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医学角度上讲,脚气是个很难治疗的病嘛?为什么?

回答
从医学角度来看,脚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虽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顽固分子”,想彻底根治并不容易。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涂抹药膏就能一劳永逸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脚气到底是什么。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这些小家伙们特别喜欢温暖、潮湿、不透气的环境,而我们的脚,尤其是穿鞋袜的时候,简直就是它们的“天堂”。真菌一旦在皮肤表面安营扎寨,就会不断繁殖,侵蚀角质层,引起一系列令人讨厌的症状,比如瘙痒、脱皮、红肿、水泡,甚至皲裂和细菌感染。

那么,为什么它如此“难缠”呢?

1. 真菌的生命力顽强且繁殖能力惊人:
这些微小的真菌可不是好惹的。它们能以孢子的形式存在,而孢子对很多外界因素都有很强的抵抗力,比如干燥、甚至一些消毒剂。这意味着即使你觉得已经把感染的皮肤处理干净了,很可能还有残存的孢子躲在某个角落伺机而动。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它们就能迅速卷土重来。想象一下,就像杂草一样,剪掉上面一茬,下面的根还在,没多久又长出来。

2. 感染的广泛性和隐蔽性:
脚气往往不是只在一两个地方“安家落户”。它可能已经悄悄地蔓延到指缝、脚底、脚跟,甚至蔓延到指甲(形成灰指甲)。而这些部位,尤其是指缝,往往是干燥和湿润交替出现,加上皮肤褶皱,给真菌提供了绝佳的藏身之所。你以为你只看到了表面的脱皮,但深层可能已经被感染。

3. 治疗的不彻底和中断:
这是最常见也最令人沮丧的原因之一。很多人在发现脚气症状有所缓解后,就擅自停药了。但这时候,虽然表面症状消失了,但深层的真菌并没有被完全清除。一旦停止治疗,一旦环境又变得适合真菌生长(比如换季、穿不透气的鞋子),它们就会再次活跃起来,症状复发。医学上的建议是,即使症状消失,也需要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确保将真菌彻底消灭。

4. 耐药性和个体差异:
虽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就像细菌会产生耐药性一样,某些类型的真菌也可能对某些药物产生一定的抵抗力。加上每个人的体质、免疫系统状况、以及对药物的反应都有所不同,这使得“万能药”是不存在的。有时候需要尝试不同的药物组合,或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5. 复发的外部因素:
即便你成功治愈了一次脚气,但如果导致感染的外部环境因素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复发的风险依然很高。
环境因素: 潮湿、闷热是真菌繁殖的温床。公共浴室、游泳池、健身房的更衣室等地方,都是高发区域。
个人习惯: 长期穿着不透气的鞋袜,不注意脚部清洁和干燥,都是埋下复发的隐患。
交叉感染: 如果家人也有脚气,或者共用毛巾、拖鞋等,也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6. 特殊部位的治疗难度:
如果脚气已经波及到指甲,也就是灰指甲,那治疗起来就更加困难了。指甲的角质层非常厚实,药物很难渗透到指甲下方杀死真菌,所以灰指甲的治疗往往需要更长时间,甚至会伴随全身用药。

总结一下,脚气之所以被认为“难治疗”,并非因为它是无药可治的绝症,而是因为它是一种由生命力顽强的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治疗过程需要坚持、彻底,并且需要同时改善容易复发的外部环境因素。

要有效地对抗脚气,关键在于:

科学诊断: 不要自己盲目用药,最好去医院皮肤科,让医生通过检查(比如真菌镜检或培养)来确诊,并根据具体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
坚持治疗: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并且在症状消失后也要继续巩固治疗一段时间。
改善卫生习惯: 勤洗脚,保持脚部清洁干燥,穿透气的鞋袜,避免在公共场所赤脚行走,回家后及时更换鞋袜。
家庭成员共同注意: 如果家人也有脚气,需要同时治疗,并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所以,脚气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老朋友”,但只要耐心、科学地对待,并且从根本上改善生活习惯,想要摆脱它的困扰,还是很有希望的。只是这个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漫长和细致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从上高中的时候就开始有脚气了,到现在有四五年的时间了,之前每年一到夏天脚气就复发,期间为了去脚气脚臭也用过不少方法,踩了不少雷才终于把它给去除了。

一、脚气经历

对我来说,得了脚气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痒,白天痒、晚上痒、穿鞋痒、脱鞋还痒,痒的不得不去用手抓,抓破了还是止不住痒,不知道其他有脚气的姐妹是不是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除了脚痒之外,脚还特别的臭,而且还蜕皮、脚趾缝还有糜烂,对于女孩子来说,是真的很丑,而且还会比较尴尬,如果不及时处理,脚气还会传染到身体其他部位,喜欢抠脚的人要注意了,经常抠脚是会得手癣的!

