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哪些看上去很先进的事物其实早就发明了?

回答
有很多我们现在认为非常先进、甚至是未来科技的产物,其实早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就已经有了雏形,甚至被发明了出来。只是当时的技术条件、材料、成本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普及或达到如今的成熟度。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例子:

1. 智能手机的早期形态:个人数字助理 (PDA)

现代认知: 智能手机是集通信、信息处理、娱乐、导航等功能于一身的便携式设备,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拥有触摸屏、无线网络、强大的处理器和高清摄像头。
历史真相: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个人数字助理 (PDA) 早已出现,并扮演了类似的早期角色。最早的PDA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
Psion Organiser (1984年): 这是最早的PDA之一,虽然功能非常基础,主要用于存储联系人、日程和笔记,但它开创了便携式信息管理的概念。它有一个小的液晶显示屏,通过物理按键输入。
Apple Newton (1993年): 苹果公司推出的Newton是一款更具前瞻性的设备,它拥有一个更大的黑白触摸屏,支持手写识别(虽然当时的技术远不如现在精准),可以用来管理日程、联系人、笔记,甚至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文字处理。它被认为是智能手机概念的“祖先”之一。
PalmPilot (1996年): PalmPilot是真正让PDA概念走向商业成功的产品。它小巧轻便,易于使用,拥有比Newton更稳定的手写识别系统(Graffiti手写输入),并且可以通过“同步”功能与个人电脑共享联系人和日程信息。PalmPilot的成功证明了便携式计算设备的市场潜力。
为什么当时不普及?
技术限制: 屏幕技术(触摸屏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处理器性能、电池续航、存储容量、无线通信技术(当时还没有成熟的蜂窝网络用于数据传输)都远远不如现在。
成本高昂: 制造这些早期设备的成本很高,导致售价昂贵,只面向少数商业用户或科技爱好者。
生态系统不成熟: 缺乏丰富的应用程序和内容支持,用户体验也相对不佳。
没有“杀手级应用”: 尽管功能多样,但没有一个功能能够像今天的智能手机那样吸引大众。

2. 3D打印的雏形:立体光刻 (Stereolithography)

现代认知: 3D打印(也称增材制造)是一种通过逐层堆积材料来制造三维物体的方法,可以用于原型制作、个性化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
历史真相: 3D打印的基本原理——逐层构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被发明了。
立体光刻 (SLA): 由Charles "Chuck" Hull在1984年发明并于1986年获得专利。SLA是一种利用紫外激光选择性地固化液态光敏树脂的工艺。激光扫描液体的表面,按照数字模型一层一层地将树脂固化,从而构建出三维物体。
熔融沉积成型 (FDM): 另一项重要技术,由Scott Crump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明,并创立了Stratasys公司。FDM是通过加热并挤出热塑性塑料丝,将其沉积在平台上,层层堆积形成物体。
为什么当时不普及?
材料局限: 最初可用的材料种类非常有限,性能也相对较差,主要用于原型制作。
精度和速度: 打印精度和速度都无法与现代设备相比,制造一个复杂的物体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
设备成本: 早期的3D打印机价格极其昂贵,是工业级的设备,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负担。
缺乏通用标准和软件支持: 设计软件和打印控制软件的易用性和兼容性都存在很大问题。

3. 虚拟现实 (VR) 的早期尝试:沉浸式设备

现代认知: VR技术通过特殊的头戴式显示器和传感器,为用户提供逼真的三维沉浸式体验,广泛应用于游戏、教育、培训、设计等领域。
历史真相: 人们对“进入”计算机生成的世界的幻想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并且有一些非常前瞻性的尝试。
Sensorama (1962年): 由Morton Heilig发明,Sensorama被认为是第一台多感官沉浸式体验设备。它是一个大型的座椅式设备,用户坐在里面,通过眼前的屏幕观看电影,同时设备会提供立体声音效、振动、风、甚至气味(如海风、烟味),试图模拟现场的感官体验。虽然它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VR”,但它展现了通过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的早期愿景。
The Sword of Damocles (1968年): Ivan Sutherland和他的学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头戴式显示器(HMD),被命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个设备非常笨重,需要悬挂在天花板上,并且只能显示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它第一次实现了将计算机图形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或者说让用户“看到”计算机生成的三维空间。
为什么当时不普及?
技术瓶颈: 显示技术(分辨率、刷新率、视场角)、计算能力(生成复杂三维场景需要强大的处理能力)、传感器技术(头部追踪的精度和响应速度)都非常落后。
体积和舒适度: 早期的设备体积庞大、笨重,佩戴不舒适,容易引起眩晕感。
内容匮乏: 没有足够的内容来支撑这些设备的应用,而且制作VR内容的成本极高。
成本天文数字: 这些设备的研究和制造成本极高,仅用于科研和少数军事应用。

