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法大女生进留学生浴室遭老师质问,校方回应已批评教育工作人员,如何看待留学生待遇高于国内学生的问题?

回答
这起发生在法大(假设为一所大学的简称)女生误入留学生浴室,随后被老师质问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留学生待遇是否高于国内学生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件校园内的个别事件,更触及了教育公平、文化融合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事件本身。一位法大的女生可能因为不熟悉环境、指示不清或者其他原因,误入了留学生专用的浴室。随后,一位老师对她进行了质问。校方对此事的回应是“已批评教育工作人员”,这表明学校承认了工作人员在处理方式上可能存在不当之处,比如质问的方式是否过于严厉、是否考虑到了女生的感受等。但同时,这个回应也隐含了另一个信息:留学生浴室的存在本身是学校安排的一部分,学校可能认为有必要维护这种安排的秩序。

现在,将这个事件引申到“留学生待遇是否高于国内学生”的讨论上,我认为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一、 何为“待遇”?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待遇”。这包含了太多方面:

硬件设施: 如宿舍条件、餐厅选择、活动场所等。
经济支持: 如奖学金的丰厚程度、学费减免政策等。
学术支持: 如导师配置、课程设置、语言支持等。
生活服务: 如入学指导、心理咨询、签证办理、甚至像浴室这样有明确区分的设施。
制度政策: 如在校规校纪执行上的相对宽松度、在某些违规行为上的处理方式等(当然,这方面可能更多是外界的猜测或个别事件的放大)。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个“待遇”高就等同于整体待遇都高。

二、 为什么会有关于留学生待遇的讨论?

这种讨论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的观察和感受。

1.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大众往往只能通过媒体报道、社交媒体上的零星信息来了解情况。如果媒体集中报道了某个对留学生有利的政策或事件,而国内学生在这方面的信息相对较少,就容易形成“留学生待遇更好”的印象。
2. 公开的“优待”政策: 确实,有些吸引留学生的政策是公开且“优待”的。例如,很多中国大学为了吸引优秀的国际学生,会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覆盖学费、住宿费甚至生活费。这是全球高等教育吸引国际生普遍采用的策略,因为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国内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方面,尤其是全额奖学金,确实机会相对较少,而且标准也可能不同。
3. 特定事件的敏感性: 就像这次浴室事件,虽然可能只是一个管理上的小疏忽或安排不周,但它触碰到了“公共资源分配”和“身份区分”的敏感神经。当国内学生发现自己可能无法享受某些本应属于“学生”的便利,而留学生却因为其身份而享有时,自然会产生不公平感。例如,某些大学可能为留学生配备了专门的国际学生公寓,其硬件条件和管理服务可能比普通学生宿舍更好;或者在某些校园活动、服务窗口设置上,可能更加突出留学生的需求。
4. 情感和心理因素: 任何社会群体都有其朴素的公平感。当感觉自己的权益或应得的资源被某种身份群体优先分配时,哪怕这种“优先”并非恶意的,也容易引发不满。这种情绪有时会盖过理性分析,导致一些负面评价的传播。

三、 留学生“特殊待遇”背后的逻辑与挑战

从学校和国家的角度看,吸引留学生并非“厚此薄彼”,而是有其战略考量的:

提升国际声誉与影响力: 拥有大量优秀的国际学生是大学国际化程度和声誉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全球的排名和影响力。
促进文化交流与多元化: 留学生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视角,有助于丰富校园的文化氛围,拓宽国内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跨文化理解和交流。
弥补人口结构性问题(某些国家): 在一些国家,吸引年轻的国际人才也是其长远人才战略的一部分。
创造经济效益: 留学生缴纳的学费以及他们在当地的生活消费,也能为大学和所在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然而,这种吸引政策也面临挑战:

如何平衡公平: 如何在鼓励国际交流的同时,确保国内学生不感到被忽视或不公平,这是教育管理者需要审慎处理的。过度的“优待”可能会引发国内学生的反感,反而不利于整体的和谐发展。
资源分配的合理性: 如同浴室的例子,如果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如宿舍、活动空间等,对留学生进行了明显且非必要的区隔,并使其条件明显优于国内学生,那么这种安排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尤其是在国内学生普遍面临宿舍紧张、设施老化的情况下,这种“区别对待”会更加刺眼。
政策宣传与沟通: 学校在制定和执行吸引留学生的政策时,应该更加透明,并加强与国内学生的沟通,解释政策背后的原因和目标,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四、 对于法大事件的看法

