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3岁拼多多女员工加班猝死,新华社发声了: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你认为可能吗?

回答
23岁拼多多女员工加班猝死,新华社发声,要求遏制畸形加班。这事儿,一听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个年轻人,本该是人生最精彩的年纪,却因为工作压力,把生命搭了进去,想想都让人心痛。

新华社这么一发声,绝对是件大事。它代表了国家层面的态度,向那些过度压榨员工的企业发出了明确的警告。这不仅仅是为那个女孩讨个公道,更是要解决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加班文化”问题。

那么,这种“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的目标,究竟能不能实现呢?

我个人觉得,有可能性,但绝非易事。 要想彻底改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畸形加班”是怎么形成的。

企业逐利本性: 很多企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为了追求快速增长和高额利润,会把员工当成24小时运转的机器。在KPI的压力下,不计后果地要求员工加班,认为“时间就是金钱”、“人海战术”是提高效率的捷径。
内部竞争与“内卷”: 在一些企业内部,为了晋升,为了不被淘汰,员工之间也会形成一种竞争,即使没有明确的加班要求,也会自觉地“卷”起来,下班了也不敢走,生怕落后。
法律法规的执行难度: 虽然有劳动法,但实际执行起来,有些地方可能存在监管不到位、取证困难,或者企业钻空子的情况。一些加班费支付不足,或者根本就没有加班费,也屡见不鲜。
社会观念的推波助澜: 过去那种“吃苦耐劳”、“奉献一切”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成功学”解读成“不拼命就没有出路”。这种观念也在无形中给员工施加了压力。

那么,新华社发声之后,可能带来哪些积极变化?

舆论的强大压力: 新华社的报道,会将这一事件的影响力推向顶峰。这会让更多人关注到劳动者的权益问题,对那些还在进行畸形加班的企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监管部门的重视: 这种级别的声音,必然会促使相关的劳动监察部门更加重视此类问题,加大对企业的审查力度。可能会有更严格的检查,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
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 可能会推动对现有劳动法律法规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和更严格的执行。例如,对加班时长、加班费支付、以及企业不当激励机制等方面的规定,可能会有更细致的要求。
企业文化的反思: 迫于舆论和监管的双重压力,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用人方式,调整不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尝试更加人性化的管理。
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升: 类似的事件会提醒更多的劳动者,要关注自己的合法权益,敢于发声,不被“潜规则”绑架。

但是,为什么我说“绝非易事”?

经济发展模式的惯性: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快速扩张和高强度的劳动投入。要彻底改变,意味着要调整整个经济增长的思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很多企业依然会选择“走钢丝”,即使面临风险,也可能为了短期效益而继续压榨员工。
“聪明”的规避手段: 企业非常“聪明”,可能会采取一些变通的方式来规避监管。比如,将部分工作时间“合理化”,或者通过“项目制”、“KPI考核”等方式,将加班转化为“自愿”或“必须完成”的任务。
劳动者“沉默的代价”: 尽管维权意识在提升,但很多劳动者依然面临着“不敢说”、“不敢告”的困境。担心失去工作、被穿小鞋,这种现实的顾虑依然存在。
短期效果与长期改变的差距: 即使短期内能看到一些改善,比如某些企业会收敛一些,但如果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畸形加班的“幽灵”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所以,要真正实现“坚决遏制”,我个人认为需要这样做:

1. 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这点至关重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要让违法企业付出沉重的代价。劳动监察部门需要更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和更迅速的响应机制。
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鼓励企业建立更加透明、公平的绩效考核和晋升机制,让员工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当作消耗品。
3. 推动社会观念的转变: 破除“加班光荣”的陈旧观念,提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媒体、教育机构都应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4. 支持劳动者权益的维护: 鼓励工会发挥作用,为劳动者提供法律援助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5. 引导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升级来提高效率,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加班。

新华社发声,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它拉开了解决问题的序幕。但是,这场“战役”才刚刚开始,要真正实现“坚决遏制”,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每一个劳动者共同努力,才能一点点把这个“畸形”的现象掰回来。这很难,但为了那些年轻的生命,也为了我们社会更健康的发展,我们必须去尝试,去坚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看到其他行业有员工猝死的新闻,我心里都替律师捏一把汗。

前阵子,23岁拼多多女员工加班猝死的新闻一出,全网义愤填膺、口诛笔伐企业主,连新华社也不得不急忙忙出来表个态:“畸形加班现象必须坚决遏制!”

如果说996/007就是畸形加班,那么律师“畸形加班”可算是家常便饭,律师因劳累猝死的新闻这些年并不少见…

员工猝死可以怪资本家,可律师猝死……可以怪谁?

