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人就从来不抗议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个比较微妙的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美国人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这件事,普遍来说没有像亚洲国家那样表现出强烈的抗议,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历史背景与认知差异:

美国自身的历史: 美国在二战中是战胜国,并且是直接与日本交战的国家。对于美国人来说,二战的记忆更多是关于珍珠港袭击、硫磺岛战役,以及最终的原子弹轰炸。靖国神社供奉的二战甲级战犯,在美国的视角里,是被其军队击败并最终被审判的对象。虽然美国人也知道这些战犯的存在,但他们对这些人物的“神化”性质和由此引发的民族主义情绪,在理解上可能与亚洲国家有所不同。
亚洲国家的历史伤痛: 对于中国、韩国等国家来说,靖国神社的意义更加复杂且沉重。这些国家深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统治之苦,靖国神社供奉着被视为战争罪犯的甲级战犯,这在他们看来是对侵略历史的否认和对受害者的侮辱。这种历史伤痛是代际传承的,因此对参拜行为的反应也更为强烈和敏感。
美国的主流叙事: 在美国的历史叙事中,二战的重点在于“打败法西斯”、“解放欧洲”、“阻止侵略”等宏大主题。靖国神社这个问题虽然在学术界和一些外交场合被提及,但在美国大众文化和主流媒体的关注度相对较低。美国人更关注的是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以及日美同盟的建立和巩固。

2. 地缘政治与战略考量:

日美同盟是基石: 二战后,日本成为了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日美同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的基石,对于维护地区稳定、遏制潜在对手(例如冷战时期的苏联,现在的中国)都至关重要。在这种战略大背景下,美国政府和大多数政治精英倾向于避免因靖国神社问题而与日本产生大的摩擦,以免损害同盟关系。
“稳定压倒一切”的心态: 在美国看来,日本是一个重要的民主伙伴和经济大国。即使对靖国神社的参拜行为有所保留,但比起担心日本的右翼思想可能带来的地区不稳定,美国更看重的是日本作为盟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他们认为,如果因为参拜问题过度施压日本,反而可能导致日本国内的反弹,不利于同盟的稳固。
“双重标准”的质疑与现实: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美国存在“双重标准”,即对自家历史问题(比如奴隶制、原住民屠杀等)的态度和对别国历史问题的态度存在差异。然而,从美国战略利益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将日本视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伙伴,其战略价值高于对日本历史认知上的一些潜在分歧。

3. 政治和外交操作:

美国政府的策略: 美国政府通常会采取一种比较温和和谨慎的外交立场。虽然美国也会在公开场合表达对历史问题敏感性的理解,但很少会像亚洲国家那样发出强烈的谴责。他们的主要目标是维持与日本的良好关系,避免将问题升级。有时,他们可能会通过非公开渠道向日本表达关切,但公开表态会非常克制。
媒体关注度和公众认知: 美国的媒体更倾向于报道与美国自身利益、国内政治、以及当下国际热点事件相关的新闻。靖国神社问题虽然偶尔会被提及,但其优先级不高,也很难在美国公众中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关注。大多数美国人可能对靖国神社的了解仅限于“日本一个供奉战争英雄的庙”,而对其背后复杂的历史和象征意义缺乏深入了解。
“非干涉”原则的惯性: 尽管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涉及他国国内历史纪念方式的问题上,尤其是在不直接威胁美国国家利益的情况下,美国倾向于表现出一种“非干涉”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是日本的内政,虽然可以表达看法,但过多干预可能适得其反。

4. 利益的权衡与优先级:

经济和安全利益: 美国与日本在经济和安全上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美国在日本拥有军事基地,日本是美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在权衡这些重大利益与靖国神社问题带来的潜在摩擦时,大多数美国决策者会优先考虑维护经济和安全利益。
“大局观”的视角: 美国看待国际关系,往往是从全球战略和联盟体系的“大局观”出发。相比于靖国神社这一特定事件,他们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护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及如何应对地区和全球性挑战。因此,他们可能会将靖国神社问题视为一个“小插曲”,不希望其影响到更宏观的战略目标。

