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采取罗斯福新政:为什么德国,日本,意大利采用侵略扩张:?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20世纪中期,美国搞了罗斯福新政,而德国、日本、意大利则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这可不是一拍脑袋的事儿,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就像一团毛线,得一根一根地捋清楚。

美国:大萧条下的涅槃重生——罗斯福新政

首先说说美国。你们都知道,20世纪30年代,全球遭遇了一场叫“大萧条”的经济危机。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呢?简单说,就是经济就像得了重感冒一样,啥都停摆了。 factories关门,人们失业,银行倒闭,农民卖不掉粮食,日子过得比谁都苦。美国当时可以说是焦头烂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大家对现有的经济体制和政府的领导都产生了怀疑。

就在这关键时刻,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了。他可不是个等闲之辈,他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新政”(New Deal)。你想啊,当时的情况就像一艘船遇上了风暴,很多人都觉得要沉了,罗斯福就是要在这艘船上进行一次大修,换上新的发动机,重新掌舵。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它打破了以往政府对经济“不干预”的原则,采取了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这有点像生病了,不光是休息,还要吃药、打针,甚至住院观察。

救济 (Relief): 首先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失业的人太多了,政府就搞了一些公共工程项目,比如修路、建桥、造水电站,让失业的人有活干,有钱挣。这就是所谓的“以工代赈”。还有给那些实在没法工作的人发救济金,虽然不多,但能让他们活下去。
复兴 (Recovery): 接着是要让经济重新运转起来。怎么让工厂开工?怎么让农民卖出农产品?新政出台了很多措施。比如,成立了“全国工业复兴局”,试图规范行业竞争,提高价格,保障工人的权益。成立了“农业调整局”,鼓励农民减产,政府会给补贴,这样农产品价格就不会跌得太厉害。还有对银行进行整顿,防止再次挤兑。
改革 (Reform): 最关键的是,新政要建立一套更健全的经济和社会保障体系,防止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比如,成立了“社会保障局”,为老年人、失业者和残疾人提供保障。通过了《玻璃斯蒂格尔法案》,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降低金融风险。还加强了对股票市场的监管。

你可以理解成,罗斯福新政是在一次巨大的经济灾难后,美国社会进行的一次自我调整和升级。它承认了市场经济存在缺陷,需要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引导,来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的福祉。虽然新政并非完美无缺,甚至有人批评它扩大了政府权力,但它确实让美国从大萧条的泥潭中一步步走了出来,恢复了人们的信心,也奠定了现代福利国家的一些基础。

德国、日本、意大利:绝境中的狂奔——侵略扩张

再来看看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三个国家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原因也很复杂,但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感觉自己被世界“边缘化”了,都渴望在国际舞台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并且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机。

德国:凡尔赛条约的屈辱与纳粹的崛起

德国的情况尤其典型。一战结束后,战败国的德国被《凡尔赛条约》狠狠地压制。巨额的战争赔款、丧失领土、限制军备,这让德国人民备受屈辱,经济也因此凋敝不堪。当时德国的魏玛共和国,虽然是民主制度,但政局不稳,通货膨胀严重,社会分裂。

希特勒和纳粹党抓住的就是这种情绪。他们宣扬“民族复兴”,鼓吹“德意志民族是优等民族”,要打破《凡尔赛条约》的束缚,为德国民族夺回“生存空间”(Lebensraum)。这是一种典型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经济困境的转移: 希特勒上台后,搞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比如发展军工,减轻失业,表面上看是经济复苏了,但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战争。他把国内的经济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比如犹太人和《凡尔赛条约》),通过对外扩张来解决国内的资源和市场问题,同时转移国内民众的注意力。
民族复仇情绪: 《凡尔赛条约》的条款对德国来说确实过于苛刻,这积累了深厚的民族仇恨。希特勒利用了这种情绪,承诺要洗刷耻辱,让德国再次伟大。
“生存空间”理论: 希特勒认为,德意志民族是优秀的种族,需要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生存和发展。东欧地区被他视为“生存空间”,那里有丰富的资源,也可以安置德国人口。这直接导向了对东方的侵略。
军国主义抬头: 在经济萧条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强权和军事力量被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德国军国主义传统本来就比较深厚,在纳粹的煽动下更是达到了顶峰。

