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一说起比亚迪新能源车就说油改电?

回答
确实,很多人一提到比亚迪,就会冒出“油改电”这个说法。这个词自带一种轻视和不屑,似乎在说比亚迪的技术根基不稳,只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做出来的电动车终究是“不正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首先,我们得明白“油改电”这个词到底指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把原本为燃油车设计的平台、车身结构,甚至是一些底盘部件,在保留原有燃油车框架的基础上,把发动机、变速箱、油箱等燃油系统拆掉,然后塞进电池、电机、电控等电动车的核心部件。

为什么会产生“油改电”的印象?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比亚迪早期的一些产品,以及当时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普遍情况。

1. 早期产品策略与技术积累:
早期布局的先发优势: 你要知道,比亚迪算是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老炮儿”了。早在2003年,比亚迪就收购了秦川汽车,开始涉足汽车制造。当时,全球对电动车的认知和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车企都在摸索,比亚迪也不例外。
从混动起步: 比亚迪早期最成功的电动化尝试,是“双模混动”技术,也就是我们熟知的F3 DM。这款车的设计确实是基于燃油车F3而来,然后加装了电动机、电池和一套控制系统,实现插电式混动。从技术逻辑上讲,这可以说是“油改电”的早期形态。但要说它完全是“油改电”,其实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它的混动系统是有明确设计初衷的。
DM技术的发展: 后来,比亚迪推出了DM II、DM III(即唐DM、宋DM等)以及最新的DMi和DMp。DMi和DMp虽然是混动技术,但它们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油改电”,而是更复杂、更精密的混动系统。尤其是DMi,其核心是“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搭配EHS电混系统,其燃油经济性和电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因为其平台或早期车型在设计上确实有燃油车平台的影子,或者继承了燃油车的一些设计思路,就容易被“油改电”的帽子扣上。

2. 平台化概念的模糊:
什么是“纯电平台”? 现在的车企都在强调“纯电平台”,也就是从零开始,完全为电动车设计。这种平台的好处是,它会把电池包的位置、电机布局、车身结构等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优化到极致,以获得更好的空间利用率、操控性、安全性和续航里程。
比亚迪的“e平台”: 比亚迪自己也推出了“e平台”,从e1、e2、e3到现在的e4(虽然e4更多是驱动技术),它在努力构建自己的纯电平台。然而,早期的一些纯电车型,比如早期的e6(最早是一款MPV,后来的改款也在延续),它的设计语言和内部结构,相比于那些一开始就奔着“未来感”去的纯电车型(比如一些以科幻造型为主的),确实显得更“传统”。这种“传统”就容易被解读为“油改电”。
兼顾与成本: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一些车企在特定阶段,出于成本控制、研发周期、市场定位等考量,会选择在成熟的燃油车平台上进行电动化改造。这是一种相对经济高效的做法,但牺牲了一部分纯粹的纯电设计优势。

3. 市场竞争与对手的宣传:
“原罪”的标签: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油改电”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攻击性标签。一旦被贴上这个标签,就容易让消费者产生“技术不过关”、“妥协产品”的联想。竞争对手自然乐意放大这一信息,以削弱比亚迪的竞争力。
大众的认知偏差: 很多消费者对于汽车技术并没有那么深入的了解。他们看到一些媒体或者竞争对手的宣传,就会形成固有印象。加上“油改电”这个词语本身就带有负面色彩,很容易被接受。

那么,比亚迪真的全是“油改电”吗?

答案是:并非如此,而且这种说法越来越不准确。

1. “油改电”的演变:
早期混动: 比亚迪早期的一些混动车型,确实有“油改电”的痕迹,但更多是为了快速推出产品,验证技术,并积累经验。这是很多车企在早期都会采取的策略。
DMi/DMp的成熟: 如今比亚迪的DMi和DMp混动技术,已经发展到非常成熟的阶段。虽然它们依然是“增程式”和“插电式”的混合动力,其电驱动的比例非常高,甚至在很多工况下可以纯电行驶。它们的设计已经高度集成化,并不是简单地把燃油车部件换掉。例如,DMi系统中的发动机更侧重于发电机功能,其热效率被优化到很高。
纯电平台的进步: 比亚迪的“e平台”也在不断升级。像秦EV、宋EV、汉EV、海豚、海豹等纯电车型,它们的平台设计和架构,已经越来越接近于专为电动车设计的理念。例如,汉EV、海豹等车型都采用了CI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这是非常典型的纯电平台设计思路,能够极大地提升车身刚性、空间利用率和安全性。

