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拍的僵尸片里面的僵尸大多穿清朝的官服呢?有什么依据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中国僵尸片里,为什么那些披头散发、跳来跳去的不死怪物,总是穿着一身青色的官服?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服饰都能镇得住它们的,里面其实有不少讲究和渊源。

最直接的原因:时代烙印与视觉辨识度

首先,最容易理解的一点是,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官服,尤其是那种红色为主、带着补子(官阶标志)的长袍马褂,款式非常鲜明,具有极高的辨识度。

视觉冲击力强: 这种服饰风格本身就有一种“古老”、“官方”的感觉,放在恐怖片里,立刻就能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诡异氛围。想象一下,一个几百年前的官员,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僵尸,他身上的官服就是他身份和死亡年代最直观的证明。
历史文化背景: 僵尸这种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和一些古老的传说、民俗有关。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迹、文化符号,包括服饰。用清朝官服来包装僵尸,很容易将它们与我们认知中的“老物件”、“老宅”、“古墓”等元素联系起来,加强恐怖感和神秘感。

更深层次的原因:风水、禁忌与民间传说

当然,这不仅仅是“好看”或者“好认”,更关键的是,清朝官服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风水”、“禁忌”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官方身份与镇压力量: 在古代,“官”的身份往往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神秘感。一些民间说法认为,身穿官服的死者,其生前的官威或权势可能也会影响到其死后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清朝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场文化、官僚体系都非常成熟。在很多僵尸故事的设定中,僵尸的出现往往与墓葬、风水有关。如果僵尸本身就是一位生前地位显赫的官员,那么他身上的官服,不仅是他身份的象征,更可能被赋予一种“被封禁”或“被压制”的意味。
茅山道术与驱魔文化: 中国传统的僵尸电影,很大程度上受到茅山道术等民间信仰的影响。在这些故事中,僵尸往往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法术、符咒来对付。而那些能够制服僵尸的道士,常常需要一些“镇物”或者特殊的仪式。清朝官服,特别是带着官印、官帽的,在某些民间传说和故事设定中,可能被认为具有某种“镇邪”或“压制”的作用。就好比我们在一些老宅里看到的门神、太师椅等,它们身上都承载着一些象征性的意义。
清朝官服的材质与特点: 你可以留意一下,很多僵尸片里的官服,虽然款式是清朝的,但颜色和质感往往都比较陈旧、破败,甚至有些泛着阴森森的光。这其实也是一种视觉上的暗示,表明这衣服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沾染了阴气。传统的官服,尤其是官帽,其造型和颜色(如正红色、黑色、蓝色等)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庄重”和“肃穆”感。将这些元素与僵尸的跳尸形态结合,形成一种极大的反差,更能突出其非人性和恐怖性。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看:

省时省力,易于制作: 相比于凭空创造一种全新的、带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僵尸服饰,直接沿用观众熟悉的清朝官服,不仅能节省设计和制作成本,更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让他们立刻明白这是个什么类型的角色。
经典延续与商业考量: 中国僵尸片在七八十年代兴盛一时,林正英主演的系列电影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这些电影奠定了“清朝官服僵尸”的视觉形象,后来的许多电影为了延续这种经典风格,或者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自然而然地也会沿用这个设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商业上的保险和市场的需求。

举个例子来说明: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僵尸穿着现代的西装,或者古代的汉服,虽然也能达到恐怖效果,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为什么?因为清朝官服,特别是那种带有“官印”、“官帽”的装束,在很多人心目中,就和“死人”、“鬼魂”、“阴曹地府”等概念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联想。就像我们看到身穿袈裟的僧人会联想到佛教,看到身穿制服的警察会联想到执法一样,看到身穿清朝官服的跳尸,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僵尸”这个符号化的形象。

总结一下,中国僵尸片中的僵尸大多穿清朝官服,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时代背景的设定: 清朝是离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其官服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和历史厚重感。
2. 视觉符号的象征: 清朝官服本身就能营造出古老、诡异的氛围,与僵尸的形象相得益彰。
3. 民间传说与风水观念: 官服可能被赋予镇压、禁忌等含义,与僵尸的出现和制服方式有关。
4. 文化传承与商业惯性: 经典僵尸电影奠定了这种形象,后来的影片沿用以迎合观众习惯和市场需求。