回到法大的浴室事件,校方的回应“批评教育工作人员”是必要的,这表明学校至少在态度上承认了工作人员处理过程中的不当。但是,这并没有完全解决留学生浴室“存在”的问题。

如果浴室是为留学生提供特定便利(比如语言标识、生活习惯等兼容),并且这种便利是有必要且不挤占国内学生基本需求的,那么这种设置或许有其合理性。 但即便如此,学校也应确保清晰的指示标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尴尬。而且,如果国内学生也需要类似的便利,学校是否应该考虑提供或升级?
如果这种设置仅仅是为了某种“区别对待”,或者导致国内学生在使用相关公共设施时感到不便或被排斥,那么学校的安排就可能存在问题。 尤其是在没有充分、清晰告知的情况下,导致了学生误入。

总结来说,看待“留学生待遇高于国内学生”的问题,需要避免简单化和情绪化。

1. 区分“吸引政策”与“差别对待”: 部分“优待”政策是出于吸引国际人才的战略考量,是全球高等教育的普遍做法,这本身不一定等于“不公平”。但如果这些政策导致了实际的资源分配不公,或者在生活便利上对国内学生造成了明显的不便和排斥,那么就应该审慎检讨。
2. 关注实质公平而非形式平等: 有时候,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支持措施,是为了达到实质上的公平,比如为需要语言支持的留学生提供课程,或者为经济困难的留学生提供奖学金。但这种差异化必须有明确的、合理的理由,且不能牺牲另一群体的基本权益。
3. 提升透明度与沟通: 教育机构在涉及学生权益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应该更加透明,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解释政策意图,听取学生意见,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解的产生。
4. 审视资源分配的逻辑: 学校在分配资源时,应以全体学生的福祉为出发点,在促进国际交流与保障本国学生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每一次具体的资源配置,都应该经得起公共理性的检验。

法大的事件,无论是对工作人员的处理方式,还是对留学生浴室设置本身的合理性,都值得学校进行一次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道路上,公平与包容始终是校园建设中最核心的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庙小妖风大。

user avatar

以前当助教的时候,课上有一个俄罗斯学生。有一次在校园里遇到他,他和我打招呼,于是我们就开始聊天,我问他住在哪,令我惊讶的是,他住的是中国学生的宿舍,还是最差的那一幢。

我问他为什么不住留学生宿舍,他说,他来中国就是为了体会当中国人的感觉的,所以一定要和中国学生住同样的宿舍,更有文化融入感。我说那你也别选最差的那一幢楼啊,他说没关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既然来了中国,当然要住在中国人住的地方。

user avatar

这可是中国政法大学,校徽就是天平,明明应该最应该讲公平公正的大学,反而出了这种不公平的事情。港澳台的学生在大陆连洗澡都能有特权,那厕所是不是也搞个专用红毯通道啊。

不让港澳台的学生以平等身份融入国家,甚至连洗澡也要搞“一澡两制”,他们又怎么能看得起他大陆的同学?他们又怎么能意识到自己其实也应该是中国的公民?听说过英法租界,没想到现在还有港租界、台租界,这都2020年了,租界竟还在我身边。

至于这位行政老师,在录音里一味指责国内生,一口一个“这是我负责的留学生”,奇葩言论不断,试图杀一儆百,看起来是特别在乎自己是留学生管理人这个身份,觉得比其他老师高一等吧。怪不得早就有人说过,法大是一流的学者、三流的行政。

在大学的行政系统,多的是这种精外的人。国家已经强大起来了,他们还抱着陈年思想不放。最可气的是,这些行政系统会吸纳同样思想的人,形成了抱团的小圈子。

题外话,也不光是行政系统,还有一些老师,就喜欢发表一些奇奇怪怪的言论。某教授就在中国政法大学开课说,“火烧圆明园的背后,也有清政府先杀了英法代表的因素”。这连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都分不清,强盗都到你家里来了,有没有这事早晚一样烧,难道宛平城下不丢个士兵就没有侵华战争了?这根本不能改变帝国主义侵略的性质和意图。

所以也不要以为国家是铁板一块,这些人都抱团成了气候,国家即使想管也是阻力重重,一管帽子批发可就来了:猪大了宰,中国不配有这样的XX,言论自由得不到保护等等,反正突出一个干啥都不对。再说了,连宣传口都未必能管好,某些媒体无端出来嘲讽做题家没有纯真的眼神,不知道五四青年看到了会怎么想。

