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辛德勇老师的《制造汉武帝》?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制造汉武帝》一书,无疑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历史著作,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抽丝剥茧地解构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武帝形象。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构成我们认知基石的史料和解读方式。

要评价这本书,首先要理解它挑战的对象是什么。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汉武帝,大多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这两部巨著,尤其是《史记》,塑造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一系列标志性形象。然而,辛德勇先生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些史书的价值,他更关注的是:这些史书是如何被后世,特别是明清以来的史家所“加工”和“阐释”的,从而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汉武帝。

这本书的“制造”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史料的“还原”与“辨析”: 辛德勇先生极其注重史料的细致辨析。他会深入到《史记》和《汉书》的文本细节中,考证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甚至追溯到更早期的文献。他尤其强调,史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被增补、改写、乃至误读的。他就像一位精密的机械师,把那些被后人巧妙组合在一起的零件,一件件拆解开来,逐一审视它们的来源和原始功能。
举例来说, 他可能会对《史记》中记载的某个事件,去比对《汉书》的记载,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早期史料(尽管这些史料可能已散佚,但可以通过引用间接了解)。他会分析这些记载之间的微妙差异,并尝试推断其背后的原因:是原始记录的偏差?是后人的理解不同?还是有意为之的修改?
这种精细的辨析,让读者看到了历史叙事的“不确定性”和“建构性”。我们习惯于认为史书是客观事实的忠实记录,但辛德勇先生提醒我们,史书本身也是一种“产品”,是特定时代、特定作者在特定环境下“制造”出来的。

对“史学传统”的审视: 《制造汉武帝》的深刻之处还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汉武帝个体的考察,更是对整个中国传统史学如何处理和塑造历史人物的批判性反思。辛德勇先生认为,从唐宋以来,史家们在解读《史记》和《汉书》时,往往带有自己时代的价值观和政治诉求,他们会选择性地放大或缩小某些记载,以服务于当下的需要。
他特别指出了明清时期以来, 史家们对汉武帝的“正面化”或“妖魔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文人集团的立场息息相关。例如,当需要强调君主权威时,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就会被放大;当需要批判专制时,他的残暴和奢侈就会被突出。
这本书实质上是在揭示一种“史学史”的维度,即历史是如何被“理解”并“再制造”的。这比单纯考证史实更具穿透力,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和“意识形态”问题。

“汉武帝”形象的多重性: 通过这种细致的辨析,辛德勇先生让我们看到,我们今天所熟悉的那个“汉武帝”,其实是一个被层层叠加、不断修改的“复合体”。他不是一个单一、固定、不容置疑的形象,而是由不同时代的史家、不同的史料、不同的解读角度“共同制造”出来的。
他不是要“推翻”汉武帝,而是要“拆解”这个被固化的汉武帝形象,让我们看到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和争议性。他是在说:“你看到的汉武帝,是你被教导着去看到的汉武帝。”
这种“解构”并非是对历史人物的否定,而是一种更深入、更诚实的学术态度。它鼓励我们不要轻易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要保持一种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

阅读《制造汉武帝》是一次充满挑战但极其 rewarding 的体验。它不是一本轻松的通俗读物,辛德勇先生的文字严谨、考证扎实,充满学术的严谨性。

需要一定的历史基础: 如果你对汉代历史,特别是《史记》和《汉书》的文本有一些了解,会更容易跟上他的思路。
耐心与细致: 他的论证过程非常细致,可能需要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理解。这不是那种“一眼看穿”的畅快,而是如同在迷宫中寻宝,需要耐心和细致才能找到关键的线索。
挑战固有认知: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很可能是在不断地“颠覆”你对汉武帝的既有认知。这可能一开始会有些不适应,甚至会感到“不安”,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能带来真正的学术启发。

一些可能存在的争议或局限性:

当然,任何学术著作都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和评价。

“过犹不及”的担忧: 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过于强调史料的“制造”和“建构”,可能会走向“相对主义”,削弱了历史研究的客观性。但辛德勇先生的本意并非如此,他是在追求一种更“真诚”的历史,一种不被后人“遮蔽”的历史。
文本解读的“主观性”: 尽管辛德勇先生以严谨著称,但对史料的解读本身,也难免会带有作者一定的选择和侧重。不过,他的论证过程是公开透明的,允许读者进行独立的判断。

