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缅甸普通人怎么看中国?

回答
在缅甸,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就像那绵延的山峦和蜿蜒的河流一样,复杂而多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不像电视上播出的那种单一视角,而是由无数个个体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交织而成。

你会发现,很多人对中国有着一种既是憧憬又是警惕的矛盾情感。

憧憬,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大和发展速度。当他们看到中国投资修建的公路、桥梁、港口,以及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时,内心深处会涌起一种“我们也能这样就好了”的希望。他们看到中国的商品充斥着市场,从日用品到电子产品,价格往往比其他国家的产品更亲民,这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很多缅甸年轻人,尤其是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会把中国视为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希望有机会去中国学习技术,或者在那里找到更好的工作。对于一些小商家来说,中国进口的商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货源,没有这些,他们的生意可能就开不下去了。

但同时,一种警惕感也始终伴随着。这种警惕,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太大”和“太近”的天然不安。中国是他们的邻居,而且是一个体量远超于缅甸的国家。这种不对等的体量,自然会引发一些人对国家主权、对未来发展的担忧。

比如,在一些边境地区,中国人的到来,无论是经商还是务工,都会被当地人看在眼里。有人会觉得,这些人一来,就把生意都抢走了,本地人反而没有了活路。还有一些项目的推进,比如一些大型的资源开发或者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带来了工作机会,但也会让一些人担心,这些资源最后是不是都流向了中国,而他们自己却什么也得不到。媒体上关于中国投资项目的报道,有时候也会放大这种担忧,让普通人觉得,中国似乎在一步步地“渗透”进来。

教育和文化层面,也有着微妙的影响。一些缅甸人,尤其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会欣赏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对中国的古老文明抱有敬意。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更多是通过中国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内容。这些信息,有好有坏,有好有坏,会塑造他们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有时候,一些负面新闻,比如关于不文明行为或者经济纠纷的报道,很容易被放大,成为他们对中国人产生负面看法的依据。

在政治层面,普通缅甸人对中国的看法,往往与他们自己国家的政治局势紧密相连。当国家局势不稳定时,他们可能会觉得中国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或者对中国在这个敏感时期的一些举动感到不安。对于那些关心国家命运的人来说,中国与缅甸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是他们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缅甸普通人看待中国,就像看着一个又远又近的、既是朋友又是对手的庞然大物。他们享受着中国带来的商品和可能的机遇,同时也担忧着自身在巨浪中的渺小和被吞噬的风险。这种复杂的情感,不是简单的爱恨,而是一种生活在现实中的、充满观察和感受的复杂心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然后将这些零碎的感受汇聚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对中国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家在云南,离中缅边境很近。首先要理清“缅甸人”的定义。缅甸不像中国,其内部的身份认同是很破碎的,身份认同不同,对中国的看法也就会有根本性的区别。“缅甸人“可以指:缅族、有缅甸国籍的人(缅甸存在大量的无国籍和半国籍人士)或者“居住在缅甸境内的人”。在这儿我取“居住在缅甸境内的人”的意思。

缅甸人至少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世居下缅甸(大概是缅甸南部)的缅族(或许还包括孟族),我们那边叫他们“老缅”,就是那些边境常见的,皮肤黝黑,女人普遍脸胖,喜欢往自己脸上涂粉圈圈的家伙。另一类是缅北各少数民族,他们在文化血缘上都和云南各族(包括汉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缅甸各族的认同基本上分崩离析,“老缅”认为缅北各族不配做缅甸人,把他们视作二等公民甚至是外国难民,不给他们平等的权利。缅北各族也看不起“老缅”,不屑于做缅甸人。他们觉得“老缅”好吃懒做、言而无信、愚蠢贪婪而又横蛮霸道、仗势欺人(好多云南人也这么觉得),在文明水平上毫无感召力和吸引力。