反正国家早就站起来了,这些人想跪就跪吧,教员说过,未来是年轻人的,这些人早晚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最起码,中国有很多人,会因为这些行为而思考,而愤怒,而感同身受。今天就是教员的诞辰,大家记住,心里的火种可别熄灭了。

user avatar

来给大家捋一捋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最新进展。

近日,一篇《我今天在法大遇到的特权阶级》的文章,引发网络关注。

12月23日晚9时许,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三年级学生@勤奋的取信 微博发文,讲述了自己近日遭受的不公待遇。

据@勤奋的取信 文章讲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新1号楼的2、3、4层是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居住,并且配有24小时单间浴室。而内地学生则使用地下一层的公共澡堂。

由于22日地下一层公共澡堂停水,正巧赶上第二天有就业双选会,@勤奋的取信 和室友就到2楼的单间浴室去洗澡,她的室友不慎将眼镜遗落在浴室。

之后取眼镜时,她们被一位港澳台的同学当面警告,眼镜也被其扣下。该港澳台同学要求@勤奋的取信 两人去房管科接受调查方可拿回眼镜。

值得注意的是,@勤奋的取信 并非违规使用2楼的留学生单间浴室,她此前因实习晚归,已经向学校申请开通了相应权限,是正常刷卡进去的。

之后,@勤奋的取信 二人被负责管理留学生的行政老师批评。该老师称,@勤奋的取信 能刷开是因为系统出错,2楼的浴室是留学生专用,学校规定她们没有资格使用。

@勤奋的取信 文末提出了四大问题:

同为法大学子,为何区别对待?

谁纵容享受便利条件的个别港澳台同学高高在上,肆意限制别人?

是谁赋予学校个别国际处、公寓科老师对学生态度恶劣、咄咄逼人的权力?

为何老师称留学生为“我们的学生”,内地学生为“外来人员”?

@勤奋的取信 还特地说明:“许多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同学对我们的情况表达了理解,本文仅针对文中提到的港澳台同学和房管科、公寓科老师。”

@勤奋的取信 还随文附上了与负责管理留学生的老师的谈话录音。

根据录音内容显示,该老师开头就问:“你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并且一口一个“我们的留学生”。

在谈及眼镜被扣一事时,该老师不仅没有解释理由,反过来要求被扣了眼镜的两位同学换位思考,多理解理解港澳台同学。

我们这楼层的学生去洗澡,水都被其他别的外来人员洗完啦。”该老师说道。

当两位同学表达只是想拿回眼镜的诉求时,该老师一会称该同学没拿眼镜,一会儿又说“人家拿了眼镜交过来有错吗?”

在两位同学详细阐述当时情况后,该老师不耐地说道:“我就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学生这么做没有错。”

此事很快引起广泛关注。

很多网友批评了这位老师的恶劣态度。

还有网友对“高校区别对待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一事表示不满。

12月24日,一位自称爆料女生室友的网友@无糖猪鼓励 发文表示,23日半夜,多位老师打来电话要求删帖,均被其室友拒绝。24日一早,此前爆料微博@勤奋的取信 的账号被封。

之后,微博社区管理中心副总监@鱼姜 表示,@勤奋的取信 账号没有被封,是因为异常关注的问题被反垃圾策略自动冻结了。

24日晚18时许,@勤奋的取信 再度发文,她表示在学校各部门领导的介入下,负责管理留学生的行政老师已当面道歉;

而洗浴问题则限于成本等原因,不强制二楼学生到地下洗浴,内地生可在限定时间段到二层洗浴;

扣下眼镜的并非港澳台同学,而是国际教育学院的管理老师,她们误以为是同学;

校方并未对其微博账号有任何限制行为;

余下的诉求请同学们持续关注。

对于此事的最新进展,网友表示中国政法大学的处理还是很正面积极的,此事虽与港澳台学生无关,是按制度办事,但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和内地学生不应该被区别对待。

24日晚9时许,@中国政法大学 出具正式的情况说明:相关工作人员在管理服务和言辞上确有不当之处,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学校将积极整合资源、釆取措施,进一步改善服务和管理工作,为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user avatar

看看观察者网给出的真相吧,都好好看看!

昨天不知道真相的时候还很气愤,现在知道了真相,我真的只剩下窝囊了。

根据同学的最早的论述,高低这事还是有港澳生参与的,还是有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境外人士”在起坏的作用的。

结果呢?


