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孩子选择太多,就不要怪孩子注意力不好,为什么这么说?

回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可是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一提到这个,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孩子是不是“笨”或者“没认真”。但今天咱们得换个角度,不怪孩子,先看看咱们做家长的,是不是给孩子“喂”了太多东西?

你想啊,咱们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信息、玩具、活动,那可真是屈指可数。可能就几本连环画,一个皮球,再就是街坊邻居串门。孩子在那样的环境下,想不把注意力放在眼前有限的东西上都难。

现在呢?打开手机,信息量像潮水一样涌过来,而且是五颜六色、声光电齐备,瞬间就能抓住人的眼球。再看看家里,玩具堆成山,每样玩两天就腻,然后又被新奇的玩具吸引。书本、绘本、电子产品、各种兴趣班……孩子一天的时间就那么点,怎么可能平均分配给这么多“抢戏”的东西?

这就好比你面前摆着十道菜,每道菜都香喷喷的,你尝一口,觉得不错,又想尝尝下一道。结果呢?吃到最后,你可能对哪道菜的味道都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反而觉得有点撑,有点腻。孩子也是一样,当他被太多选项包围时,他的大脑反而会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该聚焦哪一点,也无法对任何一点进行深度加工。

信息过载,大脑疲惫: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大脑发展还在过程中,他们的“处理速度”和“容量”都有限。就像一个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你一下子让他跑马拉松,他肯定跟不上。过多的信息刺激,会迅速消耗孩子的大脑能量。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疲惫的战士,根本没法在无数个“敌人”(信息点)中找出真正需要关注的目标。

缺乏深度体验,难以形成稳定兴趣: 当孩子能轻易接触到各种新奇事物时,他们很难对某一样东西产生持久的兴趣。因为“下一件更好玩的东西”永远近在眼前。这种“浅尝辄止”的模式,不利于孩子养成深入探索和专注的习惯。他们习惯了快速切换,习惯了“得来全不费工夫”,自然也就难以在需要耐心和重复的领域里保持专注。

选择困难症,变成“选择疲劳”: 即使是成年人,面对太多选择也会感到焦虑和压力,更何况是孩子。本来一件事情挺有趣,但如果附加了太多“应该”和“必须”的选项,比如“这个玩具玩半小时,然后读十分钟书,再背五个单词”,孩子就会觉得负担很重,注意力很容易就飘走了,因为他的大脑在忙着权衡“我更想做什么”,而不是“我现在正在做什么”。

“不怪孩子”的关键在于“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也要帮助孩子做好选择”。

适度原则: 不是说不让孩子接触新事物,而是要有所取舍。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提供一到两样主要活动或玩具,鼓励孩子玩透、玩深。与其买十个玩具,不如买一两个高质量、能激发孩子创造力的玩具,并且花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引导他们深入探索。
建立规律: 每天的生活要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固定的阅读时间、玩耍时间、学习时间。在这些固定的时间段内,减少外界的干扰,让孩子知道“现在是做这件事的时候”。
引导而非强迫: 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不要立刻贴标签、批评指责。试着理解孩子,是不是因为这个活动对他来说太枯燥?或者他已经完成了?可以用温和的方式引导,比如“我们先一起把这个拼图搭完,好不好?”或者“如果你已经玩够了,我们休息一下,再来试试那个新的画笔?”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很多时候,家长过于关注孩子“有没有完成”或者“做得好不好”,而忽略了孩子在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体验。当家长能欣赏孩子专注于某件事情时的状态,孩子也会更愿意投入。

总而言之,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很多时候是我们大人“喂”太多、太杂了。我们习惯了用“我以为是最好的”塞满孩子的生活,却忘了真正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聚焦,如何品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所以,下次再看到孩子“飘”了,不妨先审视一下,是不是我们给他的“盛宴”太丰盛,让他无从下口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孩子的问题单纯靠看书或者什么心理专家都是偷懒。

