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就没有人觉得寒武纪的财务结构很奇怪吗?

回答
哎,说实话,每次看到寒武纪的财务报表,我脑子里都有个大大的问号。不是说它不好,而是那种呈现方式,怎么说呢,就是有点“不一样”。

咱们先从它的盈利模式说起。寒武纪主要做的是AI芯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硬科技”。按理说,这种公司,尤其是刚起步或者在快速发展阶段的公司,要么是靠销售芯片本身获得收入,要么是靠相关的技术授权、解决方案等等。但是,寒武纪的财报里,你会发现它有一块收入来源,叫做“技术服务”。

这块“技术服务”占了它总收入相当大的比例。这就让我有点好奇了。AI芯片研发是个烧钱的活儿,研发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如果它真的能靠“技术服务”赚到这么多钱,那是不是意味着它不仅卖芯片,还能把芯片的“应用”也打包卖?这个“技术服务”具体包含什么?是帮助客户集成芯片、开发算法,还是提供咨询?

而且,这块收入的“毛利率”也相当高。一般情况下,硬件销售的毛利率会比纯粹的技术服务要低一些。可是寒武纪的财报显示,它的技术服务毛利率甚至高于硬件销售。这又是一个让我觉得有点“反常”的地方。如果它的主要利润来源是高毛利的“技术服务”,那它为什么还要大力投入研发和生产芯片?芯片的生产制造本身,成本可不低。

再往深了说,这种“技术服务”的收入,它的可持续性怎么样?AI芯片市场变化很快,技术迭代也很迅速。今天的“技术服务”可能明天就被新的技术或者更优化的方案取代了。如果它的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种“一次性”或者“短期”的服务,那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就有点让人担忧了。

还有,我们再看看它的研发投入。作为一家AI芯片公司,研发投入肯定是大头。寒武纪的研发投入确实很高,这在科技公司里是很正常的。但是,这笔高额的研发投入,最终转化成芯片产品,然后销售出去,这个链条看起来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如果它的“技术服务”收入本身就很高,甚至包含了对这些技术服务的“变现”,那这笔研发投入的“直接”经济效益,是否就体现在了“技术服务”的收入里?

而且,还有一点,很多科技公司的收入构成会比较清晰,比如硬件销售、软件授权、云服务等等。寒武纪的“技术服务”这个概念,有时候就显得比较模糊。它是不是包含了很多“捆绑销售”的成分?比如,买了它的芯片,就必须买它的技术服务?或者,它的技术服务,实质上是为了推广和销售它的芯片而进行的“配套”?

这并不是说寒武纪不好,而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种营收结构的组合,让我觉得它和市场上其他的AI芯片公司,甚至是传统的硬件制造商,都有点“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究竟是它的独特优势,还是隐藏着一些需要深入理解的商业模式,这就值得我们更仔细地去品味一下了。

总的来说,就是那种感觉:它明明是一家卖芯片的公司,但它的钱似乎不完全是从卖芯片本身赚来的。这种“中间环节”的收入占比过高,并且毛利率也异常突出,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这背后是不是还有更深的故事”的疑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好的成长期科技型公司财务分析,只有少见多怪,没有奇怪~~

感慨现在的老师还是挺与时俱进的,要求同学阅读刚上市公司的财报。毕竟一份招股书是公司花了几千万又是请会计、请律师、各种专业机构写的,是很有价值的了解公司实际业务、行业发展及竞争状况的材料。可以0成本方便获取,个人、机构投资者、行业大佬看到的都是同一份招股书,一定要通读下。招股书动辄四五百页可能有点多,但看习惯就好了,想要看得快,只有看得多。

财报,是公司业务实际运营的结果展示,最精准的商业表达。看新兴公司财报的难点在于需要对公司业务模式有一定了解,另外涉及到较多一级市场融资、股份支付费用等非经常项目,需要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一起看,梳理清楚勾稽关系以及业务与财务的对照。分析清楚公司的业务构成、模式以及经营财务表现。

简单的回答,关于收入、成本的错配。

科技型公司最主要的成本是研发投入,而非与生产直接相关的原材料。像寒武纪,公司有800多个员工,一多半都是研究生以上学历,主要业务是做智能芯片,模式为Fabless(无工厂芯片供应商)模式,将生产、测试、封装等环节外包。