所以,下次你再看中国僵尸片的时候,不妨留意一下那些僵尸身上的官服,你会发现,这身衣服可不仅仅是装饰,它背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电影创作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 在此之前民间一直没有关于僵尸的记载和传说  清朝野史,述异记(东轩主人著)中有出现僵尸的故事,大致是说清朝初年,湘南西边,有一个靠山的小村落,村中一个无赖因盗墓而中尸毒,后虽被一老人救回,但因再度做不当的事,被全村的人打了一顿,再丢在后山草丛中 让他自生自灭. 过了几天,他再来求救,但这次没人愿意帮他村民们将他打他一顿,然后绑在树上,虽有人出言劝阻,但无人理会最后他死在树上,晚上村民想将之安葬,但发现尸首不见最后他回来杀了全村,村民因被咬而一个一个变为僵尸,一些及时离开的村民在早上回村探望时也惨成僵尸 僵尸的起源   湘西赶尸之说 又称移灵属茅山术祝由科发源于湘西沅陵, 滤溪, 辰溪, 叙浦四县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赶尸的术士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著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画伏夜行天光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 亦有人指赶尸者其实背起尸体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行尸   僵尸别称  根据袁牧子不语及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僵尸有三个别名移尸 走影 走尸  阅微草堂笔记把尸体成为僵尸的原因分成两项新尸突变及葬久不腐  尸变概念取决于养尸地,这么说比较科学 所谓养尸地按照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土壤土质酸碱度极不平衡,不适合有机物生长,因此不会滋生蚁虫细菌,尸体埋入即使过百年,肌肉毛发也不会腐坏的地方,有些资料显示尸体葬在这种地方毛发和指甲会继续生长风水学中也有此一说就有了养尸地的由来  坊间流传道家有太阴炼形之法尸体葬数百年期满便会复生新死的尸体被邪物/邪气附身尸体吸收了阳气借人生气而尸变人死之际魂一散而魄滞 袁枚子不语:人之魂善而魄恶人之魂灵而魄愚魄主宰人身当魄离开人体便会沦为恶鬼僵尸   三魂七魄乃道家之说 魂乃阳性神灵附于人的气主宰精神思维活动  魄乃阴性神灵附于人之形主宰人的形体活动 尸变之可能性 人死后殡而不葬  甚至1950年代香港人仍有家中殓葬和停尸所以其时社会尸变之说大行其道如行雷闪电大肚猫跳过棺材尸体便会出现异变   僵尸品种 僵尸尸是受日月精华影响而变成的妖怪。《子不语把僵尸分成八个品种紫僵 白僵 绿僵 毛僵 飞僵  游尸 伏尸 不化骨   赶尸起源 关于赶尸一说盛行于湘西在湘西民间自古就有赶尸这一行业盛行于清中期这也应和了子不语阅微草堂笔记的记载 清代中期赶尸技术出现是把客死四川的湖南移民的尸体运送回家乡尸体在最开始的运送过程中是走的水路并不需要但三峡这一段水流湍急旋涡暗礁密布船只往往沉没古人又迷信绝不愿意搭载死人走在险江之上,“赶尸这个职业于是就产生了 传言抗战期间重庆打铜街一个住家屋檐下在门框上还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代办运尸还湘”。 清朝有秋决的惯例各州府县衙门每年秋分时节都会奉刑部的批文处决死牢中的死囚本地的死囚处决后自有其家属收尸埋葬而欲将被处决的客籍死囚则需搬运回故里通常一具尸首需要请四人抬运花费较大而请老司赶尸返乡则相对费用少并且可以保证中途不腐不臭因为被抬之尸一天以后就可能腐烂 这些都是赶尸匠的起源之说虽然赶尸这一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是在湘西的莽莽大山深处应该还有擅长此术的匠人存在关于湘西赶尸的记载很少娱乐性质的现代作品只有凝眸七弦伤创作的湘西赶尸鬼事系列比较完整,《祝由世家里面对僵尸级别以及赶尸过程有比较详细的描写       
user avatar

