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宅男们已经把触角从历史伸向了金融领域。
金融门槛很高的,强答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你说说政治历史之类的还好,我起码还能当段子看。但你这个回答实在不能忍…比如债券,我起码是读了研报,考察了企业了解了政策,各种财务指标+组合模型,matlab跑100万次,最后上会投票,才好意思跟人家稍微聊一聊自己的看法,这哥们倒好,两片嘴皮一磨就能把美帝的次级债批判一通,再替金融界站个台表示我们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搞个大新闻,这极大的拉低了金融民工的逼格,我非常生气,你还是去谈政治历史吧。
金融工作只是工作,和卖奶茶,卖鱼蛋的一样只是为了赚钱好吗?
相关问题_
@野生杨叫兽回答的很好了,再给他补充一些细节。
以reit为例,国外多有税赋优惠,国内做同样的融资,资产溢价需要缴纳25%所得税,云创产品启动时税费占了融资规模的33%,差不多10个亿,经济不好的时候,这税抵得上企业2-3年的主营业务利润了。企业要么忍受每年的摊销折旧,要么认栽交钱--而我们都知道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会带来很高的退出壁垒,与企业捱过资本寒冬非常不利。
解决办法是税务筹划,说白了就是...你们懂的,企业委托中介机构去打点。
尽管这是个国外烂大街的业务,csf的业界精英每年呼吁支持业务发展,但监管机构迟迟不动,说好的金融创新呢?在国内办事,最大的成本就是政策迟滞带来的法律成本,华尔街回来做量化的要忍着空仓限制,股权投资的得从贷款通则里找漏洞打擦边球--指望这个环境出个华尔街,难度有点大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玩华尔街那一套。中国搞的是发改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