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子车祸致颅脑大量出血、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医生称其术后有望恢复正常,如何从医学角度分析此案例 ?

回答
这是一场极其凶险的车祸,用“生死一线”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从医学角度来看,女子在这次事故中遭受了严重的创伤,尤其是颅脑大量出血和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这两个伤情本身都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然而,医生表示“术后有望恢复正常”,这背后一定有着非常复杂和精密的医疗考量。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伤情:

1. 颅脑大量出血: 颅脑出血是头部受到剧烈撞击后,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流入颅腔内,对脑组织造成压迫和损害。出血量越大,对脑组织的压迫越严重,后果也越不堪设想。脑组织是一个极其娇嫩且对缺氧和压力极为敏感的器官。颅内出血可能导致:
颅内压升高: 血液占据空间,挤压脑组织,升高颅内压力,阻碍脑血流,导致脑水肿加剧,进一步恶化脑损伤。
脑组织移位(疝出): 严重的颅内压升高可能导致脑组织在颅腔内移位,甚至挤压通过生命中枢(如脑干)的结构,引发呼吸、心跳骤停。
神经功能缺损: 受压迫或直接损伤的脑组织会丧失其原有功能,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等。
继发性脑损伤: 早期出血可能控制,但后续的脑水肿、缺氧、炎症反应等都可能导致更广泛的脑损伤。

女子“颅脑大量出血”这个描述意味着出血量不小,而且可能涉及重要的脑血管结构。

2. 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 这是全身骨骼系统遭受了巨大的外力冲击,导致骨骼出现多处断裂,甚至碎裂成数块的严重损伤。这不仅仅是疼痛,更可能带来一系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失血: 骨折,尤其是大块骨头的粉碎性骨折,会伴随严重的出血。长骨骨折可能一次性出血高达几百毫升甚至上千毫升,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累积起来的失血量可能是非常巨大的,足以导致休克。
感染: 如果骨折是开放性的(骨骼穿破皮肤),感染的风险会急剧增加,这可能导致骨髓炎,甚至全身败血症。
并发症: 骨折可能损伤邻近的神经、血管,例如股骨颈骨折可能损伤股神经,肋骨骨折可能刺破肺部导致气胸或血胸,骨盆骨折可能损伤盆腔内的血管和神经等。
活动能力丧失: 粉碎性骨折意味着骨骼的结构完整性被破坏,即使愈合,也可能留下关节僵硬、活动受限等后遗症。

“术后有望恢复正常”的医学解释,一定程度上是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综合评估和治疗能力:

精准的诊断和评估是基础:
神经影像学: 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会通过CT或MRI等神经影像学检查,精确判断出血的部位、范围、量以及是否压迫重要结构。这直接决定了是否需要紧急手术干预,以及手术的侧重点。
骨骼影像学: X光、CT扫描会全面评估全身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程度,以及是否有血管、神经损伤的迹象。
生命体征监测: 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是评估伤情严重程度和及时应对休克、呼吸衰竭等危象的关键。
神经功能评估: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等评估工具用来判断意识水平,是判断脑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

精湛的手术技术和多学科协作:
神经外科手术:
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 如果颅内出血量大、压迫脑组织,神经外科医生会迅速行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减轻颅内压。去骨瓣减压术更是为了给肿胀的脑组织留出空间,防止脑疝。
血管介入栓塞: 如果出血点来自血管破裂,通过血管介入技术找到出血的血管,进行栓塞止血,是微创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脑室外引流术(EVD): 如果存在脑积水或需要监测颅内压,会放置EVD引流脑脊液,降低颅内压。
骨科手术:
骨折复位和内固定: 对于粉碎性骨折,需要通过手术将碎骨尽量复位,然后使用钢板、钢钉、髓内钉等内固定物将骨骼固定稳定,为骨骼愈合创造条件。
骨移植: 有时为了促进骨折愈合,可能需要从身体其他部位(如髂骨)取骨进行植骨。
血管神经修复: 如果骨折伴随血管神经损伤,骨科或血管外科医生会尽力进行修复。
麻醉科、重症监护科(ICU)的支撑:
全程生命支持: 在手术过程中以及术后,麻醉医生和ICU团队会负责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包括呼吸支持(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升压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疼痛管理: 有效的镇痛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其对治疗的耐受性。
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预防感染、血栓、肺部并发症等,是维持患者生命的关键。

