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钢铁雄心》四种陆军学说各自有什么特色?

回答
在《钢铁雄心》这款硬核战争模拟游戏中,陆军学说的选择对国家的发展和战争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学说如同不同的作战哲学,侧重于不同的作战方式和部队构成,为玩家提供了丰富的战略选择。目前游戏中主流的四种陆军学说分别是:

1. 机械化(Mobile Warfare)

机械化学说,顾名思义,强调的是陆军的机动性和速度。它将装甲部队(坦克、机械化步兵)置于核心地位,旨在通过快速突击、迂回包抄来打破敌方防线,实现战场的穿插和分割。

核心思想: 速度就是一切。利用机械化部队的高机动性,避开敌方坚固阵地,寻找薄弱环节进行突破,然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扰乱敌军部署,切断其补给线,最终实现围歼。
部队构成侧重: 极度依赖坦克、装甲车、机械化步兵等高机动性单位。步兵在其中更多扮演支援角色,负责固守阵地、清理残余部队,而非正面攻坚。
科技研发方向: 优先发展坦克设计、发动机技术、侦察设备、以及相关的后勤保障科技。对步兵装备的要求相对较低,更看重其搭载的火炮和支援能力。
优点:
强大的突破和穿插能力: 一旦突破敌方防线,机械化部队能够迅速插入敌后,造成巨大混乱。
高机动性,战场反应迅速: 能够快速调动部队应对危机或抓住战机。
围歼能力出色: 通过快速合围,能够有效歼灭敌方有生力量,减少消耗。
缺点:
成本高昂: 机械化部队的生产和维护成本极高,对国家工业和资源储备要求很高。
对地形敏感: 在沼泽、山区等地形复杂的地区,其机动性会大打折扣。
容易被反击: 如果突破未成功或被敌方防线阻挡,机械化部队容易陷入被动,且部队集中容易遭受敌方炮火或空军的打击。
对后勤依赖极强: 高速作战对燃料和弹药的消耗是巨大的,一旦后勤跟不上,部队将迅速瘫痪。
适用场景: 国家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资源储备,国土相对开阔,以及敌方防线有明显弱点的时候。例如,二战中的德国就非常擅长利用闪电战策略。

2. 步兵(Infantry Offensive)

步兵学说代表了传统陆军的作战方式,强调步兵的消耗和正面推进。它注重士兵数量、阵地巩固以及炮火支援,通过源源不断的兵力投入和火力压制来逐步蚕食敌方阵地。

核心思想: 以量取胜,稳扎稳打。通过集中优势兵力,依靠强大的炮火支援,一点一点地撕开敌方防线,步步为营地推进。
部队构成侧重: 以步兵师为主力,辅以炮兵师和支援单位(如防空、反坦克等)。装甲部队在其中更多扮演支援或突破后的追击角色,而非主力。
科技研发方向: 优先发展步兵装备(步枪、机枪、迫击炮)、火炮技术、防御工事研究、以及陆军的动员效率和训练水平。
优点:
成本相对较低: 步兵装备的生产和维护成本远低于机械化部队,适合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
部署灵活,适应性强: 步兵能够适应各种地形,在城镇、山区等复杂环境中作战能力较强。
防御坚固: 步兵师可以很有效地构筑和维持防御阵地,承受敌方攻击。
消耗战优势: 在持久消耗战中,凭借庞大的兵力和低廉的成本,可以逐渐耗尽敌方力量。
缺点:
突破能力较弱: 难以快速撕开敌方坚固防线,推进速度缓慢。
容易遭受炮火和空袭打击: 部队密度较大,在开阔地带容易成为敌方火力集中的目标。
围歼能力不足: 缺乏足够的机动性来实施有效的包围战术。
对士气和训练依赖度高: 在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敌军时,胜算会降低。
适用场景: 国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资源有限,需要稳步推进或坚守阵地的国家。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防御反击战略的国家。

3. 装甲(Armored Breakthrough)

装甲学说可以说是机械化学说的升级和强化版本,它将装甲部队推向了极致,旨在实现最快、最有效的战场突破和穿插。其核心在于整合最先进的坦克技术和火力支援,以期形成压倒性的局部优势。

