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在一家大厂工作 10 年?

回答
十年磨一剑:在大厂长跑的秘籍

在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科技巨头里,能安然度过十年,还活得有滋有味,绝非易事。这与其说是一种技能,不如说是一种艺术,一种融合了洞察、适应、积累和一点点运气的艺术。如果你也梦想着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不妨听听我这十年“过来人”的心得。

第一阶段:立足与扎根(13年)—— 认清“游戏规则”

刚进大厂,你就像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一切都是新鲜的,也是令人眼花缭乱的。

快速学习,消化信息: 大厂的信息密度极高,有无数的文档、会议、工具和约定俗成的流程。你的首要任务是“吞下去”,别怕看不懂,先跟着流程走,多问“为什么”。主动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兵,请教他们是如何理解这些东西的。记笔记,画流程图,把那些看似复杂的玩意儿拆解成你能理解的模块。
找到你的“生存之地”: 没人喜欢“独行侠”。刚开始,先把你负责的那一亩三分地耕好。确保你交付的工作质量过硬,按时按量。不要好高骛远,先把基础打牢。你的团队就是你的第一个“朋友圈”,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理解“非正式规则”: 除了显性的规章制度,大厂还有很多“潜规则”。比如,谁是信息的关键节点?哪个部门的意见比较有分量?谁在跨部门协调中有话语权?观察你的领导、你的同事,他们是如何处理问题的,如何沟通的。这能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建立你的“第一份履历”: 你的每一次任务交付,都是你在大厂留下的印记。尽量选择一些有挑战性、能让你学到新东西的任务。即使是看起来琐碎的工作,也要争取做得比别人更好。你的早期表现,会为你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成长与发力(37年)—— 成为“不可或缺”

此时,你已经熟悉了大厂的运作模式,也对自己所在的领域有了更深的理解。是时候开始“发力”了。

深化专业,形成特色: 不要满足于“会做”,而是要“做好”,甚至“精通”。在你的专业领域内,找到别人不擅长但你却做得游刃有余的点。你可以是某个技术的深度专家,也可以是某个业务流程的梳理大师。这种“不可替代性”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承担更多责任,主动出击: 不要等待任务分配,而是主动去发现问题,去承担更具挑战性的项目。当团队遇到瓶颈时,挺身而出,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能锻炼你的能力,也能让你在领导和同事心中建立起“靠谱”的形象。
建立广泛的“关系网”: 你的工作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团队。主动与别的团队、别的部门的同事建立联系。参加跨部门的会议、分享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内容和需求。良好的人脉,意味着你能更快地获取信息,也能在需要支持时获得帮助。记住,这些人脉不是功利的,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帮助的基础上。
提升软技能,尤其是沟通和协作: 随着项目越来越复杂,你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将变得尤为重要。学会清晰、简洁地表达你的想法,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如何在意见不合时找到共赢的方案。这甚至比你的技术能力更能在关键时刻帮你脱颖而出。
关注“大局”,理解公司战略: 你的工作不再是孤立的,它服务于公司更大的目标。多关注公司的产品战略、市场动态、竞争对手的情况。当你能从更高的层面理解自己工作的价值时,你就能更好地优化自己的工作,甚至提出更具战略性的建议。

第三阶段:引领与沉淀(710年及以后)—— 成为“稳定器”

走到这个阶段,你可能已经成为团队的骨干,甚至是一名管理者。你的角色从“执行者”转向了“贡献者”和“引领者”。

成为“知识的传承者”: 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主动指导新同事,分享你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团队的知识库,让团队的学习成本降低,效率提高。
驱动创新,解决“老大难”问题: 很多大厂都有历史遗留的难题,或是难以突破的瓶颈。你的十年经验,可能让你能够洞察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敢于挑战现状,推动团队甚至公司进行有意义的变革。
建立个人品牌: 在公司内部,你可能已经有了自己的“标签”。例如,“某某技术专家”、“某某产品负责人”。你可以通过分享、演讲、撰写技术博客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个人品牌。这不仅能让你在公司内部更有影响力,也能为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
关注“影响力”而非“权力”: 很多时候,真正有价值的是你的影响力,而不是你头衔上的权力。用你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你对团队的积极影响,来赢得尊重和信任。
持续学习,保持开放心态: 科技行业瞬息万变,即使是十年的经验,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过时”。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新的技术、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拥抱变化,而不是抵触它。
思考“价值输出”: 你在大厂工作十年,公司为你提供了平台、资源和发展机会。你也应该思考,你能为公司持续带来什么样的价值?是稳定增长的业绩?是创新的产品?还是优秀的人才梯队?