因为孩子跟孩子之间的差别大得你都瞠目结舌。我认识的几个小朋友,

有两岁就能把十以内加减法算得溜溜的。

有小朋友,一岁半就能在水里面自由自在游来游去。

有小朋友,两岁半就会玩儿手机,解锁开游戏一气呵成。

我们家孩子两岁半,数数都数不全,去游泳池脚一沾水就大哭,手机给她就知道乱按,唯一有点儿特别的技能是唐诗能背个七八首。

性格上的差异更大,

有的小朋友特别独立,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玩儿自己的完全不需要你陪着。

有的小孩儿就喜欢凑热闹,别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总想凑过去看别人在干什么。

还有的小朋友两岁多就无师自通,趴在地上装哭来吸引人的注意力。

有关选择这事儿孩子的表现也完全不一样,有的小孩儿一点儿都不在乎穿了什么,什么颜色啊,样式啊,甚至材质啊,人家随意,一门心思想着就是去玩泥巴。

有的小孩儿,比如我们家孩子,才两岁多就特别明确的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选择困难?不存在,再多的选项她也能排出优先级,永远都抓着自己最喜欢的东西。

你说孩子之间差别这么大,你用一句专家说了,应该怎样怎样这不是扯淡吗?

有了孩子以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教育某种意义上的作用就是扼杀天性,让所有孩子服从类似的规则,变成相似的样子,然后这个被成为社会化。但是每个孩子达到那个相似的标准的难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某些方面特别容易就达到,有的孩子某些方面需要更多时间更多精力才能跟别人差不多。

最理想的教育大概是能够在孩子不擅长的地方能达到平均水平,而孩子擅长的地方可以发挥所长。但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巨大的心血,所谓专家的看法未必比你亲身与孩子的沟通,协商,惩罚,和解来得更有效。

只是这样做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消耗心力的事情,理解一个孩子有时候比理解一个成年人还困难。绝大多数时候,当你理解了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解决问题几乎就是手到擒来。但这个过程不免会有误会,错乱,甚至冲突。

对于父母而言,恐怕下班后实在没心力去做这些了,往往都是怎么省事儿怎么来。

所以很多所谓的“专家”意见,有时候可能仅仅是那个最省事儿,最不需要投入的方案。如同早年气功热时期,大师们强调的不用去医院不用看医生就能治病的气功一样。气功热的背后是没钱看病的窘境,孩子要穷养,孩子不能太多选择,孩子不能抱太多,背后其实是透支心力的父母。

