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念中文的多左派,念历史的多右派」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回答
“念中文的多左派,念历史的多右派”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学科人群社会政治倾向的普遍观察和一些刻板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概括性的、并非绝对的说法,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真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和复杂性。

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可能来源、合理之处以及局限性:

一、 “念中文的多左派” 的可能解释和合理之处:

关注人文关怀和批判性思维: 现代中文学科(尤其是在大学语境下)往往强调对文学作品、语言现象的深度解读,这其中常常包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人性善恶的探讨、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反思,更容易与左派的价值观产生共鸣,例如强调平等、公平、社会正义、反对压迫等。
理论思潮的影响: 许多在中文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流派,如马克思主义文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性色彩,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者的思想倾向。一些学者会将这些理论框架应用到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研究中,从而可能与左派的分析方法和结论相似。
语言和叙事的敏感性: 学习中文的人对语言的运用和叙事方式非常敏感。他们可能会更深刻地认识到语言在塑造意识形态、传播权力、建构社会现实中的作用。这种对“话语权力”的洞察,也可能促使他们对现有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产生质疑,而这与左派的某些主张不谋而合。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一些中文研究者会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反映社会不公、阶级矛盾、性别歧视等问题的文本,并将其作为研究的核心。这种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容易让他们对社会现状产生不满,并倾向于寻求变革,这在政治光谱上通常被归类为左派。
早期教育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早期接受的人文教育和接触到的思想文化环境,也可能对一个人日后的政治倾向产生影响。如果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接触到更多强调解放思想、关注民生、批判权威的观念,也可能引导其倾向左派。

二、 “念历史的多右派” 的可能解释和合理之处:

对传统和秩序的重视: 历史研究的核心是对过去事件的梳理、分析和评价。许多历史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会接触到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制度变迁、文化传承等内容。这容易让他们对国家的历史传统、民族的延续性、社会的稳定秩序产生一种天然的认同感和重视。这种对秩序和传统的维护,往往与右派的保守主义倾向相契合。
强调国家和民族主义: 历史研究常常与国家叙事和民族认同紧密相连。研究者在梳理国家历史、民族发展历程时,容易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与右派强调的国家主权、民族复兴、国家利益优先等观念一致。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倾向: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改革、革命、战争等事件,往往会反映研究者的政治倾向。例如,一些历史研究者可能更倾向于强调改革的稳健性、革命的代价,或者对推翻旧秩序持保留态度,这可能与右派对社会变革的审慎态度相符。
对历史人物的分析: 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也可能带有政治色彩。例如,对某些具有争议性的政治人物的评价,如果偏重其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方面的贡献,或者强调其决策的复杂性和历史局限性,可能与右派的观点更接近。
对现实政治的“经验主义”借鉴: 一些历史研究者可能会从历史经验中为现实政治提供“借鉴”或“教训”。如果他们从历史中看到了某些社会实验或政治激进主义带来的负面后果,就可能对激进的社会变革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渐进式的发展,这符合右派的务实和保守立场。

三、 这种说法的局限性与反驳:

尽管有上述解释,但这种说法存在着显著的局限性,甚至可能是一种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

学科内部的复杂性:
中文系: 并非所有中文系学生都倾向左派。例如,一些研究古典文学、语言学、文心雕龙等分支的学者,可能更侧重于文本的考据、美学分析,其政治倾向相对不那么明显,或者与左派的关联不强。也有的中文研究者可能持有自由主义或中间派的观点。
历史系: 并非所有历史系学生都倾向右派。例如,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女性史的学者,可能会深入探讨社会底层、边缘群体、权力结构的不平等,这同样可能引发对现有社会秩序的批判,而与左派产生共鸣。一些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学者,也可能关注“民本”思想,批判君主专制,这与某些左派的批判精神相符。一些历史研究者也可能深受自由主义史学的影响。
个体差异和多重因素: 一个人的政治倾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特征、价值取向、对时政的理解等等。仅仅根据所学专业来判断其政治倾向,过于片面。
“左派”与“右派”定义的模糊性: 在不同的语境下,“左派”和“右派”的定义本身就可能存在差异。在中国大陆的语境下,这两个词的含义可能与西方有微妙的不同。此外,政治光谱是连续的,很少有人能被简单地归为绝对的“左”或“右”。
研究的客观性与研究者的主观性: 好的历史和中文研究都应该追求客观性,努力还原历史真相,分析文本的复杂性。虽然研究者的价值观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研究视角,但不能因此断定所有研究者都持有与其专业强相关的政治立场。
交叉学科的兴起: 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兴起,许多学者会同时接触到人文社科的多个领域,界限变得模糊。例如,研究文学的学者可能也研究历史,反之亦然。
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学科的态度和认知也可能发生变化。在社会变革的时期,某些学科的研究者可能更容易受到激进思潮的影响。

