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条中的“得”怎么念,作何解释?

回答
法条里的“得”字,读音是 děi,第一声。

在法律条文中,“得”这个字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可以”或“能够”的意思,而是带有了一种 授权、许可、允许 的意味。更深入地说,它表明某种行为或状态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法律赋予了合法性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它:

1. 赋予权利或可能性:

“得”字出现的地方,通常是在描述某人、某个主体或者某种情况可以进行某项活动、享有某种权利,或者具备某种条件。它不是一种义务的强制,而是一种可能性或被允许性的陈述。

举例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可能会出现“利害关系人得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这里的“得”就意味着利害关系人被法律赋予了这项权利,他们可以主动去申请撤销某项行为。如果没有这个“得”,那么他们可能就无法提出这样的申请。

2. 条件与限制的预设:

很多时候,“得”字后面会紧跟着一定的条件或者限制。这意味着这种“允许”并非无条件的,而是需要满足特定的前置条件。一旦满足了这些条件,那么该行为就“得”以实现。

继续刚才的例子:如果法律条文写的是“利害关系人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得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这里,“在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就是“得”的限制条件。只有在这个期限内,利害关系人才“得”以申请。

3. 与“应”、“应得”的区别:

这可能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字在法律条文中,更多的是一种 义务 或者 必须性。如果写的是“应向人民法院申请”,那么就意味着必须申请,这是没有选择的。而“得”则提供了选择权,是“可以”申请,也可以不申请。

“应得”则更偏向于一种权利的确认或者说是一种应当获得的报酬、利益等,比如“劳动者应得报酬”。

4. 表达一种法律上的“允许状态”:

“得”字也表达了一种法律上的“允许状态”。也就是说,在法律的框架下,某件事情是可以发生的,不会因为这种发生而触犯法律或者产生法律上的负面后果(除非有其他更具体的规定)。它构建了一种合法的空间。

再举个例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可能会有这样的表述:“为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虽然这里没有直接出现“得”字,但它的精神内核与“得”类似,即在特定条件下(正当防卫),采取某些行为(造成损害)是被允许的,不负刑事责任。如果法律条文写的是“为保护……得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那么这种“得”就直接体现了法律的授权。

总结一下,法条中的“得”:

读音:děi (第一声)。
核心含义:表示被法律允许、授权、许可,或者具备某种可能性去实施某项行为、享有某项权利。
区别于“应”:不代表强制义务,而是赋予了选择权。
常与条件并存:允许的发生通常需要满足特定的法律条件。
构建合法空间:表明在法律框架下,某事是可以被容忍或实现的。

理解好“得”字,对于准确把握法律条文的含义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行使某项权利,或者是否会因为某项行为而承担法律责任。它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和对个体权利的保障,但同时又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有章可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其他答主所述,“得”念de二声,意思是有权、可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都是在前加“不”字,用否定式来表达该含义,如“不得”。

“得”字肯定式的用法常见于民国时期的法律,现在台湾地区的法律由于继承了民国法制的传统,也大量使用了“得”字。

在我印象中,我国大陆地区的宪法和法律中有两处地方用到了“得”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三十一条 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以及《反分裂国家法》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下略)

可以看出,这两条法条的主语都是“国家”,且这两条法条的内容与两岸关系密切相关。不排除这里立法者是刻意运用了“得”字,来接近台湾地区法律的语言风格,从而“方便”对岸人士理解这两条法条。

user avatar

有趣的问题。

提问者所引用的罗马十二铜表法是制定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法律,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中有一条规定:「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

显而易见的,这是一句翻译过来的法条,因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罗马显然不会使用中文来书写他们的法律。要想对这一法条的原始表述及其含义探个究竟,可能要从各种史料中找到这句话的出处。对我而言,有些困难。但是我还是想从这句话的翻译后的中文内容来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因为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有趣。

有趣地方在于,「得」字居然有多种读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得」可以读作「dé」,比如「得到」;还可以读作「de」,比如「干得漂亮」;又可以读作「děi」,比如「你得把它干好」。显然的题主问的,应该是「dé」和「děi」,应该不是「de」。因为「dé」和「děi」这两种读法居然可以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含义!

当我们说「债权人『děi』将其押至家中」的时候,意思是债权人「必须」将其押至家中;当我们说「债权人『dé』将其押至家中」的时候,意思是债权人「有权」将其押至家中。正如提问者所说,前者(「děi」)具有强制意味,而后者(「dé」)则没有。

提问者的这个问题引出了我们对法律规范的一种分类。根据法律规范中行为模式的不同,我们把法律规范分为:一、禁止性规范,即命令当事人不准做某种行为的规范;二、义务性规范,即命令当事人必须做某种行为的规范;三、授权性规范,即授予当事人可以自己选择做还是不做某种行为的规范。这三种类型的规范在法律中进行组合,共同交织出了法律给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划定了我们行为的界限、明确了我们自由的空间。