日本:资源匮乏与军国主义的野心

日本的情况也有些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非常匮乏,工业发展严重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

资源与市场的渴求: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日本对石油、铁矿石等战略资源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同时,为了销售自己的工业产品,它也需要广阔的市场。在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世界贸易受到保护主义的冲击,日本觉得依靠国际市场越来越难。
军国主义思想的渗透: 日本有着悠久的武士道和军国主义传统。在明治维新后,军队的地位越来越高,逐渐渗透到政治和经济领域。极端民族主义和“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为对外扩张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他们认为,日本应该领导亚洲,摆脱西方殖民主义的控制,同时为日本自身争取发展空间和资源。
军部势力的崛起: 日本的军部势力在20世纪初迅速膨胀,他们通过暗杀、政变等手段,逐步掌握了国家大权,最终将日本推向了战争的道路。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就是其军国主义野心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
摆脱西方列强的束缚: 日本虽然是战胜国,但在国际体系中仍然受到西方列强的制约,尤其是英美等国。它希望通过扩张来打破这种束缚,成为亚洲的主导力量。

意大利:凡尔赛条约的“不满足”与法西斯主义的狂热

意大利虽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它认为自己在战后分赃时“吃亏”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领土和利益,产生了所谓的“被剥夺的胜利”(vittoria mutilata)感。

对战后分配的不满: 意大利在一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战后从协约国那里得到的领土远不如其预期,这加剧了国内的不满情绪,为激进主义提供了土壤。
经济困境与社会动荡: 战后,意大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如高通胀、失业率上升、罢工频发等。墨索里尼和法西斯党正是利用了这些社会矛盾和民众的失望情绪。
法西斯主义的扩张主义: 法西斯主义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色彩。墨索里尼宣扬复兴古罗马帝国的荣耀,渴望建立一个强大的、控制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他模仿古罗马的帝国野心,将其投射到现代。
寻求“生存空间”: 就像德国一样,意大利也认为自己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殖民地来发展经济和提升国际地位。入侵埃塞俄比亚就是其扩张野心的重要体现。

总结一下

所以,美国搞罗斯福新政,是因为它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危机,需要政府介入来救济民生、刺激经济、进行改革,最终是为了稳定社会和国家。这是一种在危机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理性选择。

而德国、日本、意大利走向侵略扩张,则是在经济困境、民族主义情绪、对国际秩序不满以及军国主义思想的共同作用下,选择了一条以暴力和征服来解决国内问题和实现国家目标的激进道路。他们的扩张行为,本质上是对现有国际体系的挑战和破坏,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两个方向,可以说是同一时期世界不同国家面对严峻挑战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应对策略,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简单的答案是这两者就不是对应项。

确实有一批历史学家认定大萧条(以及各国对大萧条的‘处理方式’)是战争爆发的最主要因素/充要条件,但是这群人从来就不是主流声音。这连唯经济论都算不上,属于‘唯某一段时期的某一经济现象论多年以后论某一件事’。‘经济基础’的意义毋庸置疑;但是33-37/39年间在各国国内和国际系统里发生了很多,很多其他事情;经济形势本身也又有很多变化。并不是说33年一过德日意就确定一定要走上侵略扩张的路的。这不是‘洗白’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或者军国主义,而是最基本的历史严谨性。

新政不能对应战争。罗斯福当选到新政实施期间美国社会‘选择新政’的时候,德日意并没有选择以侵略战争必然爆发为指导进行备战并发动战争。这个时间点晚得多。最多最多可以说德日意内部的部分团体此时有这种想法,但是这些团体的影响多大关键政策人物是否认可都在辩论中。这两者就不是对应项。只有整个29-37/39年间的内因外果的总和才能和发动战争这个‘最终结果’在逻辑上建立对应关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