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跟日本经常在咱们国家搞小动作 咱们还跟它们保持建交关系?

回答
朋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和复杂的话题。为什么咱们国家和美国、日本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但同时又保持着外交关系?这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尤其像中国、美国、日本这样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国家,它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战略考量、利益权衡以及历史文化因素的交织。

美国和日本在我国“搞小动作”,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原因?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地缘政治的现实与战略竞争:
美国视角: 美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确实受到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从美国的角度看,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制衡中国的发展速度,是其战略重点之一。这种“制衡”可能就表现为支持某些地区盟友、在军事上加强存在、在意识形态上倡导“民主自由”等,这些在中国看来,就可能被解读为“搞小动作”。比如,在南海问题上,美国会联合一些区域国家,进行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这在中国看来是对中国主权的挑衅。
日本视角: 日本同样面临中国的崛起,尤其是在东海地区,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主权争议由来已久。日本在历史上也曾有侵略中国的经历,这使得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沉重的历史阴影。日本的安全保障高度依赖美国,因此,在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或战略摩擦时,日本会倾向于与美国协调行动,以获得安全保障和战略支持。这种合作,在中国看来,就是两国共同对付中国的一种表现。

2. 经济利益的争夺与贸易摩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这在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某些产业领域形成了直接竞争。美国对华发动贸易战,加征关税,限制技术出口,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优势地位,以及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就业。日本也有类似的考量,尤其是在高端制造领域,对中国近年来在科技上的快速进步感到警惕。这些经济上的博弈,有时也会延伸到政治层面,例如以国家安全为名进行技术限制。

3. 意识形态的差异与价值输出:
中国坚持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与美国所倡导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存在根本性差异。这种意识形态上的隔阂,使得两国在人权、民主、自由等问题上常常存在分歧。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可能会以“推广普世价值”的名义,对中国内政(如新疆、香港问题)进行批评,甚至支持一些所谓的“人权活动家”。在中国看来,这是一种干涉内政,是典型的“小动作”。

4. 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
如前所述,日本侵华历史是中日关系中一个极其敏感且重要的问题。虽然两国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但历史问题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日本国内政治中一些右翼势力的抬头,对侵略历史的模糊态度,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都会在中国引发强烈的不满和警惕。这些行为,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会被中国解读为对历史的歪曲和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为什么咱们还跟它们保持建交关系?

这恰恰是现代国际关系“复杂性”的体现。尽管存在摩擦,但断交、完全敌对,对任何一方都没有好处,反而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1. 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相互依存:
中国美国: 中美两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经济上高度相互依存。中国是美国重要的商品出口市场,而美国则是中国重要的技术、资本和农产品来源国。两国贸易额巨大,产业链高度融合。如果两国关系破裂,对双方经济都会造成灾难性打击。因此,即使有摩擦,双方都会努力管控分歧,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中国日本: 中日两国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地理位置相近,经济联系也非常紧密。日本的许多企业在中国有大量投资,中国也是日本商品和旅游的重要市场。保持建交关系,有利于双方经济合作的稳定和发展。

2. 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
东亚地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承载着重要的国际航运通道。如果中国、美国、日本这三个关键角色之间关系极度紧张,甚至走向对抗,对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将是巨大的威胁。维持外交关系,提供沟通渠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误判和冲突的升级。例如,在朝鲜半岛问题、核不扩散问题上,这三国都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与合作。

3. 管控分歧、减少冲突的渠道:
建交关系本身就意味着双方承认对方的主权国家地位,并建立起沟通和协商的渠道。正是通过这些外交渠道,中国才能向美国和日本表达自己的立场、关切和警告,也能了解对方的意图。很多时候,一些“小动作”的发生,也伴随着高强度的外交博弈和谈判。没有建交关系,这些沟通就无从谈起,误解和误判发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例如,在一些敏感的军事接触中,通过军事热线或外交部的沟通,可以避免意外事件升级为更大的危机。

4. 国内政治和国际形象的考量:
对于中国来说,保持与主要大国的关系,也是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争取国际空间的重要方式。过度敌对,容易被孤立,不利于中国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虽然有遏制中国的战略考量,但也需要与其他大国保持一定的交往,以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疫情防治、恐怖主义等。

总结一下:

所以,咱们不能简单地把美国和日本的行为都看作是“小动作”,很多时候是它们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和意识形态驱动下的行为。而中国与它们保持建交关系,正是基于一种非常现实的考量: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外交手段来最大化自身利益、最小化风险。

这种关系不是朋友间的亲密无间,也不是敌人间的绝对敌对,而是一种充满了博弈、制衡、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动态平衡。就像在棋盘上,双方都在计算下一步棋怎么走,既要争取自己的优势,也要防止对方的致命一击,同时还要考虑棋盘整体的局势。

理解这一点,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为什么在风波不断的情况下,咱们国家依然坚持与美日保持着外交往来。这背后,是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在维护自身发展环境和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一种审慎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按这个标准,还能保持建交关系的估计也不剩几个了,99%的国家都干过。