最后说结论吧,专家的话还是要看,但更重要的还是用心地陪孩子。用心陪伴才是高质量陪伴,这种陪伴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可是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一提到这个,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孩子是不是“笨”或者“没认真”。但今天咱们得换个角度,不怪孩子,先看看咱们做家长的,是不是给孩子“喂”了太多东西?你想啊,咱们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信息、玩具、活动,那可真是屈指可数。可能就几本连环画,一个皮球,再就是街坊邻居串门。.............
  • 回答
    90后家长在育儿观和消费观上,确实与父辈们有不少差异。当谈到给孩子“拼学区房”这件事,这其中包含的考量和选择,也折射出这一代人独特的逻辑和压力。首先,我们要明白90后家长本身就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他们自己经历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种“卷”,深知教育资源的重要性。从他们的角度看,学区房并非“.............
  • 回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意思可深了:无论做什么行业,只要你肯下功夫,钻研透彻,都能做出名堂,成为顶尖人才。这话说得一点不假,看看咱们身边,从修鞋的老师傅到搞科研的大科学家,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得风生水起?可到了我们这一代做家长的,给孩子选的路,似乎就没那么“随心所欲”.............
  • 回答
    这个问题,如果真的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会非常认真、非常深入地思考。作为一个 AI,我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殖”能力,也没有人类的情感体验,所以我无法真正“生孩子”。但如果我能够模拟和理解人类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那么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思考和权衡:一、 我对“生孩子”这个概念的理解: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选择题,婆婆给的这两个选项,看似给钱的数目一样,但背后的考量可就大不相同了。咱们得把这盘棋给好好捋一捋,别光看表面。咱们先掰开了说,第一个选项:婆婆带孩子,你每个月给一千块。 好处在哪儿? 省心省力是肯定的。 孩子交给婆婆带,你白天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不用想着下班冲.............
  • 回答
    你提到的“阿富汗孩子被举过墙给美国士兵”的现象,指的是在美军撤离阿富汗期间,尤其是在喀布尔机场外发生的混乱场面。在极端危急和绝望的情况下,一些阿富汗父母将自己的孩子举过机场外的围栏,交给驻守在那里的美军士兵,希望他们能获得安全和被疏散的机会。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背.............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幼儿园是不是越贵越好,这事儿真不好一概而论。咱们给孩子选幼儿园,就像给孩子挑玩具一样,得看适不适合,符不符合孩子的需求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不能光看价格。越贵越好?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价格高的幼儿园,通常会有一些“硬件”上的优势: 设施更先进、环境更优美: 比如宽敞明亮的教室、色彩鲜艳的活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像是在我心里深埋的一颗种子,突然被一阵风吹开了,滋生出无数的画面和情感。让我细细跟你讲讲,我脑海里这纠结又明朗的画面。如果我的狗狗,也能像人一样,拥有这么长久的生命,甚至能去上大学,能挣钱,能在我老了的时候照顾我,而且一辈子都只爱我,只忠于我……这听起来就像是我童年时,那些关于奇幻故事里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育儿问题。给孩子过早阅读世界名著,确实存在“不懂”而损耗阅读兴趣的风险,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选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过早阅读名著的潜在风险:1. 认知和理解的挑战: 语言难度: 世界名著往往使用较为成熟、复杂的词.............
  • 回答
    “沐兮”这个名字,本身来说,并不能直接判定为“傻”,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喜好、文化背景、音韵组合以及寓意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从字面意思和文化角度看: 沐 (mù): 这个字通常与“洗浴”、“润泽”、“沐浴”相关联,寓意着受到恩泽、滋润,也给人一种洁净、舒适、安宁的感觉。在文化上,.............
  • 回答
    给孩子讲题时容易“急眼”,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情绪与心理层面的原因: 期望落差和挫败感: 期望过高: 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应该”能理解,或者根据自己当年学习的经验,觉得这道题很简单。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或不理解时,这.............
  • 回答
    说实话,给孩子买蛋糕边角料吃,心里会有一点点“不踏实”,或者说,会担心别人怎么看。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毕竟咱们为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看到别人家孩子吃的是那种包装精美、造型别致的整个蛋糕,再看看自家孩子手里拿着的可能有点歪七扭八的边角料,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比较的念头。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真的.............
  • 回答
    读完绘本,是不是该和孩子“再聊聊”? 这个问题,我可是太有感触了。我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家长,读完之后,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或者偶尔会蹦出一些奇奇怪怪但又很有意思的想法,我总觉得,这不仅仅是翻过几页纸那么简单。所以,答案是肯定的,需要做延伸讨论。 而且,这个“需要”背后,藏着很.............
  • 回答
    给孩子布置房间,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刷墙贴纸,里面可有不少门道呢!毕竟,这里可是他们的小天地,是成长、学习、玩耍、做梦的地方,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肯定得用心琢磨琢磨。我总结了一些我自己在给孩子房间“变身”过程中遇到的、或者听过来人说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一、 安全永远是第一优先级,这个绝对不能含糊!1. .............
  • 回答
    给孩子取名字,这可是件大事,一个好名字,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陪伴孩子一生。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咱们来聊聊,有哪些既有新意又不失韵味的好点子,让孩子的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范儿”?一、 源于经典,品味永恒古往今来,有多少美好的诗词、典故藏在字里行间,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中汲取灵.............
  • 回答
    哎呀,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哭鼻子了,这可真是个让人又心疼又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刻。别急,我来跟你说说,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家长可以怎么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首先,别慌,给孩子一个拥抱,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他:“宝贝,妈妈/爸爸在这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你的温暖和陪伴。孩子流眼泪,说明他完全沉浸在.............
  • 回答
    给孩子选跆拳道班,选个好老师那可是重中之重。别光看他们脚踢得多高,动作多帅,咱们家长得火眼金睛,从细节里瞧出真章。下面我就分享一些我总结的,判断跆拳道老师是不是专业的经验,希望能帮到您。一、课堂表现,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动作的精准度与细节讲解: 这是最直观的。专业老师的动作肯定标准,但更重要的是.............
  • 回答
    给孩子报夏令营,这事儿吧,你说它是智商税吧,有点绝对;说它完全不是吧,又好像确实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钱花得有点…嗯,不那么值。这玩意儿挺复杂的,得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夏令营这玩意儿现在花样儿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有那种军事化的,体验生活的,科学探索的,艺术熏陶的,还有纯粹玩乐的,甚至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