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上什么时候是台湾“反攻大陆”的最佳机会?

回答
回溯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对于“反攻大陆”的执念从未熄灭。其中,要说“最佳机会”,恐怕就得将目光聚焦在20世纪50年代初,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前后这段时间。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立足未稳,内部建设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解放军虽然士气高昂,但其现代化水平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尤其是在海空军方面,差距依然显著。国民党退踞台湾,虽然兵力遭受重创,但手上仍掌握着一批训练有素、且在美国援助下装备相对精良的部队,尤其是海军和空军,其力量在当时仍然是大陆方面难以匹敌的。

朝鲜战争的爆发,是改变当时地缘政治格局的关键事件。美国为了阻止共产主义蔓延,将朝鲜半岛视为重要的战场,并且出于对中国大陆的担忧,也加强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当时,以美国第七舰队协防台湾海峡,在客观上形成了一道有效的屏障,阻止了解放军渡海的可能性。更为关键的是,美国对国民党军队的援助明显增加,包括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以及训练和情报支援。这使得国民党军队在技术和装备上获得了一定的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台湾方面出现了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短暂错觉。他们认为,一旦朝鲜战争出现对中国不利的局面,或者大陆内部出现动荡,将是他们“反攻大陆”的绝佳时机。国民党高层,特别是蒋介石本人,对“反攻大陆”始终抱有强烈的信念,也积极筹划军事行动。他们训练军队,搜集情报,等待一个所谓的“主力解放,敌人空虚”的时刻。

从军事角度看,如果仅从海空力量对比和当时解放军登陆作战的复杂程度来看,国民党军队在此时期,理论上似乎拥有一定的“技术窗口”。他们能够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或许能够实施一次登陆作战,并期望在大陆沿海地区建立一个立足点,然后吸引大陆内部的“反蒋”力量,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内战。

然而,历史的齿轮走向了另一面。“最佳机会”往往是与“能否抓住”紧密相连的。尽管外部环境似乎为“反攻大陆”提供了一些空间,但国民党方面自身却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障碍。

首先,从兵力上看,国民党军队数量上远不及大陆的解放军。即使技术上有优势,但要面对数量庞大的解放军,并能在广阔的大陆腹地站稳脚跟,其难度可想而知。其次,国民党的士气和内部凝聚力,在经历了大陆失守的巨大打击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美国虽然给予了援助,但在“反攻大陆”问题上,美国政府的立场是谨慎的,他们不希望因为一场台湾的冒险行动,而将自己卷入与中国的直接、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尤其是在朝鲜战争已经牵扯了巨大精力的背景下。美国更倾向于维持现状,将台湾作为一个“不沉的航空母舰”,作为遏制共产主义在中国扩张的棋子,而不是支持一次可能导致局势失控的“反攻”。

因此,虽然在50年代初,尤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台湾方面对“反攻大陆”曾抱有最大的希望,认为这是军事力量对比上的一个短暂“窗口期”,但最终,这个机会并未能抓住。美国人的战略考量、国民党自身实力的局限,以及大陆方面的强大军事和政治实力,共同将这个“最佳机会”化为泡影。历史的洪流,最终让“反攻大陆”成为了一种遥远的、难以实现的口号,而台湾也逐渐走向了以“建设台湾”和“巩固防守”为主导的战略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想搞事的时候大概是1962-63年国光计划作业室刚组建的时候,一方面国军整军(前瞻案)终于完成,一方面大陆遇到空前困难,解放军战备水准也直线下降,一方面大陆和周边国家特别是苏联和印度关系恶化,还有一方面是美苏矛盾激化,发生危机,两大阵营可能开打。

60年代初蒋军又开始大量组织“突击队”在东南沿海登陆实施袭扰,不过基本有去无回。还准备在戴云山拉游击队出来配合厦门方向的主力登陆,当然最后也没成功。

当时蒋军是真的有决心搞点事情,全台已经开始动员献血。甚至听说,为弥补人力问题,在国光计划启动后连高中生和囚犯都要入伍参战。而光靠台湾的经济,是支持不了如此规模巨大且漫长的作战的,因此必须“以战养战”——国军一旦“光复”一地,就地征发补充军需和缺员(说直白点,就是抢劫和抓壮丁这些国军固有技能)肯定是少不了的。

