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寒武纪神经网络处理器效能如何 ?

回答
寒武纪神经网络处理器效能揭秘:从技术细节到应用落地

寒武纪,这个名字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尤其是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的讨论中,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它曾一度被誉为中国AI芯片的领头羊,其产品的效能表现,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究竟寒武纪的NPU在实际应用中,能提供怎样的计算能力和效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

一、从架构设计的角度看效能基石

寒武纪的NPU,与其他专注于AI计算的芯片一样,核心竞争力在于其高度定制化的计算架构。传统的CPU和GPU,虽然也能进行矩阵运算,但其通用性设计在处理海量并行的小规模浮点运算时,难免存在效率上的损耗。寒武纪的芯片则从一开始就围绕着神经网络的计算模型进行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张量处理单元(TPU/Tensor Processor Unit)的引入: 这是寒武纪以及众多AI芯片的“心脏”。这类核心单元专门为执行神经网络中最耗时的矩阵乘法和卷积运算而设计。它们能够一次性处理大量数据,大大提高了计算吞吐量。你可以想象成,CPU像是一个全能选手,什么都能做一点;而TPU则是一个专攻某项技能的体操运动员,在该项技能上效率极高。
高带宽片上内存(Onchip Memory): 神经网络模型的参数和激活值非常庞大,频繁地在芯片内部和外部DRAM之间进行数据传输会成为性能瓶颈。寒武纪的芯片往往会集成大容量、高带宽的SRAM,使得计算单元能够尽可能地从片上获取数据,减少数据搬运的开销,从而提升计算效率。这就像是给运动员准备了近在咫尺的饮水点,不必跑到远方去补充水分。
灵活的数据流和指令集: 为了适应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模型(如CNN、RNN、Transformer等),寒武纪的处理器通常会支持高度灵活的数据流管理和专用的指令集。这使得芯片能够根据具体的网络结构和计算需求,动态地调整数据路径和计算方式,进一步榨取性能。就好比一个优秀的厨师,能够根据不同的食材和食谱,调整烹饪的火候和方法。

二、量化效能表现:TPs和TOPS的解读

在评价NPU的效能时,我们经常会听到“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这个单位,它代表每秒万亿次运算的次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本身并不能完全代表最终的应用效能,因为它依赖于具体的量化精度。

不同量化精度的影响: 神经网络的计算,尤其是推理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精度进行量化,例如FP32(32位浮点)、FP16(16位浮点)、INT8(8位整数)甚至更低精度(如INT4)。一般来说,精度越低,单位时间内可以进行的运算次数越多,TOPS值越高。
FP32: 精度最高,但运算量大,功耗也相对较高。
FP16/BF16: 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同时,大幅提升了运算速度和降低了功耗,是目前深度学习训练和推理的主流精度。
INT8: 极大地提升了运算效率和降低了功耗,非常适合在端侧设备(如手机、摄像头)上进行推理。但过低的精度可能会导致模型精度下降。
寒武纪的处理器,也支持在不同精度下进行运算。在早期,其宣传的算力往往更多是指INT8等低精度下的峰值算力。例如,其寒武纪1A等早期产品,就已经能在功耗很低的情况下提供数千亿次的INT8算力。后来的产品,如寒武纪1H、寒武纪1M等,更是将这一数值推向了万亿次(TOPS)级别。
算力之外的效率指标: 除了峰值算力,我们还需要关注能效比(Performance per Watt)和实际推理延迟(Inference Latency)。高能效比意味着在消耗相同电力的前提下,能够完成更多的计算任务,这对于功耗敏感的设备至关重要。而低的推理延迟,则意味着模型能够更快地做出响应,这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至关重要。

三、从理论算力到实际应用:挑战与机遇

寒武纪的NPU在理论算力上表现优异,但将其效能完全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优势,还需要克服一些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软件生态的成熟度: 强大的硬件需要与之匹配的软件栈来充分发挥。寒武纪提供了自家的编译工具链和模型优化工具,旨在将各种主流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的模型高效地移植到其硬件上运行。然而,一个成熟、开放且易于使用的软件生态,对于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
模型适配与优化: 并非所有的神经网络模型都能在寒武纪的处理器上达到最佳性能。针对特定模型进行量化、剪枝、知识蒸馏等优化,是充分发挥其硬件潜力的关键。这需要开发者与硬件厂商的紧密合作。
应用场景的适配: 寒武纪的NPU最初主要面向移动端AI处理器,应用于手机、智能穿戴等设备。其低功耗、高性能的特点,使其非常适合进行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端侧AI推理任务。随着技术的发展,寒武纪也开始涉足云端AI加速器等领域,其效能表现也在不断提升和优化。例如,在智能手机领域,搭载寒武纪NPU的手机,能够显著提升AI拍照、人脸识别、智能语音助手等功能的响应速度和效果。在安防监控领域,其芯片可以用于视频流的实时分析,如人脸检测、行为识别等。