总而言之,《制造汉武帝》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以一种“釜底抽薪”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认识汉武帝,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重新思考“历史”本身是如何被创造和传承的。 它不是在“制造”一个全新的汉武帝,而是在“解构”那个被长期“制造”出来的汉武帝,让我们看到那个更真实、更复杂、更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热爱历史、追求深度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它会开启你对历史认识的全新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来觉得高赞说得没错,《制造汉武帝》核心是论证资治通鉴里的汉武晚年形象被司马光有意扭曲了。可辛德勇自己出来大骂这是污蔑他啊!

我在《製造漢武帝》中寫這段話所要表明的意思是:(1)由於漢武帝雄才大略,在西漢諸帝中最受後世矚目,所以司馬光在記述漢武帝一生的行事時,不能不格外用心。(2)如果單純審看《史記》和《漢書》所載述的漢武帝形象,在很多宋朝文士和官員看來,是猶如秦始皇一樣的暴君。這些宋朝的文士和官員如此,那麼,司馬光呢?我通過舉述司馬光在陳請廢除王安石新法時的奏疏,來說明司馬光的態度也同這些文士和官員一樣。(3)若是漢武帝能夠像《漢武故事》所講述的那樣幡然悔悟,亦即市村瓚次郎先生和田餘慶先生所認爲的那樣改尚功爲守文,那將會十分符合司馬光以《資治通鑑》來勸諫宋朝君王的目的。
上面這三層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有一絲一毫司馬光“爲了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刻意“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的意思?在闡述上列第(2)層意思的時候,雖然提到了“司馬光在陳請廢除王安石新法時,亦曾舉述漢昭帝即位後較諸武帝改弦更張的舉措”云云的話,但這衹是用於說明司馬光對待漢武帝暴虐子民行爲的態度,而這同司馬光“爲了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刻意“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請大家注意,“去始皇亦一閒耳”句之後那個分號,很醒目地把這層意思體現得相當明顯。須知不管是司馬光,還是王安石,他們的治國理念以及二人之間在這方面的對立,都不是從王安石具體推行新法也就是所謂“變法”那一刻纔驟然產生的,而是在此之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就已經形成,至王安石“變法”之後也一直維持,所以我纔會舉述王安石“變法”之後的史事來說明司馬光的政治態度,這同所謂司馬光“爲了反對王安石變法”而刻意“塑造了虛假的武帝晚年政治形象”是風馬牛不相干的兩碼子事兒!

《文史哲》這是要幹什麼?

根据辛德勇本人暴怒的声明,大概可以理解,他坚决反对别人说他认为“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出于政治动机有意塑造了虚假的汉武晚年政治形象”,由此推导,他大约是宣布,自己主张的是“司马光眼中的汉武晚年政治形象,本来就是资治通鉴里描写的那样”。

似乎辛德勇是认为,司马光对汉武晚年政治形象的认识本来就是错的(因为轮台诏就以为汉武晚年悔过了),而不是其实知道汉武晚年并没有真想改变大政,但为了自身政治需要在资治通鉴里捏造了一个汉武晚年政治形象。

user avatar

这本书出过一段时间了,读过也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在这条问题下没有看到想看到的东西,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所以还是想来回答一下。


高赞回答对本书核心内容概括不错,理解也很到位。这个回答里有的就不赘述了,补充一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就这本书而言,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更大。了解这一点,就要先了解作者辛德勇先生的学术背景。作者在书中提到,他跟随黄永年先生学习史料学的事。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西汉部分,在史料学意义上并不大,因为司马光当时能看到的汉代书籍,我们现在基本也都能看到。所以,我们在论述时,优选《史记》《汉书》这样的史料,《资治通鉴》要往后放。而田余庆先生的《论轮台诏》偏偏主要是基于《资治通鉴》写成,偏偏这篇文章又是入中国古代史专业必读之作,而且其结论也已经写入很多历史教科书中,这也是为什么,会在相当大范围内引起众多争议,甚至名声传到圈外。这本书很好地用史料学的方法,反思了一个看似已经成为定论的问题。