核心思想: 集中优势装甲力量,形成“矛头”,以无可匹敌的冲击力撕裂敌方防线,然后以极快的速度向敌后纵深推进,搅乱敌方指挥体系和后勤补给,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部队构成侧重: 极其侧重于坦克和突击炮,配合机械化步兵,形成高效的装甲突击集团。步兵在这种战术下更多是辅助性角色,负责清理被突击集团甩下的孤立敌军或巩固突破口。
科技研发方向: 极端优先发展重型坦克、先进坦克设计(如更高的炮塔转速、更强的装甲和火力)、侦察坦克、以及为装甲部队提供支持的空军(近距离支援)和炮兵。对机械化步兵的支援能力和装甲部队的油料供应技术也格外重视。
优点:
无与伦比的突破能力: 在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可以轻松撕裂敌方阵线。
极高的战术灵活性和机动性: 能够在战场上快速机动,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
强大的歼灭能力: 通过快速突击和穿插,能够有效地分割包围敌军,实现高效率的歼灭。
对敌方心理造成巨大打击: 闪电般的突击能够迅速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
缺点:
成本极端高昂: 制造和维护最先进的装甲部队需要巨大的工业产出和资源。
对油料和后勤的依赖性达到顶峰: 任何后勤中断都可能导致装甲部队的迅速崩溃。
对地形和侦察要求苛刻: 在地形复杂或缺乏准确侦察情报的情况下,其效能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陷入危险境地。
容易被多兵种联合作战压制: 如果敌方拥有强大的反坦克火力、空军支援或能够迅速构建有效的防御工事,装甲部队的优势会受到限制。
适用场景: 拥有顶尖工业和科技水平,能够批量生产先进坦克,并且对战场有足够掌握的强国。例如,拥有强大装甲部队和航空力量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游戏中的理想发展方向。

4. 防御(Defensive Doctrine)

防御学说将重点放在巩固和维持现有阵地,通过构建强大的防御工事、利用地形优势以及组织有效的反击来消耗和击败敌人。它并非一味被动挨打,而是以静制动,伺机而动。

核心思想: 以逸待劳,后发制人。通过构建坚固的防御体系,利用地形和工事消耗敌人的进攻力量,然后在敌人进攻受挫、士气低落时,组织局部反击,夺回阵地或扩大战果。
部队构成侧重: 步兵师是防御力量的核心,配备强大的炮兵支援和反坦克单位。工兵部队和要塞建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机械化部队可能用于局部反击或阻击敌方突破,而非主力推进。
科技研发方向: 重点发展防御工事(如战壕、掩体、反坦克壕、地下工事)、火炮(特别是加农炮和牵引式火炮)、反坦克武器、侦察(用于预警和监视)、以及陆军的组织和训练(如阵地防御战术、城市防御战术)。
优点:
极高的防御效率和生存能力: 能够有效抵挡敌人的进攻,减少部队伤亡。
消耗敌军的理想选择: 在持久防御战中,能够有效消耗敌人的兵力和资源。
适合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 相较于进攻学说,对工业和资源的要求相对较低。
可以有效抵御机械化部队的冲击: 通过合理的配置和工事,能够有效地限制敌方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和突破能力。
缺点:
进攻能力薄弱: 难以主动发起大规模的、有威胁性的进攻。
战场推进缓慢: 即使成功防御,也很难实现战略上的主动权。
容易被敌方通过大规模空袭或炮击瓦解: 如果防御阵地被敌方火力彻底摧毁,部队将难以维持。
可能陷入战略僵局: 如果无法抓住反击机会,可能会导致战线长期固定,消耗国力。
适用场景: 国家工业和军事实力相对较弱,需要通过坚守阵地来争取时间和机会,或者面对强大的敌人时,采取以守待攻的战略。例如,二战初期的波兰或防御法国马奇诺防线的策略。

总而言之,这四种陆军学说各有利弊,玩家需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工业实力、资源情况、地理位置、面临的敌人以及战略目标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说,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调整和优化部队构成与战术运用。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学说,是成为《钢铁雄心》大师的关键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写的很全面了,写点自己的理解