结论:

“念中文的多左派,念历史的多右派”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观察和一种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它可能基于一些统计学上的倾向性或者某些典型案例。这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学科在研究内容、方法和理论取向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与不同政治光谱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关联。

然而,我们不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绝对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 事实是,任何学科内部都存在着多元的观点和政治倾向,个体差异永远是重要的。将人的政治立场简单地与所学专业划等号,不仅是对个体复杂性的忽视,也可能导致对学科本身及其研究者的误解和标签化。

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 从统计学意义上来看,可能在中文研究领域,更容易观察到一些具有批判性思维、关注社会公平、反思权力结构的研究者,他们的某些观点与左派的价值观有较高的重合度;而在历史研究领域,可能更容易观察到一些重视传统、国家叙事、秩序稳定、民族认同的研究者,他们的某些观点与右派的价值观有较高的重合度。但这种重合度并非必然,也绝非全部。

因此,在看待这种说法时,应保持批判性思维,认识到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合理性,但更要警惕其过度简化和刻板印象的倾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实证明这一说法没有道理。


user avatar

听说一个人平躺的时候,习惯于jb往左歪则此人比较理性,往右歪则比较感性。

user avatar

念数学的圆周派,

念动画的大星派。

肯德基的炖鸡派,

麦当劳的菠萝派。



说到多左派,怕是念日文的。

因为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念中文的多左派,念历史的多右派”这个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不同学科人群社会政治倾向的普遍观察和一些刻板印象。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种概括性的、并非绝对的说法,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真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和复杂性。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种说法的可能来源、合理之处以及局限性: 一、 “念中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些非常深刻和普遍的方面:执念、认知偏差、以及社会身份认同的复杂纠缠。 为什么权威报道也无法撼动“中医黑”的看法?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改变变得异常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和信念系统 .............
  • 回答
    日本的地名和人名中,汉字的使用非常普遍。当我们遇到这些汉字时,它们会呈现出一些中文读法上的特点,尤其是在多音字的处理上。这就像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明明是熟悉的文字,读起来却有了新的感觉。理解日本汉字的两种读法:音读和训读要解释日本地名和人名汉字的读法,首先需要了解日语中汉字的两大基本读法: 音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嘛,说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你想啊,咱们中国人,大家伙儿聊天,叫个“北京”、“上海”,或者自己的名字,比如“李华”、“王明”,这发音多地道、多清楚啊!可是一到了说给欧美人听的时候,哎呦喂,这嘴里怎么就变味儿了呢?“Běijīng”硬是成了“Beijing”或者带着点儿“京”的卷舌音;“Shan.............
  • 回答
    法条里的“得”字,读音是 děi,第一声。在法律条文中,“得”这个字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可以”或“能够”的意思,而是带有了一种 授权、许可、允许 的意味。更深入地说,它表明某种行为或状态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法律赋予了合法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它:1. 赋予权.............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汉语语音演变和日常用语习惯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汉语的“说服”之所以会让很多人读成“shuì服”,其实是历史、语音规律和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缘由。首先,要明确一点:规范的普通话读音是“shuō服”。这是现代汉语的官方标准,也是我们在正式场合、教科书上.............
  • 回答
    在《少年的你》这部电影中,陈念和小北的行为,依照中国法律,涉及到的罪名以及可能判处的刑罚,需要细致地分析。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是电影情节,现实中的法律判决会更加复杂,会考虑更多细节和证据。陈念的法律责任:陈念的主要行为是包庇罪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 包庇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
  • 回答