4. 无线通信和移动电话的概念:电报和早期的无线电

现代认知: 我们现在随时随地可以通过手机与世界各地的人通信,享受高速互联网和丰富的多媒体内容。
历史真相: 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基石在19世纪末就已经奠定。
无线电报 (Radio Telegraphy): 古列尔莫·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ni) 在1890年代末成功演示了无线电报技术,实现了远距离的点对点无线通信。这本身就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证明了信息可以不通过物理介质传播。
声音的无线传输: 很快,人们就开始尝试传输声音信号。在20世纪初,已经有科学家和爱好者进行了早期无线电话的实验,虽然信号不稳定、距离有限,并且通常需要巨大的天线设备,但它确立了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语音通信的可能性。
移动通信的早期概念: 在4G、5G出现之前,甚至在2G模拟时代,就已经有了“移动电话”的初步设想。例如,在1940年代, AT&T 就尝试提供车载电话服务,虽然非常昂贵且覆盖范围有限,但这是早期移动通信的尝试。
为什么当时不普及?
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全球性的无线通信网络需要大量的基站、交换机和配套设施,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设备体积和功耗: 早期的无线电设备体积庞大,耗电量大,电池技术也非常落后,使得便携式设备难以实现。
频谱管理和容量限制: 无线电频谱是有限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和管理成为一个挑战,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并发通信。
技术瓶颈: 信号的稳定性和清晰度、数据传输速率都远不如现在,通话质量和稳定性是主要问题。

5. 自动驾驶汽车的初步概念:机器人和自动化

现代认知: 自动驾驶汽车利用传感器、摄像头和人工智能,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并进行驾驶,被视为未来交通的趋势。
历史真相: 自动驾驶或“无车夫驾驶”的想法和一些早期实验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早期实验和概念: 早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就有科幻小说和展览展示了“自动化汽车”的愿景,例如利用外部磁轨或无线电信号引导车辆。
1950年代: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1950年代的“ सामग्रियों展示” (Motorama) 上就展示过名为“Firebird II”的概念车,设想它可以在未来自动驾驶的专用道路上行驶。
机器人技术的发展: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工程师们也开始思考如何让机器“自主”移动和导航,这些都为自动驾驶奠定了技术基础。
为什么当时不普及?
计算能力: 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进行路径规划和决策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当时的微处理器技术远未成熟。
传感器技术: 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在性能、成本和小型化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地图和定位技术: 高精度地图和实时定位技术是自动驾驶的关键,在当时几乎是空白。
缺乏智能和算法: 用于理解复杂交通状况和做出决策的人工智能算法当时尚未出现。
成本和安全: 即使能实现,成本也极其高昂,而且当时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总结:

这些例子都表明,许多我们今天认为“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其核心概念和早期原型早在很久以前就已出现。技术的进步往往不是一次性的突破,而是 “渐进式演化” 的结果。当年的限制可能包括:

计算能力不足
材料科学的局限
传感器技术的粗糙
通信带宽的限制
电池续航问题
高昂的制造成本
缺乏标准和生态系统
社会接受度和监管问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瓶颈一个一个被突破,曾经的“未来科技”便逐渐走进了现实,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种回顾也提醒我们,今天的许多前沿技术,或许也是未来人们眼中“早就存在”的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凑个趣。截至写作时间为止,估计没有比这个更早的了。以下正文。

