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给孩子「立规矩」应该从几岁开始?是否真的有必要?

回答
其实,给孩子“立规矩”这事儿,并不是到了某个特定年龄才突然可以或者必须做的,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和适应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孩子学习走路,一开始摇摇晃晃,需要我们扶一把,但慢慢地,他们自己就能掌握平衡了。

所以,要问从几岁开始,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从孩子能够理解简单指令和有所行动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有意识地为他建立一些基础的规则了。这可能发生在宝宝大概六个月到一岁左右。这时候的孩子,虽然语言能力有限,但他们已经能辨认父母的语气,理解一些简单的“不行”、“过来”之类的指令,并且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

打个比方,比如宝宝喜欢把东西扔到地上,你可以在他再一次尝试的时候,轻轻地握住他的手,用温和但坚定的语气说“不可以”,然后把东西收起来。这个过程可能要重复很多很多次,但他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知道,有些行为是被限制的。这不是什么严苛的要求,只是告诉他,这个世界是有边界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随心所欲。

那么,有没有必要呢?绝对有必要,而且非常非常重要。

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有任何规则的概念,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得不到满足,那会是怎样一种情况?他会觉得世界是围着他转的,一切都理所当然。当他长大一点,进入幼儿园、学校,或者将来进入社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遇到需要合作、需要等待、需要遵守社会公约的时候,他会非常难以适应。因为他没有被“训练”过,没有学会如何处理挫折,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理解“我的权利不应该侵害到别人的权利”。

立规矩,并不仅仅是约束,更是一种保护。

首先,它是对孩子安全的保护。比如,我们不能让孩子随便玩电源插座,或者跑到马路上。这些明确的“不行”,就是为了防止他们受到伤害。

其次,它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一个懂得排队、懂得分享、懂得尊重他人界限的孩子,更容易被同伴接纳,也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在日常的“规矩”中一点一滴学来的。

再者,它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基石。比如,规定睡觉时间,让他知道规律作息;规定完成作业才能玩,让他明白责任和奖励的关联。这些规则,不是为了束缚他,而是为了帮助他建立内在的秩序感,让他学会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当他能够遵守这些规则,他就会获得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驱使他继续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当然,这里说的“立规矩”,绝不是那种生硬的、不容置疑的命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需要将“为什么”告诉他。比如,为什么晚上要早点睡觉?因为这样明天才有精力去玩,才能学到更多东西。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因为那会伤害到别人。

而且,立规矩要讲究时机和方式。不是孩子一犯错就立刻上纲上线,而是要看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后的提醒,或者一个积极的替代方案(比如,不能扔玩具,但可以扔这个软球),都会比简单的呵斥更有效。

更重要的是,家长自身的言传身教。如果你自己做事毫无章法,常常迟到,不尊重别人,那么你说的那些规矩,在孩子眼里就显得苍白无力。

所以,总而言之,从孩子开始能理解简单指令的时候,就可以温柔而坚定地开始为他建立一些基础的规则。这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对孩子未来负责任的表现,是帮助他更好地认识世界、融入社会、成为一个有能力、有担当的人的关键一步。它不是一种枷锁,而是帮助他展翅高飞的翅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想让孩子守规矩,你会非常轻松。但如果你想让他守你的规矩,那就难了。

  • 鞋子必须排排齐
  • 毛巾一定要挂到固定位置上
  • “妈妈说,喝完水要把盖子盖起来”
  • “老师说,小朋友不能乱跑”
  • “奶奶,红灯停绿灯行,闯红灯是不对的”

小孩子比大人守规矩多了。

从2岁左右,孩子对规则的要求越来越强,甚至会到偏执的程度。于是我们亲切的知之为“可怕的2岁”

来到世界上一年多,孩子们慢慢发现:身边的事物是按照某种规则和秩序存在的。并且逐渐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这种规则和秩序的一部分。

他们发现,世界上存在很多规则,比如:衣服要穿在身上、袜子要穿在脚上、喝东西要用杯子,而且每个人有自己的杯子。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这种秩序是不变的

他们还发现:每次回家,都要在进门之前换鞋;洗完脸之后,毛巾就要挂回架子上,而且每个人的毛巾有固定的位置......