其次,本书论据有相当说服力,论证过程也比较精彩。概言之,是说《通鉴》中引用的《汉武故事》并不可靠,司马光用这段史料有私心,意图借此讽喻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继续推论,借余嘉锡先生将王俭视为《汉武故事》作者的定论,挖掘王俭写戾太子故事的原因。但这样,《汉武故事》是否可靠就成为本文能否成立的一个关键之处,所以,文中用大量篇幅去论证和《汉武故事》作为史料的谬妄。可一本古书可不可靠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其成书可能几易人手,因此也确实有学者就这一点提出疑问。这是本书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最后,尽管《汉武故事》史料问题存疑,但司马光写《通鉴》可能会有一些自己的目的是不言自明的。《资治通鉴》书名本身就说明了这一点,其著书之目的并非是单纯地为了成一家之言,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寄寓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从这个角度说,这本小书还是很有意义的。而说作者本人对汉武帝的看法有从普通百姓理解的一面,倒也不必。毕竟汉武帝后期的穷兵黩武和劳民伤财早已是共识,不必刻意强调。


此书一大好处就是,不论什么样的读者,读过此书应该都会基于自己的知识对那段历史有新的认识,这也是《制造汉武帝》这本小书成功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制造汉武帝》一书,无疑是一部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的历史著作,它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方式,抽丝剥茧地解构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汉武帝形象。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构成我们认知基石的史料和解读方式。要评价这本书,首先要理解它挑战的.............
  • 回答
    辛德勇及其学问:一位“野狐禅”学者的独特之道在当代中国史学界,辛德勇的名字或许不像一些“大家”那样耳熟能详,但他以其独特的治学路径和鲜明的学术个性,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隋唐史研究领域,占据着一个不可忽视的位置。评价辛德勇,不能仅仅套用主流学界的框架,而需要深入理解他那“不入流”却又“自成一派”的学问.............
  • 回答
    评价辛德勇先生离开北京大学,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不仅仅关乎一位学者个人的职业选择,更折射出当代中国学术界,特别是人文社科学术生态的一些侧面。首先,我们得承认辛德勇先生在史学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他长期在北大历史系任教,专注于明清史、特别是明代政治制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发表了大量高质量.............
  • 回答
    辛德勇先生的这篇《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与司马光的重构》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它通过对汉武帝晚年政治转向的深入剖析,并将其与司马光如何在历史书写中解读和呈现这段历史进行比对,提出了许多新颖且富有启发性的观点。论文的核心贡献在于:1. 对汉武帝晚年政治取向的再审视: 传统史学,尤其受到.............
  • 回答
    德雷蒙德·格林最近关于凯文·杜兰特的言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算得上是近期NBA舆论场上的一场“小风波”。要评价这些言论,我们得先梳理一下格林究竟说了什么,以及这些话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格林到底说了什么?格林最近的言论主要围绕着他与杜兰特在金州勇士时期共事的经历,以及他对杜兰特离开勇士加盟篮网.............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川庆喜,这位日本历史上颇具争议的末代幕府将军。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形象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夹杂着历史的无奈、个人的挣扎以及时代巨变的洪流。出身与时代背景:身处风雨飘摇的幕末德川庆喜,作为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生于一个极其动荡的时代。他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
  • 回答
    德生收音机? 哈哈,这可真是个让我能好好聊聊的话题。要说德生,它在中国玩收音机圈子里,那地位可是相当稳固的。不能说没人超越,但至少可以说,它是个绕不开的品牌,尤其是对于咱们这些喜欢折腾、喜欢怀旧的“老玩儿家”来说。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德生的“性价比”。这个词用在德生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你看看市面.............
  • 回答
    德勤(Deloitte)近期爆出的内部举报事件,无疑是一场风暴,不仅搅动了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平静,也让公众对审计行业的独立性和诚信度产生了深刻的担忧。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位德勤员工团队通过PPT揭露公司可能协助客户进行财务造假。德勤对此的回应则显得相对谨慎,称“正在内部商讨”。事件的严重性:首先,我.............
  • 回答