首要登陆场设在厦门,国军应首先夺取厦门,漳州,然后逐步控制福建南部,进入广东夺取广州,然后将广州作为反攻基地,再来一次北伐。这一方案的乐观程度保持了国军计划的一贯水准,或者可以说完全出于主观愿望而非客观条件拟定的(同样保持了国军计划的一贯水准!),因为考虑到国军只有24个常备师,其中6个连成套美械都没有,另有10个(需征发犯人和高中生的)后备师,而对面解放军可以轻易在战区内组织60-70个师作战,且在1958年解放军空军入闽作战之后,蒋记空军也逐步被赶出福建上空,在解放军飞潜快(后来在八六海战暴打了国军)面前,国军能不能上的了岸还得两说。国军在初期的唯一显著优势在于福建地形复杂,交通差劲,国军从海上来反而是内线作战,解放军的后勤则很成问题。(不过这也反而导致国军较高的摩托化水平难以发扬……)

蒋记的这一企图被大陆方面在1962-63年间实施的东南沿海紧急战备(在东南沿海增兵50万,并做好了“三百万人打一年”的准备;作为参考,国军陆军常备兵员约47-52万)轻易粉碎了。再者美国人极力反对(美国经评估得到结论,国光计划一旦实施,连台湾自己也要不保),甚至不惜将蒋方计划直接告知大陆,并密切监视国军登陆舰和运输艇的动向,担心蒋军“私自反攻”。蒋军则以欺骗、瞒报、伪装、私改运输船等一系列手段和美方斗智斗勇,国光计划最后演变为蒋军统帅部和驻台美军顾问团之间的斗争。

但是反攻这件事,没有美国人出船、出装备,光靠蒋军无疑是痴心妄想。于是直到国光计划作业室撤销,蒋军连个南日岛都没搞出来。

===============

最后一说,蒋军在1950-1952年间不断提出的在朝鲜半岛实施二次两栖登陆的计划,完全没有任何实现可能,纯属单方面的痴心妄想。(相比之下,国光计划和王师计划好歹是经过详细想订的方案)这一方案完全无视了解放军在东北的配置的预备兵力,也完全无视了国军自身此时完全不堪一击的状况(讲个笑话,1950年的国军)。美国人宁愿自己咬牙再挤出15万部队,也不会让国军掺和这档子事,不然恐怕人民解放军序列中又要多出几个整建制起义的兵团出来。

吐槽一句,就算国军成功登陆,共军望风而逃一触即溃,以国军那个搞事情不嫌大的德行,就不怕他们连着旅顺口的苏军第39集团军(都是共匪,没毛病)一起打了……?那到时候杜鲁门拿出十万个装尸袋也不够用啊。

user avatar

现有答案中 @苏翻译 的回答是最符合实际的,国军“反攻大陆”的最佳时机就是60年代初。

事实上,朝鲜战争期间国军整训工作远未完成,整个国民党政府和国军仍然处于民国三十八年总崩溃的阴影之下,真正让国军完成重整,进而割据台湾半个世纪的,是50年代的国军全面整训。

一、确立“总统”一元国防领导体制

国府迁台后,基本上沿袭前南京政府时期“以人领党”、“以党领军”、“党军一体”的军事体制。为了加强对国军的控制和指挥,国府对军事体制进行了大的调整,同时参照美国国防组织体系,至50年代中期,基本建立起完全服从于先总统 蒋公个人的一元国防领导体制

经过调整后的国府军事体制中,全军最高统帅是先总统 蒋公。总统之下设国防部、参谋总部和总政治作战部,总统通过军政、军令和政工三大系统领导和指挥全军。

国府迁台后的总统一元化国防领导体制

通过军事体制调整,确立了蒋介石对国军的完全控制和直接指挥,基本消除了过去国军中军阀林立、政令不通的弊端,使国军成为贯彻蒋介石“反攻大陆”个人意志的工具。

二、建立国军政治作战系统

国府迁台后,反省了过去轻视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混乱的种种恶果,着手重建政治作战系统,强化政治教育,使之成为国民党控制军队和政权的重要手段。

