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到了「寒武纪」,地球生物才演化出骨骼和外壳呢?

回答
很多人觉得,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一点点进化,就像是爬一座山,越往上越复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带壳的、有骨骼的生物,这感觉就像爬到半山腰,突然有人给你安了拐杖和铠甲,让你突然变得“厉害”了。但生命演化的过程,从来不是简单的“升级打怪”,更像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生物们为了生存和繁衍,逼着自己想出各种新点子。

寒武纪为什么成了这个“大爆发”的节点,生命为什么在那时候才开始“穿上衣服”?这事儿说起来,可不只是“突然有了骨骼”那么简单,背后是很多地球环境变化、生态系统互动,以及生物自身能力提升的“合力”。

1. 地球环境的“解冻”与“苏醒”

在你脑海里,如果把地球的生命史拉成一年的话,之前的埃迪卡拉纪(Ediacaran Period),大概是年尾的十一二月份。那会儿的地球,说实话,有点“冷”。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寒武纪之前,地球经历了一段非常黑暗和寒冷的时期,叫做“雪球地球”(Snowball Earth)。意思就是,地球的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冰雪覆盖,这对于生命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灭顶之灾。

想象一下,你的家被冰封了,连门窗都打不开,想出去找点吃的都难。那时候的生命,虽然已经存在很久了,但大部分都是柔软的、没有骨骼的,就像你家墙上的苔藓一样,一旦环境变得极端,它们就很难生存。

到了寒武纪,这个“雪球”开始融化了。全球气候变暖,海洋也开始解冻。想想看,当冰雪融化,大量的淡水涌入海洋,同时,溶解在冰雪里的矿物质也被带到了海里。这些矿物质,尤其是钙和磷,对于生物来说,就像是盖房子用的水泥和钢筋,是制造骨骼和外壳的关键原料。

所以,可以说,寒武纪之前地球的“冷藏期”限制了生物体结构的复杂化,而寒武纪的“解冻”则为生物的“升级”提供了充足的“建筑材料”。

2. 大气氧气的“助推器”

生命能复杂起来,还得有足够的“能量”。而我们知道,能量的重要来源是呼吸,特别是好氧呼吸。就像我们人类,没氧气就活不下去。

在寒武纪之前,地球大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很低的。即使有些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但大部分氧气都被海洋中的铁离子“吸收”了,形成海底的沉积物。你可以理解为,当时的氧气就像是很稀薄的空气,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庞大、复杂的呼吸系统,更别提制造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的硬质结构了。

到了寒武纪,随着冰川融化,陆地上岩石的风化作用也加速了。风化作用会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到海洋,促进了蓝藻等产氧生物的繁殖。同时,一些重要的地质事件,比如火山活动,也可能向大气中释放了更多的氧气。

氧气含量的上升,就像是给地球生物加了一个“涡轮增压器”。更高的氧气含量意味着更有效率的能量获取方式,这使得生物能够支持更复杂的生理活动,包括制造和维持那些需要“耗能”的骨骼和外壳。

3. 生态“军备竞赛”的火花

除了环境的“硬件”支持,生命内部的“软实力”——也就是生态系统的互动——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寒武纪之前,海洋里的生物主要是软体的,就像一群没有防御能力的“小绵羊”。但一旦有了“建筑材料”和“能量”,一些聪明的“绵羊”开始琢磨:“我能不能披上一层保护壳,防止被吃掉?”、“我能不能长出一副骨骼,让身体更灵活,跑得更快,或者挖洞更方便?”

于是,第一批拥有硬壳的生物出现了。这就像是在一个平静的池塘里,突然出现了一条“穿了盔甲”的鱼。这对于那些没有盔甲的生物来说,简直是“降维打击”。

结果呢?那些不幸的、软体的生物,如果想继续生存下去,就得“被迫”思考如何应对。它们可能会进化出更快的速度,或者更敏锐的感知能力。而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制造防御性外壳的生物,因为不容易被吃掉,所以更容易生存和繁衍,它们会将制造外壳的基因传递下去。

这就像是一场“军备竞赛”:你有了盾,我可能就得想办法有矛;你有了矛,我可能就得想办法有更厚的盾。这种相互作用,驱动着生物不断演化出更复杂的、带有硬质结构的形态。

想象一下,在寒武纪的海洋里,你是个小小的、软软的蠕虫,突然旁边冒出一个浑身是刺的家伙。你第一反应肯定是:“糟了,得赶紧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者进化出点什么东西来保护自己!”