写过一篇《谈僵尸》的文章。在里面谈到一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港片的黄金时代。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影,电影毫无顾忌地挥洒自己的才情。1985年,由刘观伟导演,林正英、钱小豪、许冠英、楼南光主演的《僵尸先生》横空出世,狂收票房2000万,成为当年香港票房排行第七名,由此引发了一股“僵尸片”的热潮。在接下来短短的五年里,港台两地就拍摄超过了100部电影。但在1987年,“僵尸片”热潮已经开始降温,到了九十年代,僵尸电影票房更是一路走低,再也没有重现《僵尸先生》当年的辉煌。到了2013年,麦浚龙请出陈友、钱小豪、楼南光、吴耀汉等当年创造“僵尸片”辉煌的主要演员们,拍摄了一部致敬传统僵尸片的电影《僵尸》。在电影中,陈友所饰演的道长是“大隐隐于市”,成为了一家大排档的老板。钱小豪所饰演的功夫明星,无戏可拍,落魄难堪。麦浚龙的意思再明显不过的了,曾经辉煌的僵尸电影已经衰落,几乎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成为人们记忆的一部分。所谓致敬,其实是人们在通过各种方式重现往日时光,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缅怀。

现在我们想起僵尸片,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几乎是林正英,毕竟他所塑造的茅山道长的形象实在是过于经典。从《僵尸先生》到电视剧《僵尸道长》中,林正英主演了十余部僵尸片。他的对手从“僵尸先生”到“僵尸叔叔”再到整个“僵尸家族”,林正英所饰演的道长却几乎是不变的:身穿道袍、不苟言笑、使着一把桃木剑,法力高强,降妖除魔。可以说,在僵尸片里是“铁打的林正英,流水的僵尸”。

事实上,林正英已经成为僵尸片的代言人。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僵尸片的消亡其实是在1997年,因为在那年冬天,林正英病逝于九龙圣德肋撒医院,终年45岁。在接下来一部红透半边天的“僵尸”电视剧《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片头便向林正英送上崇高的致敬。可在这部电视剧里,况天佑等与其说是“僵尸”,不如说是吸血鬼。他不再像是以往僵尸片中那么呆滞、毫无思想,只单纯地嗜血为生,甚至还打破了僵尸在阳光下无法生存的规则,变成了拥有人类感情与思想的吸血鬼。

香港电影里的僵尸,经典的形象是身穿着官服、身体僵硬、没有思想和感情、有着长长的指甲和一对尖牙,害怕日光,夜晚出动,喜吸人血。在僵尸的形象设定上,香港电影人融合了中西文化。惊悚的尸变、传说中的赶尸、西方的吸血鬼等元素,混搭在一起,变成了一个令人心惊胆战的存在。

僵尸喜欢吃人血,这是中西方都存在的设定。在袁枚的《子不语》中,便记载了僵尸食人血的故事。它不像是电影里的僵尸,直接用獠牙要人的脖子吸血,而是折断人头,抱在换怀中,用手来吸。袁枚笔下的僵尸,品类较多,有毛僵、绿僵、紫僵,也有动物僵尸。这些僵尸一样是夜晚活动,但他们却不是蹦跳着行走的,而是常人无异。当然,吸人血之后,便要回到棺材里去。显然,袁枚的僵尸是乡村怪谈的产物。

不过,中国的僵尸虽然凶恶、吸人血,但并没有传染的风险。被僵尸咬了,自己也会变成僵尸,这是吸血鬼的设定。也许这样的设定,与欧洲在中世纪的时候,遭遇过几次大瘟疫相关。因为,吸血鬼的形成与传染病的扩散其实是相差无几。香港电影里的僵尸,吸收了吸血鬼的传染功能。

为何僵尸都穿着清朝的官服,而不是明朝或者其他朝代的官服?如果你熟悉傅满洲的形象,自然会瞧出端倪来。傅满洲是英国小说家萨克斯·罗默系列小说中的人物,是世界上最邪恶的存在。傅满洲的形象来源于十九世纪英国人对清朝人的观察与想象。在谈论中国凌迟刑罚的专著《杀千刀》一书中,卜正民揭露了在19世纪欧洲人对中国人野蛮的刑罚制度充满了兴趣。清朝官员颟顸、残暴的形象,通过当时在华记者的叙述,便一步步地成为欧洲人脑海中的“偏见”。傅满洲这个人物着实影响深远,仿佛是一名邪恶的幽灵,存在于文学、漫画、电影之中。