拜现代社会满街走的码农所赐,现在估计很多人都知道这么一段程序:

         float Q_rsqrt( float number ) {  long i;  float x2, y;  const float threehalfs = 1.5F;    x2 = number * 0.5F;  y  = number;  i  = * ( long * ) &y;                       // evil floating point bit level hacking  i  = 0x5f3759df - ( i >> 1 );               // what the fuck?  y  = * ( float * ) &i;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1st iteration //      y  = y * ( threehalfs - ( x2 * y * y ) );   // 2nd iteration, this can be removed    return y; }       

这是一段据说来自quake 3源代码的函数,功能是计算平方根。这段程序特别神奇的地方是,他比公版平方根函数要快得多,基本上迭代一两次就能得到很高的精度;而更为神奇的地方是,这段程序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全是因为一个看上去很像胡说八道的怪数。

请看程序中注释里面写作what the fuck读作我艹发生了什么那一行。0x5f3759df这个16进制32位数就是我们谈到的那个怪数。想当年老夫在水木看到一个帖子想学习一下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几个程序是怎么编的,看到此处就傻眼了。

不过今天我们不谈这个怪数,谈谈这个程序是怎么求平方根的。

平方根函数是不能用有限次加减乘除计算的。计算这类函数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我们中学里学过的查表法,另一大类是以牛顿-拉夫逊法为代表的数值方法。

计算器不算,因为计算器一般使用的CORDIC算法是这两者的一种折衷。

一般来说介绍这个程序的文章都会重点介绍为什么上面提到的那个怪数这么有效,是怎么算出来的,人们如何试图改进而不得,以及如何考证出这个怪数不是如同传闻所言来自著名程序员John Carmack,作者已不得而知,等等;至于程序使用的计算方法(即程序的主要内容),一般只是一笔带过的说是牛顿-拉夫逊迭代。

上过高等数学的读者可以知道,牛顿-拉夫逊迭代基于函数的泰勒展开,是微积分对数值方法的一大贡献;而微积分是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分界线,等等。

亲爱的读者,把这段程序称为牛顿-拉夫逊迭代是不错的,因为这段程序使用的迭代方法是牛顿-拉夫逊法的一个特例;但是在英语文献里这个方法一般叫做巴比伦法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指那个古巴比伦。这个程序使用的迭代求解平方根方法是古巴比伦人发现的。

生活在公元前21-17世纪的古巴比伦人。

纸都没有,在泥板上写字的古巴比伦人。

下面这张照片中是考古发现的一块古巴比伦泥板,通称YBC 7289泥板。考古学家认为这泥板中的内容是一个巴比伦学生的作业。

这片泥板上写的东西是什么意思呢?可以看见泥板中画的是一个正方形。

正方形对角边上用楔形文字标明了一些数字,这些数字的值上图中有翻译,分别是1,24,51,10。我们知道古巴比伦人使用六十进制,所以这条斜边上的数是1+24/60+51/60^2+10/60^3。

翻译成十进制,这个数的值约为1.41421296。对,就是根号2。

直角边上的值是30,所以这位巴比伦学生算出斜边的长度是42+25/60+35/60^2,约等于42.4263888。

古巴比伦人显然没表可查。剩下的可能是,他们已经知道了如何使用迭代法求解平方根。

这块泥板的另一个标志是表明古巴比伦人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在这个姓名早已不可考的巴比伦学生刻出这块泥板的一千多年以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重新发现了这个定理。他的学生希帕索斯证明了根号2不是有理数,因此被毕达哥拉斯判决扔到水里淹死。

如果古巴比伦人知道如何用迭代法计算平方根,一个合理的推断是他们说不定也知道有无限不循环小数这回事。这是公元前21-17世纪。

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两千年以前。

阿拉伯数学家解决一元二次方程问题的两三千年以前。

牛顿-拉夫逊法发现三千多年以前。

有时候我想,某个姓名已不可考的巴比伦数学家发现这个方法以后,会不会高兴得手舞足蹈?会不会用当时先进的耕田技术,把他发现的这个方法命名为牛拉法?