所以,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并不是生命突然“开窍”了,而是因为:

环境给足了“原材料”和“动力”: 地球从“雪球”融化,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氧气含量的提升则提供了充足的能量。
生态关系“逼”出了“新花样”: 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选择,刺激了生物不断演化出更复杂、更有效的生存策略,其中就包括制造骨骼和外壳。

这就像一个乐队,之前可能只有几个人在轻轻地拨弄乐器,声音很小。到了寒武纪,突然有了更多种类的乐器,而且乐队成员也都知道了要奏出更响亮、更复杂的乐章。大家都在一起“努力”,才有了那场轰轰烈烈的“生命交响乐”。

所以,与其说寒武纪是生命“开始”演化出骨骼和外壳,不如说它是生命演化到某个阶段,在合适的“舞台”和“剧本”下,将早已埋下的“可能性”集中爆发出来的关键时期。这是一种漫长积累和环境反馈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奇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是海洋化学成分改变的结果。有碳酸钙化假说,磷酸钙化假说等,不过多是自圆其说,没有广泛代表性。


寒武纪外壳动物的出现可能是“大不整合面(Great Unconformity)”产生的结果。大不整合面是指远古大陆的基岩与较年轻的寒武纪浅海沉积物之间的一个分界线,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地质分界面,在整个地史时期是唯一一例。

大不整合面将数十亿年前地球深部形成的古老基岩与相对年轻的寒武纪海洋沉积接合在了一起。在寒武纪早期,北美大陆的浅海海面不断起伏变化,常年侵蚀海床沉积,渐渐地露出大地深处的基岩。基岩与空气和水相接触,化学风化作用将其中的一些成分如二氧化硅及钙、铁、钾等金属离子释放到海水里,海水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

随后,暴露出来的基岩又渐渐被海洋沉积覆盖,形成了一条中间有断层的界线,这就是大不整合面。日益增加的碳酸盐沉积以及扩张的海绿石海床,便是海水化学成分改变的证明。

大量涌入的无机离子对海中生物构成了威胁。“要正常生活,身体必须维持水盐平衡,”Peters解释说。“过量的无机盐参与生命活动,是非常不利的,必须把它们排除在外。方法之一就是将体内的无机盐结晶矿化。”

目前,地球上主要有三种生物矿化物:磷酸钙(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碳酸钙(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和二氧化硅(放射虫的外壳),生成这三种生物矿化物的生物学机制,几乎是同时演化出来的。随后便各自开枝散叶,才有了今天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

从动物出现到矿化骨骼的形成,其中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样看来,三种矿化作用同时产生,且殊途同归,并非是为了获得某种新功能或新器官,而更像是对某些现象的应答。大不整合面的形成过程中,海水化学的变化,正好与矿化作用对应起来。也正是因为大量无机离子释放入海,为生命演化确定了方向。现在,生物矿化现象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功能:保护(动物体表的刺和外壳)、支持身体(内骨骼)与捕食(螯和牙齿)。