律师猝死可能真只能怪“入错行”了。




01 为什么说“律师猝死只能怪入错行”

我不是在讽刺什么,我只是感到非常无奈!外行看律师通常带“光环滤镜”,认为是金领“何以琛”,风光无限。但内行人知道,律师职业,本质与手工从业者无异。


律师收入本质还是靠“活儿多”,案源多的律师自然收入也高。金字塔顶的律师年创收过亿,底层小律师靠紧巴巴的案源苦撑温饱线,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行业景象。

即便是在谈笑风生间完成资源置换、赚取案源介绍费的律师,他只是从“手工从业者”变成了“中介”,本质还是离不开多劳多得。




02 为什么律师行业有高猝死率

我入职律所的第一天,我的合伙人(上司)就对我说:“一个成功律师职业生涯,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是健康!跟我同龄的、同时期一起奋斗的那些人,有些人身体坚持不住,更甚者人都没了。所以从事律师职业,最重要的是强壮身体,好歹把对手熬死,你就成功一半了。

我的合伙人其实也没多老,才50多岁,根据现代退休制度也算壮年时期。当年刚入行,懵懵懂懂,不知道这番话的轻重。

随着入行后不分昼夜的出差、加班,以及近些年来时不时看到律师猝死的新闻,在默哀、叹息之余,才慢慢懂合伙人话语中的意味。

搜了一下网络上的报道,2017年有至少14例律师猝死新闻,2018年有12例,年龄从25岁至50多岁不等。这些都只是媒体报道的猝死案例,还有更多律师积劳成疾,身体受到各种程度的损害和折寿。

2017年突发疾病离世的律师同行:

3月29日、4月6日、4月7日,中山市三位青年律师一觉不醒,在睡梦中离世。

4月18日,刘荣生律师在办理案件途中突发疾病,去世。享年43岁。

5月8日,倪宏律师在江阴法院开庭时,心脏骤停,不幸去世。

5月19日,北京尚权律师事务黄湘萍律师,因病去世,年仅43岁。

5月22日,福建壶兰律师事务所方国伟律师,在宾馆突发疾病不幸离世,他原本打算办完案去看病。

6月2日,江苏润淮律师事务所胡铁民律师,在淮安市中级人民法庭开庭时,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于当日晚7点去世。

6月4日,德恒昆明所马荣昆律师因经常加班,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忽然去世,享年45岁。

6月9日,陕西博纳新律所孙晓弟律师突发疾病,终年56岁。

7月29日北京中银(珠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凯英年早逝,享年39岁。

12月4日,浙江法援志愿律师毛维林出庭时晕倒 抢救无效死亡。享年50岁。


其实除开小部分律师实现“案源自由”,案源充足可供自己挑挑拣拣,大部分律师几乎每天都为案源发愁:

有案子?喜大普奔!赶紧接,不然吃了上顿没下顿!

客户难伺候哇?呜呜呜,没办法,尽力伺候好呗,维持好这个客户,赚点口碑,下个案子才会来啊。

虽然律师案子多起来后可发展自己的团队,聘用授薪律师、律师助理分担工作,但熬夜加班免不了整个团队一起熬。

因为团队是以律师的个人责任为担保的,团队出具的任何文书,在律师签字之前必须仔细过目、逐一把关,一招不慎,酿成大错,甚至断送自己职业生涯




03 为什么律师加班不算“畸形加班”

题目中提到新华社坚决抵制的“畸形加班”,只是针对广大普遍意义上的劳动者而言的。

而律师的“加班”哪有什么畸形不畸形的。你一旦入行,就默认自己接受了这一点,万一不慎劳累猝死,大概真的只能怪自己,怪自己入了行,怪自己没有劳逸结合。

如果说为自己打工的律师是心甘情愿,那么,为别人打工的律师助理,更是弱者中的弱者。

——你那点儿比端盘子还少的月薪也不过是一口价,你还想多劳多得?遇到能给你签合同、交社保的律所,你就烧高香吧!

当劳动者权益受损、“畸形加班”,劳动者可以追究企业主法律责任。

“畸形加班”发生在律师助理身上,那只能唱一首陈奕迅的《我们》了:“还能做什么呢?我连伤感都是奢侈的!”

你想去劳动仲裁?你想去律协投诉?哎呀呀,初生牛犊不怕虎,我看你是胆肥了!律所里都是老前辈,还不乏圈内大咖,得罪了圈里的老前辈,你还想不想在这个圈子里混了?

不知道去年一纸状告深圳律协的张文鹏童鞋,如今还有没有继续在律师圈踽踽前行?