这时候,他们会对生活提出要求,比如:鞋子必须按顺序摆好,今天摆错了,他就不开心。如果你坚持不调整,他就会哭。因为他不能接受对规则的破坏,就会通过哭闹来宣泄。

这个对自我要求的阶段,我们称为自我秩序敏感期

你会发现,孩子明明想要遵守秩序,但很多家长却说“你怎么老是纠结这些小事。”这就破坏了孩子规则意识的发展。

孩子不断长大,突然有一天,他会乐此不疲的纠正别人的问题。比如,看到发现地上有垃圾,就会主动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看到有小朋友乱跑,就会不断喊停;看到爸爸妈妈没带口罩,会要求必须带上口罩......

这个对他人提要求的阶段,我们称为社会秩序敏感期

很多家长会说:“地上的垃圾脏,扔那里没关系。”“管好你自己就行,别那么多事。”“一次不戴口罩也没关系。”

孩子就迷茫了、疑惑了:“遵守规则难道错了吗?”

你就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因为他不知道该不该遵守规则,更不知道规则是什么。

遵守规则,是孩子内在的成长需求。只要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孩子就会自发的开始遵守规则,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生长出来,就能自然而然的更加自律

至于不同年龄段孩子需要做到哪些,如何让他做到,下面这篇回答中有详述,可以点开看看。

幼儿教育鼻祖福禄贝尔说过: 教育之道在于爱与典范—别无其他。

让孩子守规则,给足爱,做好示范,就够了。


我是羽言,十年早教人,一个男孩的爸爸!关注我,让我的经验帮你搞定孩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其实,给孩子“立规矩”这事儿,并不是到了某个特定年龄才突然可以或者必须做的,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引导和适应过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孩子学习走路,一开始摇摇晃晃,需要我们扶一把,但慢慢地,他们自己就能掌握平衡了。所以,要问从几岁开始,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是,从孩子能够理解简单指令和有所行动的时候,就可以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育儿问题。给孩子过早阅读世界名著,确实存在“不懂”而损耗阅读兴趣的风险,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选择。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个问题: 一、 过早阅读名著的潜在风险:1. 认知和理解的挑战: 语言难度: 世界名著往往使用较为成熟、复杂的词.............
  • 回答
    “沐兮”这个名字,本身来说,并不能直接判定为“傻”,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喜好、文化背景、音韵组合以及寓意等多方面的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从字面意思和文化角度看: 沐 (mù): 这个字通常与“洗浴”、“润泽”、“沐浴”相关联,寓意着受到恩泽、滋润,也给人一种洁净、舒适、安宁的感觉。在文化上,.............
  • 回答
    给孩子讲题时容易“急眼”,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情绪与心理层面的原因: 期望落差和挫败感: 期望过高: 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应该”能理解,或者根据自己当年学习的经验,觉得这道题很简单。当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出错或不理解时,这.............
  • 回答
    说实话,给孩子买蛋糕边角料吃,心里会有一点点“不踏实”,或者说,会担心别人怎么看。这种感觉是很自然的,毕竟咱们为人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看到别人家孩子吃的是那种包装精美、造型别致的整个蛋糕,再看看自家孩子手里拿着的可能有点歪七扭八的边角料,心里难免会泛起一丝丝比较的念头。但是,冷静下来想一想,真的.............
  • 回答
    读完绘本,是不是该和孩子“再聊聊”? 这个问题,我可是太有感触了。我自己就是一个特别喜欢和孩子一起读绘本的家长,读完之后,看着他们意犹未尽的眼神,或者偶尔会蹦出一些奇奇怪怪但又很有意思的想法,我总觉得,这不仅仅是翻过几页纸那么简单。所以,答案是肯定的,需要做延伸讨论。 而且,这个“需要”背后,藏着很.............
  • 回答
    给孩子布置房间,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刷墙贴纸,里面可有不少门道呢!毕竟,这里可是他们的小天地,是成长、学习、玩耍、做梦的地方,所以咱们做父母的,肯定得用心琢磨琢磨。我总结了一些我自己在给孩子房间“变身”过程中遇到的、或者听过来人说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一、 安全永远是第一优先级,这个绝对不能含糊!1. .............