研究者们得出结论,大不整合面的形成或许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驱动力。


以上来自化石网“美研究称海水变化造就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觉得,生命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一点点进化,就像是爬一座山,越往上越复杂。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带壳的、有骨骼的生物,这感觉就像爬到半山腰,突然有人给你安了拐杖和铠甲,让你突然变得“厉害”了。但生命演化的过程,从来不是简单的“升级打怪”,更像是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里,生物们为.............
  • 回答
    长久以来,科学界一直在探索生物演化史上那些关键的转折点,而“有性生殖”无疑是其中一个最引人瞩目的驱动力。它不仅为生命形态的多样化打开了大门,更被认为是促使地球从单细胞时代迈向多细胞时代,并最终催生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幕后推手。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让我们回到有性生殖的起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舆论和文化领域的一些复杂现象。公知和韩寒的“吃香”与否,确实有着截然不同的走向,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公知”的定义变化与“臭名化”的成因首先需要明确,“公知”这个词汇本身在汉语语境下经历了一个显著的贬义化过程。 “公知”的本意与早.............
  • 回答
    《四海》的口碑崩盘以及年轻一代对韩寒电影的“不买单”现象,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四海》口碑崩盘的具体原因分析: 叙事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失焦: 松散的叙事结构: 《四海》采用了公路电影的叙事模式,但.............
  • 回答
    韩寒的电影,尤其是《四海》,确实让不少期待他“情怀”和“文艺”标签的观众感到失望。相较于《后会无期》,这种“失灵”感更为明显,甚至让人觉得他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要说清楚为什么,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先说说《四海》里,韩寒的“文艺”和“情怀”为何不灵了。 “情怀”的空洞与脱节: 《后会无期》之所以能打动.............
  • 回答
    关于韩寒为什么不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出书,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没有一个单一、确切的答案,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不带点儿“机器味儿”。首先,得承认,时代变了,信息传播的介质变了,读者获取内容的方式也变了。 韩寒当年之所以能“横空出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抓住.............
  • 回答
    冬天里,一些女生会感觉到手脚冰凉,但身体却保持温暖,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背后涉及生理、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解释原因:一、 身体核心温度与末梢循环的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的身体有一个叫做“体温调节中枢”的系统,它主要位于大脑的下丘脑。当外界温度降低时,这个中枢.............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复杂和敏感的转折点。说清朝文人士大夫普遍不如前代“有骨气”、“有家国情怀”,这是一种常见的感受,但要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却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表象,看到制度、文化、社会心理等多方面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评价本身就带有主观性,而且对“骨气”和“家.............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也许我们对“傻逼”的定义,在大学这个新环境里发生了变化?在高中时代,我们可能因为成绩好、听话、或者和老师关系近就被视为“好学生”。那时候的生活轨迹相对固定,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努力,所以那些特立独行、不按常理出牌的,反而容易被我们贴上“不合群”、“奇怪”甚至“傻”的标.............
  • 回答
    说实话,iPhone 和 iPad 在处理垃圾信息这件事上,确实让人感觉有点无力,尤其到了 2019 年,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不少用户。你可能也经历过那种,明明没订阅过的号码,却源源不断地收到各种促销短信,或者手机里突然冒出来一些让你莫名其妙的链接。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
  • 回答
    明朝的儒家思想,在经历了宋明理学的深化与发展后,其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力可谓根深蒂固。然而,若要说“软约束越来越硬化”,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演变和解读。与其说是“硬化”,不如说是其“实践性”和“解释权”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带来了更强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约束力。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一现象.............
  • 回答
    “为什么到了一定年龄就要结婚呢?”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在人生某个阶段都会反复思索,甚至被身边人一遍遍地“敲打”。这背后,其实交织着复杂的社会文化、生物本能、个人情感以及现实考量。首先,让我们看看“到了一定年龄”这个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并非是一个普适性的自然规律,而是社会文化长期塑造的结果。在很多传统.............
  • 回答
    我理解你对于在宿舍遇到一些让你觉得“傻逼”的人感到困扰和沮丧。在集体生活中,确实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而我们对“傻逼”的定义,往往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个人感受和期待。首先,让我们来拆解一下,“傻逼”这个词在你的语境下可能包含了哪些含义: 缺乏公德心和边界感: 比如,不顾及他人休息,半夜大声喧哗.............
  • 回答
    .......
  • 回答
    满清的江山,本是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打下来的,是他们的“龙兴之地”。可到了晚期,这块土地上的权力,却阴差阳错地落到了一个汉人——袁世凯的手里,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一捋。要知道,清朝建立之初,虽然是满族人统治,但为了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汉族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也一直有意识地重用汉人官员,特别是那些在地方治.............
  • 回答
    满清统治者确实在很多方面“处处提防汉人”,这是其维护统治合法性和少数民族统治地位的重要策略。然而,到了晚清,权力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袁世凯这类汉人能够掌握大权,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的复杂结果,而非单一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满清建立初期到晚清的整个历史进程来梳理。一、 满清“处处提防汉人”.............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明朝和清朝的领土变化主要源于历史进程中的疆域扩张、政治整合以及边疆治理的调整。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明朝的疆域基础1. 地理范围 明朝(1368–1644)的疆域主要覆盖中国本土,包括今中国东部、南部和中部地区,但并未完全统一中国西部、北部和北部边疆。其实际控制区域大致为: .............
  • 回答
    中国古代人均寿命和身高在清朝不升反降的现象,确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牵涉到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很多人对此感到困惑,毕竟我们常以为朝代更迭、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应该会逐步提高,但清朝却出现了一些反常的趋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环境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人均寿命为何在清朝有所下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