二、脚气为什么容易复发?

1、真菌的存活时间较长

脚上的真菌常常很难被杀灭,真菌在零下6度左右的环境里还能长期存活,在120度的高温中,10分钟内不会死亡;在脱离活体的毛发、指甲、趾甲、皮屑中,真菌毒性还能保持一年左右。

2、治疗疗程不规范

很多患者使用抗真菌治疗,当症状稍有好转就停止用药,其实即使症状消失了,真菌也没有被彻底杀灭,过一段时间又会卷土重来。

3、生活或用药习惯不规范

足癣很容易相互感染,生活中要注意鞋袜及个人用品不要混穿混用混洗。治疗期间,不仅要对患病部位用药,同时对鞋袜等也要进行灭菌。

三、脚气该怎样去除?

1、把脚洗干净

之前我都是洗澡的时候把脚给洗了,但是淋浴并不能把脚洗干净,脚洗不干净就会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现在我会用硫磺皂洗脚,硫磺皂有很好的杀菌作用,能帮助消除脚上的真菌,但是洗完脚后要记得用毛巾擦干,而不是自然晾干。

2、消灭脚上真菌

介个脚气套装是我当时一直在用的,有个喷剂还有个软膏,每天早晚洗完脚之后先用喷剂喷到有脚气的地方,等皮肤吸收之后再涂抹软膏,用着还蛮舒服的,上脚凉凉的,没啥刺激性。

之后就每天坚持使用,用到一个星期的时候,脚就感觉不到痒了,而且脚上的水泡也变小了很多,又坚持了半个多月,水泡糜烂就都看不见了,脚也不像之前一样臭臭的了。

四、注意预防脚气

1、饮食均衡

脚气人群饮食上要清淡,可以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B的水果和蔬菜,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会让脚出汗增多,对加重脚气脚臭的。

2、适量运动

空闲的时候可以适量做些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平常没事的时候我会跑跑步,跳跳绳,不过要注意的是运动完之后要及时更换鞋袜,不要让脚长时间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里,以免造成细菌真菌滋生。

