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赞答案写的很全面了,写点自己的理解
机动作战学说
特色:以摩托化、机械化和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闪电战
主要修正
- 坦克及变种的突破、组织度
- 步兵、摩托化、机械化兵种的组织度
- 军队的移动速度
- 作战计划速度
具体说明
机动作战学说的典型毫无疑问是纳粹德国,核心战术是集结装甲部队突破在一点或两点突破敌军防线后进行快速穿插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歼灭。强大的装甲部队、高素质的基层官兵和强大的空军支援无疑会对敌军造成毁灭性打击。历史上的典型战例为巴巴罗萨计划中的明斯克战役,德军装甲集群在明斯克以西发动钳形攻势并在瓦夫卡维斯克形成“瓶颈区”,最终收缩包围圈在明斯克以西俘虏大量苏军。
如何使用
- 无法被击穿的装甲模板。这里推荐两种:中型坦克III、IV为核心的机动突破兼具的5坦5摩、6坦4摩+工兵连+摩托化/轻坦侦察连(飙车党代表,打AI很好用);重型坦克虎式、虎王为核心的重型装甲部队+快速机动的轻型装甲部队(或摩托化部队),重型坦克撕开防线,轻型装甲部队快速穿插切割包围(手操党友好,生产力要求高)。
- 强大的战术空军支援。要向快速推进一定要在战场上拿到空中优势+近地支援辅助(多生产轻型战机,CAS够用就行),机动作战推荐近地支援空军学说。
- 一定强度的步兵或摩托化模板。机动作战装甲部队突破防线后往往会导致战线破碎,为了防止包围圈被敌人的增援突破必须要有一定强度的步兵或摩托化部队保持包围圈,推荐9步3炮。
- 一定的手操经验。划线突破后AI为了填满战线会造成前线部队乱跑,此时需要及时调整前线(一般是缩短装甲部队的前线)保证装甲部队凌厉的进攻矛头(可以参考古德里安的相关理论)。
- 一定的战略眼光,涉及到如何防御的问题。机动作战学说没有对步兵的攻防和战壕上限有任何加成,所有的防御都基于弹性防御战术。所谓弹性防御战术是在保持战线不崩溃的情况下(部队可以后撤组织防御但不能被成建制的歼灭),寻找机会使用装甲部队的钳形攻势在敌方进攻进攻区间的薄弱处进行有效反击进而围歼敌方的进攻部队(1943年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曼施坦因的杰作,感谢评论区指正),达到缓解前线压力的效果。(蹲坑是不可能蹲坑的,进攻才是最有效的防守)
适用国家
德国(布劳希奇、隆美尔、古德里安作为高级将领和军事理论家获取装甲攻防和移速加成)、苏联(走集体主义路线保图哈切夫斯基一支)
弱点
- 后勤需求大
- 缺乏防御和堑壕加成导致前期军队防御力欠佳,蹲坑很容易被磨掉组织度
- 进攻产生的人力损耗明显大于其他学说
优势火力学说(近期版本被削弱)
特色:以火炮为核心的压制性战术
主要修正
- 火炮对人员和装甲车辆的杀伤
- 支援单位的组织度和杀伤(第一分支右线)
- 空中优势(第二分支左线)
具体说明
人命关天但子弹廉价,通过最大限度地杀伤敌方有生力量获取胜利。核心战术是堆火炮、堆支援连、大空军,快速消耗敌方人员和装备。典型案例是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了夺取“三角山”动用300多门火炮、170多辆坦克,出动飞机3000架次,这次战役志愿军伤亡达到20%以上(联合国军40%以上,致敬先烈)。
如何使用
- 高软攻的火炮模板,推荐4步4炮或者8步8炮(基础,有火箭炮或者自行火炮更好)
- 丰富的支援单位(第一分支右线),推荐工兵连、侦察连、野战医院(平推人员损失还是比较严重的)
- 保证空中优势(第二分支左线),爆轻战
适用国家
美国、意大利(主要因为人太少)
弱点
- 后勤需求大
- 缺少堑壕和组织度加成,容易被磨掉组织度
决战计划学说
特色:高防御力、高计划加成
主要修正
- 计划上限
- 堑壕上限
- 堑壕挖掘速度
- 军队突破能力
- 补给消耗(右)
