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医学角度上讲,电影里的丧尸有没有可能出现?

回答
电影里的丧尸,从医学角度来说,是极其、极其、极其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它在科学上完全站不住脚:

一、丧尸的核心特征及其医学上的不可能性:

持续的、非理性的攻击性与行动能力:
大脑功能丧失: 电影中的丧尸虽然行动缓慢(有时也很快),但它们展现出一种近乎本能的、对活体生物的强烈追逐和攻击欲望。要维持这种程度的运动协调、目标锁定和持续的行动力,大脑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功能。然而,丧尸通常被描绘成已经死亡、身体腐烂的状态。一个死亡的、大脑组织已经开始崩解的躯体,是无法产生如此有目的性的、有持续性的行为的。大脑是神经系统最高级的中枢,一旦缺氧死亡,神经元会迅速死亡,蛋白质变性,细胞结构瓦解。即使有某种外力驱动,也无法解释那种“协调一致”的、针对特定目标的攻击模式。
生存必需品的缺失: 活体生物需要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包括思考、运动、消化、呼吸等等。能量的来源是食物。电影中的丧尸,即便在“感染”后,似乎也不需要进食来维持其行动,它们仅仅依靠一种病毒或者寄生虫的力量就能维持“活动”。这与我们所知的生物学原理完全相悖。一个死亡的躯体,即使有某种驱动力,也无法从外部获取能量来驱动复杂的肌肉运动和神经信号传导。它们不是行走的电池。
感官的异常活跃: 丧尸往往能感知到活人的存在(通过声音、气味甚至视觉),并能有效地进行追踪。这需要完好的感官系统(眼睛、耳朵、嗅觉等)和神经通路将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处理。但死亡和腐烂会迅速破坏这些结构。眼睛会失明,耳朵会失去听觉,嗅觉器官也会失效。即使某些病毒或寄生虫能刺激神经元产生一些微弱的反应,也远不足以支持电影中那种复杂的感知和追踪能力。

感染与传播方式的怪异:
病毒/寄生虫的“超级能力”: 电影中通常将丧尸的形成归咎于某种病毒或寄生虫。理论上,病毒和寄生虫确实可以改变宿主的行为,比如狂犬病病毒会引起狂躁和攻击性,但它们并非让宿主变成“不死”且只有攻击本能的“行尸走肉”。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是一种极其简单的生物实体,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它们破坏宿主细胞,引起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疾病。然而,大多数病毒的最终结果是杀死宿主,或者让宿主进入一种“慢性感染”状态,但不会让一个已经死亡的躯体重新焕发“活力”。
寄生虫的复杂性: 某些寄生虫确实可以影响宿主的行为,比如一些真菌可以控制蚂蚁的动作,使其爬到高处释放孢子。但这些寄生虫需要为宿主提供能量或者利用宿主的代谢来维持自身生存。电影中的丧尸似乎不需要这种物质交换。而且,要让一个已经死亡的躯体持续活动,寄生虫需要能够直接控制肌肉和神经系统,这需要极其精妙的设计,并且能量来源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传播机制的“无懈可击”: 电影中的丧尸咬伤或抓伤就能感染,而且这种感染速度极快,几乎瞬间就能将受害者转化为新的丧尸。这在生物学上是不可能的。
病毒潜伏期与复制: 病毒感染后需要一个潜伏期,在这个期间,病毒会在宿主体内复制,侵犯新的细胞,并引发免疫反应。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能瞬间完成。
能量与稳定性: 病毒需要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和传播。一旦宿主死亡,病毒的复制就会停止。而且,病毒在脱离活体细胞后,其稳定性和活性会迅速下降,尤其是在暴露于空气、阳光或体液稀释的情况下。
免疫系统的反应: 即使是病毒感染,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抵抗。电影中描绘的丧尸病毒似乎完全绕过了人类的免疫防御机制。

身体的“不腐烂”与持续运动:
腐烂是必然过程: 生物体的死亡意味着生命活动的停止。一旦死亡,体内原本被生命过程抑制的分解酶会开始活跃,细菌也会迅速在体内滋生并分解组织。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电影中的丧尸,即便被描绘成死亡状态,身体往往没有表现出严重的腐烂迹象,或者腐烂得很慢,仍然能保持一定的行动能力。这与事实严重不符。一个死亡、被感染的躯体,其组织会加速分解,很快就会变得无法支撑运动,并且会散发强烈的恶臭。
肌肉与骨骼的协同: 即使某种机制能维持神经信号,让肌肉收缩,但没有血液循环提供氧气和营养,肌肉细胞也会很快死亡和分解。没有稳定的骨骼结构支撑,加上肌肉的腐烂,行动能力会迅速丧失。

二、现实中“类丧尸”现象的医学解释(以及为何与电影不同):

虽然电影中的丧尸不现实,但有一些现实中的疾病或状况会影响人的行为,有时会被戏称为“类丧尸”:

