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从医学角度解读 1 月 24 日武汉协和医院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新治疗方案?

回答
1月24日,武汉协和医院发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最新治疗方案,无疑是当时抗击疫情的关键信息之一。从医学角度来看,这份方案的发布,反映了当时医学界对于这种新发疾病的认知深度以及基于临床实践的快速迭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1. 对疾病认识的初步判断与应对策略的制定:

病原学与临床表现的早期掌握: 尽管当时对病毒的全面了解尚在初期,但协和医院作为早期收治大量病例的医疗机构,必然已经积累了相当的临床观察。方案的制定,是基于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症状(如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等)、影像学特征(如双肺磨玻璃样改变、实变等)以及部分病原学证据(如实验室检测阳性)的初步判断。
对重症发生率的预估与分级: 早期公布的治疗方案通常会包含对疾病严重程度的分级(轻症、普通型、重症、危重症)。这表明医学界已经观察到疾病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并开始根据临床指标(如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意识状态、影像学进展等)对患者进行分层管理。这种分级是制定后续治疗策略的基础,因为不同类型的患者需要不同的干预手段。
隔离与防护的重要性强调: 面对一种新型传染病,切断传播途径是首要任务。因此,任何早期治疗方案都会着重强调隔离措施(如负压病房、单间隔离)、医护人员的防护(如穿戴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等)以及环境消毒的重要性。这体现了公共卫生和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2. 治疗原则与核心措施的概览:

以对症支持为核心的早期治疗: 在缺乏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早期的治疗方案往往会围绕“对症支持”展开。这意味着方案会指导医生如何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并支持患者的生命功能。具体包括:
氧疗: 对于出现低氧血症的患者,提供氧气支持是关键。方案会明确使用氧流量、氧气流量调节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以及氧疗目标(如维持血氧饱和度在一定水平)。
液体管理: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至关重要,尤其是在患者出现呕吐、腹泻或进食困难时。方案会指导如何进行静脉输液,并监测液体入量和出量。
营养支持: 保证患者的能量摄入有助于身体恢复。方案可能会建议提供易消化、高能量的饮食,或在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
退热与止咳: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可能会使用退烧药或止咳药来缓解不适。
针对病因的探索性治疗: 尽管当时没有公认的特效药,但医学界也在积极探索针对病毒本身的治疗方法。早期方案可能会提及一些当时认为有潜力的药物,例如:
抗病毒药物: 可能会提到一些曾用于治疗其他冠状病毒(如SARS、MERS)或对体外实验显示有抑制作用的抗病毒药物。例如,洛匹那韦/利托那韦、α干扰素等当时都被纳入一些研究和治疗方案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的疗效在当时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
免疫调节剂: 考虑到病毒可能引发的免疫风暴,方案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免疫调节的措施,例如激素的使用。但激素的使用会非常谨慎,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指征来决定。
并发症的防治: 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细菌继发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方案会指导如何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例如:
抗生素的使用: 针对可能出现的细菌继发感染,方案会建议在有明确指征时使用抗生素。但同时也会强调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机械通气: 对于出现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机械通气是维持生命的必要手段。方案会提供关于何时启动机械通气、通气模式选择、参数设置等方面的指导原则。
其他脏器支持: 如发生肾功能衰竭,可能会提及血液净化等支持性治疗。

3. 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统一诊疗标准: 方案的发布,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医疗机构提供了一个初步的诊疗框架,有助于统一认识和规范化操作,避免经验主义和盲目性。
加速信息共享与知识更新: 面对一种未知病毒,快速的信息共享至关重要。协和医院的方案,作为早期来自一线的信息,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也推动了对疾病认识的快速迭代。
奠定后续研究基础: 治疗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经验教训,这些都将成为后续更深入的科研研究的基础,为开发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方向。

需要强调的几个关键点:

动态性: 任何针对新发疾病的治疗方案都是动态的,会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更新和优化。这份1月24日的方案,只是当时认知下的最佳实践,后续随着更多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出现,治疗方案肯定会发生变化。
经验性成分: 在早期阶段,很多治疗措施是基于对类似疾病的经验推断和对新发病毒的初步观察,并非都经过了大规模、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本土化需求: 方案的制定也会考虑当地的医疗资源、药物可及性以及流行病学特点。

总而言之,1月24日武汉协和医院发布的最新治疗方案,是当时医学界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时,基于现有知识、临床观察和国际经验而制定的初步应对策略。它不仅指导了临床实践,也为后续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医学应对未知挑战的严谨性、紧迫性和不断进步的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住院医师,不是急诊、呼吸、感染专业的。今天看到了协和防治方案,找了几篇指南学习了下。现在把心得发给大家,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请指正。