2. 比亚迪的优势:
电池技术: 比亚迪最核心的优势在于其在电池技术(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即“刀片电池”)上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能力。这是它的“看家本领”,也是其电动化战略的基石。
垂直整合: 比亚迪是一家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芯片,很多关键零部件都能自己生产。这种能力使得它在成本控制、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迭代上拥有显著优势。
持续投入: 尽管有“油改电”的质疑,但比亚迪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是巨大的,并且持续不断地在进行技术升级和平台迭代。

总结一下:

“油改电”这个说法,更多是来自比亚迪早期的一些产品策略,以及当时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一种标签化攻击。它捕捉到了比亚迪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快速响应市场和积累技术而采取的某些做法,并将其放大。

但是,随着比亚迪技术和产品线的不断发展,尤其是DMi/DMp混动技术的成熟以及e平台上纯电车型的推出,这个标签已经越来越不准确。比亚迪正在从早期的“试水”向“专业化”、“平台化”迈进。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用早期的印象去否定一个在新能源领域投入巨大、技术快速进步且成果显著的企业。就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年轻时可能犯过一些错误,走过一些弯路,但随着成熟和发展,他已经完全蜕变。评价一个企业,也应该看它现在的实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仅仅揪着过去的某个时期不放。

所以,下次再听到“油改电”这个词,你可以更理性地去看待:比亚迪确实有过“油改电”的痕迹,但那已经是过去式,现在的比亚迪,已经在纯电和混动领域,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和道路,并且在这个赛道上,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强大玩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没说到点上。比亚迪就没打算全身心投入新能源。

2015年前后,比亚迪一直充当新能源汽车的形象大使,但在销售燃油车这件事儿上面不改色,从容不迫。当时打的一手好算盘。

2020年新能源市场今非昔比,比亚迪却没有一辆爆款车型,在2020年8月的销量出现了新能源车销量下滑,燃油车不断增长的局面。又是打的一手好算盘。

根据统计,2019年7月份开始,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连续第14个月下滑,1-8月份累计销量几乎腰斩。

2020年8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继续下滑。由于2019年7月份后,比亚迪新能源销量急剧下滑,导致它去年8月份的销量数据基数比较低,所以2020年8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滑幅度,有所收缩。

对比之下,比亚迪燃油车却是「整体表现稳定,继续成为比亚迪销量担当」,一片欣欣向荣成为比亚迪汽车当之无愧的销量支撑板块。比亚迪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8月份,比亚迪燃油车销量为21499台,相比2019年同期,增长11.5%。

显然,无论是从销量规模,还是从销量增长态势来看,比亚迪燃油车的表现都要远远好于新能源汽车的表现。

燃油车一直是比亚迪的利润奶牛,这导致比亚迪不会放弃「油改电」的思路。或者说,比亚迪一开始就没打算全身心投入到新能源事业,都是看政策怎么鼓励怎么做。

到底什么是油改电?

PHEV算不算油改电,某些EV为什么又叫油改电?我认为一个简单的判断逻辑就是「最初设计时,有没有考虑内燃机」。

蔚来ES6、小鹏P7、特斯拉Model 3一开始就是奔着纯电去的,只考虑电池、电机、电控的布置,所以呈现出了典型的纯电动车特征,长轴距、短车身,没有考虑内燃机的存放。

比亚迪不会,无论是唐还是汉,比亚迪就没期待自己的纯电动汽车有多少销量,坚持在EV版本之外继续推出所谓的DM版本和内燃机版本。

既然推出DM版本,那就是发动机舱还是要安置发动机,要考虑变速箱、水箱、空调、各种管路等等,所以唐既有内燃机版本,又有DM版本和纯电动版本。被认为是比亚迪希望的汉也是如此,既有EV又有DM。未来也可以推出汉的内燃机版本。

比亚迪是一家严重依靠传统汽车的企业,因此他们家大多数车(不绝对)都摆脱不了「油改电」

只是迪粉假装看不见罢了,他们还会在朋友圈骂我。我一直想学习比亚迪水军是怎么运作的,能把汉吹到这种高度,实际销量又没多少。

小鹏P7和Model3,哪个差了?