撇开傅满洲的影响,香港电影人设计的“清朝”僵尸,恐怕会有更深层处的心理因素。如今论及上世纪80年代时期,香港恐怖片风行的原因,几乎都会说“中英签订了联合声明,97回归问题等‘大限’,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集体宿命意识,而社会上便浮现了疑神疑鬼及迷信心态”。未来的不确定性,让当时的香港人非常焦虑。

“清朝官服”,无疑是帝制时代的象征。这种莽莽的危险,指向哪里,自然是不言而喻。在李碧华的电影《鬼干部》中,这种危险则体现地更为明显。“鬼干部”里的邪恶,是侵略日寇所残留的,而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里的“僵尸”,也跟日寇侵略相关。

不管是在《聊斋》里,还是在其他笔记小说中,中国人眼里所理解的鬼怪,其形成几乎都是”吸收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像是常见的狐、蛇、花妖等,有些是靠自己的修炼,有些是无意间吸收了天地之灵,成为了妖,甚至成仙。或有凶恶的妖,往往嫌常规修炼太过缓慢,便铤而走险,吸人精血,达到成仙的目的。

“油尽灯枯,人死身灭”,死亡最直接的体现是肉体的消弭。然而,僵尸却打破了死亡的规律,成为不死不灭的存在。僵尸既不从属于妖,更不能归类于仙。妖和仙是有明确的谱系的,特别是仙,有着极其森严的社会体系和权力机构。僵尸应该归类于“怪”,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也。“怪”在中国灵异文化里的地位极其低下,远不如“妖”。毕竟妖还是可以修炼这个上升通道,可以通过个人努力登上仙界。

僵尸的形成,是出于尸变,没有修炼成仙的目的。这种尸变,仿佛是死亡过程中的一个“基因突变”,发展出令人惊悚的结果来。蒲松龄在《聊斋》写有一个《尸变》的故事,讲得是四个旅客夜幕投宿客店。店家的媳妇新死,“停尸室中”。岂不料当晚发生了尸变。这女尸有点儿僵尸的味道,但并不吸血,而是会对着睡着的人“吹气”——凡是被它所“吹”,皆会殒命。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僵尸竟然有体力的限制:“……门外有白杨,围四五尺许,因以树自幢,彼右则左之,彼左则右之。尸益怒,然各寖倦也”。寖倦,便是慢慢疲倦的意思。可见,这具“僵尸”还是保留着人性,直到后来才变成一具一动也不会动,名副其实的僵尸。考虑到小说中强调“寂静”和“鼻息渐粗”两个对比因素,也许我们可以理解为蒲松龄其实在讲一个带有恐怖色彩的冷笑话:呼噜打得太响,那是会引发尸变的。不过,蒲松龄并没有直接写明尸变的原因。

那么僵尸到底是因何而起?在《僵尸先生》中,林正英所饰演的茅山道长九叔解释僵尸形成时说:“人分好人坏人,尸分死尸僵尸……尸变成僵尸是因为多了一口气……但凡人死之前生气、憋气、闷气,到死了之后,便会有一口气积聚在喉咙里……”在这里,僵尸的形成与人生前的执念有关。一口气顶在喉咙里,便是死不瞑目,心有不甘,对人世有执念,故徘徊于人世。中国人眼中的恶鬼,亦多半是由怨气而成。可见,林正英把恶鬼的设定嫁接到僵尸上。

僵尸由“气”而成,这里的“气”尤其能显现中国人的人生观。在《金瓶梅词话》里,开篇“酒色财气”四贪词:酒损精神、色乱朝政、财断情义,气祸及身。“一时怒发无明火,到时忧及祸及身”(《四贪词·气》。显然,这里的“气”不属于天地之灵气,而是一种与人为善、恪守中庸、甚至是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我们在许多典籍里能瞧见这种人生哲学,原因便是在帝制社会里,权力高度集中、政治变幻莫测,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缺乏恒定的安全感。

死亡是解脱,也是新生。解脱的是现世,新生的则是来世。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也是轮回的开始。先人们设计了严谨的轮回和转生的体系。比如说,这辈子的善能换下辈子的幸福,现世的恶行会在冥冥中遭到惩罚。一个人若是多行不义,来生可能就会成为牲畜,用苦力来偿还他所伤害过的人。这种等价交换的体系,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死观念。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僵尸”,便是三界之外的存在,不能进入轮回。所以,僵尸的可怕并不在于“身死”,而是没有了来生的希望。