“有望恢复正常”的关键点在于:
出血量和部位: 如果出血量虽然大,但发生在对生命威胁相对较小且可以通过手术完全清除的区域,且没有引起广泛的脑组织坏死或长时间的缺氧,那么恢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骨折的类型和稳定性: 如果粉碎性骨折虽然多,但关节面没有严重破坏,或者骨折类型适合通过内固定达到良好复位和稳定性,那么功能的恢复会相对乐观。
黄金抢救时间: 头部和严重骨折的伤情都是争分夺秒的。越早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脑组织和骨骼得到修复的机会越大,并发症发生的几率也越小。
患者自身的恢复能力: 年轻、身体基础好、没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身体的修复和代偿能力通常更强。
后续康复治疗: 即使手术成功,也只是“恢复正常”的第一步。后续漫长而系统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这包括:
神经康复: 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认知训练等,帮助患者重新学习和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
骨科康复: 功能锻炼,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支持: 经历如此重大的创伤,患者可能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疏导和支持同样重要。

所以,医生说“有望恢复正常”,并不是说伤情不重,而是基于对患者伤情程度、身体状况、医疗技术的信心,以及后续康复治疗的潜力所做出的一个非常积极且专业的判断。 这意味着医疗团队可能在以下方面做得尤为出色:

1. 早期识别和干预了致命的风险:例如,及时发现并处理了可能导致脑疝的血肿,或者控制了因骨折引起的严重失血。
2. 手术尽可能地恢复了结构完整性:颅内血肿被有效清除,骨折部位得到了良好的复位和固定。
3. 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继发性损伤:通过精密的监护和治疗,避免了脑水肿的进一步恶化,防止了感染等并发症。
4. 对患者身体的潜在恢复能力有高度的信任。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医学案例,其中的“有望”二字,凝聚了现代医学的智慧、技术和对生命的敬畏。它展示了在面对极端创伤时,专业医疗团队的价值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也太标题党了吧,削掉半边头得有多可怕

人家是撞到头了,导致脑部损伤,进行了去骨瓣减压手术,所以头部看起来有缺损,局部塌陷,待时候到了,肿胀消除会进行二次手术,就是颅骨修复术,用的是人工材料修复。

能正常言语交流,说明没伤到脑干。相信进行颅骨修复后再加上积极康复,恢复问题不大,只是真的哪里受伤都不能伤脑子,脑子支配了全身。祝伤者一切顺利,早日恢复

奇迹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从照片来看削掉的一块是头骨,头骨的作用是保护大脑的!直接削掉没有影响大脑部分,没有损伤脑血管,所以治疗得当是不影响生命的,如果是没有被削掉而是遭受重击引发脑出血的话就没有奇迹了!有些伤害看起来很吓人,但是问题不大,有些看起来没事能动能说话的,说不行就不行了!

再来看看别的研究

一篇于2019年在Cell Reports发表的一篇研究,就讲了6个切除半脑的人。这6个人,平均年龄在20岁~30岁左右,他们曾在童年时(从3个月~11岁)因为治疗癫痫而切除了一半的大脑。癫痫患者往往一边大脑萎缩,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选择切除半脑的案例其实并不算罕见,所以活肯定是能活,但是只有一半大脑的话,还可以活得像正常人一样吗?