“老缅”对中国的看法普遍是负面的,存在排华情绪,恐惧、厌恶还有些莫名其妙的看不起。这儿有一个大背景,就是中原和缅族势力对滇西缅北地区长久以来的争夺。历史上,滇西缅北一代除少数汉人和缅族的军事据点外,大部分区域都处于各少数民族土司的直接控制之下,土司多是骑墙派,同时向中原和缅族政权纳贡称臣。缅族政权与元明清三代都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原因也都一样,就是缅族的手在滇西缅北地区伸的太长了。(此处叉一点题外话,史书记载,明代缅军曾经打到过中国“攀枝花”。被很多人拿来作为缅族“武德”的证据,这其实是想当然了,此处的“攀枝花”不是四川攀枝花,而应当在今云南姚关一带,离今天的中缅边境不远。当然到了那边缅军就被大明打爆了,我大明经常是千八百人就胖揍上万缅军的,那边至今还有传说邓子龙的磨剑亭和煮象池(就是传说中邓子龙磨剑备战和战胜后烹杀俘获的战象的地方)啥的。)

今天虽然边境早已划定,但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先进性以及中国近年来的经济腾飞,给中国在缅北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这让“老缅”产生了恐惧,进而发展出敌意,自然也就不会对中国有什么好话。可是呢,因为中国实力强大,在不少问题上还有求于中国,所以不太敢明着来,只能憋着一股子敌意。这个逻辑跟越南有点像,坏事舆论都甩锅给中国,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还要拿什么“藏富于民”,“皿煮选举”之类的梗来找些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其实在血脉源头上,缅族和汉人是很近的,据说他们起源于中国西北的白狼羌,沿着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路迁徙到了伊洛瓦底江中下游。一个重要证据是缅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存在语言发生学上的联系。但祖源上的亲近并不意味着文化和认同上的亲近,南迁之后,缅族的文化和体质都更多的受到了当地土著的孟族和临近的印度的影响。就像一个小孩被别人抱养,对原生的家庭也就不会有什么感情。这种文化上的鸿沟,或许也是今天缅族和缅北各族相看两厌的重要原因。

至于缅北各族,我觉得他们不少人对中国可能都没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他们有的是对云南各边境县、各地州以及中国各省区的看法。这就是,离得越近,看法越具体。和云南接触最多,所以对云南边境的看法可以精确到县甚至是乡镇和村,这个县的人怎么怎么样,那个村的人怎么怎么样。云南再往里一点,印象就只能精确到地州了;再往里出了云南,可能也就对接触比较多的四川人有个印象,或许善于经商的江浙福建广东人也能有个专属看法;其它的就只能笼统的归到“外省人”或者“中国人”的范畴里了。这其实和中国人对中国的看法很像,越近的越细分越具体,只是少了我们那种与生俱来和理所当然的热爱罢了。

user avatar

“嗯...你不要不高兴哈...缅甸人...是有些讨厌中国人的...”

当我第一次问我的缅甸同学这个问题时,他是这么跟我说的。他是个非常客气友好的人,所以虽然他说的是“有些讨厌”,但基本上是可以理解为很讨厌的。

听到这个回答时,我挺惊讶的,我问他为什么?

他跟我说,因为中国有很多企业去缅甸开矿,还压死了本地人,所以他们都很讨厌中国人。

“压死人?”

“是的。有一个中国企业要开矿,但占用了农民的土地,农民没有得到任何补偿,无家可归,所以就挡在运输车面前不让车子过去。那时候是晚上,车子有可能没看见,于是就把他压死了...”

我听了之后十分震惊,在feel sorry for那个人之后,潜意识地认为中国公司在国外应该不会这样做事。“占用土地”“不给赔偿”“无家可归”“压死”...现在在国内稍微正规一些的地方,这种事情都应该不太会发生的,何况是中国公司在外国。

于是我问他:“地是政府卖给中国公司的吗?”

“对的。”

“那...政府有给农民任何补偿吗?”

“没有...政府就只是通知了农民,跟他们说他们的地要给中国企业开矿,所以他们不能住这里了。”

“那政府有安置那些人了吗?”