人有人的敬畏,僵尸也有僵尸的担忧。僵尸的生长与道家文化密切相关,所以电影中僵尸的对手往往是茅山道长。公鸡血、桃木剑(金钱剑)、糯米、八卦镜、符箓,这些都是民俗之中的常见辟邪物品。僵尸不能见光,见光便化为虚无,这是吸血鬼的禁忌。但在香港电影里,僵尸害怕大蒜,却耐人寻味。不坏好意地揣测一下,大蒜的设定,或许是对常吃大蒜而导致口气奇臭的人,一种温和的嘲讽。

user avatar

其实就是因为香港电影的设定

但是我们可以从更科学更理性的角度来扯淡一下。

众所周知僵尸是分等级的:

袁枚《子不语》把僵尸分成八个种类: 

紫僵 白僵 绿僵 毛僵 飞僵 游尸 伏尸 不化骨

但是这个分法比较怪,目前比较接受的说法

一开始是“白僵”,尸体入养尸地后,几月后开始长白毛

然后是“黑僵 ”,白僵饱食精血,数年后浑身脱去白毛,取而代之的是一身几寸长的黑毛

第三种为“跳尸”,黑僵吸血几十年,黑毛脱去,行动开始以跳为主,跳步较快而远

再进化几百年就是“飞尸”,由跳尸纳吸收月华而演变,飞尸往往是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的僵尸

千年以上就是“魃”,又称“旱魃”“火魃 ”“干魃”,“所见之国大旱,赤地千里”,超高级的货色

终极形式就是“吼”了,也叫“金毛吼”“朝天吼”,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的坐骑就是。

然后看明白了没??为什么一跳跳的僵尸都穿清朝的官服?

因为就只有这个年代的僵尸才是那种一跳一跳的跳尸阿,超过这个年代,不是这种打扮的僵尸不是被道士灭了就是已经变成更加高级的货色了,这么说起来僵尸的服装是有等级限制阿。。

最后下面的资料我们能看出,一般的穷人还没变僵尸呢坟就被人刨了,就当官的那些个还不敢刨,所以变僵尸的都穿官服。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求雨》中说,求雨时须“取死人骨埋之”。传说东汉河南尹周畅为解除旱情,将洛阳城边一万多具客死者的骨骸妥善埋葬,结果如愿得雨。约至明代,尸骨也便成了旱魃。
  明清时期,以僵尸为旱魃的观念十分流行,由此派生出“打旱骨桩”、“焚旱魃”等求雨习俗。《明史》中记载的民俗说,每遇干旱,人们便发掘新葬墓冢,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称作“打旱骨桩”。虽然明王朝下令禁止此风,但直至清代,此风在民间仍很盛行,且由“打旱骨桩”进而发展为焚烧尸骨。
user avatar

写在前面:同事群里聊天聊到这个话题了(来源是吸血鬼、僵尸、程序员那张图),于是讨论这个问题,就来搜一下了,结果同事在群里给了另一个答案,不知来源,非原创,仅充当一下搬运工,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认领