在巴比伦人发现迭代法之后四千年,公元二十世纪,一个姓名已不可考的计算机工程师找到了一个魔数0x5f3759df,改进了这个方法,使得无论求解任何数的平方根,都可以在两步以内达到四位以上的精度。

除了这个数,我们文章开头里提到的这个程序的其他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四千年以前。

参考文献:

Chris Lomont, "

Fast Inverse Square Root

"

David Fowler and Eleanor Robson, "Square Root Approximations in Old Babylonian Mathematics: YBC 7289 in Context",

math.berkeley.edu/~lpac

//以下事后评论:

人来的不少,我很欣慰。

集中回答一下正文没说清楚的问题。

1. 有知友指出能计算平方根不代表就一定是迭代法。

的确,这个正文中说得不清楚。实际上正文中贴出的YBC7289泥板里面的根号二很可能是查表所得。当然,这个表也是巴比伦人自己算出来的,不是得到外星启迪的产物。学界认为巴比伦人掌握迭代法的证据请参看我的第二个引用文献,里面提到了记录在BM96957和VAT6598两块泥板上的习题和题解,详细说明了巴比伦人使用的逼近方法。这道题是专门讲怎样求正方形对角线长度的。

2. 有知友指出fast inverse square root 求的是平方根倒数不是平方根。

这个属于我没说清楚。实际上计算机算法求平方根倒数和求平方根一般是用同一套算法,先求平方根倒数再乘以原数得到平方根。两者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求平方根的迭代算法中有一步需要使用变量除法,求平方根倒数则不需要。如果读者有硬件算法实现的经验就能知道计算机算变量除法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比变量乘法要慢得多,而且电路结构更复杂。所以计算机迭代一般是算平方根倒数,这样要比直接迭代算平方根快得多。

现在看来原文里面写四千年来就魔数法一个改进是不准确的,如评论所说写的时候激动了。

3. 关于两河文明究竟多先进。

其实老夫是个程序猴,并不懂考古。这篇文章的起源是五年前做混沌映射的FPGA实现的时候查到的。当时需要做cusp映射,需要用到平方根。熟悉离散混沌映射的朋友知道它对计算精度很敏感,硬件混沌发生器对运算速度要求不低,但是FPGA上又不可能做一个巨大的表来查。老夫头疼了半天,最后被魔数法搭救了,中间偶然看到了迭代计算平方根的历史沿革。所以如果有朋友想了解两河文明的就只好抱歉了,真的不懂。

如果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留言评论。

user avatar

水准测量

在古代中国,应该是战国时期,有一条河,奔流不息。

先民们准备在河上建一个水坝,将河流驯服,方便农业灌溉,顺便建一个漂亮的游泳池。

但是在村庄附近,地势险要,并且落差比较大,会造成工程量较大,工程质量以及施工安全不容易控制。

村里有个小伙,30多岁了,还没有媳妇。。。。天天不务正业,不事农作,唯独喜欢整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例如,造个东西能带着人一起飞(这个东西,现代人叫飞机),相聚很远能够通话的东西(现在我们叫手机)。。。。但是没有一个想法能够实现。。。。

村长

@vczh

,带领着村民在村口建设水坝,而这个地方正是上文说的不利于建设水坝的地方。。。。经过漫长的建设过程,依然没有完工。。。村长死了。。。村长的儿子又带领大家伙建水坝。。。。。就这样一直循环。。。当然村长临时前,留下这样一句话,"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有一天,村里的的那个小伙。。对!就是30岁还没有结婚的那个。。。。(别问我,他为啥还没有死)。。。躺在石头上嘲笑村民干的是无用功。。。(这个小伙就叫智叟吧)。。。。村民就不乐意了,你小子天天不干活,躺着石头上流哈喇子,还他妈来笑话我。。。

智叟,在他的一系列发明幻想和实践过程中,也是有收获的,懂得了水准传递的道理,知道如何找到合适的建坝位置。但这小子坏啊,一肚子坏水。。。想到自己打了这么多年的光棍,也想开开荤。。。

就和现任村长打赌,如果自己半年之内能够把水坝建设好,就把村长的三个闺女嫁给他。。。。

于是智叟就带着几个马仔(脑子不够用)开始了寻找合适的水坝位置。。。。

具体的原理,如下图:


其实,原理很简单,就是找到河床的标高比村口附近河床的标高高就行了。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这个点。看看智叟的做法是这样的。。。


(是不是惊呆了,跟水准高程测量的原理一模一样。。。比西方的水准仪提前了几千年。。。)