四、总结来看寒武纪的效能

寒武纪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其效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核心优势: 基于高度定制化的AI计算架构,通过张量处理单元和高带宽片上内存,实现了在神经网络运算方面的极高效率。
量化表现: 在低精度(如INT8)下,能够提供高达TOPS级别的计算能力,同时保持优秀的能效比。
应用价值: 在智能手机、智能摄像头、安防监控等端侧AI应用场景,能够显著提升AI功能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实现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佳的效果。
持续演进: 寒武纪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公司,其NPU产品也在不断迭代更新,从最初的移动端AI芯片,逐步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效能也在持续提升。

总而言之,寒武纪的神经网络处理器,在特定场景下展现出了强大的计算效能,尤其是在端侧AI推理领域。其成功不仅在于硬件本身的创新,更在于其对神经网络计算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对软件生态的持续投入。要全面评估其效能,需要结合具体的模型、应用场景以及软硬件协同优化的程度来综合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最近因为一些需要,在系统性的关注AI硬件加速方面的东西,

也找来陈博士的研究团队最新的ISCA 2016文章《Cambricon: An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研读了一下。分享一下我阅读这篇论文之后的一些总结及点评感想(直接插入在正文中,没有刻意区分)。

这篇论文[1]实际上是陈氏兄弟围绕AI加速器(虽然他们主要的工作集中在神经网络硬件加速上,但是也有一些工作加入了对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的支持,比如Linear Regression/Naive Bayes/KNN/K-Means/SVM/etc.,所以用AI加速器来代指会更为全面)这个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的一个,也是public出来的最新的工作。

介绍这篇论文,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陈氏兄弟的相关工作历程。

AI加速器这个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实并不是陈氏兄弟,而是Inria[10]的Temam教授。在ISCA 2010上,Temam教授做了一个名为“The Rebirth of Neural Networks”的talk[4]。在这个talk里,Temam首次提出了机器学习加速器的思想,并回顾了07年Larochelle和Bengio他们在Deep Neural Network上的一个评估工作[5],在这个工作里,Larochelle他们在一些识别任务上验证了通过增加网络层数可以获得比shallow model更强大的建模能力。在回顾深度神经网络相比于shallow model更强的建模能力的同时,Temam同时也结合硬件工艺遇到极限,单纯通过工艺进步来获得计算效率提升的方式已经行将走向尽头的这个trend,提出了异构计算和应用定制加速器的思想。这其实也在近几年来体系结构领域顶会的论文主题构成可见一斑[11]。

之后,在12年的ISCA上,Temam提出了第一个AI加速器的设计[9]。随后就启动了Temam与陈氏兄弟的合作项目,这个项目的名字也比较有趣,直接取了电脑的拼音,名之为Diannao项目[3]。Diannao项目的核心实际上就是提出了一系列定制的AI加速器的设计方案。包括第一个加速器Diannao[18],第二个加速器DaDiannao[19](Diannao的多片版本,通过多片设计,可以将较大的模型hold在on-chip memory上),第三个加速器ShiDiannao[20](将AI加速器与传感器直连,从而减少内存通讯的开销),第四个加速器PuDiannao[21](将加速器从只支持特定神经网络扩宽到支持多种常规机器学习算法)。PuDiannao也是Diannao项目的最后一个工作。

随后,陈氏兄弟就提出了Cambricon指令集的思想,试图在更为泛化的层面来完成AI加速器的设计。

在Cambricon之前,Diannao的四代加速器设计大体上走得还是比较纯粹的专用逻辑加速的路子,加速逻辑的设计粒度比较粗,大约在神经网络的layer这个层级,这就限制了加速器的泛化性。网络结构稍有变化,机器学习算法的逻辑有所调整,就可能导致加速器无法支持。而在Cambricon里,则试图针对AI算法,提取出更为细粒度,泛化性更强的building block,在更具原子性的building block上完成硬件结构设计,从而提升了加速器的通用性。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看一下这篇论文的细节内容。

