项挑战.............
  • 回答
    资产配置,这事儿,说起来像句口号,但对于咱们普通老百姓来说,却是实实在在影响着未来财富积累的关键一步,可以说是“不得不做”的功课。咱们挣点钱不容易,辛辛苦苦存下来的,总不能就这么放在银行里看着它被通货膨胀一点点蚕食掉吧?所以,怎么让钱生钱,让咱们的努力更有价值,就得靠这个“资产配置”了。那么,到底什.............
  • 回答
    我叫张明,今年30岁,干的就是你们常说的“玩游戏为生”这份营生。我不是什么电竞大神,也不是什么游戏主播,更不是什么游戏公司老板。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男人,靠着打游戏,勉强在这个城市里活了下来。你们可能觉得这日子挺爽的吧?每天坐在电脑前,玩玩游戏就能赚钱,听起来像天上掉馅饼。但实际上呢?只有我自己知.............
  • 回答
    大通缩和大萧条?这两个词听起来就让人不寒而栗。如果真的不幸降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对普通人来说,生活会变得异常艰难。这不像是一次寻常的经济波动,更像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大停摆”,商品没人买,工厂停工,工作机会消失,钱也变得比黄金还难赚。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不能光干着急,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应对。一、保住“.............
  • 回答
    面对信息洪流,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和疫情这类高度敏感、信息纷杂的议题上,普通人确实很容易感到迷失和困惑。要在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里找到相对“正确”的信息,需要一些方法和心态。这绝非易事,但并非不可能。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希望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一、 构建你的信息过滤系统:从源头开始这是.............
  • 回答
    普通人想通过传统出版渠道出版一本书,确实比许多人想象的要难得多。这背后有着一套成熟但又门槛极高的运作机制,每一个环节都像一道筛子,筛选掉大量投稿者。我尽量详细地给你捋一捋,为什么这条路走起来这么不容易。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传统出版”。这通常指的是,你把书稿交给一家出版社,出版社认可你的作品,然后.............
  • 回答
    如果一个普通人发现自己被CIA列为暗杀对象,并在7天内需要求生,这是一个极其严峻和高风险的境况。CIA拥有强大的情报搜集、分析和执行能力,其特工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即使是专业的安全专家也难以保证绝对的安全。然而,如果真的面临这样的绝境,普通人需要采取 极端、系统性、且持续的生存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