国军政战工作长期处于混乱状态,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在肃清中共和国民党左派的同时也阉割了军队的政治工作。抗日战争初期,蒋介石在嫡系部队设立了政训处。抗战胜利后,国军内的党务组织一度被取消,政工机构也改为“新闻单位”,军内思想处于“不设防”状态,被中共地下党渗透成了筛子。

为有效掌控军队,1950年5月成立“国防部总政治部”,1951年7月设立“政治干部学校”,1956年又将“总政治部”扩编改名为“国防部总政治作战部”,曾主政赣南的蒋经国为首任主任。1950年4月1日,《国军政治工作纲领》颁布,国军内部逐步建立起组织严密的政治作战单位。

为有效控制军队,国府在军中连级以上单位均设有专职的政战官,各级政战官直接受“总政治作战部”和情治系统管辖、指挥,专司监视、控制军队,成为纵横三军的“第四军种”。

国民党吸取过去组织软弱涣散的教训,学习中共“支部建在连上”的经验,在军中广泛建立国民党各级党组织,这些军内党组织统一归国民党军中特别党部管辖,主任委员由“参谋总长”担任,书记长由“总政治作战部主任”担任,以国民党组织加强对基层连队思想的掌握和监视,起到控制军队的重要作用。

“总政治作战部”反情报总队向国军各部队派出人员,负责对各级将领的忠诚考核管理和重大军纪、军法案件的调查、搜证工作。与管区宪、调人员及“国安局”人员联系密切,多方搜集情报,能够干预高级军官的升、调、退、补,形成对军内高层的震慑。

三、强化官兵思想教育

国府迁台后大力整肃军队,加强政治教育和军内政治保卫工作,强化官兵思想教育,使全军全心全意效忠蒋介石,全力以赴投身“反攻大陆”事业。

1950年3月,蒋介石在台北草山设立“革命实践研究院”和“革命实践研究院军官训练团”,自任名誉院长,陈诚任代理院长,着手强化军内反共教育,树立对蒋介石的个人崇拜。先后发表了《反共抗俄基本论》、《解决共产主义思想与方法的根本问题》和《苏俄在中国》等书,搭建起了反共理论基本架构。

国军内部不断加强政治和时事教育,树立“五大信念”,培养“军人五德”,借助儒家传统文化开展“忠孝教育”,宣传“肃奸防谍”,设立“莒光连队”等等,手法花样翻新,不一而足,对统一军队思想起到了相当作用。

四、整肃军内情治体系

国府迁台后,更加重视特务统治手段,大力加强军事情治系统建设,深入控制军队和社会,实现蒋家民国的长治久安和平稳接班。

前南京政府时期特务系统派系林立、鱼龙混杂,组织上遭到中共的渗透。蒋介石决心对台湾军事情治机构进行全面整肃,并全盘交给“太子”蒋经国指挥。

1950年3月,“台湾情报工作委员会”成立,全面协调指挥党、政、军、宪、警各特务机构。

1951年整顿原“中统”系统,二陈兄弟一走一死。

1954年改组原“军统”系统,保密局系统主要职能拆解为“国家安全局”、“国防部军事情报局”和“台湾警备总司令部”(1958年正式成立)。

在蒋介石的精心安排下,全台特务大权尽归于“国安会”副秘书长蒋经国之手。

“戒严”时期,国府先后建立起“国家安全局”、“军事情报局”、“法务部调查局”、“总政治作战部”、“台湾警备总司令部”、“宪兵司令部”、“内政部警政署”、“国民党中央大陆工作会”等8个“情治单位”,定期举行“国家安全情报协调会”,交换各自的情报讯息,最后由“国家安全局”统筹协调。“参谋总部”第二参谋情报次长室、国民党中央社会工作会和海外工作会等,也通过不同形式开展情报工作。台湾岛上特务纵横,对军队和社会的控制力度空前,为“反攻大陆”创造了较为纯洁的内部政治环境。