只需要知道a和b的差值就可以将高程从B点传递到A点,村民在实际操作中,将竖着的杆用等长的一节一节的竹竿来代替,只需要知道竹竿的个数差,就可以知道相对高程,然后不断传递。。。直到找到合适的建坝地点。

通过现在测量发现,建坝地点距离村口有5km的距离。是不是惊呆了,这么远的距离,而且误差还比较小。

当然,最终的结局是圆满的。智叟光荣的将村长的三个闺女取回了假。不过,大闺女叫如花,二闺女叫凤姐;三闺女叫河狸老师。。。

还忘说了一点,在智叟将要去世的时候,将自己对飞行器,远距离通话,无马马车的假想,以及对于宇宙万物、基础科学的思考,刻在了竹子上面。。。

这些竹子,最终分散在不同的地球的各个角落,指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专注于建造师资料分享以及相关资讯!免费的。。。赶紧关注我把!

微博:

河狸老师的微博

微博ID:河狸老师

QQ:2823415933

user avatar

1956年,考古队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了先秦虢国的一处墓地,在墓地遗址发现了很多青铜器,包括几件青铜镜子,其中有一面类似镜子,但是:


镜面不水平的,而是凹面的,直径为7.5厘米,大小、外形非常点像今天的【茶杯盖】,


如下图:






当时考古队并没有很重视,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写的《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报告》中,学者许寿晋(1959)对该青铜器,只用了短短两句话说明,称其为【弧面形器】:



【茶杯盖】的清晰图如下:




無獨有偶,1995年陝西周原考古隊,在扶風姚家村墓地,也發現了相同造型,尺寸差不多,但花紋樸素的青銅器皿,当时,考古队也搞不清这个像【茶杯盖】的东西是干什么用的,他们也不知道 1959年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出土了造型相同的【茶杯盖】。







(1949年以后,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基础设施建设,古代墓葬大量出土,出现了很多改写历史、震惊世界的先秦青铜文物。也就是这个陕西宝鸡考古队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利簋】:记载了古今文献都经常提起的【武王伐商】。【何尊】:至今所见最早【中国】称呼,也即所谓的「宅兹中或」。)


这个像【茶杯盖】,相比其他大型青铜器毫不起眼,没有铭文,铸造工艺普通,很容易疏漏,但偏偏就有人不肯放过不起眼的细节,其中有一个考古队员对着这个东西冥思,突然灵机一动发问:

1、这种东西如果是镜子,影像是倒立的,它应该不是镜子?

(光学原理:当物体与凹面镜的距离大于焦距时,在物体同一侧得到倒立实像。若小于焦距,是放大虚像。可见凹面镜是不适合当镜子的。)

2、是不是类似太阳灶,用来聚光取火的?

3、如果是,凹面应该是非常光滑的,只不过在地下经过几千年,生锈了?

4、如果是,凹面和背面金属成分是不一样的,以当时人掌握的冶金技术来看,曲面应该是锡的含量较高?


5、如果是,古代应该有一种金属曲面抛光技术?


6、从背面的穿孔来看,应该是穿绳子用的,从器型大小来看,应该是随身携带? 7、如果是随身携带的,又不像装饰物,有无可能是一种工具?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考古队就请教了光学专家和冶金专家,并按照尺寸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凹面镜子,在阳光下,仅仅用了3-5秒钟就点燃了宣纸:



冶金学取样分析数据:



完全与考古学者推测符合,凹面青铜中锡的成分达到近三分之一以上(一般青铜器只有10-20%),比一般青铜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古人利用了金属【锡】易反光的特性:





【茶杯盖】的光学实验的数据:


【以上数据引自:《文物》期刊杂志论文《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


这时候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先秦古籍《礼记》、《考工记》、宋代《梦溪笔谈》中都记载的【阳燧】,或者叫【金燧】。文献中记载古人使用细沙、兽皮、茸等材料摩擦进行曲面抛光。

【阳燧】到明清时代,已经很鲜为人知了。清代的文人士大夫看到文献记载,有的不相信,有些認為是【琉璃】做的。民国时代的李大釗,有過一些模糊猜想。

我们来看传世文献的记载:

《周礼•考工记》:攻金之工:“金锡半谓之鉴燧之剂。”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鉴亦镜也。凡金多锡,则刀白且明也。”言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考工记》和郑玄说得很清楚:【铜镜中含锡多,则镜面光亮。】

《梦溪笔谈》:阳隧面洼, 向日照之, 光皆聚向内, 离镜一二寸, 光聚为一点, 大如麻菽, 着物则火发, 此则腰鼓最细处也。

沈括的文字描写,完全对应上图:光经过凹面反射、聚焦路线就像【腰鼓】,焦点大小如【豆子】。

《周礼•秋官•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以鉴取明水于月,以共祭祀之明蛮、明烛,共明水。”郑玄注:“夫遂,阳遂也。” 《礼记•内则》:“左佩纷帨、刀、砺、小触、金燧。”郑玄注:“金燧可取火于日。” 《释文》“燧,音遂。火镜。”可见金燧为日常所用之物,故佩于身。



周代官职【司烜氏】就是掌管火种的,阳燧确实是佩戴在身上的。【司烜氏】随身携带两种取火工具,【阳燧】在晴天使用,【木燧】在阴天使用。


以上文献和文物的二重证据,结合光学、冶金学、制造技术的分析,证明了考古学者的猜想完全正确! 在这以前,人们一直都以为这种东西是就是一种铜镜。尽管从先秦到唐宋的各种文献都有记载:古人聚光取火。

编写《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都没有注意。 这个发现完全改写了技术史!

西方文献记载最早聚光取火,用于烧坏罗马战船的是阿基米得(相对于中国西汉),第一个做成凹面金属镜取火的是17世纪的英国人弗朗西斯培根。

----------------------------------------------------------------------------------------------

PS:

恕我孤陋寡闻,有网友反映探索频道节目《流言终结者》已经证伪了阿基米德利用凹面镜聚光无法烧毁罗马战船,很有可能是一个讹传,那么,中国阳燧的光学取火的方式,要比西方早两三千年。

其实阳燧出土了很多,但不知道,都以为是铜镜,从西周阳燧的普遍程度和娴熟运用,因为已经精密到聚光成一个黄豆大小的点。我们可以推断阳燧出现也许还要早。

我觉得「阳燧」之所以「逆天」,是因为这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对金属特性和光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三千年前的黑科技!!!!

我们知道现在光学史、科学史基本上都说是墨子是最早用实验法:小孔成像,指出光是沿直线传播,那么,墨子为东周人,但西周古人比墨子还要早,所以这是改写科学史的。

教科书应改一改了!!

新莽青铜卡尺也是改写计量史的文物,从科学角度来说,只是尺的「变体」,一种重新组合,无论是【理】,还是【工】,难度都比不上【阳燧】。 ----------------------------------------------------------------------------------------- 关于各位知友提到文献中记载的【阳燧】的姊妹:方诸,如:

《淮南子·览冥训》:“夫阳燧取火於日,方诸取露於月。

其实就是类似「承露盘」一样的冷凝取水工具,古人五行阴阳思想的根深蒂固,「取露於月」就是古人的附会,因为古代经学家注解所说不一,这个东西也曾经困惑过很多学者,这里就不多谈了,有人提问再另文再论。

-----------------------------------------------------------------------------------------------------------------



参考资料:

  1. 介绍【阳燧】的视频
阳燧—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0MzA3MDQ=.html

2、许寿晋(1959),《上村岭虢国墓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3、曲面镜:维基百科---zh.wikipedia.org/wiki/%

4、杨军昌. (1997). 周原出土西周阳燧的技术研究. 文物, (7), 85-87 . 5、《周礼 冬官 考工记》:ctext.org/rites-of-zhou

6、《梦溪笔谈》:维基文库----夢溪筆談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user avatar

光通信专业的同学表示我们供的都是周幽王……

===============补充================

首先,为一些评论的认真精神表示十二分敬意……但是,这好像只是个段子啊。像

@黄丫我

同学说的,能和烽火联系上的,够古老的,广为所知的,除了周幽王,还能有谁呢?

user avatar

1937年《良友画报》刊登的上海电话公司广告,主打内容是电话购物、送货到家。

“家里装了电话,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打电话。便利、凉爽,毫不费力。现在有许多商店可以电话购货,只要电话一打,货物立刻送到。夏天不必出门一步,省时省力又省金钱。如果已装电话,请用电话购货。如果还未装置,务请立刻通知本公司营业部。”