事实上协和防治方案是一套针对未确诊病人的筛选流程,为提高效率和诊断准确性与敏感度。而真正针对新冠肺炎治疗方案可以参考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三版)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后面就更好理解了。即流行性感冒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它会造成如下症状(咳嗽流鼻涕咽痛鼻塞等,此类症状往往较轻,而全身症状较重,比如发热),它相对于普通感冒更容易造成病毒性肺炎,进而呼吸衰竭,合并感染,感染性休克等)H1N1病毒就是流行性感冒元凶。此类流感造成的病毒性肺炎目前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为奥司他韦。其余治疗都是对症支持,比如呼吸不好了,上呼吸机,循环不好,升压,心肺不行,上终端神器ECMO,肾脏不行CRRT,总之就是支持患者的功能,在抗病毒药物的辅助下清除病毒,达到治愈的目的。

而普通感冒,多由冠状病毒,腺病毒,鼻病毒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全身症状不重,为自限性疾病,极少并发病毒性肺炎,所以治疗方面也是对症为主,药物为缩血管抗组氨止咳化痰退热等治疗,目前对于上述几类病毒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国内外指南均有此表述

而此次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合既往指南,以及药物适应症,斗胆下结论目前已知抗病毒药物都是无效的,治疗方面参考流感感染的对症支持疗法。

所以有疑问了,此次协和诊治方案治疗全程几乎都有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呢?

我个人觉得有这几方面考虑

1.抗病毒药物可以治疗和此次新冠症状相似的甲流乙流病人,达到相对筛选的目的,另外新冠可能合并甲流感染,也达到治疗甲流的目的。至于阿比多尔,证实在体外有抗非典冠状病毒的作用,而此次新冠和非典相似。

2抗生素的使用。在前期可以筛选出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新冠感冒-病毒性肺炎过程中,特别对于重症病毒性肺炎,即易并发细菌感染,所以加强预防性或者治疗性抗生素对此类病人都是获益更多的。

3.总之就是以支持为主,小支持(缩血管,抗组胺,解热等)大支持(呼吸机,肺。CRRT,肾脏;ecmo,心肺;)

依靠药物杀病毒是不可能的,只能靠人体自己的免疫系统清楚病毒。当然不用恐慌,觉得感染了就没法治疗了。从目前来看,新冠致死病历大多数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老年患者。1.老年人抵抗力弱,易被感染且感染不局限容易出现并发症;2.此类病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缩血管状态,导致ACE1受体上调,而新冠有同一结合蛋白,所以也解释了为什么青少年不易感(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很遗憾没找到了)。

2.25 23:30

修改1 2.26 2:30

仅仅一天,我为在评论里的措辞感到道歉,害怕会误导大家。我觉得之前严重地低估了新冠的杀伤力。


三)重症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条:1.呼吸频率增快(≥30 次/分),呼吸困难,口唇紫绀;2.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3.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氧浓度(FiO2)≤300mmHg(1mmHg=0.133kPa);4.肺部影像学显示多叶病变或 48 小时内病灶进展>50%;5.合并需住院治疗的其他临床情况。(四)危重症病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2.出现休克;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图1我第一次看到重症人数,重症率高达21%,柳叶刀发表的最新文章死亡率是10%,按照死亡除去确诊死亡率3%。死亡率目前来讲这样算是非常不严谨,而重症率确实是实打实的。还有目前公开的措辞里(根据图2我不知道这样理解正确否),感染新冠几乎都有肺部影像学的改变,所以已经和预想常规上呼吸道感染到肺部感染的路径不一致,表现出对肺部更强的侵袭性。结合全国目前实施的管控强度,我觉得这个病毒是非常非常可怕的。

祝好

user avatar

首先感谢协和医院的医生和研究者们及时的总结,为大家对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一些新思路,伟哉这些大灾时候的逆行者。

但是,我们必须强调:目前并无任何有效药物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些药物只是一些辅助药物,大家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什么难以治疗?