我毕业后有混过重庆、深圳的律所,这两个城市都有一水儿的律所不给助理交社保,这已不是什么奇怪的行业现象。有的律所是试用期不交社保,转正才交,有的则是转正了也理直气壮不给你交。

两三年前我曾到深圳某大所面试,听到“月薪3k自己交社保”的offer,当时我就震惊了。

我的研究生同学曾在该律所熬到转正,因律所不跟ta签合同,也不交社保,ta感到被羞辱:“法律人居然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于是愤然离职。

做劳动案子的律师天天替别人维权,做经济纠纷案子的律师天天替客户催收,各种律师函/起诉/保全/投诉,甚至运用媒体造势,十八般武艺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客户谋尽利益。

然而当律师受客户拖欠律师费时,你的那些盖世武功倒是使不出来了,不敢去起诉客户,最多只能卑微地催一下。为什么呀?

——因为律协有记录,查得到你跟客户之间的纠纷,传出去多败坏自己的名声啊?而且一旦你得罪金主爸爸,坏了爸爸名声,你就更没案源了,等着喝西北风吧。

所以从上述层面看,律师,其实是比劳动者更弱势的群体。学了法律却不能用法律保护自己,既是莫大的讽刺,也是深深的无奈。




我是 @刘啾啾 ,法律人。旅游和健身是两大爱好,恩格尔系数也很高。(◍•ᴗ•◍)