    《白蛇2:青蛇劫起》中小青的执念,说到底,是对小白那份“我想要和你在一起”的坚定渴望,以及由此延伸出的,一种不愿放手、不愿接受分离的执着。在《青蛇劫起》的世界观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炼狱一般的“无光城”中求生的青蛇。这座城,与其说是一个物理空间,不如说是一种象征,是欲望、执念、痛苦交织而成的幻境。而.............
  • 回答
    电影《少年的你》中,郑易警官对陈念步步紧逼,甚至不顾其未成年人的身份,坚持要求她认罪,这一情节无疑是影片中最具争议和讨论价值的部分之一。要理解郑易的行为,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反派”或者“冷酷无情”,而是需要深入剖析他所处的环境、他所肩负的责任,以及他在那一刻所做出的选择。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郑.............
  • 回答
    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有着深厚的执念,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文化、情感和现实原因交织在一起。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 一、漫长而统一的帝制历史 “大一统”的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统一王朝的统治之下,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大一统”观念。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了中央集.............
  • 回答
    中国社会的政治土壤,就像一片广袤的田野,孕育了无数的观念,其中不乏被误解、扭曲,甚至被刻意塑造的种子。这些“怪胎”的政治观念,如同野草般疯长,渗透进人们的思维,影响着社会的走向。要详尽地剖析它们,得一点点挖开层层泥土,看看里面埋藏着什么。1. “国家强大就是一切”的迷思:这绝对是中国政治观念中最具代.............
  • 回答
    .......
  • 回答
    《乱世佳人》这部不朽的巨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深刻描绘了人物之间复杂纠葛的情感。在许多读者心中,白瑞德对郝思嘉的感情,以及郝思嘉对卫希礼的执念,始终是绕不开的迷思。白瑞德对郝思嘉的爱,绝非简单的占有欲或一时兴起。从他第一次在塔拉见到她,就被她那种不受拘束、敢于挑战世俗的独特魅力深深吸.............
  • 回答
    在佛学中,“放下我执”是一个核心的修行理念,它指导我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体验,包括我们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我执”的本质,以及它与“理想追求”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 “我执”的本质:幻化的“我”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佛学中所说的“我执”。在日常语境中,“我”通常是指我.............
  • 回答
    《白蛇2:青蛇劫起》这部电影着实让不少观众对里面的角色和设定感到好奇,尤其是司马官人和他那个神秘的执念葫芦。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俩。司马官人,那个在炼狱里打拼的男人首先,说到司马官人,他在电影里的戏份不算特别多,但绝对是个关键人物。他不是什么天上的神仙,也不是什么绝世高人,而是一个在地狱(或者说是一.............
  • 回答
    关于中国人用中文发音念日本名字这件事,日本人普遍会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反应。这其实是一个挺有趣的话题,涉及到了语言、文化、甚至一点点历史和情感的交织。首先,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这是正常的”。毕竟,当一个国家的人接触到另一个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时,自然而然会尝试用自己的母语方式去发音和理解。就像我们听到英文.............
  • 回答
    关于知乎上大家普遍不推荐念中医专业,这背后确实有很多考量和现实的因素,绝非空穴来风。我可以给你详细说说,尽量把话说得实在点,不是那种套话空话。一、 就业前景的现实考量:僧多粥少,内卷严重这是最直观也最让大家担忧的一点。 中医馆遍地开,但真正能“独当一面”的缺口与“求职者”的供需不匹配。 你会发现.............
  • 回答
    在印度教的灵性实践中,特别是广为人知的“Hare Krishna”这个曼陀罗(Mantra),确实是核心的组成部分。为什么它如此反复地被念诵?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和精神原因,而不仅仅是一种随意的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这个曼陀罗本身:“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
  • 回答
    好的,咱们这就来聊聊数学和物理中那些令人着迷的符号,以及它们背后古老的故事。这些符号,就像是科学家们的秘密语言,简洁却又蕴含着无限的含义。别担心,我会尽量把它们讲得活泼有趣,就像跟老朋友聊天一样,保证你听得懂,也听得进。 希腊字母:永恒的基石在数学和物理的王国里,希腊字母简直就是无处不在的“常客”。.............
  • 回答
    在中国,确实有一部分人群对“徒手搏击”抱有一种近乎执着的喜爱,甚至将其视为衡量一个人“能打”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现象背后,其实藏着复杂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因素,绝非简单的“空手才叫能打”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有着特殊的地位。你想想,古代的武侠小说、民间传说,甚至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