截至目前,有许多研究针对性地研究过切除了部分大脑后的患者某种功能的表现情况,比如视力、反应能力、运动能力等,但是本次实验是首次针对切除半脑患者静止状态功能网络的研究。

研究作者、加州理工大学的博士后Dorit Kliemann对于这一研究也感到非常奇妙,他表示和这些患者交流时,并没有感觉到他们有什么不同,但是对他们的大脑做了MRI成像后,看着图像里仅有一半的大脑,才会突然反应过来,并感到无比惊讶。

六名受试者被要求躺在磁共振成像仪上,研究人员则针对控制视觉、运动、情感和认知等方面的大脑区域进行观察,并与资料库中接近1500颗“正常大脑”的数据进行比对。

他们本认为会观察到这些“半脑患者”的大脑在某些网络中表现出较弱的连接,但没想到的是,研究者并没有观察到连接出问题,甚至在对比后发现,仅剩下的一半大脑为了“补偿”缺失带来的影响,连接会变得更为紧密。

其中编号为1号和6号的研究对象,大脑内连接网络的强度更是高出所有的正常大脑对比对象。在关于运动及视觉的网络连接中,这种强化体现得最为显著。

换句话说,“半脑患者”们的大脑功能没有受到影响,甚至因为大脑的补偿机制,会在某些方面稍微体现出优势。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生命是脆弱的但也是顽强的,李女士能活下来本就是一个奇迹,每年因为车祸去世的人不计其数,这也警示我们安全无小事。

user avatar

新闻描述有没有问题

问题描述第一句就是暴击:

2021年9月18日,广东吴川市塘缀镇的李女士骑电动车外出时,不幸与一小车相撞,头颅被“削”掉了一半,致颅脑严重损伤、全身多处粉碎性骨折。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李女士出车祸的时候头被削掉一块,导致颅脑严重损伤。也就是说车祸的一瞬间,李女士脑袋的一部分被削掉,那也就是开放性颅脑损伤。然而我认真阅读了新闻以后感觉并不是这样。

大多数车祸造成的颅脑损伤都是闭合性的,也就是说头皮或许有擦伤、挫伤,颅骨也可能有骨折,但脑袋并没有“被削掉一块”,即整个颅腔是完整的,但颅腔里面的蛛网膜、大脑可能因为惯性损伤导致挫伤、裂伤和颅内血肿。

怎么理解这个“惯性损伤”呢?就是你把果冻放进保温杯,然后把保温杯撞到墙上,保温杯撞上墙的一瞬间即停止运动,而内部柔软的果冻则因为惯性猛地装在硬质的杯壁上,就会碎掉。人的大脑就是那块果冻,颅骨就是保温杯。这个知识点我在“辱猫”回答中提到过:

猫脑袋经常不小心撞到硬物会傻吗?

要知道,大脑还有丰富的血管供血,如果重要的血管破裂,还会造成颅内血肿,可以是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血肿会因出血量增加而体积逐渐增大,挤占颅腔内固定的空间,把脑子挤进一些犄角旮旯。

最危险的犄角旮旯就是枕骨大孔和小脑幕:

这些疝的危险在于会挤压重要的脑干结构,而脑干是负责人体生命最基本反射的结构。一旦被挤坏,病人的心跳和呼吸就会马上出问题,很容易造成死亡。而且这些部位的神经元一旦被损毁,根本无法再生,很多病人如果发生了脑疝,即便用生命维持设备侥幸维持住生命,但也无法脱离呼吸机,撤掉机器就会死。

颅脑损伤为什么要削掉一块脑壳?

所以,如果发生严重颅脑损伤,比如出现了大面积的脑挫裂伤、大块的血肿,都会引起颅内压升高和脑疝。为了抢救患者生命,此时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弃车保帅,给病人的颅骨上开个大洞,让升高的颅内压得以向外释放,而不是挤在容积不变的颅腔内发生脑疝。