“没有,那些人都变成无家可归的人了。”

听到这里,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我非常惊讶,现在居然还有这样一个政府堂而皇之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不给一丝丝补偿,让他们一夜之间无家可归。同时,也很佩服缅甸政府的舆论引导,其实缅甸军政府在国内臭名昭著,但在这件明显是政府做错了的事件里,舆论居然能把大家的愤怒都引导到了中国公司的身上。

我跟他说:“也许我是中国人,我才想为自己的国人辩护。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我认为是政府的错。在我的家乡,常见的流程是政府先征地,付搬迁费,也许还送安置房,然后把地卖给商人。也就是说,政府是这件买卖的中间人。所以,在缅甸的这件事情里,安置农民补偿农民应该是政府的责任,因为中国公司在买采矿权的时候,已经给政府钱了。如果没有政府的同意,中国公司也不可能有权开矿。中国公司也许是这样理解这个流程的,所以才会没有给农民补偿。”

在我的眼里,中国公司除了在黑夜中压死了农民这件事应该有法律判决外,没有补偿农民这一项实在不是中国公司的错,我也想不通为什么要中国公司来做这件事。但我的缅甸同学仿佛从来没有从这方面来看这件事,在他的思想里,这一切都是中国公司的错。

其实,那次谈话结束后,我有些后悔跟他说那么多。缅甸国内现在其实都是一团糟,让他们有个精神上可以发泄的外国对象,也许对他们来说会快乐一些。我对这个同学说的这番话也无法改变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也许会让我的同学自己很难受,所以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再找他聊过政治上的话题了。

大约半个月之后,他过来找到我说:“我查了一些新闻,知道后来中国公司赔偿了出事人的家属,也出钱安置了剩下的人。不好意思,我之前误解了,国内的媒体也没怎么提到过后来的事情。”

那一刻,我真的很开心。


正文


缅甸人是讨厌中国人的。从我个人跟缅甸同学那么多次的聊天中,我认为缅甸人讨厌中国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舆论的引导,很多的缅甸同学跟我说的中国公司做的“恶事”其实都应该算到军政府头上,但缅甸人还是认为就是中国人的错。看过知乎一个答案说过,缅甸政府制造舆论让缅甸群众讨厌中国人,以增加自己与中国公司谈判的筹码,便于坐地起价(不好意思我忘记在哪里看到的了)。我认为这个答案是完全可信的。

其实对比一下其他的国家,中国人被缅甸人讨厌是有一些“冤”的。英国殖民缅甸时极其残忍,但缅甸人现在并不讨厌他们。我的这位同学非常希望昂山素季做总统,虽然她的丈夫和儿子都是英国国籍。缅甸人对日本人也不讨厌,虽然日本人的作为也一样的残忍,但我的同学跟我说:“我们国内就是不会提这件事情,历史课的时候也不太会讲。”所以缅甸国内只有一些老人讨厌日本,年轻一代的人对殖民主并不反感,毕竟很多年轻人的学校都还是殖民时期建的。

缅甸现在国内非常混乱,大家都忙着讨厌军政府,忙着学生运动,忙着希望得到真正的民主,对那些殖民历史的暴行实施者反而不会提起,也不会讨厌。但中国公司其实也没有做很残忍的事情,我同学说的上来的也只有那一件事,但讨厌中国还是缅甸人心中的主流想法,这也许是受了舆论的影响。毕竟,偶尔爆出些中国公司的负面新闻,让大家讨厌中国,还是能稍微转移一些些国内的矛盾的。只是对中国人的讨厌也许会一直在缅甸人的心里,变成了一个默认设置,虽然其实有时候是中国公司在帮军政府背黑锅。

文化上,上个世纪末期,缅甸人还经常看中文的电视剧(有可能是台湾出品)。但现在只看韩国的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了,所以正常的缅甸人对中国还是陌生+讨厌的心理。


注明:以上所有信息均来自于我的缅甸同学,虽然他的家人都在缅甸,但他自己已经出国三四年了,所以也许只能代表三四年前的缅甸人对中国的印象。

PS:虽然我的缅甸同学在缅甸国内绝对算得上是精英中的精英,但他并不知道果敢问题。这次边境事件,他也是我问他了之后,他从英文媒体上得到了信息,才知道了这件事。不过缅甸的互联网媒体十分不发达,他身在国外也很难follow国内的新闻,所以也许缅甸人是知道这件事情的。