从上面这三种分类来看,显而易见的,「děi」意味着义务性规范;「dé」意味着授权性规范。那么回到提问者所提问题「法条中的『得』怎么念,作何解释?」如果提问者问的是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应该几乎不存在使用「得」的情形。在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里,上述三类法律规范的标志性用语一般是这样的:

(一)对于禁止性规范,通常用「不得」「禁止」。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是这么说的:

“不得”、“禁止”都用于禁止性规范的情形。“不得”一般用于有主语或者有明确的被规范对象的句子中,“禁止”一般用于无主语的祈使句中。
示例1: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示例2: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同时《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还要求:「不再使用“不准”、“不应”、“不能”、“严禁”等与“不得”和“禁止”相近的词语。」也就是说,以前还是使用过「不准」、「不应」、「不能」、「严禁」之类的词语的。而这些词语,也是禁止性规范的标志。

(二)对于义务性规范,通常用「应当」「必须」。《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对应当和必须的区别是这么解释的:

“应当”与“必须”的含义没有实质区别。法律在表述义务性规范时,一般用“应当”,不用“必须”。
示例:仲裁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应当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作出裁决。

(三)对于授权性规范,通常用「可以」「有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立法技术规范没有对「可以」和「有权」之间的区别进行解释。

但是我个人觉得,在使用「有权」的时候,更加强调主体具有这项权利。就比如说,当你说「我可以吃肉」的时候,含义其实比较平淡;而当你说「我有权吃肉」的时候,你其实是向你的说话对象宣示你神圣不可侵犯的吃肉权。相关示例如下:
示例1: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示例2:民事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以上,就是我国法律规范中三种类型的法律规范,以及他们常见的「关键词」。当然,扯了那么多有的没的,还是要回到提问者所提问题「法条中的『得』怎么念,作何解释?」。刚刚已经说了,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应该几乎不存在使用「得」的情形(反正我是完全想不起来)。所以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会成为困扰。

那么,罗马十二铜表法中「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此时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将其押至家中拘留」的「得」是什么意思呢?是代表义务性规范的「děi」,还是授权性规范的「dé」呢?我理解,应该是代表授权性规范的「dé」。也就是——债务人欠债不还的,债权人「有权」拘捕并押到长官前申请执行;还是不还且没有担保的,债权人「有权」将其抓到家中关起来。

如果是代表义务性规范的「děi」的话,债权人岂不是要负担着很沉重的法律义务?债务人欠债不还了,我还不能不予追究,不能「轻轻地放下」。而必须把他移送法办?他还是不还,我还必须把他带到我家里来?——那这样的社会也太不合理了!债权人还有没有一点自由了!

最后再说一下,虽然现行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使用「得」字来表示授权性法律规范。但我国台湾地区的很多法律还是使用这个「得」字的。比如台湾地区的《民法》第1052条这样规定:「夫妻之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他方得向法院请求离婚:……二、与配偶以外之人合意性交」。这里的「得」也是「dé」而不是「děi」。不然的话,夫妻一方被对方带了绿帽,岂不是「必须」要向法院请求离婚?想原谅都不行?