狂犬病(Rabies):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现实中与电影丧尸行为有些相似的疾病。狂犬病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导致患者出现极度兴奋、恐水、怕光、咬人等攻击性行为。然而:
狂犬病患者最终会因为神经系统严重损伤和多器官衰竭而死亡,不会变成持续活动的“丧尸”。
病毒需要在宿主体内复制和传播,患者会经历潜伏期,并且并非所有接触都会感染。
患者的行为变化是由于病毒破坏了正常的神经功能,而非“死亡后复活”。

某些脑部感染或损伤: 脑炎、脑膜炎、脑部肿瘤、外伤等导致的脑功能紊乱,有时会引起人格改变、攻击性增强、行为失常等。但这些都是活体生物的病变,患者仍然是活着的,并且其行为异常程度和持续时间取决于病变程度,与电影中那种“不死”的、全身性的攻击本能有本质区别。

寄生虫感染(有限案例): 如前文提到的,某些寄生虫可以改变宿主行为。但这些“改变”是有限的、通常是为了寄生虫自身的繁殖或传播,并且宿主仍然是活的,并且需要能量维持生命活动。它们并不能让一个死亡的身体活动起来。

总结:

电影中的丧尸,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恐怖叙事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虚构形象。它们集合了“死亡”、“攻击性”、“传播性”以及“不朽”等元素,但这些元素在现有的医学和生物学知识框架下,是相互矛盾的,无法共存。一个死亡的、身体开始腐烂的生物体,是不可能具备电影中丧尸所展现出来的行动能力、感知能力和持续的攻击欲望的。如果要实现电影中的效果,可能需要一种我们目前完全无法理解的、能够同时操控死亡生物体、提供无限能量、且能绕过所有生理和病理学规律的“魔法”或技术,但这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起来好玩,每次我和几位同为医生的好友一起看僵尸片的时候都喜欢来猜测背后的机制。长期以来也有一些讨论结果。

第一类,寄生虫。

寄生虫如果要控制人类的思维按目前的医学认知,寄生部位有两个地方,一是枕骨大孔脊髓发出的地方,寄生在这里理论上可以切断大脑和躯体的联系。但是问题来了,除了脊髓之外,大脑与躯体的联系还有十二对脑神经,这十二对脑神经控制着视,听,嗅,吞咽,面部感觉运动。寄生虫无法控制这些神经,那么进攻人类也就无从谈起了。还有一种可能是寄生在大脑皮层,绝大多数运动与感觉的中枢都在这。理论上寄生在此处可以改变人类的行为。这种可能性面临两个问题,一来是寄生虫的大小,颅腔是有限的,如果寄生虫过大,会引起脑疝,我们可以假设寄生可以使部分脑组织萎缩为自己空出位置;二来根据生物学上的法则,高等生物可以模仿低等生物,但是低等生物无法模仿高等生物。寄生虫作为远低于人类的生物无法处理人类大脑复杂的信号,所以如果有这么一种寄生虫,那它肯定不是来源自地球。

第二类,病毒或者细菌。这也是僵尸题材用到最多的一种病原体。用病毒来解释僵尸有个重要的点是病毒无需控制人类的思想,只需要影响人类的感官即可。首先病毒使人类新陈代谢剧增,产生饥饿的感觉,然后影响人类的意识,让人类失去理性判断能力只保留原始摄食本能。这样一来患病人类就像僵尸一样存在。

同样,这种情况面临很多问题。这种情况下僵尸本能的去摄食,它回去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包括僵尸的同类,有一种解释是同样感染后的僵尸会散发某种识别特征,把同类排除在食用范围外。这样一来,被感染的不能作为食物,在大爆发之后,绝大多数僵尸都会粮食短缺,在高新陈代谢的情况下大多数僵尸熬不过一天就会饿死。