  • 回答
    给孩子取名字,这可是件大事,一个好名字,就像一盏指路明灯,陪伴孩子一生。与其随波逐流,不如咱们来聊聊,有哪些既有新意又不失韵味的好点子,让孩子的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子“范儿”?一、 源于经典,品味永恒古往今来,有多少美好的诗词、典故藏在字里行间,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从中汲取灵.............
  • 回答
    哎呀,孩子在听故事的时候哭鼻子了,这可真是个让人又心疼又有些手足无措的时刻。别急,我来跟你说说,遇到这种情况,咱们家长可以怎么做,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首先,别慌,给孩子一个拥抱,用你的肢体语言告诉他:“宝贝,妈妈/爸爸在这里。”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你的温暖和陪伴。孩子流眼泪,说明他完全沉浸在.............
  • 回答
    给孩子选跆拳道班,选个好老师那可是重中之重。别光看他们脚踢得多高,动作多帅,咱们家长得火眼金睛,从细节里瞧出真章。下面我就分享一些我总结的,判断跆拳道老师是不是专业的经验,希望能帮到您。一、课堂表现,最直接的判断依据: 动作的精准度与细节讲解: 这是最直观的。专业老师的动作肯定标准,但更重要的是.............
  • 回答
    给孩子报夏令营,这事儿吧,你说它是智商税吧,有点绝对;说它完全不是吧,又好像确实有些地方让人觉得钱花得有点…嗯,不那么值。这玩意儿挺复杂的,得拆开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夏令营这玩意儿现在花样儿太多了,不能一概而论。有那种军事化的,体验生活的,科学探索的,艺术熏陶的,还有纯粹玩乐的,甚至还.............
  • 回答
    给孩子选绘本,真是一件让人又爱又纠结的事情。因为市面上实在是太多了,好坏参差不齐。我记得有一次,我淘了几本新书回来,想着给娃一个惊喜,结果其中有一本,我当时看着封面还挺可爱的,名字也挺有意思,就满心期待地打开了。结果……怎么说呢,就挺让人失望的。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他非常非常害怕黑暗。每次晚上睡.............
  • 回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可是不少家长头疼的问题。一提到这个,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孩子是不是“笨”或者“没认真”。但今天咱们得换个角度,不怪孩子,先看看咱们做家长的,是不是给孩子“喂”了太多东西?你想啊,咱们小时候,能接触到的信息、玩具、活动,那可真是屈指可数。可能就几本连环画,一个皮球,再就是街坊邻居串门。.............
  • 回答
    给孩子读绘本,这绝对是件好事,尤其是在孩子成长的早期阶段。很多新手爸妈都会纠结一个问题:到底多大的孩子才适合开始读绘本呢?还有,我们大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希望能给正在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你一些实用的思路。关于“多大开始合适?”这事儿,答案是:越早越好!你没听错,真的是越早越好。.............
  • 回答
    给孩子制定一份详细的每日待办事项清单,这绝对是个好主意,能帮助他们建立规律、培养责任感,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但关键在于“合理”二字,这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年龄、性格、家庭环境以及你希望通过这份清单达成的具体目标。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怎样才能让这份清单既有效又充满人情味,而不是一份冰冷的“指令手.............
  • 回答
    辅导孩子作业,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差事。看着他们一点点进步,心里乐开了花;可有时候,看着他们磨磨蹭蹭、错误百出,那股火苗就蹭蹭往上冒。怎么才能做到“佛系”辅导,不被孩子逼疯呢?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心态要放平,别把孩子当“敌人”。我们是来帮忙的,不是来审判的。孩子学习不好,不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不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是不推荐的,并且在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是不被允许或非常困难的。其原因涉及公共卫生、个人健康以及法律法规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不接种疫苗通常是不可行的,以及发达国家在疫苗接种方面的做法: 为什么不给孩子接种任何疫苗通常不可行?1. 疾病预防和个人健康风险: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