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孩子读完绘本,需要做延伸讨论吗?

回答
读完绘本,是不是该和孩子“再聊聊”? 这个问题,我可是太有感触了。我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家长,读完之后,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或者偶尔会蹦出一些奇奇怪怪但又很有意思的想法,我总觉得,这不仅仅是翻过几页纸那么简单。

所以,答案是肯定的,需要做延伸讨论。 而且,这个“需要”背后,藏着很多可以挖掘的小宝藏。

你想啊,一本绘本,它不仅仅是几个精美的图画和简短的文字组合,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世界,一个故事的种子。我们把这个种子种到孩子心里,光是浇浇水(读出来),那只是基础。而延伸讨论,就像是给这颗种子施肥、松土、除草,让它能够更好地生根发芽,长成孩子自己思想的大树。

为什么说延伸讨论这么重要呢?

1. 深化理解,超越字面: 孩子看绘本,一开始可能是被图画吸引,或者跟着我们的语调走。延伸讨论,就是把他们从“听故事”带到“理解故事”。比如,读完《猜猜我有多爱你》,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我爱你这么多”这个层面。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小兔子要用这么多方式来表达爱呢?在他心里,爱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么表达你对我的爱的呢?” 这样一来,孩子就能把故事中的情感和抽象的概念,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得更深刻。

2. 激发想象和创造力: 绘本提供的,往往是一个开放性的框架。故事的结尾,可能留有悬念,或者可以有多种解读。延伸讨论,就是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比如,一本关于小动物探险的绘本,我们可以问:“你说,小狐狸接下来会遇到什么?它会用什么办法解决那个难题?要是换成你,你会怎么做?” 这种“如果……会怎样”的提问,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成为故事的“续写者”。

3. 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读完绘本,孩子会有一个“想法”,但可能羞于启齿,或者不知道怎么说。通过提问,我们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哪怕他们的想法和我们的不一样,也完全没关系。关键在于,他们敢于思考,敢于表达。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你为什么觉得小熊会这样做呢?是因为看到了图画里的什么吗?” 这样,他们就会开始思考自己的判断依据,并且学习用语言去组织和表达。

4. 连接生活,学以致用: 绘本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讨论,就是把绘本中的内容“搬”进孩子的现实生活。读了关于情绪管理的绘本,我们可以问:“如果你像书里的那个小朋友一样生气,你会怎么办?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你感觉好一点?” 读了关于分享的绘本,我们可以一起复盘:“今天玩玩具的时候,你有没有像小松鼠一样和小朋友分享呢?分享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 这样,绘本中的道理,孩子才能真正内化,变成他们行为的指导。

5. 增进亲子关系,创造专属回忆: 别小看那些读完绘本后,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这其实是在共同创造一个属于你们的“小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孩子不一样的想法,他们也感受到被倾听、被重视。那些有趣的对话,有时候会成为家庭里的“梗”,成为孩子成长中最温暖的回忆。我记得有一次读一本关于“分享”的绘本,我家孩子突然说:“妈妈,我把我的口水也分享给你!” 我当时哭笑不得,但那种纯真的表达,让我觉得,每一次的讨论,都是一次心灵的连接。

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这可不是一件死板的事情,关键在于“自然”和“有趣”。

提问是钥匙,但不是审问: 别一下子抛出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从绘本的“核心”开始。比如,主人公是谁?他遇到了什么?他有什么感受?
关于人物: “你觉得小兔子为什么会这样做?” “如果换成你,你会选择哪个朋友?” “你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关于情节: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如果故事是这样的结局,你觉得怎么样?” “这里发生的事情,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
关于情感: “小猫看起来是什么心情?” “你觉得故事里的主人公有没有感到害怕/开心/难过?” “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有什么感觉?”
关于主题: (等孩子理解了基本情节后) “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 “你觉得‘勇敢’是什么意思?” “‘诚实’重要吗?为什么?”

开放式问题是万能钥匙: 尽量避免“是”或“否”就能回答的问题。多用“为什么”、“怎么样”、“你觉得”这些词开头。

倾听比说更重要: 孩子说的话,即使听起来有点“跑偏”或者“不合逻辑”,也要耐心听完。很多时候,他们正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表达。你可以用“哦,你觉得是这样啊,能再给我讲讲吗?”来引导。

鼓励孩子讲故事: 读完后,可以请孩子“复述”故事,或者“改编”故事。让他们扮演里面的角色,用自己的语言来演绎。

联系生活,找到共鸣: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上次去公园……” “我们家里是不是也有像书里一样的东西?” “你觉得我们家里的谁最像这个小角色?”

