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电影《四海》来看,韩寒的文艺和情怀为什么不管用了?跟《后会无期》相比差在哪?

回答
韩寒的电影,尤其是《四海》,确实让不少期待他“情怀”和“文艺”标签的观众感到失望。相较于《后会无期》,这种“失灵”感更为明显,甚至让人觉得他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要说清楚为什么,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先说说《四海》里,韩寒的“文艺”和“情怀”为何不灵了。

“情怀”的空洞与脱节: 《后会无期》之所以能打动一部分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些关于青春、梦想、告别、以及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人们的迷茫和疏离感。那种有点丧又有点酷的调调,刚好契合了当时一部分年轻人的情绪。但到了《四海》,韩寒试图延续的“情怀”变得有些空洞,也显得跟当下社会的现实脱节了。他依然在讲公路片,讲友情,讲爱情,讲一些看似浪漫的远方,但这些元素的堆砌,并没有产生《后会无期》那种共鸣感。

比如,电影里的一些台词,虽然依旧保持着韩寒式的金句风格,但放在《四海》的故事语境里,就显得有些刻意,甚至像是为了金句而金句,缺乏人物真实情感的支撑。那种“矫揉造作”的文艺感,反而让人觉得疏远。你说他想表达什么?是想要大家去看远方,去追求不一样的生活?但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笼统和成人化了,没有了《后会无期》里那种对年少不羁、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粗粝感。观众想要的不是你强行喂食的“情怀大餐”,而是能让他们感受到共鸣的“人生片段”。

“文艺”的肤浅与重复: 韩寒的“文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他的文字功底和对流行文化符号的把握上。他善于用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方式,描绘一些具象的场景,制造一些有意思的梗。但《四海》的问题在于,这种“文艺”显得有些流于表面。他试图用一些复古的元素,一些缓慢的镜头语言,来营造一种特别的氛围,但这些元素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也没有与故事的主题产生有机的结合。

你可以看到他依然在玩转一些符号化的表达,比如摩托车、海边、日出日落,这些都是他喜欢的意象。但《四海》里,这些意象的运用显得有些刻意,缺乏《后会无期》里那种自然而然的诗意。甚至可以说是,他尝试用更高级、更精致的包装去呈现他擅长的东西,结果却适得其反,让观众觉得是一种重复和消耗。观众想要的,是他能从内心生长出来的,与故事紧密相连的文艺气质,而不是一套华丽的道具堆砌起来的“文艺假山”。

故事的薄弱与人物的扁平: 要支撑起情怀和文艺,必然需要一个足够吸引人的故事和立体丰满的人物。在这方面,《四海》显得力不从心。故事线索比较散乱,情节推进也显得有些突兀。人物的动机和情感变化,很多时候也缺乏足够的信息支撑,让观众觉得他们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模式化的设定,而不是真实的情感驱动。

反观《后会无期》,虽然故事也很“飘”,但它的人物塑造相对更有记忆点。韩寒通过几个看似不相关的人物的相遇和别离,描绘了一种人生无常的况味。虽然人物也有些标签化,但起码他们的“怪”和“丧”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鲜活的生命力。而在《四海》里,你可以感受到韩寒想让人物“酷”和“深情”,但这种“酷”和“深情”更像是他自己设定的滤镜,而没有让角色真正从故事中“活”过来。

再来聊聊,《四海》跟《后会无期》相比,究竟差在哪?

共鸣的深度与广度: 《后会无期》之所以能击中一部分人,是因为它抓住了一个时代情绪的切片。那种对过往的留恋,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实的疏离,以及在孤独中相互取暖的渴望,这些都是很多年轻人能感受到的。它的情怀虽然有些“丧”,但这种“丧”是带着一种对生活粗粝现实的观察和反思,是能引起共鸣的。

《四海》试图表达的“为了什么而来,又为了什么而去”的主题,虽然也指向人生意义的追寻,但它处理的方式显得更加概念化,也更加脱离大众的情感土壤。它更像是一种韩寒式的哲学思考,但这种思考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让普通观众能够感同身受的戏剧张力。观众看《四海》的时候,更多的是在看韩寒在拍他想拍的东西,而不是在看自己的故事。