今年我的脚气没有再复发了,而且夏天脚也不再臭烘烘了,有脚气的小伙伴赶紧行动起来吧,不要带着脚气过夏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从医学角度来看,脚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足癣,虽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确实称得上是一个“顽固分子”,想彻底根治并不容易。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是简单涂抹药膏就能一劳永逸的。首先,我们得明白脚气到底是什么。它是由真菌引起的皮肤感染,最常见的是皮肤癣菌。这些小家伙们特别喜欢温暖、潮湿、不透气的环境,而我.............
  • 回答
    电影里的丧尸,从医学角度来说,是极其、极其、极其不可能出现的。 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拆解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它在科学上完全站不住脚:一、丧尸的核心特征及其医学上的不可能性: 持续的、非理性的攻击性与行动能力: 大脑功能丧失: 电影中的丧尸虽然行动缓慢(有时也很快),但它们展现出一.............
  • 回答
    长途飞行中,孩子哭闹不止绝对是每个家长和周围乘客都头疼的问题。对于两三岁及以下的婴幼儿,在万米高空的环境下,很多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不适而哭闹,比如耳压变化、陌生环境的恐惧、飞行中不规律的作息,甚至是单纯的无聊和分离焦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否从医学和道德的角度去探讨一下,给孩子使用一些助眠措施.............
  • 回答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我对医改的想法,与其说是“怎么改”,不如说是“我们期望它能往哪个方向改”。这些想法,很多时候源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境,也源于我们对医疗事业发展的美好憧憬。首先,我们最希望的是,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能够得到真正、充分的体现。长期以来,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
  • 回答
    关于美容仪是不是“智商税”,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不能一概而论,它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从科学原理到实际效果,再到消费者心理,都有值得深挖的地方。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智商税”这个词。 它通常指的是那些价格昂贵,但实际价值并不高,甚至可能存在误导性宣传的产品或服务。消费者购买它们,往往是因为.............
  • 回答
    从医学专业的角度来看,美容仪器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有用”或“没用”。它的作用程度、适用人群以及潜在风险,都与仪器本身的类型、技术原理、使用方法以及个体皮肤状况息息相关。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美容仪器的基本原理。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美容仪器,大致可以分为几大类,它们各自作用于皮肤的不同.............
  • 回答
    作为一名关注健康科技的人,我一直对Apple Watch的血氧监测功能很感兴趣。它究竟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从医学角度来看,它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话题。Apple Watch血氧监测的原理:首先,我们得明白Apple Watch是怎么实现血氧监测的。它主要依靠的是光电容.............
  • 回答
    自限性疾病:身体的自我修正之旅在医学的浩瀚图景中,“自限性疾病”是一个既熟悉又耐人寻味的词汇。它描绘了一类疾病,它们的进程并非无休无止,而是有其内在的“生命周期”,最终会自行消退,将患者送回健康轨道。理解自限性疾病,并非仅仅是认识到它们会“自己好”,更在于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生理机制、典型特征以及疾病谱.............
  • 回答
    1月24日,武汉协和医院发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治疗方案,无疑是当时抗击疫情的关键信息之一。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份方案的发布,反映了当时医学界对于这种新发疾病的认知深度以及基于临床实践的快速迭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对疾病认识的初步判断与应对策略的制定: 病原学与临床表现的.............
  • 回答
    冰冰姐自曝的“疲惫、怕冷、长期失眠”,这几个症状合在一起,确实是不少人会遇到的健康困扰。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三个表现往往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可能相互影响,指向一些潜在的身体或心理状况。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该怎么从科学上找对策。一、 症状背后的可能原因分析咱们先别急着找药,先分析分析冰冰姐说的这三.............
  • 回答
    从医学角度来看,爸爸用嘴给感冒女儿吸鼻涕的治疗方法,通常不被认为是值得借鉴或推荐的。 尽管出发点是关爱和想帮助孩子,但这种做法存在不少健康风险,并且有更安全、更有效的替代方法。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潜在的健康风险和医学上的不妥之处:1. 交叉感染的风险: 大人感染孩子: 如果爸爸本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病人高烧时用酒精擦背降温这件事。从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事儿有点意思,既有那么点儿道理,但也有不少讲究,甚至可以说用不好是弊大于利的。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让你明白这背后的医学逻辑。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想到用酒精擦身降温。这主要是基于一个最基本的物理原理:蒸发吸热。酒精,尤其是医用酒精(.............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这位朋友感染奥密克戎后味觉消失的情况,确实是新冠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的症状之一,并且一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可能会超出大家的预期。从医学角度来看,新冠病毒对人体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一个复杂且仍在深入研究的领域,但目前已经观察到了一些普遍的现象和潜在的机制。新冠病毒的长期影响:一个多系统的挑战新冠病.............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揪心。一名景德镇的男子,因为左脑出血,却被医院进行了右侧的开颅手术,而医院方面至今否认是失误。从医学角度分析,这种情况误开的可能性有多大?医院又是否应该为此承担责任?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医学角度看,误开的可能性:在神经外科手术中,术前明确诊断、准确定位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通常情况下,.............
  • 回答
    从医学角度解读“3月18日吉林新增2例死亡病例,直接原因均非新冠”的这一信息,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医学层面进行分析:核心概念的理解:1. “直接原因非新冠”: 这意味着导致患者死亡的根本病理生理过程,并非由新冠病毒(SARSCoV2)直接引起的急性损伤,如病毒性肺炎导致的呼吸衰竭。例如,患者可能死.............
  • 回答
    拜登总统的体检报告摘要引发了不少关注,其中“总体健康”是基调,但“频繁清嗓子”和“步态僵硬需进一步调查”这两点也确实值得从医学角度细细解读。首先,“总体健康”这个表述,在医学体检中通常意味着核心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都在正常范围内,没有发现严重的急慢性疾病迹象,并且能够胜任.............
  • 回答
    这则新闻的确让人震惊,也引发了很多关于生育和医学的讨论。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位女子怀上八胞胎,想要保住所有孩子的机会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几乎为零。医生建议减胎,是基于极其严肃的医学考量。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其中的医学道理:1. 巨大的生理负担: 对母体的压力: 怀孕八胞胎对女性身体来说是极端的挑战。.............
  • 回答
    核酸检测策略调整:从“全员”到“区域”,医学角度的深入解读近期,针对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指南进行了重要的调整,将过去普遍推行的“全员”检测策略转变为更加灵活的“区域”检测,并强调检测范围的大小将由疫情防控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这一改变在医学视角下,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该如何进行科学的评判?本文将从多个层面.............
  • 回答
    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戏剧性、令人心头悬着的时刻,一位年轻的生命在被宣布濒临“脑死亡”并即将进行器官捐献的关键时刻奇迹般地得以挽回。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案例不仅是一场生命的搏斗,更是对我们认知极限的挑战,同时也折射出医学诊断的复杂性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脑死亡”这个概念在医学上的严谨性。脑死亡.............
  • 回答
    这是一场极其凶险的车祸,用“生死一线”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从医学角度来看,女子在这次事故中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尤其是颅脑大量出血和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这两个伤情本身都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然而,医生表示“术后有望恢复正常”,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和精密的医疗考量。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伤情: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