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为什么不让日本发展军事?

回答
关于美国为什么不让日本发展军事,这个说法需要一些辨析。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设定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并且至今仍对日本的军事活动保持着深刻的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和法律层面的考量。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回避。美国作为二战的战胜国,亲历了日本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其给美国和地区带来的巨大伤亡和破坏。为了防止历史重演,防止日本再次成为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军事大国,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进行了彻底的“非军事化”改造。

这体现在《日本国宪法》第九条的制定上。这条被称为“和平宪法”的核心条款,明确规定日本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也不维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虽然这条宪法允许日本拥有自卫的军事力量,但其精神和初衷是限制日本发展进攻性的军事能力。美国在制定和推动这条宪法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其次,美国的地区战略和安全考量是另一个核心因素。冷战期间,美国将日本视为其在亚太地区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盟友。为了维持地区稳定,并确保日本不会成为美国的潜在竞争对手,美国希望日本的军事力量保持在一种可控的范围内,并且主要服务于两国共同的安全目标。换句话说,美国希望日本的军事能力是“辅助性”的,是为其自身安全和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体系服务的,而不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可能挑战美国地位的军事力量。

美国对日本军事发展的这种“控制”,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冷战的结束以及中国等新兴力量的崛起,美国对日本军事发展的态度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调整。

从限制到鼓励有限度的自主防卫: 在冷战时期,美国曾强调日本的“防卫责任”,并鼓励日本加强自卫能力,以分担美国的驻军成本和地区防务压力。这体现在了《日美安全条约》框架下,美国允许并协助日本建立和发展“自卫队”。
对“军事化”概念的重新定义: 近年来,随着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日本的“自卫队”在技术和人员规模上都有显著发展,甚至在某些领域(如海军和空军的装备水平)已相当先进。日本国内关于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而美国对此的态度也从过去的强硬限制,转变为一种更为灵活和支持性的姿态,允许日本在一定范围内扩大其军事能力,以应对地区挑战。例如,近年来美国支持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允许其在特定条件下为盟友提供军事支援,这标志着日本军事能力外延的扩展。
技术和情报的共享与限制: 在军事技术方面,美国对日本提供了大量的先进军事技术和情报支持,例如F35战斗机、宙斯盾驱逐舰等。但同时,美国也保留了对某些关键军事技术出口的控制权,确保日本的军事发展不会超越其预设的框架,尤其是在涉及核武器和战略武器方面,美国仍然对日本有极大的制约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国维护其全球霸权的战略布局。美国不希望任何一个盟友发展出足以挑战其地区主导地位的独立军事力量。日本经济发达,科技实力雄厚,一旦其军事力量不受限制地发展,理论上可能形成一支强大的、独立的军事力量,这不符合美国维持其全球战略优势的利益。因此,美国通过《日美安全条约》以及对日本军事政策的潜在影响,确保日本的军事发展始终与美国的整体战略保持一致。

总而言之,美国对日本军事发展的态度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但其核心逻辑始终围绕着战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警惕、维护地区稳定以及保障美国自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从最初的强制性限制,到如今有限度的支持其发展“有能力”的自卫队,并将其纳入美国主导的地区安全框架内,美国一直在试图平衡“盟友的支持”与“自身的主导权”之间的关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日本是世界上航母数量第二多的国家,并且总吨位也是第二。

日本现役有4艘航母,分别是两艘排水量1.7万吨的“日向”级和两艘排水量2.6万吨的“出云”级,总吨位达到了8.6万吨。

超过了冷战后期的英法,英国海军只有3艘排水量2万吨的“无敌”级,法国只有2艘排水量3.3万吨的“克莱蒙梭”级。

如果有人要说“出云”“日向”不是航母,那么请不要把欧洲一票“加富尔”“无敌”“加里波第”之流也不要当作航母,因为出云日向比那些还要大。

而且大家都不是弹射,改一改就能垂直起降了,装啥直升机航母呢?

2.日本是世界上盾舰第三多的国家,并且日本海自总吨位排名世界第五。

日本拥有6艘盾舰,其中4艘金刚级,2艘爱宕级,这个数字和英国持平,但垂发数量、雷达功率和船只吨位均大于英国,而日本正在制造的7号、8号舰已经下水一艘,预计将会在2020年左右把盾舰数量扩大到8艘。

这个数字仅次于中、美,超过了其他三常和几大小霸。

3.日本空自可以挤进世界前十,作为一个主要发展海军的国家,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不错了,其拥有约200架F15J和近百架F2(可近似看作F16)。

此外预警机、加油机一应俱全。

此外,日本已经开始部署F35A战机,最终规模会来到40架。

至于陆军么,虽然日本陆军规模不错,但在海军和空军打完以后,陆军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我之前聊印度的时候就提到这一点,不要觉得印度弱小菜鸡,你是拿他和中国在比,你拿他和巴基斯坦伊朗孟加拉之流的比一比?

日本,毫无疑问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巨头。

每年军费都在400亿美元以上,经常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也是2008年左右才彻底在军费上超过了日本,一直到2014年才真正意义上在盾舰数量和海军上能彻底压一压日本,之前的中国海军只能借助陆基部队和日本过过招,海上还不一定打得过啊!