他第一次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很恐慌。

user avatar

我们班缅甸同学对我说:你们中国人不就是钱多吗,为什么不捐给我们。看在她是女生,并且我是女生的份上我没打她。

然后就这次疫情他们也是疯狂的嘲笑我们,天天在fb上转发谣言,今天说中国必须给印度赔五亿明天传中国必须给英国赔五亿。

缅甸真的天天在打仗,小农思想,觉得人权比一切都重要,嘲笑我们没有人权。。。。。我真的,已经习惯了,懒得吵,懒得解释。

user avatar

缅甸构成很复杂。总体看,老缅不喜欢北方大国,他们心中也是有大国梦的,民族主义强烈,认为北方大国一手促成了北方几个邦成独立王国,导致整个缅甸无法统一。所以南边的罗兴亚人问题上,不管是昂山还是军方,只要揍罗兴亚,老缅都是意见统一支持。

在缅北,最强的佤邦与北方大国关系很好,军政民生抄了作业,临沧对他们进行技术扶贫,而佤邦境内彻底禁毒,堵了这条毒品入境的老路。剩下的果敢、禅邦这些,只想利用北方,以免被军方给剿了,很多事却做的不仗义,成了电信诈骗、毒品、赌博杀猪盘的老窝,虽然号称华人血脉,但北方大国并不喜欢他们。

user avatar

中国形象在缅甸面临严峻挑战的主要原因

中国人在缅甸的负面形象,缅甸媒体的塑造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私营媒体90%对原缅甸军政府有负面印象,同样对与原缅甸军政府保持友好关系的中国也有很大意见。2011年缅甸开放媒体后,私营媒体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鱼龙混杂,一些媒体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不明白新闻的客观性,民主与责任的关系,往往带着偏见,一旦出现有关中国人的负面事件,这些媒体一边倒地做夸大性报道,一些记者和专栏作家往往宣泄情绪,走极端,在媒体上发表反华的文章,煽动反华情绪,这些文章往往很有市场。在缅甸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中,中国人的普遍形象是对待缅甸人粗鲁、唯利是图,这种形象已经扎下了根。要改变这种形象,需要花相当大的功夫。

中国人与当地民众关系趋于紧张,中资企业和中国赴缅公民要负一定责任。许多中资企业和赴缅公民把自己视为缅甸的救世主,用金钱贿赂缅甸官员,对缅甸百姓不尊重,不时出现侮辱当地百姓、随意责骂缅甸消费场所服务人员的现象,甚至鄙视缅甸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部分中国公司和商人不遵守缅甸法律,从事明令禁止的业务和绕过正常途径来获取短期商业利益的行为,也增加了缅甸人的反感。由于从事的是不法业务,这些公司和商人经常受到当地政府机关人员的敲诈。缅甸一些基层公务员和办事员,由于平时工资很低,且对中资企业和个人的印象不好,觉得这些中国人是来掠夺资源的,敲诈中国人很合理,就花招不断,用各种方法来索取礼物和贿赂。作者入境缅甸曼德勒时,发现当地海关有对中国人不好的印象,经常对中国出入境人员以小费名义敲诈,却对西方人网开一面,这让入境的中国人很气愤。但细细了解,还是中国人一些不法行为给了他们口实。有的中国人(包括中资公司员工)出境时带着未开发票的宝石(缅甸规定宝石一定得开发票,否则就是黑货,要罚没)过关时,就用钱来疏通,使他们觉得钱这样来得快,从而习惯了索要贿赂,对中国公民不管谁都开口要。而且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较真,要钱也就给了。但是也有例外,有一次笔者入境时在入境卡上填着“工程师”,一位老海关人员就向年轻的打招呼,他是工程师,是来帮我们的,不是来抢夺资源的商人,不要找他要钱。另外从经济地位来说,去缅甸投资的中国人一般都是雇主,当地人一般都是雇员,这就极易产生主雇矛盾,并升级为种族矛盾。

当然,中缅民间关系紧张也和缅甸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商品经济思想缺乏不无关系,还与西方的官员、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的挑拨密切相关。经过几年甚至多达10余年的渗透,西方非政府组织和学者已在缅甸民间培养出了一批向往西方、英文较为流利、对中国有一定偏见的缅甸社会活动家,这些缅甸人用极端理想主义的标准来评价中国在缅甸的投资和活动,进而诋毁中国的形象。


