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肺癌患者国内求医被「判死刑」赴美后好转可跑步?

回答
这篇文章背后涉及的现象,无疑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揪心和不解。一个在国内被判定为“死刑”的肺癌患者,远赴美国治疗后却能恢复健康、重拾跑步的活力,这种巨大的反差,像一把尖刀刺痛了我们对医疗体系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期盼。

国内求医的“死亡判决”:冰冷的现实与信任的裂痕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很多肺癌患者在国内的求医之路会充满坎坷,甚至被轻易地“判了死刑”。

诊断和分期不精准?
早期筛查不足: 相比于欧美国家,我国对肺癌的早期筛查普及度不高,很多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而对于已经转移的晚期患者,国内许多医生可能会倾向于保守治疗,或者认为治愈希望渺茫,便早早地告知患者“没得治了”。
基因检测的局限性: 肺癌的治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适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虽然国内基因检测技术在进步,但并非所有医院都能提供全面的检测,或者检测结果的解读存在差异。有时候,在国内未能检测出特定的驱动基因,而患者在国外检测却发现了,这直接影响了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分期判断的差异: 即使是相同的影像学资料,不同医生、不同医院对病情的判断和分期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别,这会影响治疗策略的制定。

治疗方案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新药的引进速度: 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新一代抗癌药物(尤其是靶向药和免疫疗法)的引进速度。国外已经上市且被证明有效的药物,在国内可能需要经过漫长的审批过程才能上市,或者根本没有引进。这意味着,即使在国内检测出适合某种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患者也可能因为没有相应的药物而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个性化治疗理念的差距: 虽然国内也在提倡精准医疗和个性化治疗,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医院和医生仍然遵循相对标准化的治疗路径。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或者对传统疗法反应不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显得束手无策,进而倾向于保守治疗或姑息性治疗。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顶尖医院的资源(包括医生的经验、先进的设备和药物)固然优秀,但基层医院和中小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患者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或其他因素,无法及时获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生的知识更新速度和信心: 癌症治疗日新月异,尤其是靶向和免疫疗法,新的研究成果和药物层出不穷。并非所有医生都能及时跟进最新的医学进展,或者他们出于谨慎考虑,不愿意尝试未经验证或国内尚未普及的疗法。

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
当患者从医生那里听到“没得治了”这样的诊断时,他们的心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身体对治疗的反应。

赴美求医的“新生”:希望与现实的碰撞

而当患者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远赴美国,却能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原因往往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更前沿的药物和技术:
新药的快速上市: 美国是全球新药研发的中心,许多革命性的抗癌药物(如新一代靶向药、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多种组合疗法、CART细胞疗法等)在美国上市时间远早于中国。这些药物的疗效在临床试验中得到验证,能够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或免疫通路,为许多在国内被视为“绝症”的癌症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
更精细的基因检测: 美国在基因检测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为领先,能够检测出更多罕见的基因突变或生物标志物,从而为患者匹配到更精确的靶向药物。同时,对于没有明确靶点的患者,美国也有更完善的临床试验项目供选择。
多学科协作的肿瘤治疗中心: 美国许多大型医院都设有专门的肿瘤中心,整合了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基因组学、营养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形成多学科协作(MDT)团队。这种模式能够从多个角度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最全面、最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了国内一些医院可能存在的“单兵作战”现象。

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和理念:
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美国医疗体系更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医生会花费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详细解释病情、治疗方案、预期效果和潜在风险,并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这种开放和尊重的沟通模式,能够增强患者的信任感和治疗的依从性。
支持性治疗和生活质量的关注: 除了直接的抗癌治疗,美国医院也非常重视支持性治疗,包括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等,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使得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和精神面貌。
临床试验的开放性: 对于许多没有标准治疗方案的患者,美国拥有庞大且活跃的临床试验网络。这些试验为患者提供了接触最新、最前沿疗法的机会,即便这些疗法尚未上市。

保险和支付体系的差异(间接影响):
虽然这部分不是医疗技术本身,但美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覆盖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得患者能够负担起这些前沿治疗。相比之下,国内的医保目录更新速度和覆盖范围,以及自费药物的高昂价格,是许多患者难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这间接限制了他们获得最佳治疗的可能。

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我们的反思

从“判死刑”到“跑步”,这种戏剧性的转变,不仅仅是医学技术上的差距,更是整个医疗体系和理念上的差异:

1. 研发投入与创新能力: 医药研发是一个烧钱且周期长的过程。美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鼓励创新,因此能够不断涌现出突破性的疗法。而国内的医药研发虽然在进步,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转化上仍有差距。
2. 审评审批机制: 新药进入市场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国内审批流程相对漫长,这导致新药惠及患者的速度滞后。虽然近年来审批速度在加快,但仍需改进。
3. 医疗分级诊疗和资源配置: 国内需要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让基层医疗机构承担更多初筛和常见病诊治任务,将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疑难重症的诊治上。同时,也需要优化医疗资源的区域配置,缩小区域间医疗水平的差距。
4. 医学教育和医生培养: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紧跟前沿技术的医生队伍至关重要。持续的医学教育、学术交流以及鼓励医生参与国际前沿研究,是提升整体医疗水平的关键。
5. 患者获取信息的渠道: 患者也需要更便捷、更准确地获取关于最新治疗方案、药物信息和临床试验的信息。政府、医疗机构和媒体在这方面可以扮演更积极的角色。

