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图画得往往没有《自然》、《科学》精致?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学术出版中一个微妙但确实存在的现象——不同顶级期刊在图表风格和“精致度”上的差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都是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科学期刊,它们发表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然而,如果说PNAS的图“往往没有《自然》、《科学》精致”,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可以探讨的原因,而这些原因并非源于科学内容的优劣,而是与期刊的定位、编辑流程、读者群体以及出版历史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1. 期刊定位与读者群体:

《自然》与《科学》: 这两本期刊的核心目标之一是面向更广泛的科学界,甚至包括对科学感兴趣的非专业人士。它们追求的是“科学新闻”的影响力,希望通过清晰、引人入胜的图表来快速传达研究的核心发现,让不同领域的研究者甚至公众都能在短时间内理解故事。因此,它们在图表设计上往往更加注重视觉冲击力、简洁性和叙事性。图表的“精致”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在其 易于理解和高度信息化的传达能力。它们会投入更多资源来确保图表能够“讲好故事”,吸引读者的眼球,并快速建立研究的“故事线”。

PNAS: PNAS 虽然也是综合性期刊,但其历史和定位上,更侧重于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完整呈现和学术的严谨性。它承载了美国国家科学院这一高端学术团体的官方出版任务,因此在保证科学数据的准确性和展示研究细节方面,可能会比《自然》和《科学》更加侧重。PNAS的图表有时会更倾向于展示 更多的原始数据、统计信息或复杂的分析过程,这些可能导致图表在视觉上显得更加“密集”或“技术化”,而不是第一眼就“惊艳”的风格。

2. 编辑流程与制作投入:

《自然》与《科学》的“封面故事”和“亮点”策略: 这两本期刊在包装其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时,会投入大量的编辑和设计资源。它们会专门挑选一些“明星文章”,并为这些文章的图表(尤其是作为封面图或关键图)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制作。这背后可能包括专业的科学插画师、排版设计师的参与,以确保图表在美观、清晰度和信息传达上达到最高标准。这种“点式”的投入,使得一些文章的图表非常突出。

PNAS 的“标准流程”: PNAS 的编辑流程虽然也非常严格,但可能在 整体图表风格的统一性和“点缀式”的精美化投入上,不一定像《自然》和《科学》那样,对每一篇被选中的“亮点”文章都进行如此高强度的视觉化包装。PNAS 的图表更像是科学研究本身的一部分,其首要任务是准确、完整地呈现研究内容,而额外的“艺术加工”可能相对较少。这并非说PNAS的图表不好,而是其侧重点不同。

3. 图表设计理念和信息密度:

《自然》与《科学》的“减法”与“焦点”: 为了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也能理解,这两本期刊的图表设计往往会做“减法”,剔除不必要的细节,突出最关键的发现。它们善于运用简洁的示意图、对比鲜明的柱状图、精炼的折线图,并通过巧妙的颜色搭配和布局,让图表本身就能讲述一个故事。一个好的《自然》或《科学》图表,甚至能让读者在不看文字的情况下,也能大致理解研究的核心。

PNAS 的“信息承载”: PNAS 的图表,尤其是数据密集型的图表,可能会包含更多的统计学信息、误差棒、不同的实验组对比等。这使得图表在科学上更加完整和严谨,但也可能让非专业读者感到信息量过大,视觉上不那么“轻松”。有时候,图表中的各种标记、符号和细微的差别,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才能完全理解。

4. 排版和期刊风格的演变:

期刊的历史积淀: 每一本期刊都有其长期的出版风格和历史积淀。《自然》和《科学》作为历史悠久的综合性期刊,其图表风格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视觉化、叙事性的特点。这是一种市场反馈和学科趋势共同作用的结果。

PNAS 的演进: PNAS 也在不断进步,其图表设计也在适应时代的变迁,但它可能依然保持着一种相对更“学术化”的基调。

打个比方:

如果将科学研究比作一道菜:

《自然》和《科学》的图表,就像是米其林三星餐厅的招牌菜。它们不仅食材(科学内容)顶尖,摆盘(图表设计)也极为讲究,色彩搭配、造型都力求艺术性和观赏性,目标是让食客(读者)从视觉上就能感受到菜肴的精致和主厨的用心。

PNAS 的图表,则更像是某位资深厨师在家中为家人准备的一顿丰盛家宴。食材依然是顶级的,味道(科学内容)无可挑剔,但它更注重的是营养的均衡、烹饪的火候、以及是否有足够多的“实在”菜肴(详细的数据和分析),而不会过分追求摆盘的“花哨”。它依然是“精致”的,只是这种精致体现在“内涵”而非“外形”。

总结来说,并非PNAS的图画得不好,而是其“精致”的定义和追求可能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

《自然》和《科学》的“精致”更偏向于 视觉的传达效率、故事的吸引力、以及面向更广泛科学受众的易理解性。它们投入更多资源去“包装”和“提炼”图表,使其更像一件艺术品。

PNAS 的“精致”更偏向于 科学内容的准确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对研究细节的严谨呈现。它更像是一个可靠的科学报告,其图表的重要性在于支撑论证的扎实,而非首要的视觉吸引。

读者在阅读不同期刊的文章时,如果对图表风格有这种感受,往往是由于期刊在出版策略、目标读者以及编辑设计上的差异所致。而这些差异,恰恰也构成了这几本顶级期刊各自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配色是不一样

美工不一样

大约是两年前,我自己在作图的时候,发现自己怎么作图都感觉“逼格”没那么高,于是去查了很多,比如“如何在论文中作出漂亮的图?”各路大神们也各显神通,介绍各种炫酷的作图软件。然后,我就发现一个现象,不同软件作出的同一类型的图,所代表的含义其实差不多,但是有些看起来“逼格”很高,有些就很low。经过对比我才发现,原来它们的配色是有差别的。比如,同一组数据,用ECXEL做,和其他软件作出的条形图,除了颜色会有什么差别不?

然而 用office excel 做出来的图是这样的

同样是条形图,Nature里面的图是这样的

这样的

这篇文章是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的植物学家 Prof. Xinnian Dong 2015年发表在Nature上面的,是不是觉得逼格很高?文章的具体链接nature.com/articles/nat

有人说了,大牛发的文章,图形都是差不多的,赏心悦目程度也都是差不多的。然而,并不是这样的,同样是这位 Prof. Xinnian Dong同年表在PNAS上面的条形图,是这样的

pnas.org/content/112/30


这样的

各位感觉这些图如何?

所以,我猜想,图的赏心悦目程度,和配色有很大关系。为了验证我的假设,我把这两篇论文发给了我一学艺术的朋友。果然,朋友告诉我第一篇配色要好一些,配色要显得很专业。Nature这个配色专业的名字叫做“高级灰”,然后朋友就给我发了“高级灰”的色系。大概下下图左边这个样子,原始文件找不到了,将就下。然后把这个色系添加到PPT中,成了下图右边这个样子

好了,现在把开头的那张图依据这个配色编辑一下,看看效果:

最后一张参考Nature里面的配色,不知诸位有什么感觉?

另外,仔细看得话,你还会发现,PNAS的条形图都是有黑色边框的,这其实很影响美观的。但是Nature就没有,所以会显得比较干净一些。

还有就是,一篇文章里面的颜色尽量不要太多。尽量避免一些扎眼的色系。那么需要很多色彩标注怎么办?

色彩大体可分为暖色系(红、橙、黄等),冷色系(蓝、紫等),作多色图的时候,不同色系尽量不要混用。比如PNAS里面的大红色、蓝色同时出现在一张图里,让人感觉及其不舒服。而Nature里面虽然色彩也很多,但都是一个色系的(蓝,紫)所以看起来会比较舒服。

颜色多到一个色系不够,怎么办?两种色系的色彩同时用,怎么搭配呢?