总结一下,美国人普遍不抗议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并非因为他们认同参拜行为,而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历史认知上的差异: 美国对二战的记忆和亚洲国家不同,对靖国神社的“神化”意义理解不深。
战略利益的考量: 日美同盟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避免因此产生摩擦。
外交手段的谨慎: 美国倾向于通过克制和非公开的方式处理敏感问题,避免激化矛盾。
媒体关注度不高: 靖国神社问题在美国公众中的影响力有限。
利益的优先级: 经济和安全利益在美国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完全不关心历史问题,只是在处理特定事件时,会受到地缘政治、战略利益和外交考量的多重影响,导致其反应与亚洲国家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美国人只会直接让他们接受惩罚,而非作出道歉。

发动战争的大部分战犯,早已在美军的主持下送上了绞架,当年曾经在珍珠港上空的的“帝国勇士”也早已埋葬在万倾波涛之下,日本帝国的每一个工业城市都沦为了焦土,在原子弹的天火焚魔之后,大批日本女性被充了美军队军妓,就连日本的天皇都在美国占领军的呵斥下俯首帖耳,而日本这个国家本身,都成了美国享用至今的战利品。

美国何必在意一小撮无知蝼蚁们的疯狂呓语,一只小蚂蚁如何能惹怒大象。

user avatar

因为搞不好日本首相就是美国人逼着去的,他自己可能都不想参拜。

user avatar

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主要侵略的是中国,中国因此受伤最大,而不是美国。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美国,并吃下美国一半的国土,杀掉美国上千万的人,奴役一半国土的人,威胁到美国的根本,拿美国人做生化实验,还专门对美国人搞屠杀,想要把美国搞成自己的附属国,呵呵,美国肯定今天是最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国家。

user avatar

先说一个本问题里的一个最幼稚的回答。

美国不抗议日本参拜靖国神社,但是德国参拜希特勒美国就抗议。

这个说法就是完全不知道现在的国际局势。

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即将举行峰会前夕,法国总统马克龙针对上个月北约成员之一土耳其入侵叙利亚时,美国与其他北约成员国缺乏任何协调行动提出了强烈批评,形容北约组织已经出现“脑死亡”,结果马上引起德国总理默克尔及其他北约成员国领导人的反驳。
德国总理默克尔回应说,法国总统使用了极端的字眼形容北约,但这并非她对北约内部合作的看法。她补充说,虽然北约内部存在一些问题,甚者应该联合采取行动,但从德国的角度来看,北约符合德国的利益,是德国未来的防卫联盟。

看不看得懂上面的引用报道?

这两个欧盟大佬唱的一出双簧。

欧盟已经和美国离心离德了,把美国赶出欧洲,欧盟自己挺直腰杆子,重建欧洲。

欧盟形成的基础之一是什么?

就是德国对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行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得到了欧洲国家的原谅,重新团结在一起。

中美贸易大战,也让欧洲大陆看到了一丝希望,摆脱美国。

马克龙唱红脸,默克尔唱白脸,不就是因为角色扮演的时候,考虑了二战的因素吗?

德国现在如果去参拜希特勒,美国不知道有多高兴。这是砸烂欧盟的大好机会。他抗议个屁,立马煽风点火,把事闹得越大越好。

德国现在有没有纳粹思想?有的,还不少。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德国却是惊人的团结,默克尔的政治智慧非比一般。

美国为什么从来不反对日本参拜靖国神社?

因为这就是美国人逼着日本首相去的。

当初美国是要拆掉靖国神社的。日本人不同意,东说西说,然后美国人就想明白了,这东西有用,它可以随时随地破坏东亚国家间的团结。

我们假设一个条件:如果日本对华贸易依存度达到外贸总量的40%,美国从日本完全撤军,整个亚洲除南亚外由解放军负责安保。

那么日本还会去参拜靖国神社吗?

撤出靖国神社里面的战犯牌位,日本参议员提出过不止一次,为什么通不过?