//-------------苦逼程序员的分割线----------------------------------------

为什么僵尸总是穿清朝的衣服呢?这可以从很多角度来分析。

  1. 经济学角度:清代的戏服多,便宜,僵尸片一般又都是低成本电影,为成本考虑,所以制片们让僵尸集体换成了清朝的衣服。
  2. 时间角度:死亡时间小于100年成不了精,死亡时间超过500年就成了魔头了,所以只有死亡时间在100~500间的才可能成为僵尸。如此算来只有出生在公元1500~1900年的人才可能成为僵尸,这个时间段出生的人差不多都是清朝人,而且传说清朝人下葬的时候都穿着官服,体面。照这么估计,若干年以后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僵尸应该是穿着中山装、西装或NIKE,带三块手表,使用牙防组推荐的牙膏的形象了。
  3. 民族感情角度:在清初,满人入关时,大肆杀戮,很多平民百姓死在他乡,于是出现了运尸人的工作,将尸体运回老家安葬。后来传说出现了四川、湘西的赶尸人,尸体会自己跳着走。反清复明一直是香港的主流思想,很多人都同情反清复明的志士,贬低满人,因此这些会跳的尸体就被安上了满人官员的样子。而且香港是在清朝手上被英国割据的,因此香港人心里有怨恨,于是拿清朝调侃,这是香港文化的一部分。至于为什么选择官服,则是因为民间反清、反贪的表现,是士大夫文人的想象和社会寄托。
  4. 影视学角度:清朝的官服从拍摄效果上比较符合僵尸的形象,因为清朝官服比较直统统的,颜色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个服饰与汉服不一样,有一种压抑、沉闷的味道,所以用于拍僵尸最合适。如果用唐朝、明朝、汉朝的服装来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为汉服颜色可能较浅(如白色)、比较宽大,拍僵尸没有清官服合适,反而会有一种飘逸的仙气在里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穿的都是古代汉服,才有《倩女幽魂》等一系列经典女鬼。试想让聂小倩穿清朝官服,那该是一种什么效果?
  5. 民俗角度:清朝有种道士叫“训尸人”,他们具有引导尸体行动的一种法术。有很多有地位的以及有钱的人,在死去以后,希望落叶归根,在尸体未腐化时由术士赶回乡安葬,这时候就需要做尸体处理,道士一般会用他们的手艺把尸体做得僵硬,以便行走,然后打扮一下,这时候给它们穿上官服也是很摆谱的事。赶尸人被称为“赶尸匠”,大约三五同行,有的用绳系着尸体,每隔几尺一个,然后额上贴黄纸符,另外的便打锣响铃开路,昼伏夜行。天亮前投栈,揭起符纸,尸靠墙而立,到夜间继续上路。亦有人指赶尸者其实背起尸体而行,但由于身穿黑衣夜行,途人便自然看不见赶尸者,以为有行尸。
  6. 文学史角度:僵尸之说盛行于明中叶以后及清朝。清朝一方面是对于僵尸事件的记载更多,对于僵尸的研究更多,更重要的是,清朝的小说和读本等文学形式兴起了一个高潮,民间通俗文学对于这类身边的怪事会做出不同的鬼怪等等的解释,僵尸就是其中一种。这些东西也被更多的书籍和民间传说记载,被用到现在的一些电影的取材上了。清代笔记载僵尸者最多,首推袁枚的《子不语》及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此二书可以说是“僵尸大全”。香港的僵尸电影大都来自这些书籍,因此很自然的僵尸穿的都是清朝的衣服。