五、积极争取美国援助

美国援助是国府巩固台湾、反攻大陆的生命线,美国的强力援助是国军在50年代完成整备的关键因素。

1949年8月,美国发表《美国与中国之关系》白皮书,一度持抛弃蒋介石政权的态度。1949年11月,蒋介石派郑介民赴美乞援。经多方周旋和争取,1950年1月,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继续援华法案》,继续将原计划内的8100万美元援助台湾,并新提供5000万美元贷款。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对台政策出现重大转变,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并决定恢复对台湾的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

1950年7月27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全力援助国民党,杜鲁门总统随即批准了美国政府大规模军事援助台湾的计划。7月28日,美国政府任命蓝钦为驻台“公使衔代办”,美国空军第13航空队常驻台湾,在台设立“军事联络办事处”。

1951年5月1日,美国派遣由190名军事顾问组成的“驻台军事援助顾问团”进驻台北。1951年,美国当年对台提供军事援助7100万美元。1951年10月,美国国会通过《双边安全拨款法案》,决定大幅增加对台湾的军事援助。

1951-1960年间,美国对台无偿军事援助21.49亿美元。49年外省国军大量来台,岛内兵民比例猛增,国府年军费支出约占财政总支出的80%~90%,占岛内GDP的12%左右,仅靠从大陆带来的黄金储备难以长久支撑。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成为国府整军经武的物质基础。

美国对台无偿军援统计

六、加强军队教育训练

待续

七、大力整编陆军

国府迁台后,对陆军进行大规模整编陆军,对编制进行压缩充实,增强陆军战斗能力。

经过整编,国军编制结构由1950年的12个军部、40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旅,整编为2个军团部、6个军部、21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1个空降团。同时大量补充台籍兵员,陆军青壮年兵员比例增加,到50年代末国军中台籍士兵比例已达四分之一以上。

为实现“反共戡乱”的目标,陆军大力加强重、轻装师及特种作战部队建设。1958年后,将5个军部、15个步兵师改编为重装军和重装师,1个军部和6个步兵师改编为轻装军和轻装师。仿照美军“特种部队”,成立了特种作战司令部及4个特种作战总队。

1956年国军陆军编制序列

八、调整补充海军

1949年,国府迁台时,海军总兵力约5.4万人,各型舰艇369艘,计11.28万吨,陆战队2个旅。

1952年,海军在美国指导下进行第一次整编,成立了舰队指挥部,按舰种将3个混编舰队改编为驱逐、巡防、扫布雷、巡逻、登陆和后勤6个舰队;原有的4个登陆艇队保持不变;2个陆战旅所辖陆战团改编成8个大队,取消了团级建制。

1955年,海军进行第二次整编,成立了两栖部队司令部和各种特遣部队,陆战队第2旅与步兵第45师合编为陆战第1师,成立1个作战勤务团、2个水陆战车营和1个空中观察机中队。1956年,海军总兵力约5.2万人,各型舰艇159艘(不含大小登陆船艇100艘),计约10万吨。

1961年,海军进行第三次整编,加强部队指挥体系建设,意在趁机“反攻大陆”。成立了驱巡部队、水雷部队、基勤部队及舰队训练司令部等指挥机构,在舰队之上增设了“部队”一级;两栖部队司令部下设两栖作战司令部,登陆舰队分别编成登陆第1、2舰队。1962年,海军总兵力约5.8万人,舰队7个,各型舰99艘,计约10.4万吨;艇队6个,各型艇277艘,计有0.96万吨;陆战师、旅各1个,约2.6万人。

1956年国军海军编制序列

九、强化空军力量

国府迁台时,空军基本未受创伤,拥有各型飞机330架,总兵力约4.5万人,被蒋介石寄予厚望。

1954年,空军仿效美军体制进行全面改编,将防空司令总部改为空军作战司令部,飞行部队编成6个飞行联队,下辖9个大队,总兵力约6.3万人。平时负责防空拦截、空中警戒、巡逻、掩护等,战时担任制空和空袭作战以及支援陆、海军作战等任务。