机动作战学说

特色:以摩托化、机械化和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闪电战

主要修正

  1. 坦克及变种的突破、组织度
  2. 步兵、摩托化、机械化兵种的组织度
  3. 军队的移动速度
  4. 作战计划速度

具体说明

机动作战学说的典型毫无疑问是纳粹德国,核心战术是集结装甲部队突破在一点或两点突破敌军防线后进行快速穿插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歼灭。强大的装甲部队、高素质的基层官兵和强大的空军支援无疑会对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历史上的典型战例为巴巴罗萨计划中的明斯克战役,德军装甲集群在明斯克以西发动钳形攻势并在瓦夫卡维斯克形成“瓶颈区”,最终收缩包围圈在明斯克以西俘虏大量苏军。

如何使用

  1. 无法被击穿的装甲模板。这里推荐两种:中型坦克III、IV为核心的机动突破兼具的5坦5摩、6坦4摩+工兵连+摩托化/轻坦侦察连(飙车党代表,打AI很好用);重型坦克虎式、虎王为核心的重型装甲部队+快速机动的轻型装甲部队(或摩托化部队),重型坦克撕开防线,轻型装甲部队快速穿插切割包围(手操党友好,生产力要求高)。
  2. 强大的战术空军支援。要向快速推进一定要在战场上拿到空中优势+近地支援辅助(多生产轻型战机,CAS够用就行),机动作战推荐近地支援空军学说。
  3. 一定强度的步兵或摩托化模板。机动作战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往往会导致战线破碎,为了防止包围圈被敌人的增援突破必须要有一定强度的步兵或摩托化部队保持包围圈,推荐9步3炮。
  4. 一定的手操经验。划线突破后AI为了填满战线会造成前线部队乱跑,此时需要及时调整前线(一般是缩短装甲部队的前线)保证装甲部队凌厉的进攻矛头(可以参考古德里安的相关理论)。
  5. 一定的战略眼光,涉及到如何防御的问题。机动作战学说没有对步兵的攻防和战壕上限有任何加成,所有的防御都基于弹性防御战术。所谓弹性防御战术是在保持战线不崩溃的情况下(部队可以后撤组织防御但不能被成建制的歼灭),寻找机会使用装甲部队的钳形攻势在敌方进攻进攻区间的薄弱处进行有效反击进而围歼敌方的进攻部队(1943年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的杰作,感谢评论区指正),达到缓解前线压力的效果。(蹲坑是不可能蹲坑的,进攻才是最有效的防守

适用国家

德国(布劳希奇、隆美尔、古德里安作为高级将领和军事理论家获取装甲攻防和移速加成)、苏联(走集体主义路线保图哈切夫斯基一支)

弱点

  1. 后勤需求大
  2. 缺乏防御和堑壕加成导致前期军队防御力欠佳,蹲坑很容易被磨掉组织度
  3. 进攻产生的人力损耗明显大于其他学说

优势火力学说(近期版本被削弱)

特色:以火炮为核心的压制性战术

主要修正

  1. 火炮对人员和装甲车辆的杀伤
  2. 支援单位的组织度和杀伤(第一分支右线)
  3. 空中优势(第二分支左线)

具体说明

人命关天但子弹廉价,通过最大限度地杀伤敌方有生力量获取胜利。核心战术是堆火炮、堆支援连、大空军,快速消耗敌方人员和装备。典型案例是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了夺取“三角山”动用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架次,这次战役志愿军伤亡达到20%以上(联合国军40%以上,致敬先烈)。

如何使用

  1. 高软攻的火炮模板,推荐4步4炮或者8步8炮(基础,有火箭炮或者自行火炮更好)
  2. 丰富的支援单位(第一分支右线),推荐工兵连、侦察连、野战医院(平推人员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
  3. 保证空中优势(第二分支左线),爆轻战

适用国家

美国、意大利(主要因为人太少)

弱点

  1. 后勤需求大
  2. 缺少堑壕和组织度加成,容易被磨掉组织度

决战计划学说

特色:高防御力、高计划加成

主要修正

  1. 计划上限
  2. 堑壕上限
  3. 堑壕挖掘速度
  4. 军队突破能力
  5. 补给消耗(右)