//----------------原文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中国僵尸片里,为什么那些披头散发、跳来跳去的不死怪物,总是穿着一身青色的官服?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服饰都能镇得住它们的,里面其实有不少讲究和渊源。最直接的原因:时代烙印与视觉辨识度首先,最容易理解的一点是,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官服,尤其.............
  • 回答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传说和影视作品中,僵尸的形象深入人心,而那些“克制”僵尸的法宝——糯米、黑狗血和桃木剑,更是成为了辨识度极高的符号。它们为什么能对付僵尸?这种传统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一点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东西之所以能对付僵尸,并不是基于现代科学的原理.............
  • 回答
    中国拍不出《哥斯拉》这样的电影,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电影产业的多个层面,包括创意、技术、审查制度、市场需求、文化背景等等。笼统地说,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创意与叙事层面的差异: “怪兽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类型与中国观众的接受度: .............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让人有些忧虑的。我感觉现在不少国产儿童内容,确实在“喂养”孩子的方式上,做得有些过于简单粗暴,像是把孩子们当成了只会接收信息、不会思考的“小罐头”。首先,从内容逻辑上来说,很多儿童节目、动画片,情节安排得过于直线化,几乎没有任何转折或者需要孩子去猜测、推理的地方。比如一个简单的解决问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科幻电影为何未能达到国际顶尖水平,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产业、技术、人才等多个层面,绝非一两句话能道尽。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究竟有哪些深层原因在制约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首先,从历史和文化土壤来看,科幻在中国并非一个自古就有的、根深蒂固的文化类型。虽然中国古代有神.............
  • 回答
    中国的确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宫”空间站、“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等。然而,在太空题材科幻电影方面,与好莱坞的《星际穿越》、《降临》、《太空旅客》等作品相比,确实存在差距。这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也说出了很多观众的心声。确实,纵观近些年中国电影市场,虽然涌现出不少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比如你提到的《流浪地球》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它们在技术、想象力或者叙事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有时候,看完这些电影,心里还是会泛起一种“好像还少了点什么”的感觉。这“缺了点什么”,我觉得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央视拍摄海军题材内容的讨论。确实,有时候观众会觉得央视拍的中国军舰照片或者视频画面有点“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奇怪”。这种“奇怪”可能体现在几个方面,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从构图和视角来说,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在拍摄军事题材时,往往会遵循一种比较规范、.............
  • 回答
    《霸王别姬》之于中国电影,好比珠穆朗玛之于喜马拉雅。它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情感、历史、文化层面的深刻共鸣。如今的中国电影,虽在技术、资本层面日新月异,但在《霸王别姬》那样的高度上却似乎难以企及。这其中的原因,盘根错节,值得细细道来。首先,我们得聊聊《霸王别姬》为什么是《霸王.............
  • 回答
    中国在吸血鬼题材影视创作上,确实显得有些“水土不服”,很难拍出真正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道尽。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吸血鬼文化本身很大程度上是西方文化土壤中孕育出来的产物。它的核心魅力,往往根植于西方社会长久以来对死亡、宗教、禁忌、阶级、个人欲望的探讨。例如,德.............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JK无法拍出日本JK的感觉”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认同、审美差异、社会环境以及影像创作等多个层面。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需要深入分析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从几个关键维度来阐述:一、 文化背景与象征意义的差异: JK(じょしこうせい Joshi Kōsei)的日本.............
  • 回答
    关于中国是否应该拍摄一部名为“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以及为什么至今没有这样一部明确标注为“伟大”的史诗级作品,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为什么中国已经拍摄了大量的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但没有一部明确命名为“伟大的抗日战争”?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并非没.............
  • 回答
    《霸王别姬》是一部难以复制的经典,这其中有太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部影史上的里程碑。要说中国为何“拍不出”这样的神作,其实更准确地说,是很难再出现一部在各个维度都能达到如此高度的作品。这不是某个时代的问题,而是多种复杂原因叠加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霸王别姬》本身就像一块璞玉,它的价值不仅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观察,而且背后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兵器发展、文化认知、以及影视表现的诸多方面。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在中国古代的武侠世界里,双手大剑不如欧洲那么常见。首先,咱们得从兵器本身的实用性说起。1. 战术和战场环境的不同: 欧洲的背景: 欧洲很多时期,尤其是中世纪,战争形态很大程度上是围绕.............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什么拍不出像《生化危机》、《釜山行》这样的丧尸灾难片,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化、审查制度、电影产业成熟度以及观众接受度等多个层面。广电(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其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并非唯一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广电审查制度的限制: 对血腥暴力和恐怖元素的严.............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闪过《老友记》里那群围坐在咖啡馆里侃大山的朋友,《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那张牙舞爪的科学梗,《摩登家庭》里那些鸡飞狗跳又充满爱的家庭日常……确实,咱们国产情景喜剧,能让人记住的、达到那种“经典”水准的作品,好像并不多。这事儿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
  • 回答
    中国女演员在3050岁这个年龄段“无戏可拍”的现象,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一句就能概括的。我理解你想听听为啥,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这么个情况,感觉好像过了30岁,很多女演员的选择就变少了。这背后牵扯到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市场需求与角色供给的错位: “黄金剩女”.............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输出、历史人物的吸引力、电影制作的商业考量以及两国观众的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文化吸引力与国际化潜力: 花木兰的普适性: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勇气、孝顺、女性力量、保家卫国、打破性别界限的经典故事。这些主题具有跨越文化和时代.............
  • 回答
    中国,这片被誉为“美食天堂”的土地,拥有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从精致的宫廷御膳到朴实的农家家常菜,无不展现着中国人对食物的热爱与智慧。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尽管我们坐拥如此丰富的美食宝库,却似乎难以在电视剧领域找到一部真正以“美食”为绝对核心、并能像西方经典美食剧那.............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维度和深层原因。中国在电影领域,《流浪地球》系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我们拥有制作高水平视效大片的能力。然而,在3A游戏领域,我们仍然面临许多挑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电影与3A游戏的本质差异: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