部分缅甸精英(包括部分学者、官员和少数民族上层)视中国为新殖民主义国家,通过投资来掠夺缅甸资源,造成农村人口失业,加速缅甸传统价值的瓦解,他们对政府对华政策和中国投资颇有不满。在各种不同的国际场合都能听到学者和非政府组织对中国公司的批评,控诉中国投资对缅甸环境和传统文化的破坏。克钦邦密松水电站成为了抨击的主要对象。笔者在和一位缅甸NGO人士会谈时,他就说,“现在缅甸民主化了,不光有联邦政府,也有联邦议会、邦政府和邦议会,议会也是国家政治的重要舞台,所以中国要倾听缅甸民众的声音。比较一下三峡电站,你们也经过了20年的辩论,在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才正式上马。但在缅甸,你们经过很短时间就仓促上马,没经过人民的参与和同意。现在听说你们还想重启电站,希望你们倾听人民的声音”。

很多缅甸人不太懂得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就是需要用资源(包括廉价的劳动力)换取资金和技术,而是用非常极端的理想主义眼光看外来投资,一味地要求所有外来投资项目对环境不能有任何的破坏,绝大部分的好处要给当地老百姓,根本不考虑这些外来投资项目对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外来投资企业能否赢利。本来BOT(Building,Operation,Transfer)方式对于缅甸政府来说,这是一种在资金缺乏时筹资的好方式,但在西方的灌输下,缅甸人普遍只考虑资源被人控制了,而不想自己开发的资金和技术从何而来。由于主要西方国家这些年在缅甸没有大项目投资,中国在缅甸的投资项目无法与西方同类项目进行比较,西方非政府组织宣扬的极端理念也能被缅甸的知识阶层接受。 对中国反感的缅甸人不仅存在于非政府组织和民间,也存在于政府官员和商业精英中。例如,缅甸电力部一个前司长在任时专门负责给中国投资水电许可签字,最近宣称退休后受到了良心谴责,认为缅甸本应把水电资源留给本国使用,而不应该给中国开发。缅甸最大民营企业图公司总裁吴岱扎甚至提出要对在缅的华人实施清除政策。


大批中国公民涌入缅境,形成所谓的“新移民潮”,是西方媒体攻击中国向缅渗透的重要证据。有的海外媒体凭空猜测缅甸有数百万中国移民,且富有的华人聚居在曼德勒“将军村”这样的别墅区,引起了当地老百姓的不满。《华盛顿时报》记者乔治·安(Georgie Anne Geyer)认为中国到缅甸的移民是一种“刻意的殖民”,背后可能有支持,就像汉族人移民到俄罗斯地区。这些文章被缅甸人读到后,往往不假思索地引用和宣传,起到了很坏的影响。

总之,自1988年9月以来的20多年间,缅甸人对中国政府和在缅甸的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印象确实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转变不仅存在于民间,也反映在缅甸政府官员和精英层面。当然,目前也还有不少的缅甸人能够比较理性地看待与中国的关系。缅甸人之所以对中国的印象发生如此大的转变,我们自己要负主要责任,我们的政策需要适当调整,在缅甸经商的企业和员工要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要能与当地社会处理好关系。此外,缅甸人过于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商品经济意识的缺乏、西方政府和得到西方支持的NGO的刻意挑拨也是导致缅甸人对中国印象变坏的重要原因。

引自

《缅甸人眼中的中国形象》

李晨阳 祝湘辉

user avatar

很多中国人总是用一种趾高气扬的态度看周边小国,特别是这十几年来中国慢慢富裕起来之后。他们似乎都忘了当年周总理提出五项原则时的苦心和意义。以前毛时代周边国家对中国人和当地华人是恐惧加鄙视,恐惧是因为输出革命,鄙视就是因为穷;现在是畏惧加厌恶,畏惧是因为实力确实强大,厌恶则是因为他们从中国人身上看到了一两百年前西方殖民者的影子。

不展开说,就说对缅甸吧。中国资本对缅甸的渗透很厉害,中国很多商会在当地简直就是南霸天,过去缅甸民间就对中国和中国人很不爽,但由于军政府和和发会吃着中国的奶,人们为了和谐不敢发声。后来缅政府与美关系缓和后,有意无意地放出些抱怨中国的声音,这样民间就炸开锅了。