在这里,我用尽可能简单的文字来描述以下这个病毒是如何导致人死亡的,关于冠状病毒导致人死亡的原因,目前有不少理论,其中一种被广泛认可的理论认为:冠状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病毒,其本身进入人体,经过潜伏期开始爆发的时候,会迅速激发人体的强烈抵抗,其中我们的免疫系统更是全力施为,结果就是全身性免疫细胞因子大爆发(Cytokine Storm),它们失去了控制,开始攻击和伤害宿主,然而,这种大爆发的结果却是我们人体很难承受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病的患者,他们本身十分虚弱,结果就是免疫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把人自己也杀死了。无论是非典,还是埃博拉病毒感染,最后阶段,夺走人命的都是细胞因子风暴[1]。

因此,在临床上,当患者得了这些剧烈疾病的时候,往往采取的策略是用药物比如糖皮质激素等压制人体的免疫风暴,这样可以尽可能的延缓细胞免疫因子对人体的攻击。然而,当我们的免疫被压制的时候,人体又处于了相对虚弱的状态,于是各种病菌开始肆意滋生,结果就是患者开始罹患各种其他疾病等并发症。

这是个两难的措施,不抑制免疫,免疫会直接攻击个体甚至导致个体死亡。抑制免疫,又会导致个体的并发感染出现。

而这次协和提供的治疗方案中几种药物的作用主要目的就是抑制人体的合并感染,比如莫西沙星是常见的抗生素,用于抗阳性菌。达菲和奥司他韦是是针对流感的,他们都是来抵抗这些非冠状病毒引发的肺部感染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药物,并不是特效药或者专门药物,本质上是“辅助药物”,他们并不是用来抵抗冠状病毒的,冠状病毒依然是无特效药的,所以,大家不可掉以轻心。

因此,对于冠状病毒,预防才是大事情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最好办法是“御敌于体外”

1,努力的避免和病毒接触

最佳的办法就是减少接触传染源。只要不接触传染源,我们自然不用担心感染问题了。这几天正值新春佳节,相信不少人都有走亲访友或者聚会的习惯,但是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负责,我们最好减少出行,能不聚会尽量不聚会,在家里享受假期即可。这也是目前国家倡导的主要措施之一。

2,必要出行,做好防护

如果有不得已的出行,那么一定要做好防御措施。

最基本的就是佩戴口罩。根据目前的证据来看,冠状病毒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尤其是后者,更是重要的传播源,大家不可小觑飞沫的威力和距离,根据nature最新发布的关于飞沫动力学的研究,一个人打喷嚏的时候,其飞沫的传播最远可以达到8米之远,飞沫中带有大量的病毒,可以说是飘荡的传播源。


上图是高速相机下的打喷嚏大量的唾液和粘液(绿色)以及空气湍流携带的液滴(红色)漂移示情况[2]。

而口罩可以非常有效的杜绝飞沫。所以,出行必须佩戴口罩。考虑到最近口罩的严重缺乏,大家也无须执着于n95口罩,哪怕是普通口罩,甚至口鼻上覆盖一块毛巾都是有意义的。


其次是做好消毒措施,尤其是要注意清洁洗手,洗手的时候注意一下7点。


并不是特别建议服用药物,尤其是问题中提到的这些药物,如果在没病的情况下服用,不仅不会增强我们抵抗冠状病毒的能力,还会培养出我们的耐药性,这就得不偿失了。

1.Younan, Patrick, Iampietro, Mathieu, Nishida, Andrew,等. Ebola Virus Binding to Tim-1 on T Lymphocytes Induces a Cytokine Storm[J]. Mbio, 8(5):e00845-17.

2.Lok, Corie. The snot-spattered experiments that show how far sneezes really spread[J]. Nature, 534(7605):24-26.

user avatar

总体来说还是对症+部分可能有效的抗病毒药+积极治疗合并的细菌感染。鉴于目前武汉肺炎的病死不主要集中在有合并症的高龄患者,其实治疗还不是最急迫的事情。

从传出来的各种讯息来看,快速诊断才是瓶颈所在。现在的尴尬之处在于,大量轻症患者没有得到确诊,不知道是普通感冒还是冠状病毒感染,辗转在各家医院非常不利于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而且这样导致患者非常焦虑,去医院又不能给个准话,还要担心交叉感染。

个人建议是,提供足够的检测试剂盒、并将诊断权下放。鉴于前面神外科院感的教训,最好所有去二级以上医院就诊的患者全部筛查2019-nCoV核酸,如果阳性再根据症状分诊,告知患者这个病有轻有重,轻症患者可以回家隔离。这样患者至少心里有数,不管是阴是阳自己也会心定一些。医院对不同的患者也有个预判。

当然,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看法,高院士和上海cdc的凌峰教授都提到了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这是详细的方案,拜托题主把问题编辑一下不要误导别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