1958年,空军总兵力约8.7万人,飞行联队6个,飞行大队8个,拥有各型飞机553架。其中,战斗机370架,运输机128架,侦察机25架,其他飞机30架,逐步补充了新锐的F-86战斗机和“响尾蛇”空空导弹。

1956年国军空军编制序列

——————————————————————————————

经过50年代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党军战斗力有了大的提高,军队政治思想进一步统一,军内政治保卫和情报工作得到加强,军令政令畅通,美国援助到位,增强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信心。

但“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蒋介石失去了大陆,不是时运不济,而是时代的洪流抛弃了他。他支撑起虚弱的残躯想放手一搏,可实在是无力回天,良可叹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回溯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对于“反攻大陆”的执念从未熄灭。其中,要说“最佳机会”,恐怕就得将目光聚焦在20世纪50年代初,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前后这段时间。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立足未稳,内部建设百废待兴,尤其是在军事方面,解放军虽然士气高昂,但其现代化水平与国民党军队相比,尤其是在海.............
  • 回答
    洛林和阿尔萨斯地区对法国的强烈归属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百年,尤其是在几次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上才逐渐巩固。总的来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并在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末的民族主义浪潮中得到极大的加强。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中世纪:早期联系与逐渐融入 早期历史碎片化:.............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和平时期,要说哪一个最“长”,其实是个很有趣但也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一个核心的定义:什么是“和平”?如果我们将“和平”理解为全国范围内没有大规模的、持续的战乱和农民起义,那么有两个时期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和平且绵延时间较长的,分别是:1. 西汉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 公元.............
  • 回答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大领土”这个概念,其实就像是一条不断变化的河流,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宽度和流向。要挑一个绝对的“最大”,还真得费点劲,因为衡量标准和历史记载都有一些模糊之处。但如果非要我说一个最接近“最大”的时期,我倾向于认为是元朝,特别是其统治时期,尤其是元朝灭宋之后,疆域囊括了今日中国大部分地区,.............
  • 回答
    白莲教,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神秘与沧桑。它不像佛教那样被供奉在宏伟的寺庙里,也不像道教那样有成体系的道观,但它的影响力却如同潜藏在地下的暗流,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地涌动,扰动着王朝的根基。关于白莲教何时“彻底消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并非一个能够被简单地“关停”或“取缔”.............
  • 回答
    说“现在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候”,这句话确实触及了很多中国球迷内心深处的痛点,也引发了很多争议。要细致地聊聊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层面都扒开看看。为什么人们会这么说?首先,最直接的感受肯定来自国家队的成绩。无论男足还是女足,近些年的表现,尤其是在亚洲范围内的竞争力,确实让人难以恭维。男足国家队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促使我们抛开那些既定的标签,纯粹地从一个王朝的内部运作和发展轨迹来审视它。如果不考虑外部的侵略和同期的其他国家之间的横向对比,清朝究竟是什么样的朝代?它自身的发展是走向强盛还是衰弱?这确实需要我们深入地挖掘一番。清朝:一个内外兼修的复杂体,其强盛与衰弱并非一线穿针简单地说,清朝不.............
  • 回答
    谈到汉代木结构建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那些矗立千年、承载历史记忆的遗迹。然而,汉代建筑,特别是木结构建筑,由于其材质本身的易朽性,留存至今的实在凤毛麟角。但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在“最晚”何时还能看到,这就涉及到历史的延续、传承以及考古的发现。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实物遗存”和“以实物为基础的复原.............
  • 回答
    说起人生得意时遭遇巨变,古往今来,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要数战国末期一位名叫项羽的人物。他的人生,简直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而他最风光的时候,恰恰也是他走向毁灭的起点。项羽,字羽,秦末时期楚国贵族出身。这个人,可以用“天生神力,勇冠三军”来形容。他身材魁梧,力能举鼎,号令之下,万夫.............