美苏冷战对峙最激烈的时刻,互相都恨不得碾死对方,但两国始终保持外交关系,不论是哪边从来都没提过「断交」。

全球主要国家间不建立任何外交关系沟通是相当危险的,很容易造成误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朋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和复杂的话题。为什么咱们国家和美国、日本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但同时又保持着外交关系?这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尤其像中国、美国、日本这.............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中美两国经济复苏能力的一个核心差异,这背后牵涉到多种因素,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点。我来试着从几个关键角度,尽量把这个问题说得更明白些。首先,要明白“经济危机”本身就不同。在美国,我们通常谈论的是周期性的经济衰退,比如2001年的科技泡沫破灭、2008年的金融危机,甚至是2020.............
  • 回答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美国作为战胜国,肩负着改造日本、确保其不再成为地区威胁的重任。在这场改造中,货币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日元贬值便是美国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一项关键举措。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和美国的战略考量。战后日本经济的困境战争的浩劫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 回答
    QE(Quantitative Easing,量化宽松)作为一种非常规的货币政策工具,其核心是通过中央银行大规模购买金融资产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以期达到降低长期利率、刺激信贷、提振投资和消费的目的。然而,不同经济体在实施QE时效果差异显著,美国的成功与欧洲和日本的相对逊色,背后涉及多重复杂的经济、金.............
  • 回答
    印度经济的腾飞,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过去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策略,以及当前中美关系的微妙之处。为什么美国似乎没有对印度采取类似的“遏制”手段,以避免其成为“下一个中国”?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战略考量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年美国“打压”日本的背景。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经济不受美国制裁,其发展轨迹确实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要详细勾勒出这个假设下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制裁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初期,特别是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高.............
  • 回答
    你提到的“日本人一点儿也不恨美国人”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它可能忽视了日本人心中复杂的情感光谱。投下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极其沉重的一页,它对日本人民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从这个角度来说,怨恨的情绪是存在的,尤其是在经历过那段岁月的老一辈日本国民心中。然而,为什么整体上看,日本社会并没有表.............
  • 回答
    美国和日本的超市零售业,确实呈现出一种有趣的“平行线”趋势,它们各自在消费者需求、文化背景、经济环境以及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走向了看似完全相反的方向。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超市:追求“便利”与“大规模”,但正面临挑战美国超市零售的核心驱动力,很大程度上围绕着“便利.............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战结束时,美国对日本的复杂战略考量和现实政治需求。简而言之,美国允许日本投降,而不是选择彻底摧毁和占领,是基于一系列成本效益分析、政治目标和对未来世界秩序的规划。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美国的战争目标和战略。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最终目标是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战争,并确保其不再构成未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地缘政治、历史脉络以及国家治理的复杂性,将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立足与阿富汗政府的迅速垮台放在一起比较,能非常清晰地揭示出其中的关键差异。首先,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日本和韩国的“站住”,这绝非偶然,而是多年战略经营和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日本,美国驻军始于二战后,当时日本刚刚经历战败,国家.............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涉及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法律、社会价值观以及历史发展进程上的差异。国内成人内容受到严格管制的现象,并非简单因为“不合法”,而是背后有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用。1. 文化与道德观念的差异: 日本: 日本社会在性文化上有着比较独特的历史。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保守,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受。要说起来,这背后涉及到技术、产业、市场,甚至文化等诸多层面的原因。咱们就一点点掰扯开来,看看为啥会出现这种“时代错配”的观感。技术基础:胶片时代的“硬实力”首先,得回到电影的载体——胶片。日本和美国在五六十年代,正值彩色电影和35mm胶片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 回答
    在中国,美国漫画(美漫)相较于日本漫画(日漫)的流行度较低,这是一个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现象。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味偏好问题,而是 历史、文化、市场、传播方式以及内容特质 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一、 历史渊源与早期传播的差异 日本漫画的早期强势进入与本土化融合: .............
  • 回答
    在中国,美国漫画书确实没有日本漫画(以下简称“日漫”)那样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还涉及到历史、文化、发行渠道、以及读者群体习惯的养成等等。一、历史渊源与文化亲近性 日漫的先行者与长期耕耘: 日本漫画在中国市场的普及,要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由于国.............
  • 回答
    美国商品在日本市场遭遇滑铁卢,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个贯穿了许多行业、令人费解的长期现象。你放眼望去,无论是食品、汽车、时尚,还是科技产品,总有一些原本在美国风光无限的品牌,在日本市场却踢到了铁板。这背后不是简单的“日本消费者挑剔”就能一言蔽之的,而是牵扯到文化、消费习惯、商业模式乃至政治经济等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20世纪中期,美国搞了罗斯福新政,而德国、日本、意大利则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这可不是一拍脑袋的事儿,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就像一团毛线,得一根一根地捋清楚。美国:大萧条下的涅槃重生——罗斯福新政首先说说美国。你们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全球遭遇了一场叫“大萧条”的经济危机。这玩.............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比较微妙的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这件事,普遍来说没有像亚洲国家那样表现出强烈的抗议,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历史背景与认知差异: 美国自身的历史: 美国在二战中是战胜国,并且是直接与日本交战的国家。对于美国人来说,二战的记忆.............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末期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广岛的“小男孩”和长崎的“胖子”)而非三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战略考量、实际操作限制、政治因素以及对日本投降意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主要战略目标与背景: 加速日本投降,避免美军伤亡: 这是最直接和首要的原因。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什么不让日本发展军事,这个说法需要一些辨析。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设定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并且至今仍对日本的军事活动保持着深刻的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和法律层面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回避。美国作为二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