具体说明
决战计划一直被很多玩家认为鸡肋,实际上决战计划是利用游戏机制加成最大的学说。核心是选取正确的主攻方向划线之后等计划值满执行作战计划,简称划线平推。个人认为决战计划更多的是利用游戏的模拟机制对军队属性进行修改,例如堑壕机制会给军队防御力带来巨大的加成、高计划加成会大幅增加军队的攻击力和突破能力等,但是划线和简单的数值堆砌还是会降低游戏的可玩性。另外计划学说对喜欢手操的玩家也不是很友好,按照AI计划进攻每天掉1%的计划加成,玩家手操每天掉3%。
如何使用
- 一定强度的陆军模板(太脆会被重型装甲部队直接打穿防线)
- 工兵支援连(附带堑壕加成+5,学说+10,将领伏击属性+5,还有地形修正加成,防御力分分钟破千)
- 配合间谍。间谍网络可以增加计划速度和攻击力,同时也要注意反间谍避免计划被削弱。
- 一定的战略眼光。选取敌方防线薄弱处进行突破,推进线中间最好不要有山川、沼泽、丛林的阻隔。
- 耐心。等计划值攒满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基础值一天2%,计划攒满大概一个月)
适用国家
法国(没得选),英国(间谍多)
弱点
- 前线被突破(失去高堑壕加成)后很难快速有效组织防御
- 抵抗运动DLC之后计划加成容易被间谍ban掉
大纵深学说
特色:大兵团、宽战线的突击战术
主要修正
- 步兵宽度-0.4
- 补给消耗(左线-20%)
- 增援率
- 堑壕加成+5
- 计划上限(左线+10%)
具体说明
大纵深学说无疑是四大陆军学说中可玩性最高、最考验玩家指挥水平的陆军学说(主要聚焦东线战场和抗日前线),自巴巴罗萨版本更新以来可以认为是适合人口和工业大国的最强学说,核心是利用步兵减宽的优势组建40宽度(实际大于40宽)的大兵团进行宽战线、大纵深的作战积小胜为大胜。代表国家为苏联和中国(都要面对强敌逐步取得胜利)。左线和右线分别是以钢铁洪流为核心的大纵深战术和以游击战、运动战为核心的人民战争。以左线为例,大纵深作战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多点突破撕开防线同时向敌人纵深不断推进分割包围敌人,最终彻底摧毁敌人的抵抗力量。典型战役是十次斯大林突击中的白俄罗斯战役(巴格拉基昂行动),苏军集中优势兵力(240W兵力,5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5300架飞机)从维捷布斯克和博布鲁伊斯克发起进攻进而解放明斯克,击溃德国中央集团军并向前推进约600公里。
如何使用
- 强大的工业能力。大纵深作战强调连续进攻,需要强大的生产力填补进攻过程中装备的损失,包括但不仅限于基础步兵装备(东线战场和抗日前线)、火炮(包括反坦克火炮和防空火炮,东线战场)、装甲(战车、坦克等装甲车辆,东线战场)、飞机(战斗机和战术支援机,东线战场)。如果是打抗日战争可以选择全步兵模板配游击战学说,但是步兵装备必须能迅速补齐。
- 足够的人力。东线战场至少3M(步兵,不包括坦克),飞机3K-5K(不然没有空中优势会打得很艰难)。
- 合理的陆军模板。以东线战场苏联为例,41年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使用7步3炮+反坦克炮/防空支援单位或者基本步炮+重型装甲车辆填线,后期可以组建40宽度的大兵团进行大规模进攻。
- 一定的战略眼光。合理选择进攻方向(比如德国东普鲁士、伪蒙张家口、平津——锦州一线),尽量避开山川大河等迟滞进攻的地形。
- 高超的指挥艺术。历史向苏联要求在41年德国装甲和空军正值巅峰时期合理组织防御,一旦防线被突破合理组织反击或者交叉掩护撤退。在双方兵力对等的情况下选择关键点用装甲部队突破时优势需要其他地块的军队牵制性进攻防止增援。完成对敌人的包围后注意步坦协同填线防止包围圈被突破。
适用国家
苏联(发展上限高),中国
弱点
组织度过低,组建大兵团时也要注意补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