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期听古典音乐会让大脑更聪明吗?

回答
长期听古典音乐是否会让大脑更聪明?这是一个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毕竟古典音乐的旋律和结构往往复杂而精妙,似乎蕴含着某种提升智慧的魔力。但要给出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其实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

“莫扎特效应”的由来与反思

谈到古典音乐与智力,绕不开一个曾经轰动一时的概念——“莫扎特效应”。上世纪90年代,有研究声称,听了10分钟的莫扎特奏鸣曲后,被试者在空间推理能力测试上的得分会有显著提高。这个发现迅速被媒体放大,演变成“听莫扎特就能变聪明”的流行论调,甚至催生了各种“婴儿莫扎特音乐专辑”。

然而,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大家发现“莫扎特效应”并没有那么简单和直接。很多后续的研究发现,这种短期的认知提升效果,即使存在,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比如音乐带来的情绪愉悦和放松感。当一个人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时,他在进行认知任务时表现自然会更好。这就像你在听一段你喜欢的音乐时,会感到精力充沛,思维也更活跃一些。

更关键的是,研究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提升是特定于莫扎特音乐,或者说,它能带来长期、根本性的智力增长。音乐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情绪上的调节和临时的状态改善,而非直接的“脑力值”提升。

古典音乐对大脑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但不直接等于“更聪明”)

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长期听古典音乐对大脑没有任何益处。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这些潜在的积极影响:

1. 情绪与压力调节: 古典音乐,尤其是那些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作品,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和焦虑。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对大脑功能,特别是记忆和学习能力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听古典音乐来管理情绪,相当于为大脑创造了一个更健康、更适合学习和思考的环境。这种情绪稳定本身就是认知表现良好的基础。

2. 注意力与专注力的提升: 一些结构复杂、有层次感的古典音乐,需要听者投入一定程度的注意力去理解和欣赏。在某些情况下,这种“主动聆听”的过程可以锻炼大脑的注意力分配和维持能力。想象一下,你仔细辨别一个赋格的声部,或者跟随一个奏鸣曲的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注意力的训练。如果你在工作或学习时,能将古典音乐作为背景,且这种音乐不会干扰你的思考,反而能帮助你屏蔽外界杂音,进入“心流”状态,那么它对你的专注力是有帮助的。

3. 提升音乐素养,间接促进认知能力: 如果一个人因为喜欢古典音乐而进一步去学习音乐理论、乐器演奏,那么这会涉及到更复杂的认知过程。学习乐器需要手眼协调、听觉辨别、记忆力、逻辑思维(理解乐谱)和创造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综合性的训练无疑会对大脑的多个区域产生积极的刺激和连接。音乐学习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全方位的脑力活动。

4. 影响大脑的某些特定区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些神经科学研究通过fMRI等技术发现,听音乐确实会激活大脑的多个区域,包括听觉皮层、情绪中枢(如杏仁核、伏隔核)、记忆区域(如海马体)以及与奖赏相关的区域。特别是对于结构精巧的古典音乐,其复杂的旋律、和声、节奏变化,可能会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大脑的神经连接。但这些激活和连接是否能转化为长期的“更聪明”仍是一个需要严谨科学验证的问题。我们现在更多地是看到“音乐能够影响大脑”,而不是“听音乐直接增加智商”。

“聪明”的定义模糊化

而且,“聪明”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如果我们说聪明是指逻辑推理能力强,那么可能特定的训练会更有效;如果我们说聪明是指创造力丰富,那么自由的探索和实践可能更关键。古典音乐更像是能够滋养和丰富我们内在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可能提升的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对情感的理解、对复杂事物的欣赏能力,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更广义的“智慧”或“心智成熟度”。

结论: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总而言之,长期听古典音乐不太可能直接、神奇地“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至少没有强有力的科学证据能够这样断言。它更像是一种滋养和优化。

它能帮助我们管理情绪、减轻压力,为更好的认知表现打下基础。
它可能通过培养专注力,间接提升学习和工作效率。
如果能进一步投入音乐学习和演奏,那对大脑的全面发展将有显著的益处。
它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对复杂事物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所以,如果你喜欢听古典音乐,并且在听的过程中感到愉悦、放松,甚至能在其中获得一些启发和思考,那么坚持下去,它无疑会为你的生活增添色彩,让你的心智更加丰富和成熟。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单纯地想通过“听”来提高IQ分数,那或许需要更直接、更有针对性的脑力训练。