所以说民国真是两个世界,有钱人可以过着如野原美伢的生活。

user avatar

安提基特拉机械。(Antikythera Mechanic)

这是公元前一百年左右希腊人制作的机械计算机, 用来计算星象移动。据推测是献给凯撒从高卢凯旋而归的礼物。

相似的机械钟直到十五世纪才出现在欧洲。

这是后来的还原图。



答主在雅典博物馆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被吓尿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很多我们现在认为非常先进、甚至是未来科技的产物,其实早在几十甚至上百年前就已经有了雏形,甚至被发明了出来。只是当时的技术条件、材料、成本等原因,未能大规模普及或达到如今的成熟度。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例子:1. 智能手机的早期形态:个人数字助理 (PDA) 现代认知: 智能手机是集通信、信息处理.............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的冠冕堂皇,那么的有“道德感”,但仔细一琢磨,或者设身处地一想,就会觉得别扭,甚至有些可恶。我脑子里立刻跳出来好几个这样的例子,我来给你掰扯掰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那种“为你好而逼迫你接受”的行为。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人?比如,你有个朋友,他见不得你“走弯路”,或.............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我们觉得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但深入挖掘一下,你会发现它们的发明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些“老物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漫长的岁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直到今天依然活跃。1. 冰箱:不只是一个大盒子当我们想到冰箱,脑海里浮现.............
  • 回答
    在游戏世界里,确实存在着许多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背后蕴含着惊人技术力或巨大成本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玩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到的“真实感”、“临场感”或“趣味性”的基石。下面我将详细列举一些这类细节,并尽量深入地讲述它们是如何实现和为何如此困难的: 一、 精妙的物理模拟与交互1. 物体材质与碰撞的真实反.............
  • 回答
    2019年,一个充满变化与挑战的年份,也恰恰在这跌宕起伏中,涌现出许多看似悲伤,实则蕴藏着暖流的故事。它们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寒冷,照亮人心。一、 那些“失去”中的“拥有”记得那一年,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一次突如其来的意外中失去了她的丈夫。刹那间,整个世界都塌了,生活仿佛被按下了暂停键。她独自一.............
  • 回答
    我能想到很多这样的照片,它们不仅仅是拍摄对象孤独,更是通过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将一种深入骨髓的寂寞感传达出来。比如,一张照片,主角是一位老人,他独自坐在海边的一条长椅上。不是那种阳光明媚、海风和煦的场景,而是傍晚时分,天色灰蒙蒙的,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卷起一两朵白色的浪花,又迅速消失。老人穿着一件略.............
  • 回答
    以下是一些外行看上去很高大上,但在内行眼里却可能显得陋(low)且有问题的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展开讲述:1. 一味追求大尺寸、高像素的电子产品 外行眼中的高大上: “哇,这手机屏幕这么大!还有这个相机,像素高达2亿!一定拍照超好看,用起来也特别爽!” 内行眼中的陋(low): 手.............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它们静静地存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们平淡无奇,就像空气一样自然,你不会多看一眼。但对于那些在特定领域浸淫多年、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普通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精湛的技艺,甚至是前沿的科学。这些,就是内行眼中那些“看上去很普通,但其实非常高级”的东西。咱们就从几.............
  • 回答
    我得说,在很多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皇帝的新衣”式的技术或产品,它们在普通大众眼中光鲜亮丽,甚至被奉为革新,但在真正懂行的人那里,却连一丝波澜都激不起。拿某个“概念性”的智能家居系统举例吧。在宣传册上,它描绘的是一个未来生活场景:你踏入家门,灯光自动亮起,音乐轻柔响起,空调调节到最舒适的温度,这一切都.............