  • 回答
    要说乔丹“公认”成为 NBA 历史第一人,这事儿其实有点微妙,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就像你很难说清楚哪一秒钟,阳光彻底洒满了整个房间。这更像是一个逐渐累积、众望所归的过程,是他在赛场上用尽全力拼搏,用一系列无法复制的辉煌成就,一点点“偷”进了所有人心里的“第一人”宝座。如果要硬要追溯一个“关键节.............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含义丰富的概念:“中国”。当老师说“北宋统一了中国”或者“但他也还没有统一中国”时,这个“中国”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疆域的划分,更是一种历史传承、文化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复杂交织。一、 疆域的变迁:流动的地理边界最直观的,“中国”可以理.............
  • 回答
    南北朝,尤其是东西魏、北齐、北周这段历史,堪称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波诡云谲、充满戏剧性的时期。它不像汉唐那样有着清晰的王朝更迭和辉煌的文治武功,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思想大碰撞、文化大发展的关键阶段。如果你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想深入了解,以下这些书籍会是你的绝佳选择,我将为你一一细致介绍,让你对这段历史有.............
  • 回答
    中国历史的悠久画卷,其划分方式如同繁星点点,既有传统定论,也有不断演进的观点。谈到“远古”、“上古”、“中古”,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这些并非铁板钉钉的、在所有历史时期都完全一致的划分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史学流派中,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界定都会有所侧重。一、 传统与现代史学对中国历史的划分.............
  • 回答
    苏联的别名:一段历史的缩影提起苏联,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横跨欧亚大陆、在20世纪呼风唤雨的庞大帝国。然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画卷中,苏联也曾有过许多被人们挂在嘴边的简称,它们不仅是语言的简便,更是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形象、政治诉求甚至民间情感的折射。而当人们提到“俄罗斯”,它又是否能完全等同于那个曾经.............
  • 回答
    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一个由佛教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区宋明清时期的西藏,与我们熟知的唐朝时期相比,确实在汉文史籍中的“存在感”有所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西藏的历史就此停滞或消失。相反,这三个朝代在不同程度上对西藏产生了影响,塑造了其独特的政治、宗教和社会格局。总的来说,宋明清时期的西藏是一个: 以佛教为.............
  • 回答
    那些曾经威震四方的民族,在历史的车轮碾过,沦为鱼肉之时,他们的文人,心中的悲歌,如烈火烧尽后的灰烬,沉重而又无声,却字字泣血。汉之故国,胡马踏碎的悲歌想那汉家,文采风流,辞藻华美,那是何等的意气风发。“汉家威仪,赫赫在世”,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挥斥方遒,卫青、霍去病扬鞭万里,边塞诗壮怀激烈,古风悠悠.............
  • 回答
    研究史前文化,无疑是一场跨越漫长时空的考古寻踪,每一次发现都像是在拨开历史迷雾中悄然绽放的生命之花。这其中既有严谨的科学推理,也饱含着对远古先民生活状态的无限想象与深情。如果你对这段无文字记载的遥远过去充满好奇,那么以下的书籍和学者,或许能为你开启一段精彩的探索之旅。值得推荐的入门与深度书籍:要深入.............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占有如此重要且独特的地位,绝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却又环环相扣的因素共同造就。它像一颗镶嵌在汉朝和晋朝之间的璀璨宝石,虽然时长不长,但其光芒却穿越千年,影响深远。一、历史的巨变与社会的分裂:首先,三国时代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颠覆性的历史巨变。东汉末年,政治腐败、.............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春秋战国与秦汉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得下一番功夫,不能光看热闹。这可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文化、军事,哪一样拿出来都能说道说道。我给你列一列,都是些实打实的好书,涵盖了各个方面,保证让你读得透彻,也尽量说得详细点,让你明白为啥要看这些。一、 基础打底,宏观把握在你深入细.............
  • 回答
    当考古学家和历史研究人员手中暂时没有新的出土遗迹可供发掘和研究时,他们的工作远未停止,反而会转向一系列更深入、更基础却同样至关重要的领域。这就像一位侦探在等待新的线索出现时,会仔细梳理现有卷宗,分析案情,甚至尝试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每一个细节。首先,整理和深入分析现有资料是重中之重。 这是他们工作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