就像品尝一碗精心炖制的鸡汤,它能滋养身体,让你感觉舒畅,提供能量,但它不会让你瞬间长出翅膀飞翔。古典音乐对大脑的影响,或许正是如此,是一种温和而持久的滋养,让你的心智环境更加美好,从而间接地让一切都变得更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要真有这效果,我早就聪明起来了。

user avatar

开始阅读文章前,请先收下这首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K.448。

莫扎特 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 K.448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5164991388438528

这部莫扎特25岁时创作的曲子,在他巨长无比的作品目录中,并不怎么显眼,也很难讲有什么特色。

然而,在另一个领域,这首曲子堪称古典音乐史上与人类智商最为密切,恐怕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最著名的的一首古典音乐。

因为围绕着这部作品诞生了一个现在非常火热的词汇——莫扎特效应


1. 莫扎特效应

关于莫扎特效应,常见的解释是“听莫扎特会让人更聪明”。

升级版是“听莫扎特会让孩子更聪明”。

还有个威力加强版 “莫扎特的音乐隔着肚皮都能让还没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以莫扎特效应为噱头的唱片封面


莫扎特效应真实存在吗?

我想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的报道,大家都已看过不少。

今天这篇文章中,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如何分析和解读 “莫扎特效应” 这类 “心理学新发现”。

有了这些技能,不需要什么专家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你自己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判断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究竟是真事儿,还是纯粹就是用来收智商税的噱头。

放心,这篇文章也许会有些烧脑,但我会尽量少用专业名词,争取让所有人都能轻松看懂。

好了,我们开讲。


2. 莫扎特效应,存在?

应该有不少朋友知道,写古典音乐,只是我的业余爱好。

我的研究生专业,以及现在用来糊口的工作,都与心理学有关。

开始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之前,我认为我非常幸运,能学习一个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领域,而且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大量(通俗)心理学的书籍,感觉自己膨胀极了,别说学习,让我当老师都绰绰有余。

开始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之后,我认为我非常不幸,我怀疑我学的是假的心理学,前半段是不断否定自己熟知的知识甚至常识,后半段是与概率论和统计学死磕,磕的我那叫一个痛不欲生。

科学心理学的学习,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心理学家对于人类的心理过程的了解,无限接近于零

所以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家,说话一般都非常谨慎,只要你看到没有任何限定条件,把话说得满满的有关心理学研究的新闻标题,99.99%的可能,是科技专栏记者在某个研究的结果上,夸大了99.99倍后的描述。

例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

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

这个说法,最早源自三位美国学者,在1993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文章描述了他们所做的一个实验。



Google学术中“莫扎特效应”论文,被引次数为1534

在这个实验中,他们请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完成一份智商测试,并给其中一组播放了一首莫扎特的音乐,结果表明,听过莫扎特音乐的那组大学生,在测试中的分数要要比没听音乐的那组高8~9分



后续跟进实验,测量听莫扎特音乐后,进行折纸任务的效率变化

左:实验所用折纸任务样例

右:实验结果


这个研究有问题吗?

能在自然杂志发表,实验过程和数据一定经过了严格校验,文章也一定通过同行评议等层层审核才能得以公布,实验的严谨性,还是有保障的。

在这之后,科学家们进行了不少跟进研究,最近比较有名的,是电子科技大学尧德中教授团队进行的实验,在这次试验中,研究人员对聆听莫扎特音乐前后,与认知记忆相关的神经因素变化情况,实验证明莫扎特的音乐确实对认知能力的提升有所促进

这两个研究中所用的“莫扎特音乐”,就是本文开头的那首双钢琴奏鸣曲。

至于在实践和商业中的应用,早在我国铺天盖地的“早教音乐”、“胎教音乐”出现之前,美国就早已推出了与其相关的教育项目。

1998年,乔治亚洲州长泽尔·米勒宣布,该州每年将要拨款105000美元,用于向所有出生于该州的孩子发放古典音乐CD及录音带



1998年6月15日纽约时报的报到

如此看来,莫扎特效应似乎非常靠谱!


3. 莫扎特效应,不存在?