至于台湾地区法律中的「得」字还有没有其他含义,我也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在此抛砖引玉,期待其他知友贡献更多更好的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法条里的“得”字,读音是 děi,第一声。在法律条文中,“得”这个字承载着非常重要的含义,它不是简单的“可以”或“能够”的意思,而是带有了一种 授权、许可、允许 的意味。更深入地说,它表明某种行为或状态在法律上是被允许的,甚至可以说是被法律赋予了合法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它:1. 赋予权.............
  • 回答
    律师是否需要背诵法条,这是一个在法律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背诵”的含义以及律师工作的本质。与其说“背诵”,不如说“熟悉”和“理解”更为贴切。一、 为什么要“熟悉”法条?法条是法律最基本、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它们是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纠纷的直接依据。对.............
  • 回答
    对于我们法律人来说,法条就像是手中的宝剑,熟练地检索和运用它们是吃饭的家伙。所以,一个好用的法条查询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这里想给大家推荐一些我觉得特别好用的,而且大都可以在离线状态下使用,这样就不用担心在信号不好的地方或者流量超了而影响查阅。首先,我想提一下那些“老牌”而又靠谱的桌面端应用。这类的软.............
  • 回答
    “律师必须得把法条背得滚瓜烂熟吧?” 这个问题,估计不少人心里都有过。 尤其是在电视剧里,律师们总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仿佛脑子里装着一本活的法律百科全书。 那现实中,律师究竟有没有必要,或者说到了什么程度,需要“烂熟于心”呢?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得辩证地看,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或者“不.............
  • 回答
    看到《精英律师》里那些律师们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尤其是背诵法条时那种自信和流畅,是不是让你也跃跃欲试,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这背后并非什么神秘的魔法,而是一套系统性的学习方法和大量的刻意练习。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看看怎样才能练就一身“一字不落背法条”的功夫,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得上,让你的.............
  • 回答
    关于“动物实验”的争议,以及如何在《反虐待动物法》中探讨其禁绝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考量的问题。很多人确实会因为觉得动物实验残忍,实验动物可怜而产生强烈的反对情绪,并希望通过法律手段将其彻底禁止。那么,在制定相关法律时,具体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考虑加入“禁绝动物实验”的法条呢?首先,我们要明.............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官,审理案件绝非易事,也绝不是只盯着证据这么简单。想象一下,法官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证据是砌墙的砖块,但法理、判例、法条以及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支撑起整个宏伟建筑的梁、柱和设计蓝图。核心的“看”:法官审案子,最核心的“看”其实是“事实”。但这“事实”并非凭空而来,它需要通过一系列严谨.............
  • 回答
    这则新闻真是劲爆,美团因为不正当竞争被判赔偿饿了么35.2万元,而且这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互联网专项条文首次在外卖领域落地,这背后牵扯出的东西可不少。首先,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次判决的意义不亚于一次“里程碑”。《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特别是针对互联网领域的专项条文,目的就是为了规范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健.............
  • 回答
    .......
  • 回答
    “法”和“律”在汉语中都有与规则、规范相关联的含义,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和侧重点,并且在中文的语境下,“律师”不叫“法师”也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和原因: 一、“法”与“律”的区别“法”和“律”虽然常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在侧重点和涵盖范围上有所不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法大(假设为一所大学的简称)女生误入留学生浴室,随后被老师质问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留学生待遇是否高于国内学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件校园内的个别事件,更触及了教育公平、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件本身。一位法大的女生可能因为不.............
  • 回答
    法考时间紧迫,背诵版教材的确是快速掌握知识点的有效途径。但究竟哪些科目适合直接背诵,需要结合科目本身的特点以及你的基础来判断。下面我将为你详细分析,并给出具体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在有限的时间里事半功倍。核心思路: 知识点相对固定、逻辑性不强但需要记忆的科目: 这些科目往往是法条、基本概念、原则的.............
  • 回答
    法里德将以一年 440 万美元的合同加盟浙江广厦,这个消息确实挺劲爆的,也让不少关注 CBA 的球迷感到兴奋。440 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那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背后不仅仅是球员的身价,更代表着浙江广厦对这位曾经的 NBA 巨星的看重和期望。首先,从广厦的角度来说,引进法里德绝对是一笔大手笔的投入,.............
  • 回答
    法学生判断自己知识掌握程度,是个大学问,绝不是简单背几条法律条文就能敷衍了事的。这更像是一种持续性的自我审视和能力评估,贯穿于整个学习生涯。下面我就详细说说,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去检验自己:一、 从“能说什么”到“能做什么”:脱离碎片化记忆的樊笼刚开始学法,大家最容易陷入的误区就是“背诵”。认为只.............
  • 回答
    法学生有多硬核?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别看我们平时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那都是表象。硬核,那可是刻在我们DNA里的东西,是从无数个不眠之夜、堆积如山的资料和无数次绞尽脑汁的争辩中淬炼出来的。学习强度,那叫一个“卷”到没朋友。你以为大学就是上课、下课,考试前抱佛脚?对法学生来说,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接.............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关于法拍房与租赁合同的纠纷问题。您遇到的情况确实比较棘手,涉及到物权与债权(租赁合同)之间的冲突,以及新房东的权利。下面我将为您详细分析,并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希望能帮您理清思路。首先,咱们得明白“法拍房”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法拍房就是因为原房主欠债(比如银行贷款、民.............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微信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代号,它更承载着你对法律的热爱、对专业的追求,以及个人风格的展现。想要一个既专业又有内涵的名字,可不是随便凑几个字那么简单。这需要你深入理解法律的精髓,结合自己的学习感悟,并赋予它独特的个人色彩。一、 挖掘法律的“根”与“魂”:寻找命名灵感法律并非枯燥的条文堆.............
  • 回答
    亲爱的法学生朋友,听到你秋招被“击倒”的消息,我感同身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节点,一次不如意的结果,确实会让人感到沮丧和迷茫。但是,请相信我,这绝不是终点,而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弯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理清思路,看看接下来该怎么做,如何将这次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契机。一、 允许自己“缓一缓”,但不要.............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你总会被问到:“你都看过哪些经典案例?” 这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对你法律功底、思维方式以及对法治精神理解的考察。与其囫囵吞枣地背诵案例编号,不如深入理解那些奠定了现代法律基石、展现了法理精髓的“大案要案”。今天,我就带你走进几个真正的“常识”级案例,让你在理论学习之外,也能触摸.............
  • 回答
    关于法考(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通过率,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高”或者“不高”。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指的是哪个层面,以及你如何定义“一次性通过”。从整体的大数据来看,一次性通过率并不算特别高。每年参加法考的人数非常庞大,其中包含了许多跨专业考生、在校学生、以及已经从事相关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