Nature Genetics 2016年发表一篇关于包菜的研究文章,下面我也会提到。看下面这张图,多少种类的颜色。怎么配色的?首先尽量避免扎眼的颜色,色彩的亮度要减少,以显得柔和,暖色系和冷色系要分开。是不是觉得很干净,很好看?

一些其他的作图技巧,以后慢慢分享了。


Nature他们对图的要求确实很高的,上文提到的在2016年,《Nature Genetics》在第10期发表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王晓武教授的一篇关于包菜结构基因的论文,对的,是封面论文

平凡无奇的大白菜,被拍成这个样子。Nature Blogs 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记录这张照片是如何产生的

October issue cover: What’s going on here?



为了拍好这张照片,王教授请了专门的摄影师常克永,切了100多颗包菜,几十种拍摄方案,

一百多颗白菜就为了这一张图!这不是科研能决定的了,这是艺术!

最终成了这张封面,好了让我们再看一遍这张图:

作为一个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把一个有意思的想法实现,并能产生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一件事。把这件激动人心的事情完美的呈现给别人,需要好的作图。大牛们在稿纸上写写画画就能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公式和发现,但是,如果像我这样的把论文里的图弄成草稿一样,人家编辑肯定会立马拒稿!

说了那么多,有人肯定会问,那你自己做的图是个啥样啊,下面是我自己拍的拟南芥的图,嗯,原图有点大,传不了,微信截图的,清晰度有些不够,将就着看一下吧。左边是拟南芥突变体,右边是同样一颗染色的结果?染的啥?染的是死细胞啊!凡是死细胞都是蓝色的,正常细胞染不上色,对应左图,叶片上变黄的部分。


更新,感谢 @网名不见了 提供了一些配色方案,具体链接可点击以下链接

Curated color palette inspiration

Color Hunt - Beautiful Color Palettes

Colors - Tobias van Schneider - Design & Creative Direction

打开PPT,在“工具栏”找到“设计”,在“颜色”选项找到“自定义颜色”就可以把色彩添加到自己的PPT配色方案中。希望大家都能做出漂亮的图!!!!