在我国官方媒体上总会提到什么中缅胞波情谊,殊不知现在“胞波”一词成了贬义词,就像我们说洋鬼子一样。还有一首这几年流行的歌,大意是某某占我们的土地抢我们钱侮辱我们的祖先真不要脸。这里面的“某某”指的是谁缅甸人心知肚明。

说实话,我接触的一些涉缅事务中,听那些人吹牛逼怎么怎么欺负缅甸人,如何如何占缅甸政府的便宜,还说缅甸妹纸倒贴跟他们来中国,其实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流派的国政专业人来说心里还是蛮爽的。但是,但是啊,这样下去真的好吗?我们才摆脱被人凌辱的日子几年?现在就开始变成我们曾经讨厌的人了?

user avatar

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就说说缅甸华人,缅甸民族太多了!

缅甸华人有一部分读中国九年义务教科书,甚至有些人的老师也是中国人。比如我老公曾在南邓中小学校支教两年多!这些人会怎么看中国人可想而知了。很多小孩一直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还有一部分华人读的是台湾省的教材,有些人可以去台湾省留学。读这样的教材怎么看中国也可想而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缅甸,普通人对中国的看法,就像那绵延的山峦和蜿蜒的河流一样,复杂而多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不像电视上播出的那种单一视角,而是由无数个个体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以及他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交织而成。你会发现,很多人对中国有着一种既是憧憬又是警惕的矛盾情感。憧憬,更多的是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大和发展速度。.............
  • 回答
    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和总统温敏(Win Myint)被判处4年监禁的事件,是缅甸政治局势演变中的重要节点,涉及法律、政治、人权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 1. 背景:2021年缅甸政变与司法审判 政变背景: 2021年2月1日,缅.............
  • 回答
    缅甸“果敢王”彭家声于2022年2月6日去世,享年94岁。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引发了人们对他一生功过是非的重新审视。彭家声,本名彭家升,1931年出生于果敢地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他曾被誉为“果敢王”,领导果敢同盟军与缅甸政府军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为果敢的.............
  • 回答
    缅甸自2021年初军方发动政变以来,国内局势持续动荡,民众与军方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在缅甸的中资企业也未能幸免,不幸成为打砸抢烧的目标。要理解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缅甸国内局势的复杂性与民众情绪的宣泄: 对军方统治的不满与反抗: 缅甸民众长期以.............
  • 回答
    缅甸,一个充满神秘与色彩的国度,如今正经历着一段极其动荡的时期。如果你想了解它目前的状况,那就像在解剖一个复杂而令人心碎的有机体,需要耐心去梳理每一个脉络。政治层面:军事政变后的深渊一切的动荡,要从2021年2月1日说起。那天,缅甸军队(Tatmadaw)发动了军事政变,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逮捕.............
  • 回答
    是的,缅甸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蒲甘王朝(公元 1044 年至 1287 年)和缅甸帝国(东吁王朝时期,公元 1531 年至 1752 年)这两个时期,其影响力曾远播中南半岛甚至更广阔的地区。下面将详细讲述缅甸历史上强大的几个时期:一、蒲甘王朝(公元 1044 年 1287 年.............
  • 回答
    关于近期缅甸发生部分中资企业被打砸烧事件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问题。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事件的背景、可能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动态。事件背景回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次事件并非孤立发生,而是与缅甸长期以来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局势密切相关。自2021年军事政变以来,缅甸就.............
  • 回答
    缅甸政变,这场突如其来的权力更迭,无疑在中国与缅甸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其影响之深远,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它不仅仅是对两国双边关系的一次冲击,更牵动着中国在地区安全、经济利益以及地缘政治战略中的诸多考量。要详尽地剖析这一影响,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一、 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的.............
  • 回答
    缅甸军方突然宣布接管政权,并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无疑在地区和国际舞台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白宫对此表达了强烈关切,并敦促军方立即释放被扣押的官员。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动荡,其影响绝非仅限于缅甸国内,而是会以多层面的方式波及全球。首先,在地缘政治层面,缅甸的这次变故无疑会搅乱东南亚地区原本就错综复杂的.............
