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种楼的左边为什么要多盖这么一部分,这不是浪费吗?

回答
我理解你对照片中这栋楼左边多出来的那一部分感到疑惑,觉得它好像没太大用处,甚至有些浪费。其实,建筑设计中很多看似“多余”的部分,背后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考量,并非简单的浪费。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设计:

1. 功能性考量:

增加可用空间,满足特定功能需求: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增加建筑的实用面积。这部分多出来的空间,可能并非为了增加普通的居住或办公面积,而是为了满足一些更特殊的功能。比如:
增加采光和通风: 建筑的凹进部分(如果你看到的左边是凹进去的)或者突出的阳台/露台,往往是为了更好的引入自然光线和新鲜空气。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健康,良好的采光和通风能大大提升室内环境的品质。
设置公共或半公共空间: 这部分可能被设计成入户大堂、社区活动室、健身房、儿童游乐区,甚至是公共的观景平台。这些公共空间的设置,能够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和居民的互动性。
特殊户型或商业空间: 建筑左侧的延伸部分,可能是一些面积更大、布局更特别的户型,或者是裙楼中的商业店铺。这些设计能够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吸引不同需求的客户。
设备用房或架空层: 有时候,这部分空间可能是为了集中设置电梯井、楼梯间、设备间(如水泵房、配电房),或者作为车辆的出入口、消防通道、或者架空层,以满足建筑的运营和安全需求。

优化建筑的动线和流线: 建筑的入口、楼梯、电梯等交通组织是重要的设计环节。这部分延伸出来的一部分,可能就是为了更合理的布置这些交通核心,让居民或使用者在建筑内的活动更加便捷高效,避免拥堵。

2. 美学和形式上的考量:

打破建筑的呆板,增加视觉层次和韵律感: 如果建筑主体是一整块方方正正的体块,确实会显得比较单调。通过在建筑的侧面“咬”进去一块或者“凸”出来一块,能够打破这种沉闷,形成虚实对比,增加建筑的视觉层次感和立体感。这有点像在画画时,不会只画一个简单的方形,而是会通过线条、明暗、虚实的变化来丰富画面。
回应周边环境或城市肌理: 建筑的设计往往不是孤立的,需要考虑它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这部分多出来的体块,可能是在呼应邻近建筑的高度、退让关系,或者是在回应街道的宽度、转角等城市肌理。它可能是一种“退让”,也可能是一种“呼应”,目的是让建筑更好地融入城市环境。
引导视线,突出建筑特点: 有时,建筑师会故意设计一些“不规则”的部分,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突出建筑的某个设计亮点。这部分延伸出来的空间,可能在造型上采用了不同的材料、颜色,或者有独特的窗户设计,从而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

3. 结构和技术上的考量:

应对地形或结构需求: 如果建筑地块存在高差,或者为了更好地利用地形,可能会在某些方向做出延伸或变化。同时,建筑的结构体系也可能影响其外观。比如,为了实现某种特殊的结构跨度或支撑方式,需要在建筑的某些部分做出额外的结构预留,这可能就体现在外形上。
防火、疏散等规范要求: 建筑设计需要满足严格的消防和安全规范。在某些情况下,为了满足疏散楼梯的设置、防火间距的要求,建筑的平面和体型都需要进行调整,这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不规则”的形状。

4. 商业和市场考量:

户型多样化,满足不同消费群体: 房地产开发商通常会追求户型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部分多出来的空间,可能就是为了设计出一些非传统的、具有吸引力的户型,比如带有大露台的复式、南北通透的“L”型户型,或者是适合特定人群的“小跃层”等。
创造稀缺性和独特性: 相较于千篇一律的盒子状建筑,一些有特色、有“故事”的建筑更容易吸引眼球,也更容易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这部分“多出来”的设计,可能就是为了营造这种独特性。

总结一下, 你看到的建筑左边多出来的那一部分,很可能不是简单的“浪费”,而是建筑师在功能、美学、结构、规范以及商业等多重因素综合权衡下的结果。它可能是为了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空间、创造更具吸引力的建筑形象,或是为了更巧妙地解决工程难题。

下次再看到类似的建筑,不妨多观察一下它的整体形态,以及它所处的环境,也许就能从中找到一些设计上的“答案”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行业相关,强答一波。

目前已有的答案大概提供了以下几种可能性:1偷面积,2甲方审美奇葩,3结构要求,4项目进行中出意外。大家都提到信息太少无从判断,所以我先尝试补充一点信息。根据题主位置在北京,搜索安立路,在百度地图立水桥南附近找到了这个项目。项目叫林奥嘉园,而位置在北京市朝阳区。

把东侧的楼放大,能够看到框架部分,可以确定就是相片中的项目。

再从房地产网站上找到该项目,粘贴一点基本信息过来。

从项目规划布局和容积率上看,绝不是高档住宅项目。应该是回迁房+中档商品房项目。根据品质猜测,4栋南北向的,独立的单元住宅可能是商品房。其余的异形大板楼,没什么品质,可能是回迁房。独特框架的这一栋,底层还连着很大规模的底商裙房。

所以首先,应该排除偷面积的可能性。一方面北京的审查比较很严格,规划部门不敢放水;另一方面,感觉也不会有哪个开发商在回迁房上偷送面积的。

上一张网上的项目效果图。从效果图看来,起码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这种裸露框架设计的,所以也可以排除甲方审美奇葩这种观点。

结合下面大面积的底商,应该不是那种普通的临街小门脸,而是较大规模的商场,大空间框架结构的那种。所以有答案中提出转换困难,需要结构加强抗震,以及多一开间以求与下面柱跨对其的可能性,看起来是比较高的。

再粘一张网上找的此项目户型平面,不一定能是带框架的这个楼的,也有可能是其他楼里的,但是一个项目里的,仅说明一种可能性。这个户型是柱网框架的,不是剪力墙的,柱跨大空间灵活,适合与底商结合。

还需要补充的是,回迁类型的项目,都会对各种平米数的套型数量异常敏感:对应补偿不同面积数的回迁户都必须准备相应数量的户型,不能多也不能少。在项目过程中,根据需要将有些大户型硬改成小户型,强行少做一跨,也是有可能的。

综合以上思路,最后有一种可能性是这样的。首先,假设这个楼是框架结构的,一开始设计按N个柱跨设计的;然后,因为有特定户型面积要求,这个楼的面宽做不到这么多柱跨;做不到柱跨的部分,如果只用悬挑,结构性能不足,所以保留这一柱跨的结构,但是建筑面积缺不能多做,所以最后就成了这个样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