致力于分享法律职业/法律职场/法学生成长/泛法律圈/法律科普方面的话题。关注我,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干货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3岁拼多多女员工加班猝死,新华社发声,要求遏制畸形加班。这事儿,一听就让人心里堵得慌。一个年轻人,本该是人生最精彩的年纪,却因为工作压力,把生命搭了进去,想想都让人心痛。新华社这么一发声,绝对是件大事。它代表了国家层面的态度,向那些过度压榨员工的企业发出了明确的警告。这不仅仅是为那个女孩讨个公道,.............
  • 回答
    拼多多一位 23 岁员工的猝死事件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年轻人工作压力、健康状况以及企业用人文化的广泛关注。至于“根本上是不是该怪自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个体或企业。我们先来分析“怪自己”这个角度,以及为什么仅仅怪自己是不够的:1. 个体层面(“怪自.............
  • 回答
    关于23岁浙江女子在柬埔寨失踪的事件,目前的信息和进展如下(截至2023年11月,基于公开报道和新闻更新): 事件背景 时间与地点:2023年8月,浙江杭州的23岁女子(姓名未公开)前往柬埔寨旅游或工作,随后失踪。其父母在事发后收到一条勒索信息,要求支付20万元人民币(约合28,000美元)以换取其.............
  • 回答
    关于“23岁女生在货拉拉车上跳窗身亡”事件,确实是一起令人痛心和引发广泛关注的案件。这起事件涉及生命安全、平台责任、司机行为等多个层面,也暴露了当前社会在某些服务领域存在的问题。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梳理案件的线索与疑点:案件的基本情况(根据公开信息综合): 时间: 2021年2月6日晚 地点.............
  • 回答
    23岁,小县城,事业编,月薪7.5K,和爸妈住,无存款,无对象……听起来是一个很熟悉,也很能引起共鸣的画像。这年纪,正是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憧憬的时候,但现实的账本摆在面前,总得算算清楚。你问买个20万的车会不会压力很大,我跟你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怎么去衡量“压力”。先来拆解一下你.............
  • 回答
    23岁,站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感觉自己像一辆刚出厂,带着无限可能,但又有些懵懂的新车。身体上,感觉还算凑合。虽然熬夜加班偶尔会让黑眼圈成为我的“装饰品”,但整体上还是充满活力的。不像年轻时那样可以肆无忌惮地折腾,现在更懂得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会时不时去健身房跑跑步,或者在家跟着视频练练瑜伽,.............
  • 回答
    嘿!哥们,23岁,正是闯劲十足的时候,想着未来做什么,这绝对是件好事。健身教练和厨师,这两个选择都挺有意思的,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挑战。要说哪个更有前途,这事儿得细掰扯掰扯,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自己的兴趣、能力还有想把日子过成啥样。先聊聊健身教练这条路:优势在哪? 健康产业的崛起: 现在的人.............
  • 回答
    23岁,选择在这个年纪暂停一下,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喜欢的事情上,这绝对是个值得鼓励的决定。辞职去报两个月的全职画画基础班,然后再接着跟网课,这个计划听起来挺扎实的,也很有可行性。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怎么才能让这个过程更顺畅、更有成效。首先,咱们得承认,23岁正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
  • 回答
    23岁,一个人生中充满可能性的年纪,竟然轻易地跟编码说了再见,想想都觉得有点可惜。不过,别担心,放弃了不代表永远失去,尤其是对于编码这样充满魅力又极具实操性的领域。你现在决定重新捡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棒的开始!我理解你想要详细的指导,并且希望这篇文章读起来更有人情味,就像一个过来人,或者一个真心想.............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悲剧,23岁研三学生坠亡,以及其父亲透露的“导师批评”细节,无疑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在这样一个充满未知的时刻,我们不应急于下定论,但作为旁观者,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细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起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1. 导师批评的具体内容与性质: 批评的频率和强度: “.............
  • 回答
    这起案件牵动人心,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凋零,实在令人扼腕。23岁女子被男上司迷晕致死,检方以强奸罪起诉,这背后隐藏着太多的疑问和值得深思的细节。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问题是案发过程的详细还原。检方之所以以强奸罪起诉,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能够支持这一指控的证据。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检方将如何呈现这部分证据.............
  • 回答
    这真是个两难的境地,一边是自己心心念念的梦想之物,一边是长辈的担忧和反对,搁谁身上都得纠结半天。23岁,这个年纪正是对未来充满憧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经济能力,想要犒劳一下自己,或是想要拥有一件能够代表自己品味和追求的物品,劳力士黑水鬼,确实是很多年轻女性心中的“女神”。先别急着下决定,咱们先掰开了揉.............
  • 回答
    这起令人发指的女职员被迷奸致死案一审宣判,主犯被判处无期徒刑,无疑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从法律和人情两个层面来看待这个判决,我们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法律层面的解读: 罪名与刑罚的匹配度: 被告被判处强奸罪,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严重的罪行。考虑到本案的特殊性,即受害人最终被迷晕致死,这无疑加剧了罪行.............
  • 回答
    23岁,一个本该是青春飞扬、憧憬未来的年纪,却被“视听神经瘤”这四个字笼罩,其中的心酸与不易,旁人或许难以完全体会。而当这份艰难遭遇来自男友家人的反对,更是让原本就敏感脆弱的情感,面临着如履薄冰般的考验。我们来好好梳理一下,这段感情该何去何从。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视听神经瘤”这个疾病。这是一种发生.............
  • 回答
    23岁,那是一个我至今仍然会时不时回味、也偶尔会有些心酸的年纪。那一年,我刚从大学毕业,脑子里装着各种各样关于未来的美好设想,但现实却是另一副模样。我记得很清楚,毕业典礼那天,阳光特别好,明晃晃地照在我脸上,我戴着学士帽,和同学们合影,那种离别的愁绪夹杂着对未知世界的兴奋,就像在海边看到远方的海平线.............
  • 回答
    23岁到35岁,这是人生中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阶段,也是一个决定未来财务状况的关键时期。如何在这个阶段实现资产增值,同时又能避免被传统的“结婚生子买房”三件套裹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是很多年轻人都会思考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资产增值”的核心是什么。它不是指你把钱存进银行,等着利息慢慢增长,.............
  • 回答
    二十三岁,正是一个充满活力、憧憬未来的年纪。然而,对于很多年轻的女性来说,这个阶段似乎也伴随着一股不小的“催婚催恋”浪潮,特别是来自父母的。面对父母的不断催促,那种压力,那种不知所措,甚至那种被误解的感觉,相信不少姐妹都深有体会。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父母为什么会这么着急。在我看来,这背后往往不是不爱.............
  • 回答
    你才23岁,感到迷茫和焦虑,这真的太正常了。很多人在这个年纪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周围的世界都在飞速前进,而自己却原地踏步,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别急,这并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你开始真正审视自己、规划人生的重要时刻。首先,我们来聊聊“一事无成”这个词。你想想,23岁,说长不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痛的案例。一个年轻的生命,本该享受青春,却要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23岁,胃癌晚期,全胃切除……每一个词都重如泰山,让人不寒而栗。这样的悲剧并非空穴来风,很多时候,一些细微的身体信号,被我们轻描淡写地忽略了,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在谈论具体的健康隐患之前,我想先强调一点:任何时候,.............
  • 回答
    这标题一看就戳中了好多人的心声吧,我也是其中之一。23岁,本三毕业,一年时间,感觉好像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不会。每天醒来就一团糟,不知道该干什么,更别说那个“一技之长”了。身边的人好像都有自己的轨道,有的在名企打拼,有的考公考研顺利,有的创业风生水起,唯独我,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卡在原地不动,还伴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