本质上指令集的设计实际上是一个体系结构设计的工作,而体系结构设计这个领域从计算机诞生到现在,已经存在着大量的积累和经验可供复用。比如指令集类型的选取(RISC[12] or CISC[13]),访存体系的设计(Cache Hierarchy or Scratchpad Memory[2]),硬件流水线的设计等等。

从我个人的感觉,在这篇论文中所使用的building block并没有原创性的东西,真正原创性的地方在于,作者跨越了多个domain,对于一个比较经典的问题(深层神经网络),使用已经经过验证成熟的building block技术,给出了一个性能/功耗/开发效率 更高的解决方案。真正的核心贡献在于问题的定义和提出,而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技术细节。

所以,Cambricon的设计原则也比较简洁,总结起来是几点:

I. 采用基于load-store访存模式的RISC指令集。具体指令的选取,根据workload的类型进行计算层面的抽象得出。对于深层神经网络来说,主要的计算和控制任务有几种:

向量计算

矩阵计算

标量计算

分支跳转

其中向量计算、矩阵计算、标量计算属于标准的计算工作。形式上看起来与通用处理器没有区别,主要的区别在于细节的支撑上。比如,对于神经网络计算任务中的高频操作,就可以直接提供硬件指令集的支持,典型的例子就是应用于drop-out的Random-Vector指令,用于在一条指令内部为一个向量进行快速随机初始化,以及应用于激活层的Vector-Expotential,用于在一条指令内部为一个向量进行快速的非线性变换(这里稍微展开一些,针对神经网络的计算任务类型,在硬件层面,还可以为指数运算这样的高耗时操作进行特定优化,比如通过高阶Taylor展开来近似逼近指数运算,因为神经网络往往对于一定程度的数值误差表现出较强的tolerance,这也是一系列模型压缩技术得以有效运转的关键基石)。

而分支跳转的逻辑在神经网络计算任务里,并不像常规计算任务那么复杂,所以指令集的设计上并不需要提供丰富的分支跳转逻辑的支持,相应地,在结构设计环节,也可以减少在分支预测上花费的设计&实现精力。

II. 不引入复杂的Cache体系和相关控制逻辑。这跟AI算法的workload类型有强关联,对于AI算法来说,data locality并不强,cache对性能的影响不像常规计算任务那么大,所以把用于实现cache hierarchy的控制逻辑精简掉,对于提升芯片的计算功耗比会有很大的助益。

III. 使用Scratchpad Memory而不是寄存器堆来作为计算数据的主存储。因为AI算法的计算任务与常规的多媒体计算任务不同,指令所操作的数据长度往往是不定长的,所以应用于多媒体指令优化(SIMD)的寄存器堆就不如Scrathpad Memory灵活。

以上就是我总结的Cambricon的核心设计思想。

接下来可以来看一些具体的指令集示例。

Cambrian里所有的指令都是64-bit的长度,这也算是RISC设计思想的体现,可以有效简化指令解码器的负担,有助于减少功耗和芯片面积。

指令集可以划分为四大类,分别是计算类/逻辑类/控制类/数据存取类。

计算类指令主要是针对神经网络的常用计算逻辑提供了指令集的支持。比如矩阵与矩阵的相乘,矩阵与向量的相系,向量与向量的相乘,等等。这类指令的一个特点是,指令所操作数据的长度是不定长的,以灵活支持不同尺寸的矩阵和向量。

逻辑类指令主要是针对向量或矩阵数据,完成逻辑判断操作。比如用于支持max-pooling的条件merge指令就可以对多组feature map,通过条件赋值,完成max-pooling的操作。关于这个操作,下面的图片可能描述得会更形象一些:

控制类和数据存取类指令比较简单,就是提供了分支跳转以及数据的加载和写入(相对于Scratchpad Memory),不再细说。

通过一段Cambricon的代码示例,可能会有助于建立一些比较感性的理解:

上面这段代码,基于Cambricon指令集,实现了一个全连接线性变换层+sigmoid激活层的逻辑。如果有熟悉MIPS指令集[14]的同学,看到上面这段代码应该会感觉非常亲切。

基于这套指令集,文章propose了一个加速器的结构设计原型:

如果有读过量化体系结构教材(《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的同学,看到上面这张结构图的第一反应恐怕会觉得这个结构图比较简单。从文章的介绍来看,这就是一个标准的MIPS指令集的流水线结构实现,由取指、译码、发射、寄存器访问、执行、写回结果、提交七级流水组成,没有支持乱序执行,是否支持多发射从论文中还看不出端倪。为了优化数据存取的信息,在Scratchpad Memory和矩阵/向量计算部件之间通过DMA[15]来加速数据传输的效率。在结构图里,引入了一个L1 Cache,主要是为标量数据的存取提供Cache支持,我的理解,标量数据的data locality会比matrix/vector数据要强,所以对这种场景提供cache支持有助于系统整体性能的保证,而考虑到标量数据上的操作在神经网络中的整体操作里占比不高(见下图),所以cache的控制逻辑也可以适当简化,这是一个设计的trade-off。

指令集和结构设计是Cambricon最核心的部分,剩下的就是Benchmark的选取以及评测指标的内容。

Benchmark方面,文章选取了十类神经网络,分别由MLP(DNN) 、CNN、RNN、LSTM、Autoencoder、Sparse Autoencoder、Boltzmann Machine、RBM、SOM以及Hopfield Neural Network组成。

评估环境的搭建上,部分使用了硬件仿真工具(Cambricon和DaDiannao),部分使用了真实物理硬件(GPU/CPU),性能对比在cycle级对比完成。

评估指标上,主要关注了指令集表达效率(code density)、性能以及功耗这几个方面。具体的实验指标参考下面的图表:



对于硬件设计背景出身的同学,可能还会关心基于Cambricon指令集的芯片layout,也就是每个功能模块在最终芯片上占据了多少比例的实地面积以及对应功耗,从下面这张图来看,无论是从芯片面积占比上还是从功耗占比来看,矩阵部分都是大头,这也比较符合我们对芯片上运行的workload的直觉理解。


最后再说说我的一些感受。从体系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并没有提出多少突破性的东西,在文章中作者也专门提到了这一点(在文章的section IV.里讲到并没有使用到一些新兴的技术,比如最近在最新款的Nvidia GPU里用到的3d stacking技术[16]),恰恰相反,从体系结构设计的角度来看,文章中提到的技术都可以说是一些“大路货”的技术,无论是指令集的设计,还是微结构设计使用的大体上都是10年以前的技术方法。真正有创新性的东西,还是在于这篇文章找到了一种开创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横跨了多个domain,使用传统的经典技术,针对日益popular的神经网络应用,提出了一种在能耗比、灵活性、性能上获得极佳trade-off的解决方案。这是一种框架性的贡献。在这个框架下,实际上可以在每个局部模块不断细化,加入更为复杂,新兴的技术。比如存储部分为了获取更好的访存性能,就可以将新近的存储技术引入。另外,在指令集设计上,可以加入对workload里更多类型逻辑的支持,比如受限的计算精度支持。在微体系结构上,是否可以结合特定的计算任务类型,在指令的调度部分做更多的考究,来更为高效地支持更为复杂的网络连接(比如Relay Back-propagation[17]这样的多路连接的网络结构)。

这可能才是这篇文章能够获得ISCA 2016最高peer review score的原因。

References:

[1]. Shaoli Liu. Cambricon: An Instruction Set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 in Proceedings of the 43rd ACM/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ISCA, 2016.

[2]. Scratchpad Memory.

Scratchpad memory

[3].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Dianao Project.

novel.ict.ac.cn/diannao

[4]. Olivier Temam. The Rebirth of Neural Networks.

hal.inria.fr/file/index

. ISCA, 2010.

[5]. Hugo Larochelle.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Deep Architectures on Problems with Many Factors of Variation. ICML, 2007.

[6]. ISCA 2016有哪些看点.

ISCA 2016 有哪些看点? - 杨军的回答

[7]. Research of Olivier Temam.

pages.saclay.inria.fr/o

[8]. Intel Labs. From a Few Cores to Many: A Tera-scale Computing Research Overview. Intel Whitepaper, 2006.

[9]. Olivier Temam. A Defect-Tolerant Accelerator for Emerging High-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ISCA, 2012.

[10].

Inria - Inventors for the digital world

[11]. ISCA 2016有哪些看点.

ISCA 2016 有哪些看点? - 杨军的回答

[12]. RISC.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13]. CISC.