OK,现在,我们一起用几个方法,“徒手拆解”莫扎特效应,看看这个说法的问题究竟在哪。

首先,讲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判断原则。掌握这个原则,就算完全不懂心理学,你也能一眼看穿90%以上的“令人震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问题。

这个原则叫做:“话说的越满,与事实偏离越远。”

还是拿“莫扎特效应”为例,听莫扎特会让人更聪明,在这个描述中,有两处一眼就能看出过分夸大的地方。

其一,听莫扎特,是指听莫扎特创作的所有音乐吗?从简单的钢琴奏鸣曲到复杂的交响曲,都能让人变聪明吗?听一分钟与听整部作品,变聪明的程度一样吗?

其二,会让人变聪明,这里的人,指的是所有具有正常听力的人类吗?了解莫扎特的人与不了解莫扎特的人,听莫扎特都会变聪明吗?莫扎特效应如果真的存在,对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影响一样吗?

还有一处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才能看出的问题,变聪明,究竟是怎么个变聪明法?这个数据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变聪明”又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所以。“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这样的说法,只可能出现的科技新闻中。

在严谨的心理学论文中,心理学家们一般如此表述。




Rauscher, F. H. (1994). Music and Spatial Task Performance: A Causal Relationship.


这是三位发现“莫扎特效应”的科学家在后续跟进研究论文中,对自己实验的总结。

“(参加实验的)大学生们在听过莫扎特的一首奏鸣曲后,空间推理能力有所提升”。

换句话说就是,本次实验的结果仅对大学生群体,莫扎特的K448的第一乐章,以及空间推理能力负责。

换一波白领参加实验,或者换一首曲子,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对不起,不知道。

此外,这个“空间推理能力”也只是我们通常定义的“智商”这个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说空间推理能力提高了,人就变聪明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科学家们不想证明“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这个假设,而是这个假设仅靠一次实验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心理学家们通常会将这个远大目标放在论文的开头部分,科技记者们也通常也只摘抄论文的开头,所以就有了莫扎特效应这类描述。

再打个比方,科学家们的论文写的是:“我们有个大胆的假设,全世界的豆花可能都是咸的,于是我们调查了我们学校门口早餐摊的豆花,发现果然是咸的!”

科技新闻中就变成了:“震惊!知名大学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豆花都是咸的!”


如果真的要验证“听莫扎特是否能让人变聪明”这个结论,心理学家们会怎么做呢?

答案是,群策群力。

与数学、物理学这种靠天才支撑的学科相比,心理学研究,更像打群架。大家认准了一个目标,就开始共同努力,你做做欧洲人的样本,我找些亚洲被试,他再换个方法验证一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把这些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分析一下,研究结果也就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接近于对人类总体的描述。

一个较为成熟的心理学概念,通常都能找到成百上千的论文支持。

那么关于“莫扎特效应”的研究有多少呢?其中又有多少研究验证了这个现象呢?

我找到一篇2010发表的综述研究,这个研究综合了近40篇相关研究的成果,得出的结论是:

现有的研究和证据并不足以支持“莫扎特效应”。




Pietschnig, J., Voracek, M., & Formann, A. K. (2010). Mozart effect–Shmozart effect: A meta-analysis. Intelligence, 38(3), 314-323.


更要命的是,就连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那个研究结论,也很难被复现出来。

这些(与莫扎特效应有关的)研究很难被重现,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中有大量的冲突与矛盾……


所以“莫扎特效应”是否存在都有很大争议,“通过听莫扎特的音乐提升智商”,就更加无从谈起了。

这就要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原则了,这个原则也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一个思维盲点:

我们的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常常给一些并没有因果关系的描述或现象强加因果。

这句话比较抽象,这次我们换个有趣的“研究”举例子。

前一阵子偶然看到一则新闻,说“世界上确实存在聪明音乐与笨音乐,常听贝多芬的人智商更高,听U2的智商一般,听碧昂丝的智商较低……”

随新闻还给出了这样一张图。




musicthatmakesyoudumb.virgil.gr


图中横轴表示听各种类型音乐的人的SAT平均成绩,从图上看,听贝多芬的人的智商,果然一骑绝尘。

所以,你自然而然的会想到这样一个结论,平时常听贝多芬,考试门门得满分!