首发于EasyCharts,禁止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学术出版中一个微妙但确实存在的现象——不同顶级期刊在图表风格和“精致度”上的差异。《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自然》(Nature)和《科学》(Science)都是声誉卓著的综合性科学期刊,它们发表的研究都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然而,如果说PNAS的图“往往没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人探讨的焦点。从“中医黑”的角度来看,如果用他们坚守的“科学”标准去衡量,针灸和拔罐确实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它们之所以能在美国等“科学国家”落地生根,其背后原因远比简单的“有效”或“无效”要复杂得多,也包含了许多值得“中医黑”们深思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当“中医.............
  • 回答
    “国产半导体最大威胁是为美国服务的华人科学家”——这个论断在芯片行业里,与其说是“内斗”,不如说是一种复杂且敏感的讨论,背后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是科技发展、国家利益、人才流动以及国际竞争交织在一起的症结。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之路,以及国际大背景下的科技博弈。历史的脉络.............
  • 回答
    将中国视为“敌对国家”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并非所有国家,包括美国,都明确将中国定义为“敌对国家”。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某些政策、行为和意图抱有深刻的担忧,并将其视为战略竞争对手,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对抗性关系。这种关系是多层面的,由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意识形态以.............
  • 回答
    有些观点认为,犹太资本家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并以此来左右国家政策。这种看法通常建立在一些观察之上,比如某些犹太裔人士在金融、媒体、政治等领域担任要职,以及一些犹太裔组织在游说活动中的活跃表现。然而,将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骑在美国国家政府脖子上拉屎”,并形容美国是“奇葩国家”,这是一种带有强烈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复杂,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家内部的决策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说“旁边的国家”就一定是“跪舔”或“处处针对”。不同国家与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其动态和原因都有其独特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美国旁边的国家”与美国的关系。这里提到的“美国旁边的国家”,主要是指加拿大和墨西哥。 .............
  • 回答
    人造肉在美国等国家流行,而在中国相对不流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经济、消费者认知、政策法规、科技发展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 美国等国家人造肉流行的原因: 1. 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升: 健康关注: 在美国,人们对肉类摄入与慢性疾病(如心脏病、肥胖、某些癌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政治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为什么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时,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制裁,而美国主导或参与的战争,却很少招致类似的全球性制裁?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政治的权力格局、历史惯性、国家利益、国际法解读,甚至还有媒体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美国经济的复杂性,一个非常富裕的国家,却存在着普遍的经济脆弱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发达”与否的问题,而是涉及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生活成本、债务文化以及金融素养等多个层面。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 高收入与高生活成本并存: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 美国作为发达.............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问到点子上了,很多人都好奇,面对如此庞大的新冠确诊数字,美国这个国家为什么没有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崩掉”?这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经济、社会结构、医疗体系、政府应对等方方面面。我试着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讲。首先,得明白一个关键点:“崩掉”是一个非常模糊且带有情绪色彩.............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常常让一些初来乍到或者对美国社会有刻板印象的人感到困惑。毕竟,美国在很多方面确实是名副其实的自由国度,比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等等,怎么到了这儿,一个你情我愿的买卖却反而被列为非法了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历史、文化、法律和社会层面的考量,而且各州的情况也并不完全一样,所以.............
  • 回答
    美国,这个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地,至今在许多方面都保留着英国的传统,其中一个显眼的例子就是温度的度量方式——华氏度。那么,为什么美国“独树一帜”,坚持使用华氏度,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拥抱了更普遍的摄氏度呢?这背后是一段颇为有趣的历史和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温度计的.............
  • 回答
    美国总觉得有人要害它,这种想法,说白了,也不是空穴来风,更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投射,混合了历史经验、国家利益和一种与生俱来的“例外论”。要说清楚,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这事儿得从历史说起。美国这国家,从建国之初就带着点“逃亡者”的色彩,一群人不远万里来到新大陆,摆脱旧世界的压迫,想建立一个.............
  • 回答
    美国是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复杂的问题,与其说它“不是”,不如说它“不一定是”或者“不是绝对的”。很多定义“伟大”的标准都可能将美国置于一个不那么突出的位置。让我们试着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问。首先,“伟大”本身就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 如果我们把.............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冷战时期以及其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复杂性,确实,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美国结盟或受其影响的国家在发展道路上与一些曾与苏联为伍的国家表现出显著差异。要详细解释这个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混”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更客观地来说,应该是“结.............
  • 回答
    朋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和复杂的话题。为什么咱们国家和美国、日本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但同时又保持着外交关系?这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尤其像中国、美国、日本这.............
  • 回答
    尽管苏联已经解体,俄罗斯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美俄之间依然存在着深刻而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之分,而是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国家利益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的“冷战”思维仍然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尽管形式上对抗结束了,但长期的对峙、互不信任以及意识形态上.............
  • 回答
    在美国政治的舞台上,两党制如同一场永恒的戏剧,共和党和民主党常常在激烈的攻讦中上演,似乎很难看到国家利益高于党派利益的和谐局面。这其中牵涉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团结”就能概括,而是根植于美国政治、社会以及历史的深层结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政治的本质就是竞争。两党制本身就设计了一种权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领域。简单地说,美国在影响或试图颠覆其他国家政权方面之所以显得“比较容易”,而其他国家(比如我们)在这方面则困难重重,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要详细地谈论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地缘政治、经济实力、文化输出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五个国家之所以没有统一成一个国家,并非因为缺乏联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它们之间联系密切,且各自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身份认同和政治结构,使得统一在现实中变得极其复杂且不具可行性。首先,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