  • 回答
    缅甸人对中国的感情,就好比面对一个关系复杂的老邻居,很难用简单的“喜欢”或“讨厌”来一概而论。这种感情错综复杂,夹杂着历史渊源、现实利益、地缘政治,以及一种微妙的民族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缅甸和中国在地理上唇齿相依,绵延近两千公里的边界线,注定了两国之间无法忽视的联系。这种联系由来已久,从古代的丝.............
  • 回答
    关于东吁王朝极盛时期为何不向东统一越南,反而对大明云南地区有所图谋,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谜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东吁王朝的战略考量、以及与周边势力的互动等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东吁王朝的“极盛时期”。通常我们指的是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初期,以国王勃印囊.............
  • 回答
    缅甸果敢等地华裔对中国的看法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受到历史、现实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文化认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观点:一、 历史渊源与文化认同:深厚的民族情感 祖籍中国: 果敢地区(以及掸邦北部许多其他华人聚居区)的华裔主要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从中国云南迁徙而来的。.............
  • 回答
    缅甸今日中午时分,各大通讯运营商的互联网服务突然大面积中断,情况如同釜底抽薪般来得突然且广泛。这不仅仅是某个地区信号不佳的偶发事件,而是从仰光、曼德勒这样的大城市,到内比都等政治中心,乃至于许多偏远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手机数据无法连接、WiFi信号依旧但无法访问互联网,以及传统的.............
  • 回答
    缅甸北部,一片饱受战乱之苦的土地,其纷争的涟漪正悄然扩散,触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并非仅仅是远方某个角落的冲突,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全球性影响,只是这些影响可能不像爆炸新闻那样直观。首先,供应链的断裂和紊乱是首当其冲的后果。缅甸北部,特别是克钦邦和掸邦,是许多关键矿产和原材料的产地。玉石自不必说,那.............
  • 回答
    缅甸军方能否在内外压力下“熬”得住,这个问题相当复杂,牵涉到缅甸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其内在逻辑和外在影响。内部的“韧性”与“脆弱”: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缅甸军方在缅甸政治中的根深蒂固。自1962年以来,军方就牢牢掌握着国家的权力,形成.............
  • 回答
    缅甸若开邦的独立问题,以及它如何并入缅甸,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历史纠葛的议题。若开邦,作为缅甸西部的沿海邦,拥有其独特的文化、语言和历史,其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直是缅甸政治中的一个敏感焦点。若开邦并入缅甸的历程:要理解若开邦为何会并入缅甸,我们需要回溯历史。若开邦(Rakhine State),在历史上也.............
  • 回答
    缅甸,这个东南亚的国家,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仰光地区,确实牵动着不少人的心。尤其是最近曝出的几家设在当地的中资服装厂遭到纵火和打砸,以及仰光部分地区被实施军事管制的消息,让局势显得愈发复杂和紧张。事发经过与原因猜测关于这几家中资服装厂遭纵火打砸的事件,目前公开的信息相对有限,但我们可以从已知.............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场面,一边是战火,一边是歌舞升平,亲戚们在这种气氛下还跳广场舞,你心里肯定七上八下的。要劝离她们,得讲究策略,光喊口号怕是不太管用。咱们得从她们的角度出发,把事情说透,同时又能顾及亲戚的面子和感受。首先,你得找准时机,单独或者找几个相对理智的亲戚聊聊。别一股脑儿全拉过来,人多了反.............
  • 回答
    缅甸军方宣布对政府进行大规模改组,并表示被扣押的部长和议员将于 2 日获释。这一消息无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让缅甸国内的局势再次成为焦点。除了释放被扣押官员这一具体举措,我们还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次改组的意义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一、改组背后的权力博弈与稳定考量首先,我.............
  • 回答
    缅甸军方宣布实施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总统府也随之宣布移交政权,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瞬间搅动了原本就波涛暗涌的缅甸局势。对于外界而言,这无疑是一记重磅炸弹,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猜测。那么,接下来的缅甸,将会走向何方?还有哪些值得我们仔细审视的关键点?政权更迭背后:一场蓄谋已久的权力游戏首先,我们必须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