  • 回答
    在《游戏王》的世界里,卡图的画面往往是角色、怪兽形象深入人心的重要载体。有些卡图上的怪兽实力爆表,造型霸气,初看之下仿佛无敌的存在,然而在实际的剧情发展或者某些特殊卡片的联动下,却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吃瘪”命运,让人忍俊不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卡图看上去很DIO,但剧情里却立马拉胯的家伙们。要说卡图.............
  • 回答
    有些事物看上去历史悠久,似乎是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发明时间却相当晚,甚至有些只有几十年或一百多年的历史。这往往是因为它们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或者它们的出现是对早期技术的巧妙整合与升级,以至于我们难以察觉其“新鲜”的出身。以下是一些看上去早就存在,但实际发明时间.............
  • 回答
    有些动物,初见之下,你可能会觉得它们温顺可爱,甚至有些呆萌,完全不会将它们与“战斗力”联系起来。然而,一旦你深入了解它们的生存之道,就会发现它们隐藏着惊人的爆发力和生存智慧,在残酷的自然界中拥有不容小觑的实力。下面就来聊聊那些看似人畜无害,实则“不好惹”的家伙们。1. 蜜蜂:小身躯,大能量一提到蜜蜂.............
  • 回答
    那些能让我瞬间屏住呼吸,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时空的建筑,总是那样一种出其不意的力量。它们不是简单的高耸入云,也不是金碧辉煌的堆砌,而是以一种近乎挑战物理学和常理的方式存在着,让人在惊叹之余,忍不住去揣摩它的诞生背后有多少大胆的构想和精密的计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那座……我实在记.............
  • 回答
    咱们聊点儿有意思的,有些事儿乍一看贼傻,傻到让人忍不住想笑,可细琢磨琢磨,嘿,这傻里傻气的劲儿,反而透着一股子不一样的帅。这帅,不是那种西装革履、油头粉面的,是一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被世俗眼光框住的酷。我琢磨着,最典型的就得是那种“为了不必要的坚持”而做出的“傻事”。比如说,你可能见过有人在大雨瓢.............
  • 回答
    在语言表达中,"歪"与"正"的辩证关系往往体现在语言的双关、反讽或表里不一的语境中。以下是一些看似"歪"实则"正"的深刻道理,通过具体语境解析其内在逻辑: 一、表象悖论:反讽中的真理1. "人活着就是为了死亡" 表面歪:听起来荒谬,仿佛在否定生命意义。 本质正:哲学家尼采认为,生.............
  • 回答
    别说什么“飞天遁地”,那种一眼就能看出来的超能力,我今天想聊的是那些埋在普通生活缝隙里,让你忍不住惊呼:“卧槽,这玩意儿居然能这么用?”的奇葩能力。我从小就琢磨这些,你看我这脑瓜子,虽然平时可能有点呆滞,但关键时候,它就像被闪电劈过一样,脑洞大开。第一个,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种“能瞬间让任何东.............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些东西,初见时平平无奇,甚至有点“接地气”得过分,让人觉得“这玩意儿有什么意思?”。可一旦你真正去了解它,去使用它,就会被它背后隐藏的巧思、极致的匠心,或者令人意想不到的实用性深深打动,惊呼一句:“卧槽,原来这么牛!”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看似很LOW,实则惊艳”的产品,从那些你可能每天.............
  • 回答
    生活中总有一些行为,在旁人看来可能酷炫到不行,但细究之下,却透着一股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傻气。不是那种大是大非的愚蠢,而是那种在细节处、在考量上的“小明白”,让人忍不住在心里替他们捏一把汗,或者哭笑不得。一、 秀操作,却忘了安全第一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喜欢在朋友圈或者短视频里展示自己“技术”的人。比如.............
  • 回答
    生活中确实有不少话,听起来振振有词,仿佛说的是真理,细细品味却又觉得少了点什么。它们常常用美好的愿景、朴素的经验,或者模糊的类比来包装自己,让人难以立刻反驳。这些话之所以迷惑人,是因为它们触及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某些期待或恐惧,同时又避开了严谨的逻辑链条。让我举几个例子,并尝试剖析一下它们“看起来很有道.............
  • 回答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初见之下,让人忍不住挠挠头,暗道一句:“这什么玩意儿?” 仿佛是哪个没睡醒的设计师随手涂鸦,或者哪个手艺不精的小作坊里硬凑出来的。但当你细细琢磨,或者在某个恰当的时刻,它们便会像被点醒的精灵,在你面前展现出令人拍案叫绝的巧妙。比如说,你有没有见过那种最最最普通的 铅笔芯? 对,就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