不要怕“冷场”: 有时候,孩子可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嗯,好看”。这也没关系。也许这个绘本当下还没有触动到他,或者他需要一点时间消化。你可以轻松地说:“好吧,那我们下次再聊聊。” 重要的是,这个“聊聊”的通道一直保持畅通。

有时,“不说话”也是一种讨论: 孩子可能看着画面,若有所思。你也可以安静地坐在旁边,和他一起“看图说话”,你指出一个细节,然后看看他的反应。

根据孩子年龄调整: 对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关注图画,问问“这个是什么呀?”“它在做什么呀?”;对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思考情节和人物的动机。

总而言之,延伸讨论,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种育儿的智慧,一种与孩子共享阅读乐趣的方式。 它让绘本从纸面上的故事,变成孩子心灵里的风景,变成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一扇窗。所以,别犹豫,大胆地开启这场和孩子的“读后感”对话吧!你会发现,那里藏着比绘本本身更精彩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神童焦虑与童模光环害人不浅。

难道现在的年轻父母们都是因为学前教育不够强化耽误了大好前程,才什么专家论文的故事逻辑都愿意信?还是你们终于国内国际名牌大学毕业,都是拜儿时爸爸妈妈陪你们延展阅读各科培训所赐?要不就是诸位现在终于小有成就或是诸事不顺而希望自家小朋友早日一鸣惊人奠定富一代基础?

少看问答网站亲子圈群吧,两代人一起努力交几个身边靠谱朋友才是正途!

年轻父母可以并且毫不犹豫应该做的事情是,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知道基本内容和训练方法吧),包括尽可能让孩子全方位经常接触大自然、接触同龄近龄优秀儿童(知道他们位于何处如何接近吧),以及尽可能全面地训练孩子的观察思考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与情感表达方法(有没有合适的师傅备选和情景课堂)。

三六九是儿童教育三个万分重要阶段。三岁前精心陪伴,语言、情感、肢体交流为主;三岁后全面启蒙,德智体美劳无论轻重;六岁后谨慎发言,两个社会差异分歧巨大;九岁以上不再直接干涉,能慢慢跟上孩子的步伐就是优秀父母了。

自家孩子永远不会成为别人故事的主角配角,但一直有机会做自己故事的主角,并最终自编自导自演。父母应该尽快从主演、编剧(尽量不抄袭)和导演(尽量以身作则)中走出来,做好剧务和配角工作。可能的话,拍一点录一点写一点孩子主演的年度大剧花絮。

只是在这些意义上,延伸阅读(讨论)才有积极意义。

延伸讨论几个注意事项:

  • 熟悉并理解绘本内容(图画、文字、排版的一切细节);
  • 确认绘本的基本义及其引申义(文化、历史、科学、艺术、日常…);
  • 确信绘本基本义和欲讨论特定引申义可以被孩子理解并实践;
  • 对暂时不希望孩子深究的细节,设计友好闪躲说辞,不要生硬阻断;
  • 尽快将讨论主导权交给孩子,尽量不带入成年人特定视角;
  • 寓教于乐,寓阅读于日常言行,寓讨论于探索发现;
  • 尽量不要让家中老人向孩子输入陈旧意识形态观念;
  • 留心孩子,事无巨细;提高自己,方方面面。