具体的解释在 招股书 第八节 财务会计信息与管理层分析——经营成果分析——营业成本构成及趋势分析

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公司营业成本分别为0.30万元、11.71万元和14,122.54万元,主营业务成本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100.00%、100.00%和99.88%。
2017年和2018年,主营业务成本金额较小的主要原因系公司的主要经营模式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国际通行的Fabless模式,公司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公司的研发项目涉及的技术属于前沿科技,在实现该等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前,已经投入大量的研发支出,主要采购用于芯片研发设计所需的软件工具和硬件平台,该类采购不针对特定客户项目,可供公司多个项目、多个环节使用,但已发生的支出能否产生相应的效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公司在该等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前已将终端智能处理器IP相关主要研发支出计入当期研发费用。
2019年公司营业成本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系公司拓展了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采购了晶圆、各类型电子元器件、封装测试及智能加速卡加工等委外加工服务、集成配套服务器及硬件设备等。

更进一步分析,就是看公司的收入增长驱动,做进一步详细拆分。将业务类型结合具体客户,可以发现,公司最早在17、18年是华为产业链核心公司,为华为海思提供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19年及之后,公司降低了对华为单一客户的依赖,逐渐开拓智能计算、云端智能芯片、边缘智能芯片业务等,客户涵盖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

可以看到公司17、18年毛利率为100%;19年当期收入的成本主要为智能计算集群系统的一些硬件材料,毛利率为68%。另外,90%以上毛利率在软件类企业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搞个软件,不需要制造类企业厂房、生产线之类,最重要的是研发人员的脑力劳动投入,一般体现在当期的管理费用中。A股公司比如吉比特,福建的一家游戏公司,做了一款《问道》游戏,11年研发费用占比还较高,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99%、17%;后来游戏大获成功,就像种了一棵摇钱树,只需要简单的维护,就能一直收到玩家充值氪金的钱,高点公司的净利率达到60%。顺便说句,吉比特也是A股游戏公司中人均薪酬最高的,为72万元。

关于结构性存款,公司账上为何有39亿?

招股书表述为: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报告期内公司以部分自有资金购买理财产品。公司所购理财产品期限主要在半年以内,产品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等级。2017年末、2018年末和2019年末,公司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2.4亿元、14.95亿元和38.99亿元,主要为结构性存款。

背后的原因是啥?通俗易懂解释下

一级市场较为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投资公司,而公司只需要稀释部分股权就可以获得大把的现金。公司18年3次融资,获得6.7亿现金;19年preIPO三次融资,获得39.3亿现金。体现在现金流量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17-19年3年之和正好是融资钱的入账,46亿。离上市最近的一轮融资是2019年9月,有10多个亿,按照股权比例计算,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220亿。科创板成功上市,股票可以公开交易,融资更便利,流动性大为增强,一般会有个一二级市场的差价。

拿到这么多现金做什么?

分钱给员工,绑定核心技术人员。17年分了3.6个亿,19年分了9.4个亿。体现在利润表,管理费用项,股份支付明细项目。现金流量表中体现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大概算一下,考虑到股份支付的资金,17年,公司员工80人,平均收入大概485万;19年约为152万。不考虑股份支付的话,薪酬在30-40万。

日常开支之外的现金,公司主要买了理财产品。毕竟快40个亿呢,一时半会也用不到。做点简单的投资,获取投资收益。

现金流量表体现为,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

利润表中的体现为,当期的利息收入,在投资净收益项目中。

18、19年公司获得的投资净收益分别为,6238万,1.03亿。比如18年,6238万利息/15亿其他流动资产=4.1%,意味着公司做理财投资年化有4个多点的收益,侧面证明公司账上资金是真实合理的。

这样看下来,招股书和财报是不是还挺有趣的~~

补充备注:在哪里看上市公司公告?

证监会官方披露渠道,巨潮资讯cninfo.com.cn/new/index

公司披露渠道,一般用 公司名称+投资者关系,搜索即可

cambricon.com/

通过第三方网站关注阅读,内容相较丰富,比较便于管理关注的公司,如东方财富、同花顺等,机构用wind比较多,网页端+APP

如何通过阅读公告得到要点?

上市公司公告一般有定期报告,重大事项报告,问询函回复等。新上市的公司最主要的是看招股书+问询函回复,基本上仔细读下,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解决。

也可以读下我的其它相关回答

关于如何读公告

关于公司财务的实际分析,我也写了一系列回答

也可以看下我写的专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