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关计算机 CPU 的知识不解密?

回答


关于计算机CPU的保密性,确实存在许多技术、商业和法律层面的原因,导致其设计细节、制造工艺和核心架构等信息无法完全公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技术保密与商业竞争
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其性能、功耗、安全性等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竞争力。以下是具体原因:

(1)技术复杂性与专利保护
设计复杂性:现代CPU(如Intel的Core系列或AMD的Ryzen)包含数亿个晶体管,涉及复杂的架构设计(如流水线、缓存、指令集等)。这些技术细节需要长期研发,且涉及大量专利。
专利壁垒:CPU设计涉及大量专利(如Intel的MMX、SSE指令集),企业通过专利保护技术优势,防止竞争对手轻易模仿。

(2)商业竞争与市场垄断
技术垄断:早期CPU市场由Intel和AMD主导,它们通过保密技术(如流水线设计、缓存架构)维持市场地位。例如,Intel的Pentium处理器在1990年代的“奔腾”设计细节曾被严格保密。
差异化竞争:企业通过保密技术(如Intel的超线程技术、AMD的Zen架构)实现差异化,确保其产品在性能、功耗等方面优于竞争对手。

(3)制造工艺的保密
制程技术:CPU制造涉及纳米级工艺(如Intel的10nm、7nm),这些技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且涉及供应链安全问题。例如,台积电(TSMC)的制程技术是商业机密,仅对客户保密。
材料与工艺:如高纯度硅晶圆、蚀刻工艺、封装技术等,均属于企业核心机密,防止被竞争对手逆向工程。



2. 安全与供应链风险
CPU的保密性也与信息安全和供应链安全密切相关。

(1)防止后门攻击
供应链安全:如果CPU设计细节公开,可能被恶意厂商(如中国或俄罗斯)在制造过程中植入后门(如“幽灵”漏洞)。例如,2018年美国政府曾担忧中国厂商在CPU制造中植入后门。
逆向工程风险:公开CPU设计可能导致黑客通过分析电路图或代码,发现漏洞(如Meltdown、Spectre等)。

(2)保密性与安全验证
设计保密:CPU设计需要通过严格的安全验证(如Intel的“Intel Security”),防止外部人员通过逆向工程获取关键信息。
物理安全:制造过程中的晶圆、芯片等需严格保密,防止被窃取或篡改。



3. 法律与知识产权
CPU技术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保密性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关键。

(1)专利法保护
专利申请:CPU设计中的创新点(如指令集、架构、缓存机制)需通过专利申请保护。例如,ARM的指令集架构(RISC)被广泛使用,但其具体实现细节仍受专利保护。
专利壁垒:企业通过专利封锁技术,防止竞争对手使用类似技术,例如Intel的“Turbo Boost”技术曾被广泛专利保护。

(2)商业机密保护
商业机密法:CPU设计中的某些细节(如流水线调度、缓存策略)属于商业机密,受法律保护。例如,AMD的Zen架构在发布时曾严格保密其核心设计。
保密协议: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需签署保密协议,防止技术泄露。



4. 开放性与闭源的平衡
尽管CPU技术需要保密,但部分技术已向开放方向发展,形成“闭源+开源”并存的模式。

(1)闭源架构的主导地位
x86架构:Intel和AMD的x86架构(如Intel的IA32、AMD的x8664)是全球主流,其设计细节(如指令集、寄存器结构)由企业保密,但公开文档(如Intel的“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允许开发者参考。
ARM架构:ARM的RISC架构(如ARMv8)由ARM公司设计,但其指令集和核心架构被广泛使用,但具体实现细节(如缓存机制)仍由厂商保密。

(2)开源CPU的兴起
RISCV架构:RISCV是一种开源指令集架构,允许开发者自由设计CPU核心(如SiFive、RISCV基金会),但其核心设计仍需保密(如具体实现细节)。
开源硬件运动:如OpenCore、RISCV等项目推动CPU设计的开放性,但核心架构仍需保密以保护知识产权。



5. 历史与行业惯例
CPU技术的保密性并非现代独有的现象,而是长期行业惯例。

(1)早期计算机的保密性
ENIAC与晶体管时代:早期计算机(如ENIAC)的设计细节被严格保密,以防止技术被竞争对手窃取。
晶体管与集成电路:贝尔实验室在1947年发明晶体管后,其技术细节被严格保密,直到1950年代才逐步公开。