然而,事实是,这个研究,是无法支持这个结论的。

我们推出的结论中,天然包含了一层因果关系,(因为)听贝多芬,(所以)智商高了。

可是我们翻一下这个研究的材料就会发现,这个研究的原始数据出自加州理工大学的学生Virgil Griffith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

调查的结论,仅仅描述了听贝多芬的学生,智商更高这个现象,却无法说明“听贝多芬”与“智商更高”这两个描述,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我们当然可以说,因为听贝多芬的音乐,所以智商高了。

可是我们把因果倒置一下,说正是因为这些学生智商高,所以才听贝多芬,也同样是成立的。


这个思维盲点,不仅常常被用于制造吸引眼球的夸张新闻中,也常被用于营销广告中。

例如上世纪中期,美国有家卖打字机的公司调查发现,凡是拥有他们公司制造的打字机的家庭,家庭中孩子上名校的概率要比普通家庭高5倍

于是他们把这个调查结果放到了他们的广告中,这款打字机也得以大卖。

可是,请你仔细想想,真的是(因为)买了他们家的打字机,(所以)孩子才更可能上名校吗?

当然不是!之所以会有这个现象,是因为这家公司的打字机卖的比较贵,一般非常有钱的家庭才能买的起,真正与孩子上名校有关的变量,其实是家庭的富裕程度

在这个例子中,打字机与孩子上名校这两个相关的条件之间,甚至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共同受家庭富裕程度这个条件影响的。在科学研究中,这个叫做中介变量。

想想看,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常常被类似的广告蒙混?

回到我们刚才讲到的那个“听贝多芬能让人变聪明”的研究中,调查数据也许真是如此,但这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是需要我们质疑和思考的。


4. 存在?不存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看来“莫扎特效应”这个说法,是要凉凉的节奏啊!

市面上那无数种所谓的早教、胎教音乐,看来都是花冤枉钱,没有任何作用的咯!

其实在我这篇文章之前,也早就有无数文章否定过“莫扎特效应”了。



随便搜出来的质疑莫扎特效应的文章

可是,别急,我只是说科学心理学的研究,没有验证这个结论。并没有说“莫扎特效应”不存在。

心理学家们不会轻易肯定一个结论,通常也不会轻易否定一个结论。

最常见的情景是,各方各有一波支持者,然后以笔为刀,两方你来我往,发论文互撕。

可是这并不妨碍这些未经最终确认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实践,也不妨碍商人们拿它挣钱。

这就又要讲到一个大家经常忽视的一个问题。

科学是一个中性词,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人类认识世界的手段。

科学不代表正确,如果我们一味追求科学,反而会让我们陷入难以察觉的思维陷阱。

例如,我们讨论了半天莫扎特究竟能不能让人变聪明这个命题,可是否有人想到,这个命题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我们是为了变聪明才听音乐的吗?

再比如,开头我们提到的,尧德中教授团队进行的关于莫扎特效应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除了双钢琴奏鸣曲之外,作为对照,实验中还施加了一种刺激——倒着播放这首双钢琴奏鸣曲。

结果表明,倒着播放双钢琴奏鸣曲,会抑制被试的认知能力。因此实验给出了一个结论,“呼吁大家需要关注反向音乐的负性影响”。

问题是,在现实中,又有谁会闲着没事儿反着放音乐呢?


反过来,不科学也并不代表错误,更不代表不能在实践中应用。

大家一定都听说个一个叫弗洛伊德的人,在许多资料中,都称他为“心理学之父”。

实际上,在正规的心理学教材中,不仅不会认弗洛伊德为父,甚至会将他当成“不科学”的典型。

这并不妨碍以他的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精神分析学,在心理咨询实践中大量广泛的应用。

甚至可以说,众多的心理咨询流派中,至少八成是与科学搭不上边儿的。

但是心理咨询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在心理咨询中,音乐是一种经常被使用的工具,甚至有音乐治疗这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我自己也读过心理咨询师,见证过咨询师帮助人们走出抑郁焦虑,克服难以逾越的心理障碍。

对于科学而言,音乐,太复杂,人性,更复杂。

音乐为何会影响人类,又会如何影响人类,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研究透彻。

音乐,去聆听和感受就好,别抱着太多目的,也许这才是音乐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好了,这篇文章写完了,那么结论是什么呢?莫扎特真的会让人变聪明吗?

我问你,读文章前,开头的音乐,你点开听了吗?

听过了,且你已经读到了这里还没有睡着,你瞧,这就是莫扎特的力量啊!

什么?你没听?还能读到这里!

太棒了!你已经足够聪明,不差莫扎特效应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加成了!

你说,莫扎特有没有让你变聪明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