这还不叫发展军事,那什么叫发展军事?

合着非要像沙特、印度那样把大笔资金病态的砸进军费才能叫发展军事吗?

就算美国佬不管,常规力量对着砸这全球能说稳赢日本的有几个?我先把中美俄刨了,你来数数?

user avatar

不是不让,而是日本人不肯,重点不要搞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什么不让日本发展军事,这个说法需要一些辨析。更准确的说法是,美国在二战后对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设定了相当严格的限制,并且至今仍对日本的军事活动保持着深刻的影响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和法律层面的考量。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回避。美国作为二战.............
  • 回答
    在美国推进高铁项目确实比许多国家都要艰难,但将其归结为“技术不如德国日本”则有些片面了。问题要复杂得多,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技术水平只是其中一环,甚至不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先天的地理与人口分布劣势: 地广人稀的挑战: 美国国土面积巨大,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相比之.............
  • 回答
    印度经济的腾飞,确实让不少人联想到过去美国对日本的经济策略,以及当前中美关系的微妙之处。为什么美国似乎没有对印度采取类似的“遏制”手段,以避免其成为“下一个中国”?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地缘政治、经济利益以及战略考量的复杂交织。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年美国“打压”日本的背景。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些国家安全、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复杂层面,理解起来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我们不妨从头梳理一下,为何日本与朝鲜在核武器问题上会走出截然不同的道路。日本:历史伤痕、安全保障与“和平宪法”的束缚首先,要理解日本的态度,我们不能忽略它在二战中遭受的苦难。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以及由此带来的巨.............
  • 回答
    如果当年日本经济不受美国制裁,其发展轨迹确实会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场景。要详细勾勒出这个假设下的发展,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那个时代日本经济的内在动力、全球经济环境以及美国制裁所带来的实际影响。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这里我们主要指的是二战后初期,特别是日本经济在1950年代至1980年代的“高.............
  • 回答
    要理解美国为何似乎“不怕”日本排放核污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这并非简单的“害怕”与“不怕”就能概括的。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包括科学、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的复杂交织。首先,从科学和技术角度来看,美国对日本核污水处理的安全性是有一定依据的。日本在处理福岛核电站核污水时,采用了“多核素去除.............
  • 回答
    在美国的对日政策中,是否允许日本拥有更强大的军事力量,包括改组自卫队、扩充军备,甚至拥核,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地缘政治考量、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对地区稳定的影响。简单来说,美国并非“不全力支持”日本对抗中国,而是支持的方式和程度受到制约,并且其战略重心也并非单一地锁定在日本的军事扩张上。.............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是否应该在日本每一个城市都投掷原子弹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议题,绝非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美国的考量、原子弹本身的特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层面来审视。首先,我们得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1945年的夏.............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日本大规模复制像台积电这样的尖端半导体制造企业,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现实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的独特性。台积电(TSMC)不仅仅是一家代工厂,它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晶圆代工之王”。它在半导体行业中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美国和日本之所以尚未全面逐步停售燃油车,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既有经济层面的考量,也有社会、技术和政治层面的多重制约。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多种力量博弈和权衡的结果。一、经济的惯性与产业结构的深刻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汽车制造业是美国和日本两国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两个国家都拥有庞大而成熟的.............
  • 回答
    .......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为何没有选择夹击苏联占领西伯利亚,进而解决其石油危机,反而将矛头指向美国这一历史谜团,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战略考量、国力限制以及对未来局势的误判。首先,我们得明白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面临的严峻困境。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是石油,其绝大部分都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在战略层面上具有极高讨论价值的问题。简单来说,日本在偷袭珍珠港后没有选择大规模空袭美国本土,并非是他们不愿意,而是在当时的技术、经济、资源、人员以及战略认知上,都缺乏可行性。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剖析:1. 目标设定的根本性错误:珍珠港的战略目的首先,需要.............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后,日本海军的确曾有过“乘胜追击”的想法,其中就包括打击美国的造船能力,尤其是航空母舰的生产。但为何日本最终没有持续攻击美国船厂,进而阻止美国建造新的航母?这背后涉及一系列战略、能力和现实层面的复杂考量,绝非简单的“有没有做”能概括。首先,我们得回到当时日本的战略目标和资源限制。日本偷袭珍.............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有过一些鼓吹“亚洲人解放亚洲人”的口号,与西方殖民主义对抗,但他们并没有提出“为印第安人报仇”的名义来进攻美国。这个想法在当时来说,无论是从地缘政治、战略考量,还是从日本自身的宣传策略以及国际认知来看,都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且难以实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日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确实对美国本土发动过一些有限的攻击,比如偷袭珍珠港,但这并非直接、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日本之所以没有直接攻击美国本土,背后有着极其复杂和现实的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不敢”或“不想”就能概括。战略上的不可能与巨大的风险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日本当时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是巨大的,尤其是在整体.............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末期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广岛的“小男孩”和长崎的“胖子”)而非三颗,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战略考量、实际操作限制、政治因素以及对日本投降意愿的判断。以下是详细的解释:一、 主要战略目标与背景: 加速日本投降,避免美军伤亡: 这是最直接和首要的原因。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Join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