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到了「寒武纪」,地球生物才演化出骨骼和外壳呢?

回答
很多人觉得,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一点点进化,就像是爬一座山,越往上越复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带壳的、有骨骼的生物,这感觉就像爬到半山腰,突然有人给你安了拐杖和铠甲,让你突然变得“厉害”了。但生命演化的过程,从来不是简单的“升级打怪”,更像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生物们为了生存和繁衍,逼着自己想出各种新点子。

寒武纪为什么成了这个“大爆发”的节点,生命为什么在那时候才开始“穿上衣服”?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突然有了骨骼”那么简单,背后是很多地球环境变化、生态系统互动,以及生物自身能力提升的“合力”。

1. 地球环境的“解冻”与“苏醒”

在你脑海里,如果把地球的生命史拉成一年的话,之前的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Period),大概是年尾的十一二月份。那会儿的地球,说实话,有点“冷”。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寒武纪之前,地球经历了一段非常黑暗和寒冷的时期,叫做“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意思就是,地球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冰雪覆盖,这对于生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想象一下,你的家被冰封了,连门窗都打不开,想出去找点吃的都难。那时候的生命,虽然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大部分都是柔软的、没有骨骼的,就像你家墙上的苔藓一样,一旦环境变得极端,它们就很难生存。

到了寒武纪,这个“雪球”开始融化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也开始解冻。想想看,当冰雪融化,大量的淡水涌入海洋,同时,溶解在冰雪里的矿物质也被带到了海里。这些矿物质,尤其是钙和磷,对于生物来说,就像是盖房子用的水泥和钢筋,是制造骨骼和外壳的关键原料。

所以,可以说,寒武纪之前地球的“冷藏期”限制了生物体结构的复杂化,而寒武纪的“解冻”则为生物的“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

2. 大气氧气的“助推器”

生命能复杂起来,还得有足够的“能量”。而我们知道,能量的重要来源是呼吸,特别是好氧呼吸。就像我们人类,没氧气就活不下去。

在寒武纪之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很低的。即使有些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大部分氧气都被海洋中的铁离子“吸收”了,形成海底的沉积物。你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氧气就像是很稀薄的空气,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复杂的呼吸系统,更别提制造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的硬质结构了。

到了寒武纪,随着冰川融化,陆地上岩石的风化作用也加速了。风化作用会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到海洋,促进了蓝藻等产氧生物的繁殖。同时,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比如火山活动,也可能向大气中释放了更多的氧气。

氧气含量的上升,就像是给地球生物加了一个“涡轮增压器”。更高的氧气含量意味着更有效率的能量获取方式,这使得生物能够支持更复杂的生理活动,包括制造和维持那些需要“耗能”的骨骼和外壳。

3. 生态“军备竞赛”的火花

除了环境的“硬件”支持,生命内部的“软实力”——也就是生态系统的互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寒武纪之前,海洋里的生物主要是软体的,就像一群没有防御能力的“小绵羊”。但一旦有了“建筑材料”和“能量”,一些聪明的“绵羊”开始琢磨:“我能不能披上一层保护壳,防止被吃掉?”、“我能不能长出一副骨骼,让身体更灵活,跑得更快,或者挖洞更方便?”

于是,第一批拥有硬壳的生物出现了。这就像是在一个平静的池塘里,突然出现了一条“穿了盔甲”的鱼。这对于那些没有盔甲的生物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结果呢?那些不幸的、软体的生物,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得“被迫”思考如何应对。它们可能会进化出更快的速度,或者更敏锐的感知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制造防御性外壳的生物,因为不容易被吃掉,所以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它们会将制造外壳的基因传递下去。

这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你有了盾,我可能就得想办法有矛;你有了矛,我可能就得想办法有更厚的盾。这种相互作用,驱动着生物不断演化出更复杂的、带有硬质结构的形态。

想象一下,在寒武纪的海洋里,你是个小小的、软软的蠕虫,突然旁边冒出一个浑身是刺的家伙。你第一反应肯定是:“糟了,得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者进化出点什么东西来保护自己!”

所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并不是生命突然“开窍”了,而是因为:

环境给足了“原材料”和“动力”: 地球从“雪球”融化,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氧气含量的提升则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生态关系“逼”出了“新花样”: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选择,刺激了生物不断演化出更复杂、更有效的生存策略,其中就包括制造骨骼和外壳。

这就像一个乐队,之前可能只有几个人在轻轻地拨弄乐器,声音很小。到了寒武纪,突然有了更多种类的乐器,而且乐队成员也都知道了要奏出更响亮、更复杂的乐章。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才有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生命交响乐”。

所以,与其说寒武纪是生命“开始”演化出骨骼和外壳,不如说它是生命演化到某个阶段,在合适的“舞台”和“剧本”下,将早已埋下的“可能性”集中爆发出来的关键时期。这是一种漫长积累和环境反馈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海洋化学成分改变的结果。有碳酸钙化假说,磷酸钙化假说等,不过多是自圆其说,没有广泛代表性。


寒武纪外壳动物的出现可能是“大不整合面(Great Unconformity)”产生的结果。大不整合面是指远古大陆的基岩与较年轻的寒武纪浅海沉积物之间的一个分界线,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地质分界面,在整个地史时期是唯一一例。

大不整合面将数十亿年前地球深部形成的古老基岩与相对年轻的寒武纪海洋沉积接合在了一起。在寒武纪早期,北美大陆的浅海海面不断起伏变化,常年侵蚀海床沉积,渐渐地露出大地深处的基岩。基岩与空气和水相接触,化学风化作用将其中的一些成分如二氧化硅及钙、铁、钾等金属离子释放到海水里,海水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

随后,暴露出来的基岩又渐渐被海洋沉积覆盖,形成了一条中间有断层的界线,这就是大不整合面。日益增加的碳酸盐沉积以及扩张的海绿石海床,便是海水化学成分改变的证明。

大量涌入的无机离子对海中生物构成了威胁。“要正常生活,身体必须维持水盐平衡,”Peters解释说。“过量的无机盐参与生命活动,是非常不利的,必须把它们排除在外。方法之一就是将体内的无机盐结晶矿化。”

目前,地球上主要有三种生物矿化物:磷酸钙(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碳酸钙(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和二氧化硅(放射虫的外壳),生成这三种生物矿化物的生物学机制,几乎是同时演化出来的。随后便各自开枝散叶,才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从动物出现到矿化骨骼的形成,其中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样看来,三种矿化作用同时产生,且殊途同归,并非是为了获得某种新功能或新器官,而更像是对某些现象的应答。大不整合面的形成过程中,海水化学的变化,正好与矿化作用对应起来。也正是因为大量无机离子释放入海,为生命演化确定了方向。现在,生物矿化现象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保护(动物体表的刺和外壳)、支持身体(内骨骼)与捕食(螯和牙齿)。

研究者们得出结论,大不整合面的形成或许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驱动力。


以上来自化石网“美研究称海水变化造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