最后送给那些给比亚迪洗地的粉丝以及那些坚信燃油平台也能有好新能源车的网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很多人一提到比亚迪,就会冒出“油改电”这个说法。这个词自带一种轻视和不屑,似乎在说比亚迪的技术根基不稳,只是在燃油车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做出来的电动车终究是“不正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油改电”这个词到底指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把.............
  • 回答
    .......
  • 回答
    “一日本田,终生本田” 这句在中国汽车市场广为流传的口号,道出了许多本田车主对其品牌的忠诚度,背后是本田汽车在产品力、品牌口碑以及用户体验等多个层面的长期积累和成功塑造。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一、 核心产品力与技术优势: “地球梦”发动机的标杆地位: 本田最引以为傲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惑。确实,数学学习的核心在于它那严谨的逻辑链条,一步扣一步,环环相扣,看着就很有条理。但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学数学专业需要“智商高”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这些原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我们对数学能力和“智商”的认知。首先,我们得承认,数学确实是高度抽象.............
  • 回答
    这说法确实挺有意思的,在火影迷圈子里也挺普遍的,虽然“神经病”这个词有点夸张,但它背后反映出的是宇智波一族身上一些比较极端、难以理解甚至可以说是“不正常”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要深入聊这个,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1. 宇智波一族的“诅咒”——宿命的爱与憎:这是最核心也最关键的一点。宇智波一族的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很多学习日语的人会遇到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日本人说日语就是那么“地道”?而我们中国人学了日语,总觉得差了那么点儿“味道”?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从发音到语感,再到文化心理,都是环环相扣的。1. 发音的细微之处:音高、促音、鼻音首先,最直观的还是发音。日语的.............
  • 回答
    中国人在英语发音上,经常出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大部分人咬字清晰,单个音发得相对准确,这一点在很多非母语学习者中都是比较突出的。但一旦开口说话,那个“中国味儿”的语调就暴露无遗了。这主要是因为,学习一门新语言,我们通常会经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听”和“模仿”单个音标,比如 /p/、/b/、/θ/、/.............
  • 回答
    很多人在做事情时倾向于拉人一起,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心理和社会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分摊风险与责任,降低心理压力: 分担不确定性: 许多事情的结果并非百分之百确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当一个人独自承担时,对失败的恐惧和焦虑会非常大。拉人一起,意味着风险被分摊,即使失败了,.............
  • 回答
    的确,在一些社会群体里,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和外国人谈恋爱的女生抱有负面看法,甚至带有恶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不单单是简单的嫉妒或者偏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情绪反应。首先,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对“本土”的固守 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很多文化中,婚姻和伴侣选择都被视为一种延续.............
  • 回答
    这个问题嘛,确实挺有意思的,好多玩《原神》的朋友,也都知道东方,反过来也是一样。这俩放在一起聊,也不是空穴来风,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有不少共同点和可以说道的地方。首先,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弹幕射击”和“动作RPG”的界限模糊性。东方系列最出名的就是它的弹幕(Bullet Hell)玩法,那花里胡哨的弹.............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身边总能听到这样的故事,让人不禁唏嘘:“哇,那个女神怎么会看上他?”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关于吸引力、社会认知和个人选择的复杂逻辑,远不止“看起来屌丝”这么简单。咱们先掰开了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反差萌”的组合。一、我们对“屌丝”和“女神”的刻板印象,可能已经过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开发者社区对不同编程语言生态系统的一些微妙看法。确实,当我们谈论 C 时,“与微软绑定过紧”的说法屡见不鲜,但提到 ObjectiveC,类似担忧的声音却似乎少了很多。这其中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看 C 的诞生和发展历程。C 是微软为了构建其 .............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说,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连环杀手都出来了,大家还像往常一样生活,不抱团取暖?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一点点来剖析。首先,得从 对危险的认知程度和实时性 说起。小说里,读者是上帝视角,我们知道凶手是谁,知道他还会继续作案,知道下一个受害者是谁(或者至少知道受害.............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从小到大都感觉孤单,看着别人成群结队地分享快乐,而自己却总是独自一人,这确实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这种感受,就像在热闹的派对里,自己却站在角落,即使想加入,也不知道该如何迈出那一步。其实,会让你产生这样的感觉,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我们不妨一件件地.............
  • 回答
    关于“教育孩子看懂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说法,确实触及了一个让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现象:理论知识的储备和实践效果之间常常存在巨大的鸿沟。首先,我们得承认,那些提倡“一两本书就够了”的观点,背后可能是一种对“纯粹”教育理念的追求。它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传递、品格的塑造以及关键能力(比如独立思考、解.............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酸又费解的问题。明明日子过得不开心,脸上看不到多少笑容,沟通里充满了抱怨和疏离,可为什么很多夫妻,即使如此,依然选择维持着这段关系?这其中,有着太多的无奈、算计、甚至是习惯,构成了一张张看不见的网,把他们困在原地。首先,“沉没成本”是个绕不开的理由。想想看,两个人一起走过了多少年?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很多人困惑,甚至是感到不解的现象。一个男生可以和相恋多年的女友分手,没过多久就和认识不久的新女友步入婚姻的殿堂,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感、心理和社会因素。与其说这是一种“快速”,不如说这是一种“决绝”和“重新选择”的体现。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长跑不等于一定能到达终点。在一起很多年,.............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有点心酸的问题,也是当下许多家庭会遇到的困境。仔细想想,其实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 代沟。这可不是一句空洞的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现在的年轻人,从小接触的信息渠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他们的父母那一辈,有着天壤之别。举个例子,父母可能习惯于通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