具体说明

决战计划一直被很多玩家认为鸡肋,实际上决战计划是利用游戏机制加成最大的学说。核心是选取正确的主攻方向划线之后等计划值满执行作战计划,简称划线平推。个人认为决战计划更多的是利用游戏的模拟机制对军队属性进行修改,例如堑壕机制会给军队防御力带来巨大的加成、高计划加成会大幅增加军队的攻击力和突破能力等,但是划线和简单的数值堆砌还是会降低游戏的可玩性。另外计划学说对喜欢手操的玩家也不是很友好,按照AI计划进攻每天掉1%的计划加成,玩家手操每天掉3%。

如何使用

  1. 一定强度的陆军模板(太脆会被重型装甲部队直接打穿防线)
  2. 工兵支援连(附带堑壕加成+5,学说+10,将领伏击属性+5,还有地形修正加成,防御力分分钟破千)
  3. 配合间谍。间谍网络可以增加计划速度和攻击力,同时也要注意反间谍避免计划被削弱。
  4. 一定的战略眼光。选取敌方防线薄弱处进行突破,推进线中间最好不要有山川、沼泽、丛林的阻隔。
  5. 耐心。等计划值攒满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基础值一天2%,计划攒满大概一个月)

适用国家

法国(没得选),英国(间谍多)

弱点

  1. 前线被突破(失去高堑壕加成)后很难快速有效组织防御
  2. 抵抗运动DLC之后计划加成容易被间谍ban掉

大纵深学说

特色:大兵团、宽战线的突击战术

主要修正

  1. 步兵宽度-0.4
  2. 补给消耗(左线-20%)
  3. 增援率
  4. 堑壕加成+5
  5. 计划上限(左线+10%)

具体说明

大纵深学说无疑是四大陆军学说中可玩性最高、最考验玩家指挥水平的陆军学说(主要聚焦东线战场和抗日前线),自巴巴罗萨版本更新以来可以认为是适合人口和工业大国的最强学说,核心是利用步兵减宽的优势组建40宽度(实际大于40宽)的大兵团进行宽战线、大纵深的作战积小胜为大胜。代表国家为苏联和中国(都要面对强敌逐步取得胜利)。左线和右线分别是以钢铁洪流为核心的大纵深战术和以游击战、运动战为核心的人民战争。以左线为例,大纵深作战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多点突破撕开防线同时向敌人纵深不断推进分割包围敌人,最终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力量。典型战役是十次斯大林突击中的白俄罗斯战役(巴格拉基昂行动),苏军集中优势兵力(240W兵力,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飞机)从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发起进攻进而解放明斯克,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并向前推进约600公里。

如何使用

  1. 强大的工业能力。大纵深作战强调连续进攻,需要强大的生产力填补进攻过程中装备的损失,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础步兵装备(东线战场和抗日前线)、火炮(包括反坦克火炮和防空火炮,东线战场)、装甲(战车、坦克等装甲车辆,东线战场)、飞机(战斗机和战术支援机,东线战场)。如果是打抗日战争可以选择全步兵模板配游击战学说,但是步兵装备必须能迅速补齐。
  2. 足够的人力。东线战场至少3M(步兵,不包括坦克),飞机3K-5K(不然没有空中优势会打得很艰难)。
  3. 合理的陆军模板。以东线战场苏联为例,41年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7步3炮+反坦克炮/防空支援单位或者基本步炮+重型装甲车辆填线,后期可以组建40宽度的大兵团进行大规模进攻。
  4. 一定的战略眼光。合理选择进攻方向(比如德国东普鲁士、伪蒙张家口、平津——锦州一线),尽量避开山川大河等迟滞进攻的地形。
  5. 高超的指挥艺术。历史向苏联要求在41年德国装甲和空军正值巅峰时期合理组织防御,一旦防线被突破合理组织反击或者交叉掩护撤退。在双方兵力对等的情况下选择关键点用装甲部队突破时优势需要其他地块的军队牵制性进攻防止增援。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注意步坦协同填线防止包围圈被突破。

适用国家

苏联(发展上限高),中国

弱点

组织度过低,组建大兵团时也要注意补给问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