    德剧《我们的父辈》(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无疑是一部极具冲击力和争议性的作品。它试图从德意志民族自身的视角去描绘二战时期,那一代年轻人的命运,以及他们如何在那个疯狂的时代里挣扎求生,甚至是误入歧途。这部剧的出现,在德国国内引发了热烈讨论,在国际上也引起了不少波澜,其.............
  • 回答
    德维恩·韦德加盟芝加哥公牛,这绝对是2016年休赛期NBA最引人注目的操作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当时联盟格局的一次重磅交易。对于公牛来说,这是一次充满野心但也伴随着巨大风险的赌博。从韦德的角度来看,这更多是情怀与现实的交织。“闪电侠”韦德,迈阿密热火的图腾,球队的灵魂人物,在那里他赢得了三个总冠.............
  • 回答
    2016年总决赛第五场,德雷蒙德·格林被禁赛,这件事绝对是那轮系列赛乃至整个NBA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事件之一。说实话,直到今天,提起这件事,很多勇士球迷可能还会咬牙切齿,而骑士球迷则可能觉得是“天道轮回”。这得从头说起。当时勇士31领先骑士,几乎稳操胜券,总冠军仿佛已经唾手可得。然而,在G4的比赛中,.............
  • 回答
    2月9日勇士对阵马刺的比赛,在那个关键时刻,德拉蒙德·格林最后8.7秒的那个投篮选择,真是让人捏一把汗,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仔细拆解一下,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以及这个选择为什么会这么有话题性。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境。比赛打到了最后关头,比分非常胶着。.............
  • 回答
    评价德川家康,就像是在翻阅一部厚重的历史画卷,里面交织着权谋、忍耐、变革与传承。这位开创了江户幕府、奠定了日本长达260多年和平基业的男人,他的形象并非单一的英雄或枭雄,而是一个复杂而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从战国乱世中的幸存者到统一日本的奠基者: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德川家康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生于日本最.............
  • 回答
    《德云斗笑社》第二季第三期(上)这期节目,如果让我来评价,总体上来说,是有亮点也有一些不足。作为一档以相声表演为主,又融合了真人秀元素的综艺,它总是试图在“说相声”和“做综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一期,个人感觉这个平衡点还是比较稳的,但有些地方稍稍偏离了我个人的期待。亮点部分,首先必须夸夸郭老师和.............
  • 回答
    《Deutschland 83》这部剧,初看之下,可能会以为它仅仅是一部关于冷战谍战的剧集,但深入下去,你会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东西方壁垒森严的德国,以一种生动而略带伤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故事的核心是一个年轻的东德士兵马丁,被选中作为一名间谍,潜入西德执.............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德系工程师眼中的日本汽车,到底怎么样?》这篇文章,并且尽量剔除那些 AI 味儿,让它听起来更像是咱们车迷之间的谈话。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尝试从一个相对专业的、并且带着一定“竞争者”视角的角度去审视日本汽车,这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它不是那种普通消费者买车看外观、看配置、看价.............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德勤中国就癌症员工事件发布的那个声明。这事儿可不简单,涉及到职业道德、企业责任、员工关怀方方面面,而且在社会上引起了挺大的反响。德勤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专业服务公司,他们的声明自然会受到高度关注,也必然会被放在放大镜下仔细审视。先说说声明的“面子”——信息传达和态度从表面上看,德勤中国.............
  • 回答
    《德云斗笑社》这档节目,说实话,我挺复杂的。它捧红了不少德云社的年轻演员,也让不少观众重新认识了相声这门传统艺术,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要说它是完美无瑕,我个人是持保留态度的。优点方面,它确实有不少闪光点: 挖掘和捧红新人是最大的贡献。 这一点,我觉得是《德云斗笑社》最成功的地方。在它之前,大众对德.............
  • 回答
    评价“高德地图”与失格艺人肖战的合作推广活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到各方可能的利益、风险以及公众的接受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格艺人”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当艺人因为违法违规行为(如吸毒、嫖娼、逃税等)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出轨、家暴等)而被官.............
  • 回答
    胡德号战列巡洋舰,这艘被誉为“海上君王”的庞然大物,在人类海军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一艘军舰,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承载着大英帝国辉煌与荣耀,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海军舰船发展中的一些独特思路和不可避免的局限。要评价胡德号,不能脱离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上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