其实发生感染者攻击人类,同时又保留智商的情况又非常简单,患者产生幻觉,让他们认为周围人类都是迫害他的人,就可以完美满足。

是不是很眼熟,躁狂型的精神病患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影里的丧尸,从医学角度来说,是极其、极其、极其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它在科学上完全站不住脚:一、丧尸的核心特征及其医学上的不可能性: 持续的、非理性的攻击性与行动能力: 大脑功能丧失: 电影中的丧尸虽然行动缓慢(有时也很快),但它们展现出一.............
  • 回答
    从医学角度来看,脚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虽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顽固分子”,想彻底根治并不容易。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涂抹药膏就能一劳永逸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脚气到底是什么。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这些小家伙们特别喜欢温暖、潮湿、不透气的环境,而我.............
  • 回答
    长途飞行中,孩子哭闹不止绝对是每个家长和周围乘客都头疼的问题。对于两三岁及以下的婴幼儿,在万米高空的环境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不适而哭闹,比如耳压变化、陌生环境的恐惧、飞行中不规律的作息,甚至是单纯的无聊和分离焦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从医学和道德的角度去探讨一下,给孩子使用一些助眠措施.............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我对医改的想法,与其说是“怎么改”,不如说是“我们期望它能往哪个方向改”。这些想法,很多时候源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也源于我们对医疗事业发展的美好憧憬。首先,我们最希望的是,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能够得到真正、充分的体现。长期以来,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
  • 回答
    关于美容仪是不是“智商税”,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从科学原理到实际效果,再到消费者心理,都有值得深挖的地方。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智商税”这个词。 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价格昂贵,但实际价值并不高,甚至可能存在误导性宣传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购买它们,往往是因为.............
  • 回答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美容仪器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有用”或“没用”。它的作用程度、适用人群以及潜在风险,都与仪器本身的类型、技术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个体皮肤状况息息相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容仪器的基本原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美容仪器,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它们各自作用于皮肤的不同.............
  • 回答
    作为一名关注健康科技的人,我一直对Apple Watch的血氧监测功能很感兴趣。它究竟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从医学角度来看,它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Apple Watch血氧监测的原理:首先,我们得明白Apple Watch是怎么实现血氧监测的。它主要依靠的是光电容.............
  • 回答
    自限性疾病:身体的自我修正之旅在医学的浩瀚图景中,“自限性疾病”是一个既熟悉又耐人寻味的词汇。它描绘了一类疾病,它们的进程并非无休无止,而是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最终会自行消退,将患者送回健康轨道。理解自限性疾病,并非仅仅是认识到它们会“自己好”,更在于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生理机制、典型特征以及疾病谱.............
  • 回答
    1月24日,武汉协和医院发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治疗方案,无疑是当时抗击疫情的关键信息之一。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份方案的发布,反映了当时医学界对于这种新发疾病的认知深度以及基于临床实践的快速迭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对疾病认识的初步判断与应对策略的制定: 病原学与临床表现的.............
  • 回答
    冰冰姐自曝的“疲惫、怕冷、长期失眠”,这几个症状合在一起,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健康困扰。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三个表现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可能相互影响,指向一些潜在的身体或心理状况。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该怎么从科学上找对策。一、 症状背后的可能原因分析咱们先别急着找药,先分析分析冰冰姐说的这三.............
  • 回答
    从医学角度来看,爸爸用嘴给感冒女儿吸鼻涕的治疗方法,通常不被认为是值得借鉴或推荐的。 尽管出发点是关爱和想帮助孩子,但这种做法存在不少健康风险,并且有更安全、更有效的替代方法。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潜在的健康风险和医学上的不妥之处:1. 交叉感染的风险: 大人感染孩子: 如果爸爸本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病人高烧时用酒精擦背降温这件事。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事儿有点意思,既有那么点儿道理,但也有不少讲究,甚至可以说用不好是弊大于利的。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让你明白这背后的医学逻辑。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想到用酒精擦身降温。这主要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蒸发吸热。酒精,尤其是医用酒精(.............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位朋友感染奥密克戎后味觉消失的情况,确实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并且一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从医学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领域,但目前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和潜在的机制。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一个多系统的挑战新冠病.............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揪心。一名景德镇的男子,因为左脑出血,却被医院进行了右侧的开颅手术,而医院方面至今否认是失误。从医学角度分析,这种情况误开的可能性有多大?医院又是否应该为此承担责任?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医学角度看,误开的可能性: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通常情况下,.............
  • 回答
    从医学角度解读“3月18日吉林新增2例死亡病例,直接原因均非新冠”的这一信息,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医学层面进行分析:核心概念的理解:1. “直接原因非新冠”: 这意味着导致患者死亡的根本病理生理过程,并非由新冠病毒(SARSCoV2)直接引起的急性损伤,如病毒性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例如,患者可能死.............
  • 回答
    拜登总统的体检报告摘要引发了不少关注,其中“总体健康”是基调,但“频繁清嗓子”和“步态僵硬需进一步调查”这两点也确实值得从医学角度细细解读。首先,“总体健康”这个表述,在医学体检中通常意味着核心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发现严重的急慢性疾病迹象,并且能够胜任.............
  • 回答
    这则新闻的确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生育和医学的讨论。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位女子怀上八胞胎,想要保住所有孩子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医生建议减胎,是基于极其严肃的医学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医学道理:1. 巨大的生理负担: 对母体的压力: 怀孕八胞胎对女性身体来说是极端的挑战。.............
  • 回答
    核酸检测策略调整:从“全员”到“区域”,医学角度的深入解读近期,针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指南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将过去普遍推行的“全员”检测策略转变为更加灵活的“区域”检测,并强调检测范围的大小将由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这一改变在医学视角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评判?本文将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令人心头悬着的时刻,一位年轻的生命在被宣布濒临“脑死亡”并即将进行器官捐献的关键时刻奇迹般地得以挽回。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案例不仅是一场生命的搏斗,更是对我们认知极限的挑战,同时也折射出医学诊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脑死亡”这个概念在医学上的严谨性。脑死亡.............
  • 回答
    这是一场极其凶险的车祸,用“生死一线”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从医学角度来看,女子在这次事故中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尤其是颅脑大量出血和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这两个伤情本身都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然而,医生表示“术后有望恢复正常”,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和精密的医疗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伤情: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