一个相对详细的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法示意图

OK,那么新闻中这位不幸的李女士就是因为车祸导致颅脑闭合性损伤,大概率是颅内血肿。因为送医及时,医生在颅内压恶性升高之前施行了去骨瓣减压术。

手术从当晚7时多一直做到11时多才顺利完成。李女士术后昏迷时间大概10天左右就清醒过来了。

外伤颅内血肿的病人做去骨瓣减压术一般比较快的医生从患者进手术室到手术结束也要2个小时左右,遇到相对复杂的病情则需要的时间更久一些。李女士的手术差不多四个小时,显然是相对复杂的颅脑损伤,但还不至于算神经外科最困难的。

经过两个多月的康复治疗的她已可以下床活动、行走、正常语言交流!医生表示,目前李女士的康复情况良好,当时因颅脑重伤导致的左上肢肌力也从完全瘫痪的0级恢复到3级,二次手术后有望恢复正常。

视频中李女士的头少了一块,少的那一块就是手术切掉的颅骨瓣,毕竟为了救命,这块骨头也是弃车保帅的那个“车”。

后期还可以通过植入人工钛合金网或者3D打印生物材料去修补这块巨大的缺损,从而恢复原有的头部轮廓:

3D打印生物材料用于修补颅骨缺损

其实过去医疗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也会把病人切下的颅骨寄存起来,待恢复后再把这块颅骨种植回去。其中一种方法是放进病人的腹腔,让大网膜内的血管滋养这块骨头,使其保持活力。这样回植的时候颅骨片还是活着的,更容易移植成功。

另外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75%医用酒精泡这块颅骨,一方面杀死里面的细菌防腐,另外也是杀死其中的细胞,使之成为一种脱细胞基质。回植也有一定的概率获得成功。

我在 @丁香园 公众号的一篇稿件中记录了曾经听带教老师提到的一则七十年代趣闻:

然而在某些医院,医生会用75%的医用酒精处理肿瘤骨,将其中的细胞杀死后再回植到人体,完成保肢手术。
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手术患者的脑壳更是被装进酒精缸里泡好,交给家属妥善保存,嘱咐若干月后再来医院做个手术,把已经没有细胞的脑壳装回去,免得脑袋上一个大窟窿。
但是笔者在神经外科轮转的时候,一位年纪蛮大的老师跟我们说,很多年前有个家属会错了意,把脑壳泡的酒精喂给病人喝掉了,他以为这样能帮患者把丢掉的钙质补回去......

考虑到患者的颅骨可能有骨折,可能有开放性污染,所以寄存腹腔本身就有相当的感染风险。而且现在颅骨修补材料非常成熟,就没必要折腾了。

所以说新闻标题中所谓车祸给李女士削掉一块头颅的说法是错误的,而是车祸导致李女士严重颅脑损伤,医生不得不削掉她的一块头颅。

我能理解新闻标题必须用最简短的文字快速暴露最能抓住读者的信息“削掉一块头颅”,但请至少在正文中把逻辑理顺,为读者展现事情真实的全貌。另外如果这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都算是“医学奇迹”,那医学奇迹每天都在很多三级,甚至部分二级甲等医院上演,国内大多数神经外科医生人均华佗在世。

最后再科普一个头部外伤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二次昏迷

这是硬膜外血肿的典型表现。

患者在头部受到撞击后因为瞬间的冲击导致大脑“宕机”,出现昏迷。过一会儿,大脑会从“宕机”中恢复,自动“重启”,人再次清醒过来。这时候千万不要以为没事了,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就诊。

因为在大脑从“宕机”到“重启”的这段时间里,硬膜外的血肿还在不断涌入血液,逐渐增大。当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严重挤占颅内空间,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升高和脑疝,危及生命。这时候病人就会再次陷入昏迷。即所谓的“二次昏迷”。

所以,如果头部受到重击,出现昏迷和意识不清一定要及时就诊,无论患者是否能够从昏迷中醒来。这种沉痛的教训直至今日仍时不时发生。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


如果你感觉这些知识对你有用,还请大家转发到“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传播一些真正靠谱有用的医学知识。

也欢迎关注 @菲利普医生 ,给你写点好玩又有用的医学知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