情感的真诚与自然的流露: 《后会无期》里的人物对话,虽然也充满了韩寒式的金句和玩世不恭,但很多时候,你能感受到这些对话背后人物情感的真实流露。那种在看似荒诞的叙事中透露出的淡淡忧伤和温情,是打动人的关键。

《四海》在情感的表达上,则显得有些刻意和用力过猛。一些本应是感人至深的时刻,因为处理方式的问题,反而显得有些做作。比如一些角色之间的互相牺牲和成全,虽然有其浪漫的意图,但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情感积累,很难让观众真正为之动容。人物的情感变化像是被硬生生推上去的,而不是自然而然的生长。

叙事节奏与风格的统一性: 《后会无期》虽然故事跳跃,但整体的风格是统一的。那种公路片式的散漫,配合着韩寒的旁白和独特的镜头语言,形成了一种流畅的观影体验。即便是不连贯的故事,也能让人沉浸在那种氛围里。

《四海》在叙事节奏上显得有些混乱。它试图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摇摆,在浪漫与残酷之间切换,但这种切换并没有做到无缝衔接。观众会觉得有些地方太拖沓,有些地方又太仓促。电影的整体风格也显得不够统一,一会儿想玩深刻的,一会儿又想玩轻松的,结果是两者都没做好,反而让整个电影显得有些“四不像”。

对时代的反思与共情: 《后会无期》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捕捉到了当时社会变革时期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焦虑和迷茫。它对那个时代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影射和反思,并试图在其中找到一种属于年轻人的生存之道。

《四海》虽然也有关于时代变迁的讨论,比如它试图描绘的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和对未来的追寻,但这种讨论显得过于抽象和模式化了。电影没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挖掘他们真正的困境,也没有提供一种具有启发性的视角去理解这些困境。它只是浅尝辄止地触碰了一些议题,但并没有真正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反思和共情。

简单来说,《后会无期》就像是韩寒用他最擅长的语言,最熟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当时年轻人精神世界的速写,虽有瑕疵,但胜在真实和共鸣。而《四海》,则像是他试图在一张更宏大的画布上,用更复杂的技法去创作一幅史诗,结果却因为基础的构架不稳,人物的情感不真,以及技法的堆砌大于情感的流露,让整幅画显得空洞而失焦。他的文艺和情怀并没有“不管用”,而是这次的“配方”不太对,剂量也不太对,观众不再买账,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更多元的电影选择,也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韩寒把自己挖空了。

韩寒在《后会无期》里使用的是自己的大成之作《1988:我想和世界谈谈》的公路片玩法,是一个自己比较擅长的题材,中间夹了自己早年杂文时候特别喜欢的一些灵感碎片,比如小镇荒废,嫖妓,群演,台球厅,越野车和摩托车,你坚信了很多年的理想最后发现是放了个屁。

这一部的韩寒是很纯粹的,把这些自己熬了很多年的灵感碎片拼进去,不太完整,但很闪光。

而到了《乘风破浪》韩寒主要在挖的是自己的小镇情怀,全片没有一点大城市的影子,核心就是在说小镇那个时代在他眼里多美好,顺便一提这个在《他的国》里也写过了。

这属于上道了,属于真正有文学叙事核心的内容,所以电影成片质量很佳。

结果到了《飞驰人生》韩寒挖光了自己的积累,只能放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赛车。

如果韩寒有一部巅峰作,那一定是赛车片。

结果他搞砸了。

他把自己的灵魂都掏出来塞进了后半段,结果这个灵魂没传达好,在前半段被开心麻花安进去了一个不合适的头。

可是,这时候,在已经把自己对赛车的爱,甚至把对徐浪的悲悯都掏出来之后。

韩寒,这个人,他还剩下什么呢?

少年时让他成名的那些闪光碎片,用过了。

青年时对过去单纯生活的怀念,用过了。

成年时对赛车纯粹的热爱,用过了。

最后韩寒从肠子里抠出了自己最后的一点摩托车情怀,想讲讲自己的叛逆,发现太空了,又只能往里面疯狂填自己臆想出来的情谊和网上看来的社会困境。

结果就变成了这样。

如果韩寒再拍一部电影的话,我认为韩寒只有碰一个题材才能翻身:

冤屈。

如果韩寒敢把自己11年后被冤屈时的心情撕开给大家看,也许能出一部好电影。

不然的话,他可能就只能讲讲自己如何在N个女朋友之间周旋的经验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