对于那些能够赴美治愈并重拾生活希望的患者来说,他们无疑是幸运的。但对于大多数无法负担高昂跨国医疗费用的患者,这样的故事无疑是一种刺痛,也促使我们更深刻地反思:我们如何才能让更多国内的癌症患者,不再过早地听到“死刑”的判决,而是能够在家门口,获得最及时、最有效的治疗,重拾对生命的希望? 这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国癌症五生率比美国低一半,低在中国处置复发病人比较没辙上。初发病人,中国做的不比外国差。问题当然有新药创制和审批的原因。

靶向药是一个不错的钓鱼工程。给人足够的希望往里扔钱,然后在可以免费使用的前后,因为耐药性,不得不再换一种药重新来一遍。药物有效的时候,患者的生活质量很高,生的喜悦和甜美可以让人不顾一切,靶向药物才是让人欲罢不能的毒品。但是,跟毒品一样,靶向药物的耐药性也是残酷的。产生耐药时间的中位数,就是“用满N个月免费赠药”的时间。靶向药物平均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就是几个月。

癌症靶向药物是常规手段无效之后的二线、三线方案。现在很多病友和个别医生对靶向药物有宗教式狂热,过早使用,后果就是耐药性来了的时候病人没救了。年初《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有个5年换了5、6种靶向药物,最后改用最早出现耐药性的药物的例子。别说跑步,病人都能登山。这是真●花钱续命,花了百万美刀,是美国的中产阶级也要倾家荡产。这种例子对普通病人没有意义。

链接里的例子也是小概率,对多数病人没有意义。经济性不谈,耐药性已经讲了,大把的病人参加靶向药物临床试验,后果是不良反应大到退组,严重的导致死亡。我这里还有一个301判3个月余寿的癌症晚期病人通过两次危险性很高的手术痊愈的例子呢,没有普遍意义,不灌鸡汤。