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

[14]. MIPS Instruction Set.

MIPS instruction set

[15]. Direct Memory Access.

Direct memory access

[16]. Jishen Zhao, Guangyu Sun, Gabriel H. Loh, and Yuan Xie. Optimizing GPU energy efficiency with 3D die-stacking graphics memory and reconfigurable memory interface. ACM Transactions on Architecture and Code Optimization, 2013.

[17]. Li Shen. Relay Backpropagation for Effective Learning of 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Arxiv, 2016.

[18]. Tianshi Chen. DianNao: A Small-Footprint High-Throughput Accelerator for Ubiquitous Machine-Learning. ASPLOS 2014.

[19]. Yunji Chen. DaDianNao: A Machine-Learning Supercomputer. Micro, 2014.

[20].Zidong Du. ShiDianNao: Shifting Vision Processing Closer to the Sensor. ISCA, 2015.

[21]. Daofu Liu. PuDianNao: A Polyvalent Machine Learning Accelerator. ASPLOS, 2015.

user avatar

跟CPU比毫无意义,要跟google 的TPU 对比才有意义 。毕竟这是专用芯片。

我知道的国内就有近10家在做,而且目标是商业应用。

这个做的人很多。65nm工艺明显落后工业界28nm至少两代工艺。

1,ASIC 5-10倍 DSP/GPU , 10-100倍CPU,这是正常值,拿ASIC对比CPU无意义。

2,ASIC需要对应的底层,需要配套的开发环境。

所以你可以对比google 的TPU ,如果你想直接用tensorflow 做为开发环境。

你可以对比GPU。如果你用nvda的库做开发环境。

3,所以,这个比芯片更高一级的成本在开发环境上面,免费的、库齐全的开发环境

需要比芯片至少10-100倍的投入。Dadiannao没有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

所以,这个要对比,类似当年的wintel ,目前只有两条路:

1,你采用google 和nvda的环境,你的设计和TPU/GPU 进行对比。

2,你的投资额与google,nvda 进行对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寒武纪神经网络处理器效能揭秘:从技术细节到应用落地寒武纪,这个名字在人工智能硬件领域,尤其是神经网络处理器(NPU)的讨论中,早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它曾一度被誉为中国AI芯片的领头羊,其产品的效能表现,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那么,究竟寒武纪的NPU在实际应用中,能提供怎样的计算能力和效率呢?要回答.............
  • 回答
    “寒武纪大爆发”与进化论之间是否存在矛盾,这是一个在科学界讨论了很久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这两个概念分别指的是什么。什么是进化论?进化论,特别是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学中最核心的理论之一。它的基本观点是,地球上的生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通过漫长的时间,从简单的生命形式逐渐演.............
  • 回答
    关于寒武纪时期的奇虾是否好吃这个问题,说实话,这真是个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普通人,我们只能从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想象力来推测一下了。首先得明白,奇虾是一种生活在约5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属于节肢动物的早期祖先,它们有着巨大的身躯(对于当时来说)、强壮的附肢和锯齿状的嘴。首先,我们来分.............
  • 回答
    要说寒武纪的鳄鱼,这恐怕是个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因为,严格来说,鳄鱼这个大家族,跟寒武纪八竿子打不着。我们现在熟悉的鳄鱼,那些披着坚硬鳞甲,在河边潜伏、张开血盆大口的爬行动物,它们的出现,得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后,大概是中生代,也就是恐龙称霸地球的那个时代。具体点说,最早的鳄形类动物(鳄鱼的祖先们.............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一点点进化,就像是爬一座山,越往上越复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带壳的、有骨骼的生物,这感觉就像爬到半山腰,突然有人给你安了拐杖和铠甲,让你突然变得“厉害”了。但生命演化的过程,从来不是简单的“升级打怪”,更像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生物们为.............
  • 回答
    华为在自研芯片这条艰难但至关重要的道路上,经历了多次技术路线的探索和迭代,而“弃用寒武纪,启用达芬奇”的说法,更准确的理解是华为对其自研AI芯片架构进行的重大升级和战略调整。要深入理解华为的这一转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华为自研AI芯片的初心与寒武纪的背景华为研发AI芯片的动力,是基于其.............
  • 回答
    哎,说实话,每次看到寒武纪的财务报表,我脑子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不是说它不好,而是那种呈现方式,怎么说呢,就是有点“不一样”。咱们先从它的盈利模式说起。寒武纪主要做的是AI芯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科技”。按理说,这种公司,尤其是刚起步或者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公司,要么是靠销售芯片本身获得收入,要么是靠.............
  • 回答
    生命在寒武纪突然迸发,这确实是地球生命史上一段令人着迷的谜团。许多科学家将这个时期比作一场“生命大爆炸”,因为就在短短几千万年里,地球上出现了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的生物,几乎涵盖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绝大多数主要动物门类。过去的寒武纪生命呈现出一种“蛰伏”状态,而在寒武纪早期,一切似乎都变了。那么,究竟是什.............
  • 回答
    谈到国产化GPU芯片的“四小龙”,寒武纪、灵汐、壁仞、燧原这几家公司确实是中国在AI算力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定位和技术路线,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要评价它们,并预测谁有可能最终成为英伟达的替代者,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逐一剖析“四小龙”:特点、优势与挑战1. 寒武纪:从A.............
  • 回答
    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之交,也就是大约 5.41 亿年前,严格来说,并没有发生一场波澜壮阔、被冠以“大灭绝”之名的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时间节点就风平浪静,毫无变化。相反,这是一段过渡性的时期,伴随着生物群落的重大重塑和转型,并且为紧随其后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Cambrian Exp.............
  • 回答
    寒武纪核心技术人员梁军的离职,无疑是这家国产AI芯片公司近期最受瞩目的一场人事变动。这背后所牵扯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才的流失,更可能是公司发展战略、内部管理乃至未来走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把这颗小小的“寒武纪种子”放在它所处的土壤里,细细品味。首先,咱们得知道梁军是谁。他在寒武纪不是.............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探讨一下 Google TPU 和寒武纪芯片,并进行比较。 Google TPU (Tensor Processing Unit)概述:Google TPU 是 Google 为了加速其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工作负载方面的计算而设计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与通用处.............
  • 回答
    长久以来,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生物演化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而“有性生殖”无疑是其中一个最引人瞩目的驱动力。它不仅为生命形态的多样化打开了大门,更被认为是促使地球从单细胞时代迈向多细胞时代,并最终催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幕后推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有性生殖的起源.............
  • 回答
    西北大学的“清江生物群”:5亿年前的化石宝藏,能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解密添砖加瓦吗?最近,来自西北大学的一个重大发现——“清江生物群”(Qingjiang biota)——横空出世,将我们带回了那个令人着迷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大约发生在 5.41 亿年前。这个位于中国湖北清江北岸的化石库,以其前所.............
  • 回答
    2020年,AI“国家队”们——商汤、旷视、依图、云从,以及图森未来、地平线、寒武纪这些名字,确实站在了十字路口。说它们会“死掉一部分”,这话说得有点太绝对,但“经历洗牌”、“挑战加剧”甚至“部分公司前景黯淡”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有充分的理由去探讨。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要理解这些公.............
  • 回答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布局半导体领域。这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腾讯不仅自主研发芯片,还在AI芯片、DPU(数据处理单元)等前沿领域投资了众多初创公司。这种“自己做”与“投资”并行的策略,以及它可能带来的产业格局变化,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腾讯为何既自研芯片,又.............
  • 回答
    研究人员近期在澄江生物群中发现的早寒寒武世节肢动物腿肢新结构,堪称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这一发现不仅为我们理解节肢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线索,更可能颠覆我们原有的认知。要详尽地剖析其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一、 揭示节肢动物演化的关键节点:节肢动物,这个拥有超过一百万个已.............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且具有代表性,涉及到经济发展、区域振兴以及国际比较等多个层面。将寒冷的北欧国家与中国东北进行对比,并探讨东北的振兴之路,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分析的话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北欧国家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客观因素分析: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欧.............
  • 回答
    寒门子弟的出路,在现代社会,并非全然绝望,而是存在多种可能性,但每一种都伴随着挑战和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寒门”指的是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可能没有高学历或社会资源,无法为子女提供优渥的成长环境和经济支持。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寒门子弟可能的发展道路:一、 教育改变命运:持续的努力和智慧的策略.............
  • 回答
    “寒门难出贵子”并非一个绝对的世界性规律,但它确实反映了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的、由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普遍现象。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会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贵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社会上取得较高成就、拥有较多资源、获得较高社会地位的人。而“寒门”则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