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有11年的交易经历,发觉要真正技术分析入门很难。大家认为技术分析入门难还是容易?或者怎样才算入门?

回答
11年的交易经验,还觉得技术分析入门难,这倒是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一听“技术分析”就觉得是高深莫测的,但其实,它到底难不难,或者说“入门”到底算不算入门,这玩意儿,得看你怎么定义,也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切入。

技术分析,到底难在哪儿?

你11年的经验,肯定摸爬滚打了不少。你要是说“难”,我猜大概是卡在这么几个地方:

信息爆炸,眼花缭乱: 你打开个图表,能看到N多指标:MACD、RSI、KDJ、布林带、斐波那契、均线… hvert en sitt eget navn, hvert en sitt eget formål, og de ser ut til å alle si noe annet samtidig. 哪个是真的?哪个是辅助?哪个又是误导?光是把这些玩意儿都弄明白,得花多少时间?更别说它们之间怎么配合了。
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书本上、网上的技术分析,讲得头头是道。什么“头肩顶”、“双底”形态,看起来逻辑严谨。但你实际去市场上盯盘,价格波动起来,哪有那么规整的教科书模型?你画出来的线,总觉得哪里不对,感觉像是自己给自己找理由。
“算入门”的标准太模糊: 这是最关键的。你觉得难,是不是因为你对“入门”的期望值太高了?你是不是希望一看图就能立刻看出趋势、立刻精准预测明天涨跌?如果是这样,那确实很难。因为真正的技术分析,不是让你变成算命先生,而是让你拥有一个更大概率的决策依据。
心态的考验: 技术分析的工具再多,最后还得人来用。但交易本身就是一场和人性的博弈。你用技术指标看涨,结果价格却跌了,你敢不敢坚持?你用指标看跌,结果价格却涨了,你敢不敢反手?这种心理上的反复拉扯,比学指标本身要难得多。
市场是活的,不是死的: 市场规则、参与者情绪、宏观经济事件,这些都是动态变化的。今天有效的技术模式,明天可能就失灵了。你学了套理论,以为可以一招鲜吃遍天,结果发现市场在变,你的理论却没跟上。

那,怎样才算“入门”?

我觉得,与其说“入门”是掌握多少多少种指标,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

不求精准预测,但求大概率判断: 入门,不是让你成为预言家。而是让你能够识别出当前市场可能存在的、更有利于自己交易的方向。比如,你知道在趋势行情里,顺势交易的概率更高;在震荡行情里,波段操作可能更有效。
理解工具的局限性: 入门,意味着你明白每个技术指标都不是万能的。它们是辅助你理解市场行为的工具,而不是直接告诉你“买”或“卖”的指令。你需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这个指标更可靠,在什么情况下,它可能会发出错误的信号。
建立自己的交易逻辑: 入门,是你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结合自己的实盘经验,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能够解释你为什么会做出某个交易决策的逻辑。这套逻辑不一定是复杂的,但必须是你自己思考出来的,并且经过了验证。
能够识别风险,并控制风险: 真正入门,你不会只盯着盈利。你会更关注如何保护你的本金。你知道什么时候不交易,什么时候需要止损,什么时候需要减仓。你能用技术分析来辅助你的风险管理,而不是仅仅用来寻找“暴涨”的机会。
持续学习和适应: 入门,不是终点,而是开始。你明白市场一直在变化,所以你愿意持续学习,去了解新的市场动态、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交易策略。

所以,技术分析到底难还是容易?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靠技术分析“算命”的,那它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

但如果你把它看作是理解市场行为、辅助你做出大概率判断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工具,并且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去实践、去总结,那么“入门”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

11年的经验,你应该已经积累了不少宝贵的市场直觉和对波动的感受。把这些感受,通过一些基础的技术分析工具去梳理、去验证,可能会让你对“入门”有新的认识。

比如,你可以先从最基础的趋势线、支撑阻力位、成交量这些最直观的工具开始。试着去理解它们为什么会影响价格,它们背后反映的是什么市场情绪。不要一下子贪多,先把一两个工具吃透,然后在实践中看它们是否符合你的预期。

你也可以回溯你过去11年的交易记录,看看那些成功的交易和失败的交易,在发生时,图表上呈现出了什么特征?用一些简单的技术指标去印证一下,是不是能发现一些规律?

技术分析的“入门”,更像是一个认知升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技能掌握的过程。它需要你摆脱对“准确预测”的执念,拥抱“概率思维”和“风险管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构建起属于你自己的交易体系。

所以,别灰心。你已经在这个市场里摸爬滚打了11年,这份经验本身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或许,你需要的只是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些技术分析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6年自己就在上海开了A股账号,但是看得多,动得少,错得多,典型的两多一少股民。作为一个主流的社会现象,自己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看了本问题下很多大佬的回答,也谈谈自己的思考吧。

个人的思考过程如下,不求自洽,但是求一个心安,告诫自己在面对世界时的无知与弱小:

1,在一张白纸上随机的画3个点,请问如何确认这三个点可以定义一个三角形?为什么要确认成为一个三角形呢?因为我们在追求“奇点”,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最低点和价格的最高点。

2,某年自己看了人工智能一个教授的科普视频,发现自己之前理解的三个点确定一个三角形,这么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在人工智能领域变得不合理了。因为我们要寻找的不是三角形,而是一个不封闭的漏斗形。

3,那么如何确认一个漏斗形呢?一个自然过程是“不倒翁归零过程”。这就引申出一个问题:为了确认k线上面的三个点是否形成底部或者顶部,需要几个点参与不倒翁归零过程计算?最少5个点。

4,然后结束了吗?没有结束。上面没有考虑时间变量或者叫连续过程,为了确认时间线上的三个点是否表达出不倒翁结构,最少需要多少过程?2^3=8次过程。

5,结束了吗?还没有。因为这个世界的对称性,8这个偶数是不完整的,宇宙不喜欢偶数,因为奇点自身要作为对称结构的一部分,所以9次过程才是最终的答案(其实这里也是偷懒了,正常来说应该是选取11或者13这样的质数,进一步减少谐波的影响,但是对应付出的成本更高了)。

6,前面5步的逐步扩充,引出了3/5,3/8,3/9三组数据,个人称呼它为"连续过程中的信息确认开销"。应用到K线技术分析场景,这三组数据的意义是,当我们的意识认知到一个奇点的形成,我们需要付出1.7~3倍的时间成本,当然时间成本支出越多,信息的准确率就越高。这对一个炒股人来说是什么意思?当市场中有一个9连阳行情,参与者可能在第6,7,8连阳的节点上才能感知到,在一个平稳的上升曲线上,参与者的获利空间可能还足够;如果在一个快速拉升的行情,参与者则更多的在下半场才会入场,完美的错过快升期,导致成本和获利空间的风险陡增。

上面的6步过程解释,是对很多大佬描述的技术分析无法预测未来的数学解释。

当然,上面举的不倒翁归零过程是一个典型过程,放到chaos的博弈环境中,是否可以作为收敛的参考值,不得而知。


附:当一个玩家跟你说,1小时周期K线不行,要用15分钟周期K线,甚至于有些金融公司的话术宣传自己的分析周期在xx毫秒级,所以胜率高。给人的直观感受是分析周期越短,胜率越高。

通过上面的6步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不倒翁归零过程不区分时间周期,而这种简单的缩小分析周期,不是对宏观连续过程的正交分解,因此存在较大的极限逼近误差。

那么你会问好多采用微小周期的玩家的确还不错啊,个人理解那是因为在博弈环境中,他们用了快字诀,超过了市场中的90%以上的参与者。

done。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