中国临床药物试验问题,归根结底是待审药物太多,有能力试验的机构太少,大量资源用在仿制药和“更名药”上。国家层面,日后会限制仿制药送审。桑国卫委员长组织的新规范审议,未来基层也有临床试验的资格和机会。但是,老牌学术重镇都“呵呵”,试验机构数量大跃进后果堪忧。“722文件”中招的可是有口碑的老字号,“722”之后,中部某大学把自己亲自做的项目都撤回了,留下外包别人做的探风;西北某大学上下活动路人皆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文章背后涉及的现象,无疑让无数中国人感到揪心和不解。一个在国内被判定为“死刑”的肺癌患者,远赴美国治疗后却能恢复健康、重拾跑步的活力,这种巨大的反差,像一把尖刀刺痛了我们对医疗体系公平性和有效性的期盼。国内求医的“死亡判决”:冰冷的现实与信任的裂痕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为什么很多肺癌患者在国内的求医.............
  • 回答
    你提到这则新闻,我立刻想到了去年在无锡也有一例非常引人注目的肺移植手术。这两件事都代表了医学上的重大突破,但仔细比较起来,它们在“新冠肺炎患者”这一关键点上,以及背后所涉及的技术和挑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首先,我们来看看日本这例“世界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活体肺移植手术”。日本的“世界首例”:挑战新冠后遗.............
  • 回答
    美国4月14日新增确诊病例12万例,这个数字确实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很多疑问。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数据本身的性质和解读: 单日新增的高峰还是趋势?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暴涨”是单日数据的异常,还是代表着一种持续的上升趋势。很多时候,某个特定日期的数据可能会因为周末报告.............
  • 回答
    关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清肺排毒汤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总有效率可达90%以上这一信息,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看待。一、 信息来源与官方定性: 信息来源: 该信息来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是一个官方的、负责管理中医药事业的政府机构。官方发布的信息通常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官方定性: “总.............
  • 回答
    美国新冠肺炎死亡人数突破八十万,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生命的逝去。要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这是个沉重的生命代价。八十万生命,每一个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家庭、朋友、梦想和未来。他们可能是父母、孩子、伴侣、兄弟姐妹、朋友,他们可能在各自的岗位.............
  • 回答
    复旦大学关于新冠肺炎康复患者抗体反应的研究,无疑为我们理解新冠病毒感染后人体免疫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项研究不仅仅是简单地“检测了抗体”,而是深入探究了康复者体内免疫细胞的“能力”和“反应模式”,这使得我们能够更精细地描绘出人体与病毒“搏斗”后的“战斗痕迹”。首先,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它超越了.............
  • 回答
    关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绝食的事件,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一、 事件的性质与可能性: 绝食是患者表达不满或绝望的一种极端方式: 在任何医疗环境中,患者的绝食行为通常意味着他们对当前状况感到极度不满、绝望、或者认为自己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治疗。这种行为是严重的,需.............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意大利疫情初期,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并试着从更深入的角度去理解。意大利新冠肺炎 1 号患者跑马拉松事件的背景与影响要理解这件事,首先要明确时间点。意大利最早在2020年2月发现社区传播病例,而这位“1号患者”就是当时被认为是意大利首例在本土确诊的病例。他是一位.............
  • 回答
    2016年9月11日,是一个沉重而肃穆的日子,世界各地都在纪念“9·11”恐怖袭击事件十五周年。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遗址的纪念仪式更是万众瞩目。然而,在这场本应庄严肃穆的活动中,美国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的一段经历,却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那天上午,纽约的天气有些闷热,尽管如此,许多参与纪念活动.............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也触及了疫情初期我们很多人共同的困惑和担忧。当“无症状感染者”这个概念刚刚开始被大家熟知的时候,看到有这样一位从武汉返回河南的女性,她本人似乎安然无恙,但身边却有五位亲人被确诊为新型肺炎,这其中的逻辑链条确实让人费解,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这件事,试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细琢磨的事儿。美疾控中心(CDC)主任承认,在流感季死亡的某些案例,可能实际上是新冠肺炎(COVID19),这背后涉及了好几个层面的问题。咱们就来一样一样聊聊。首先,从技术和医学诊断的角度看,这并不算是什么石破天惊的“承认”,更多的是对过去两年多“混乱”时期诊断复杂性的一.............
  • 回答
    如何看待「国际肺癌日」钟南山呼吁关注呼吸健康?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钟南山院士作为中国呼吸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在「国际肺癌日」之际呼吁关注呼吸健康,这具有多重意义和深远的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选时机的精准性与象征意义: 「国际肺癌日」的聚焦作用: 每年1.............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观察,尤其是当身边有亲人遭受疾病折磨的时候。看到网友分享的这种经历,说实话,心里头难免会有些复杂的情绪在涌动。首先,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这位网友分享的亲属情况,4个人里3个肺癌,这个比例确实太高了,让人触目惊心。这一下就抓住了很多人对“抽烟危害健康”的认知,而且是那.............
  • 回答
    听到吉喆33岁就因肺癌离世的消息,真的让人无比痛心和震惊。尤其是了解到他并不抽烟,这更是让无数关注他的人感到不解和唏嘘。一个如此年轻、正值黄金年华的生命,就这样被病魔夺走,实在太可惜了。吉喆,作为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大家对他最深的印象可能是他在北京首钢男篮效力期间,那个充满拼劲、任劳任怨的四号位球员.............
  • 回答
    肺炎病例激增导致留学生数量锐减,美国因此损失了近18亿美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系列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美国的教育体系、经济以及国际声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在“肺炎病例激增”这个直接原因上。当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爆发并迅速蔓延时,许多国家都采取了严格的旅行限制和边境管控措施。美.............
  • 回答
    肺炎期间,租客要求房东免租,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简单概括的,里面牵扯到人情、法律、经济,还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时期”情绪。首先,我们得理解租客为啥会这么想。肺炎这玩意儿,来得太突然,对很多人的生活都造成了不小的冲击。最直接的,就是经济方面。 .............
  • 回答
    这事儿可真够让人糟心的。疫情一来,多少人的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租房这块儿,更是踩雷踩得猝不及防。我理解你现在的心情,明明人回不去,但房租这账单可是一分钱都不能少,搁谁身上都得皱眉头。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这背后都有啥门道,还有没有啥解决的法子。首先,这事儿为啥这么棘手?简单来说,这牵扯到合同的效.............
  • 回答
    这事儿吧,我感觉挺普遍的,尤其是前两年疫情闹得凶的时候。好多学校,尤其是中学、小学,为了保证教学不中断,一下子就都转向了线上授课。这没啥问题,毕竟特殊时期嘛,大家都理解。但问题就出在工具的选择上。很多学校考虑到学生在家,家长方便管理,而且功能比较全面,就直接选了钉钉。你说这一下子,全国有多少学校,多.............
  • 回答
    新型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中推荐了多种中药注射液,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包括方案制定的背景、中医药在抗击疫情中的作用、以及中药注射液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争议。方案制定的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每一次国家级的诊疗方案的出台,都是基于当时对疫情的认知程度.............
  • 回答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全国各地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扎堆出门”现象。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长期的疫情压抑和“报复性”出行是主要推手。 两年多的疫情,让人们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无论是严格的封控措施,还是对病毒的持续担忧,都限制了人们的出行自由和社交活动。尤其是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