日本每次去参拜靖国神社都是在表态,我们是忠于美国的。

美国也知道日本人的脑后有反骨,东亚国家间的整合就是个时间问题,美国现在已经知道这是挡不住的,但是只要能拖延这个过程,他就会一直搞下去。

靖国神社就是个政治道具,只要有必要,且日本感到无法破局,只有表明效忠美国才能化解危机时,日本就一定会去参拜靖国神社。参拜靖国神社有什么后果,日本的政治家不知道吗?无可奈何而已。

过好日子谁不想,但是要保命在先。

美国对日本的控制不单是阻止东亚国家间的完全和解,军事上政治上完全控制日本,还要时不时敲打日本。比如今年大片《无畏:中途岛之战》是个什么意思?美国上一次拍二战对德国作战的影片是什么时候?2009年的《无耻混蛋》已经是十年前了。这部昆汀·塔伦蒂诺的影片也不是一部有着完全政治意味的电影。美国为啥不继续敲打德国了?继续讲美国如何痛殴德国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反而会破坏美德之间的关系。谁说美国没有审查制度?这就是。好莱坞的意识形态和政府是完全一致的。

在东亚美国最怕日本做墙头草,日本彻底反省二战罪行,和东亚国家和解是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的。任何有着试图认罪的日本领导者出现,美国就会想办法将其打倒,扶持一个听话的上来。日本首相最好就住在靖国神社,天天祭拜才是最好的。

政治家玩的是手腕,看客们图的是热闹。

写回答的一个劲吹美军,你们是从80/90年代穿越回来的吗?

还美军不在乎?亚洲的这根板凳已经摇摇欲坠,屁股下的灶台大火熊熊,热得第七舰队到处跑。信不信,如果有必要,美国可以把靖国神社规模扩大一百倍,日本人天天喊要重启丰臣秀吉计划,这样才最美。

美国是日本参拜靖国神社的幕后推手,目的是不断破坏东亚国家间的合作,以维持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不但不会抗议,相反,美国完全支持日本的这一行为。


上面我已经将问题回答完毕,下面说一点题外话。

就是好莱坞电影和时事政治的关系,主要关于清算德国的问题。

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1993年12月15日《辛德勒的名单》上映。

1994年,该片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7个奖项。

《辛德勒的名单》情节感人,气势悲壮,而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更使该片具有了一种真实的效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该片中电影语言的运用十分出色,在表现犹太人的悲惨遭遇时,有一个镜头中出现了红色,在冲锋队屠杀犹太人的场景中,穿红衣的小女孩与画面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产生了极具艺术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

1998年7月24日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上映。

这是两部直接将德国作为敌国描写的电影。是一部对于德国二战罪行进行直接控诉的电影。在这两部影片中,德国人是恶魔无疑。也是好莱坞二战欧洲战场电影的巅峰之作。

有趣的是,《拯救大兵瑞恩》貌似有点不合时宜,这部战争场面的扛鼎之作,被安排与《泰坦尼克号》上映日期对撞,以至于票房欠佳。

其后是2001年轰动全球的迷你剧《兄弟连》这部电视剧和前面的电影比起来,片中的德国人没那么可恨了,甚至于出现德国战俘被屠杀的传闻。温斯特上尉因为杀死了一名疑似未成年的德国兵而深感内疚(这样的镜头可以出现,也可以被剪掉)。

2001年出现了很多大事,中国进入WTO,落实《京都议定书》以及911事件。这一时期,美国和欧盟的关系趋于正常,相互合作紧密。

后面波澜不兴,2009年的《无耻混蛋》仍然是一部屠杀德国人的电影,德国人在这部电影里比较白痴,混合着血浆和有些荒诞的镜头。也就是这不算是一部很正经的二战电影。

《红色机尾》是用二战作为壳子,实际上是一部鼓吹种族平等的电影,这部影片想要解决的是美国国内的问题,和德国人实际关系不大,德国人已经是电影里的背景了。

2014年的《狂怒》确实是好莱坞拍摄的,但是这部电影实际上是一部英国电影,好莱坞只是制作拍摄单位。其中的投资方还有华谊兄弟。华谊只管给钱,不问出处。

2013年1月23日,英国前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2016年6月,英国全民公投决定“脱欧”这是这部电影的拍摄背景。

拍摄于2016年7月-2016年11月的电影《敦刻尔克》是最扯的,就像是为了庆祝英国脱欧一样,当英国从欧洲大陆撤退以后,英国就获得了巨大胜利。片中的背锅侠是法国,法国被德国人打得七荤八素。但是为了不得罪德国人,这部影片里并没有出现杀死德国军人的镜头。这在二战片里极为罕见。

其他的一些剧情片,以二战为背景文艺片就不想说了。

你可以理解为阴谋论,不过这些日期是非常有趣的。我可是拿出了最好的“实锤”我的文章真的是有看头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