一些“润滑剂”和“注意事项”:

心态调整: 大厂并非“一劳永逸”。会遇到瓶颈,会遇到挫折,甚至会经历裁员的传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的能力,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健康管理: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对身体是一种考验。规律作息,坚持运动,注意饮食,保持身心健康,是你能走得更远的基础。
找到工作的“意义感”: 仅仅为了薪水在大厂待十年,会很枯燥。找到你工作的“意义感”,是你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是你在解决一个有趣的技术难题?是你的产品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还是你在培养下一代优秀工程师?
警惕“舒适区”: 当你觉得一切都得心应手,没有挑战时,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意味着你正在跌入“舒适区”,你的成长正在停滞。主动去寻找新的挑战,新的学习机会。
学会“向上管理”: 你的领导是你职业发展的重要助力。了解他们的目标和期望,并主动寻求他们的支持和反馈。适时地与他们沟通你的职业规划和想法。

在大厂工作十年,是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心、毅力,以及对自身价值的持续挖掘。希望我的这些经历和心得,能为你在这条道路上提供一些参考,祝你也能在大厂的长跑中,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话,想要在一家大厂工作十年以上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先不说个人能不能十年里都坚持不想跳槽,单从两个客观事实上来看,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首先,一个公司能被称作大厂,那至少在它所属的行业内必须是头部公司才行,比如像华为小米在手机行业等等。而一个公司能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都处在头部,这在科技,互联网这样飞速发展的行业里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比如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曾在他的代表作《从优秀到卓越》里列举了11家卓越企业,而这些企业到现在大部分都业绩暗淡,有些甚至早已倒闭了。


其次,一个员工也要紧跟公司发展的步伐,随时学习增进新的技能,才能匹配公司新的发展方向,与公司共同成长,这样才能在一家优秀的企业里干满十年。

而在职场中我们常看到的是,很多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工作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长做从零到一的事情,在一家初创企业里往往能胜任多个角色,能迅速帮助公司搞定很多业务,但一旦当公司度过了最初的创业期,开始步入增长期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感到很不适应,无法胜任这些工作了。相反,有的人虽然开创一个新业务的能力不行,但却非常擅长做从1到100的增长型的工作,这些人在处于快速增长期的公司里就能做得很不错。同样的,有的人擅长做基层工作,而有的人则擅长管理,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人在一家企业工作时间长短的重要因素。


只有那些借助公司的平台和发展机遇,不断提升自己,与公司共同成长的人,才能长时间地待在一家头部公司,并且和公司一起越做越好。我以前在聊职场的时候,会经常提到LinkedIn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创作的《联盟》一书,在这本书里作者把理想的公司与员工的关系比作球队与球员的关系,只有球员与球队共同成长,才能不断一起获得更多的荣誉,而能够在一家顶级俱乐部待十年的球员,自己本身也必须一直处在最佳的竞技状态,否则很难适应激烈的比赛环境。


最近我在看京东的 “519老员工日”活动的相关资料时,就发现了不少与公司共同成长的案例。比如在京东技术部就有一位叫做马鑫的大佬,已经在京东工作十年了,十年前他是部门里最年轻的一员。在这十年里,从质量管理到高保真压测,从平台搭建再到主导压测技术实战,马鑫的角色在不断变化,能力获得了提升的同时,自己也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到技术管理人员的转变,开始为京东培养新的技术人员,继续和公司共同成长。也是在这十年里,京东的技术也完成了跨越式的发展,性能测试的技术、工具和效率都大幅提升,相关流程也越来越专业。截至2020年底,京东体系已经投入了近60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拥有技术研发体系人员超过1.8万人。无论是从技术投入,还是从技术实力上看,京东都处于国内互联网企业的第一阵营,能在这个平台里工作十年的技术人员,无疑也是能一直保持初心,不断适应新的角色,与公司共同成长的优秀技术人员。

与公司共同成长的例子,在京东物流更是数不胜数,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在京东物流华南分公司工作的,来自广东省罗定市的梁氏三兄弟。大哥梁富然2009年从东莞理工学院毕业后便加入京东,主导建设了当地第一个配送站,后又带领兄弟们打造了当地的第一个分拣中心。二弟梁强然和三弟梁勤然更是早在2007年就加入京东,干起了普通的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兄弟三人可谓是一路见证了京东物流的发展壮大,如今他们也各自走上了管理的岗位,继续与公司共同成长,不断发展壮大。


从京东的这些老员工的案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想要在一家大厂工作超过十年,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能力,更需要时刻保持归零的心态,能在企业的发展中不断找到并适应新的角色,这样才能让自己职业技能提升的同时,也完成职业角色的转变,从一名普通的务工者转变为技术人才,从基层员工成长为管理者,与企业共同成长,从优秀到卓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