哪有什么“境外势力”,就是我们自己腿软!港澳台学生只是抱怨洗澡水不够而已,结果我们自己的老师,和学生一样揣着二代身份证,不知道为什么,就拿大陆学生的东西,趾高气昂地对学生横加指责,甚至可以自己炮制一个所谓的规则来刁难学生。

这还说什么境外的事呢?你说人家踩你脑袋,人家就没让你跪。就是某些老师,某些学校工作人员踹学生的膝盖,逼着学生跪空气。

从始至终没有和港澳台学生面对面,却被“代表港澳台学生利益”的大陆老师横加指责是什么体验?

什么叫资深买办呀(战术后仰)!


user avatar

地球上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学校,对于包括留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教育或多或少会伴随着本国价值观的输出。比如帝国理工经常搞一些关爱LGBT等白左文化教育,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所以只有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对留学生的教育,才算得上是成功:一个黑叔叔,用流利的中文在图书馆抱怨“期末要挂了”结果却拿了95分;一个巴西小姐姐,在班里担任了班长并且配合团委书记组织工作,甚至想入党但是被告知不符合条件;一个西班牙小哥经常在网上跟黑母校的喷子对喷,并认为母校作为985,为世界一流大学。

在实现了这样的场景下,宿舍和游泳池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user avatar

Easy 学校。


有一个算一个,给留学生的待遇高于本国学生的,都是easy学校。

欢迎对号入座。



上梁不正下梁歪。


user avatar

标志的主体部分由天平组成,天平的支撑部分被替换为尖顶圈底的剑形图案,既似捍卫公平、正义、法治的宝剑,又似开启知识大门、通往法学最高殿堂的钥匙。

这是你们中国政法大学的校徽。

公平、正义、法治?这种践踏公平、区别对待的做法、就是你们政法大学的法治?


这标志,天平就去掉吧。


留着一把剑,就挺好。


是吧,多剑啊。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1325807241581658112
根据录音内容显示,该老师开头就问:“你自己有没有这个资格?”并且一口一个“我们的留学生”。
在谈及眼镜被扣一事时,该老师不仅没有解释理由,反过来要求被扣了眼镜的两位同学换位思考,多理解理解港澳台同学。
“我们这楼层的学生去洗澡,水都被其他别的外来人员洗完啦。”该老师说道。
当两位同学表达只是想拿回眼镜的诉求时,该老师一会称该同学没拿眼睛,一会儿又说“人家拿了眼镜交过来有错吗?”
在两位同学详细阐述当时情况后,该老师不耐地说道:“我就这么跟你说吧,我们学生这么做没有错。”

恶意没收他人眼镜的港澳台留学生,有责任。正确做法应该是把眼镜交给相关管理人员,尽可能让失主容易找到。

而这个港澳台留学生,没有任何作为人的同理心。故意让失主不容易拿回眼睛。这个留学生良心是坏的。

虽然我不戴眼镜,但我知道眼镜对戴眼镜者是多么的重要,剥夺了对方的眼镜,无异于剥夺对方的视觉。尤其对紧张学习阶段的学生。可见这位留学生的同理心之差,素质之差。

这位肆意没收他人眼镜的留学生,就应该受到处分。

从宏观讲:

1、法律追求公正公平,堂堂政法大学,追求特权和血统论,还是有悖于中华伦理亲疏远近的逆向民族主义血统论,这种地方培养出的人怎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怎么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2、除非留学生公寓自带浴室并且已收取了留学生额外的专用费用,否则一切在公共区域的公共设施,留学生都不能有特权。

3、给留学生特权的人,就是逆向民族主义,就是“卖国”行为。

4、当今中国逆向民族主义已近乎成为主流,各种在中华大地欺压中华民族,偏袒外族的规章制度十分猖獗,尤其教育系统。

借此机会,应该严厉打击,严惩给留学生特权的责任人。不要拿学校的道歉,当反华分子的挡箭牌。必须惩罚到人,凡出台留学生特权规定的人,应该下岗,他们没有资格代表中国人民行驶一切行政及教育权力。

本人大量文章已被删除,更多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teacherzhangfu

user avatar

并不意外,在某些国人心中,洋大人伺候好了,那是祖上都有光的事情,人家远道而来,尽些地主之谊是应该的,但是人家伸出手来要同你握手,你却直接趴在地上给人家磕头。还生怕的磕的不够响 ,姿势不够好看。人家莫名其妙,你还自得其乐。如果中国学生到了国外也是这种祖宗级别的待遇,那我无话可说。你去外国人家当孙子,你在国内还是当孙子。这就说不过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