最后请记住,孩子的当前表现永远是过去内外教育的结果,而不是孩子本性如此。孩子言行有毛病,就多从家中成人身上找原因;孩子表现很优秀,就多从孩子周边人群发现闪光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读完绘本,是不是该和孩子“再聊聊”? 这个问题,我可是太有感触了。我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家长,读完之后,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或者偶尔会蹦出一些奇奇怪怪但又很有意思的想法,我总觉得,这不仅仅是翻过几页纸那么简单。所以,答案是肯定的,需要做延伸讨论。 而且,这个“需要”背后,藏着很.............
  • 回答
    哎呀,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哭鼻子了,这可真是个让人又心疼又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刻。别急,我来跟你说说,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家长可以怎么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首先,别慌,给孩子一个拥抱,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他:“宝贝,妈妈/爸爸在这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你的温暖和陪伴。孩子流眼泪,说明他完全沉浸在.............
  • 回答
    给孩子读绘本,这绝对是件好事,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很多新手爸妈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多大的孩子才适合开始读绘本呢?还有,我们大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正在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你一些实用的思路。关于“多大开始合适?”这事儿,答案是:越早越好!你没听错,真的是越早越好。.............
  • 回答
    说起小时候读过的书,有很多现在回想起来依然觉得是宝藏,特别适合推荐给孩子们。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草房子》,每次读完都好像跟着桑桑一起经历了那个充满人情味和自然气息的童年。《草房子》这本书描绘了一个发生在中国南方水乡的江南小镇的童年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桑桑,一个生活在油麻地小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学校的.............
  • 回答
    这种情况,家长们肯定都特别头疼。一方面,咱们都希望孩子养成阅读和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这“不完成不睡觉”的固执劲儿,确实让人头疼。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这么做,很可能是因为他建立了一种“睡前仪式”。就像大人晚上要洗漱、看会儿手机一样,他把“读书、背诗”当成了睡觉前的固定环节,而且这个环节必须是“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育儿问题。给孩子过早阅读世界名著,确实存在“不懂”而损耗阅读兴趣的风险,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选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过早阅读名著的潜在风险:1. 认知和理解的挑战: 语言难度: 世界名著往往使用较为成熟、复杂的词.............
  • 回答
    “沐兮”这个名字,本身来说,并不能直接判定为“傻”,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喜好、文化背景、音韵组合以及寓意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从字面意思和文化角度看: 沐 (mù): 这个字通常与“洗浴”、“润泽”、“沐浴”相关联,寓意着受到恩泽、滋润,也给人一种洁净、舒适、安宁的感觉。在文化上,.............
  • 回答
    给孩子讲题时容易“急眼”,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情绪与心理层面的原因: 期望落差和挫败感: 期望过高: 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应该”能理解,或者根据自己当年学习的经验,觉得这道题很简单。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或不理解时,这.............
  • 回答
    说实话,给孩子买蛋糕边角料吃,心里会有一点点“不踏实”,或者说,会担心别人怎么看。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毕竟咱们为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看到别人家孩子吃的是那种包装精美、造型别致的整个蛋糕,再看看自家孩子手里拿着的可能有点歪七扭八的边角料,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比较的念头。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真的.............
  • 回答
    给孩子布置房间,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刷墙贴纸,里面可有不少门道呢!毕竟,这里可是他们的小天地,是成长、学习、玩耍、做梦的地方,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肯定得用心琢磨琢磨。我总结了一些我自己在给孩子房间“变身”过程中遇到的、或者听过来人说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一、 安全永远是第一优先级,这个绝对不能含糊!1. .............
  • 回答
    给孩子取名字,这可是件大事,一个好名字,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陪伴孩子一生。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咱们来聊聊,有哪些既有新意又不失韵味的好点子,让孩子的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范儿”?一、 源于经典,品味永恒古往今来,有多少美好的诗词、典故藏在字里行间,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中汲取灵.............
  • 回答
    给孩子选跆拳道班,选个好老师那可是重中之重。别光看他们脚踢得多高,动作多帅,咱们家长得火眼金睛,从细节里瞧出真章。下面我就分享一些我总结的,判断跆拳道老师是不是专业的经验,希望能帮到您。一、课堂表现,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动作的精准度与细节讲解: 这是最直观的。专业老师的动作肯定标准,但更重要的是.............
  • 回答
    给孩子报夏令营,这事儿吧,你说它是智商税吧,有点绝对;说它完全不是吧,又好像确实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钱花得有点…嗯,不那么值。这玩意儿挺复杂的,得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夏令营这玩意儿现在花样儿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有那种军事化的,体验生活的,科学探索的,艺术熏陶的,还有纯粹玩乐的,甚至还.............
  • 回答
    给孩子选绘本,真是一件让人又爱又纠结的事情。因为市面上实在是太多了,好坏参差不齐。我记得有一次,我淘了几本新书回来,想着给娃一个惊喜,结果其中有一本,我当时看着封面还挺可爱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就满心期待地打开了。结果……怎么说呢,就挺让人失望的。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他非常非常害怕黑暗。每次晚上睡.............
  • 回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可是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一提到这个,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孩子是不是“笨”或者“没认真”。但今天咱们得换个角度,不怪孩子,先看看咱们做家长的,是不是给孩子“喂”了太多东西?你想啊,咱们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信息、玩具、活动,那可真是屈指可数。可能就几本连环画,一个皮球,再就是街坊邻居串门。.............
  • 回答
    给孩子制定一份详细的每日待办事项清单,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能帮助他们建立规律、培养责任感,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但关键在于“合理”二字,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你希望通过这份清单达成的具体目标。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怎样才能让这份清单既有效又充满人情味,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指令手.............
  • 回答
    辅导孩子作业,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差事。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心里乐开了花;可有时候,看着他们磨磨蹭蹭、错误百出,那股火苗就蹭蹭往上冒。怎么才能做到“佛系”辅导,不被孩子逼疯呢?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心态要放平,别把孩子当“敌人”。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审判的。孩子学习不好,不代.............
  • 回答
    其实,给孩子“立规矩”这事儿,并不是到了某个特定年龄才突然可以或者必须做的,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和适应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孩子学习走路,一开始摇摇晃晃,需要我们扶一把,但慢慢地,他们自己就能掌握平衡了。所以,要问从几岁开始,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从孩子能够理解简单指令和有所行动的时候,就可以开.............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