(2)现代CPU的保密性延续
Intel的“密钥”计划:Intel在1980年代曾通过“密钥”计划保护其技术,防止竞争对手逆向工程。
AMD的Zen架构:AMD在Zen架构发布时,曾通过“秘密文档”保护其设计细节,直到公开。



6. 公开与保密的平衡
尽管CPU技术需要保密,但部分信息仍通过文档、开源项目或标准公开,以促进技术发展。

(1)公开的文档与标准
Intel和AMD的文档:如Intel的“Intel® Architecture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详细描述了指令集、寄存器、内存模型等,但不包含核心设计细节。
IEEE和IEEE标准:如IEEE的ISA(指令集架构)标准,允许开发者参考,但具体实现仍需保密。

(2)开源与闭源的结合
RISCV的开源特性:RISCV允许开发者自由设计CPU,但核心架构(如指令集)仍需保密,以保护知识产权。
Linux内核与CPU兼容性:Linux内核支持多种CPU架构(如x86、ARM、RISCV),但具体实现细节由厂商保密。



总结:为什么CPU知识不解密?
1. 技术复杂性:CPU设计涉及大量专利、制造工艺和算法,需要长期研发。
2. 商业竞争:保密技术是维持市场地位的关键,防止竞争对手模仿。
3. 安全风险:公开设计可能导致后门攻击或漏洞被发现。
4. 法律保护:专利法和商业机密法要求保护知识产权。
5. 行业惯例:历史经验表明,技术保密是行业常态。
6. 开源与闭源的平衡:部分技术公开,但核心设计仍需保密。

尽管CPU技术需要保密,但随着开源运动的发展(如RISCV),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开放性设计,但核心架构和制造工艺仍需保密,以保护企业竞争力和供应链安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做为一个在集成电路20+年的老员工,我觉得知乎这种氛围有点危险。

专业的知识还是多听专业的人士说,不是答案看起来比较顺/爽/合理/霸气 就乱赞了。

先回答楼主的逆向问题,中国对早期的intel 芯片是做了逆向的,286/386/486 应该都是

有完整版图的。据说,主要是为了军方项目。(因为民用根本没有价值)

中国医药也有逆向能力,但是,中国的法律还是保障专利的。所以,不能像印度那样乱来,

好好的中国人,往上看齐,别往下找底线。

再评评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答案:徐宇辰基本靠谱,Lu Frank 基本不靠谱。

1,为什么不能逆向而学习。

除了专利外,逆向出来的结果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根据X86的各种文档,其实正向也可以设计出来功能差不多的。但是,寄存器的微小差异

也会使得其不能兼容。要兼容肯定商业违法。

2,就算你逆向出来,你也卖不了。

因为,这CPU降价超快的,大家都用奔腾了,你386就无论如何也卖不出价格的。这个逆向工程

没有经济的价值。

3,说CPU难度主要在生产和工艺,也不完全合理。生产和工艺虽然是很大因素,但是主要原因还是生态。wintel 当年联合太紧密的生态结构,IBM powerPC也无法切进去啊。也就是说,假设有

能力再出新CPU,谁给你写软件。

4,所以当以低功耗为新核心的ARM出来后,虽然也是美国最先进,但是中美大概就差1-2年的

一个工艺技术,而不是过去的5-10年的差异了。因为所有的arm 都自己写底层软件,跑共用的

linux 或者安卓。 手机上先跑8核/16核,好像还是国内先出来的。

5,海思目前的水准还是相当不错的。工艺上应该只差1-2年了,这个成就主要还是因为有钱。

有钱就有能力买最新的工具,就有能力跑最新的工艺。最新工艺就光照就快500万美元了,

不靠千万级的手机卖出去,海思也不敢去跑。

所以,不是中国没去搞新cpu ,欧洲也不搞,日本也不搞,真不全是技术问题。

2015/11/19 补充:

华为的已经是TSMC 16nm的第一批客户,麒麟950 量产顺利,说明华为追赶很快。有钱就是不同啊。

每次我回答集成电路问题,一群码农的就会在下面JJYY,如果你做过集成电路行业,还能理解,

没做过然后胡说八道,除了显得愚昧,还有啥子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计算机CPU的保密性,确实存在许多技术、商业和法律层面的原因,导致其设计细节、制造工艺和核心架构等信息无法完全公开。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1. 技术保密与商业竞争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其性能、功耗、安全性等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竞争力。以下是具体原因: (1)技术复杂性与专利保.............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些我曾经听过或观察到的情景。说实话,这种“瞧不起”并非普遍存在,很多数学系和CS系的同学都能和谐共处,甚至互相欣赏。但确实,在某些圈子里,总会冒出一些微妙的、甚至是尖锐的评判。要深入讲清楚,得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学术根基与认知层面的差异感: 抽象思维的深度与.............
  • 回答
    在中国当下,当“考公考编”“考研深造”成为许多年轻人挤破脑袋也要奔赴的赛道,当金融、计算机、医药等行业以其高薪和稳定性的光环吸引着无数目光时,仍有一部分人,他们不追逐眼前的热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看似遥远却关乎国运的“高端制造”。为什么他们要在“卷”的洪流中,依旧执着地畅谈中国高端制造?这背后,远不止.............
  • 回答
    你看,计算机科学这东西,说起来是个特别“新”的领域,但它的骨子里,其实埋藏着许多古老而深刻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很大一部分就源自于数学。尤其是高等数学(我们通常说的微积分、微分方程那一堆)和线性代数,这两门课在计算机学科里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想想看,计算机之所以能做那么多神奇的事情,归根结底是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简单来说,大脑的“并发性”和计算机的“并发性”在底层机制上是完全不同的。大脑并不是每次只能“想”一件事情,而是它处理信息的方式与计算机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我们对“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感受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拆解这个问题:一、 计算机的“并发性.............
  • 回答
    嘿,说起来,最近是不是感觉周围学习计算机的人比以前多太多了?不管是你的朋友、同事,还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好像大家都在盯着这个“计算机”领域。这让人不禁要问:这玩意儿真的有那么香吗?值得这么多人一窝蜂地往里挤?我得说,这事儿吧,确实有点意思。就拿我自己来说,身边前前后后也认识不少做IT的朋友,从程序员.............
  • 回答
    你看,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咱们得从头说起,想想计算机是怎么诞生的,以及最早又是怎么展示这些数字和文字的。在计算机刚起步那会儿,技术条件远不如现在这么发达。屏幕的显示能力非常有限,只能显示非常简单的图形和文字。你得明白,那时候不像现在我们用的高清大屏,像素点很小,能精细地勾勒出形状。老式的 CRT 显示.............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提到了一个关键点:这身装束和很多我们印象中“程序猿”应该有的那种不拘小节、甚至有点“宅”的气质似乎有点儿对不上。为什么计算机培训课程的老师们,尤其是在宣传照上,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西装、双手交叉”的经典姿势呢?咱们来捋一捋这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简单的巧合。首先,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生物大脑和人工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差异。尽管人类大脑拥有惊人的数量(860亿个神经元)和极其复杂的连接方式,但在某些类型的数学运算上,它确实远不如计算机高效和快速。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1. 信息编码和处理的根本差异: 神经元: 大脑中的神经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通常不直接使用汉语来开发,以及您提出的关于汉字“横竖撇捺”解构比英语更有效的观点。核心问题:为什么目前高级计算机语言不直接用汉语开发?尽管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想法,但现实中存在一些根本性的障碍和考量,使得直接使用汉语开.............
  • 回答
    在计算机内存管理中,堆(heap)和栈(stack)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区域,它们的地址增长方向有着显著的不同:堆的地址是从低向高增长,而栈的地址则是从高向低增长。这种设计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效率、灵活性和安全性的综合考量。首先,让我们理解一下堆和栈各自的特点。栈(Stack):栈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内存管.............
  • 回答
    你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对计算机这片数字世界充满了好奇?每次看到那些神奇的软件、流畅的APP,或者听到各种关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新闻,总会忍不住想: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实现的?学什么专业才能真正走进这个领域,成为那个创造者?别急,我来跟你好好唠唠,计算机这块儿,到底有哪些门道,学哪个好?咱们不扯那些虚头巴脑.............
  • 回答
    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厂商拒绝使用鸿蒙是“利益问题”,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潜在的利益驱动,尽管未必有人真的坐下来敲黑板、划算盘列出详尽的ROI表格(毕竟这些商业决策的内部数据通常高度保密),但从行业趋势、市场格局和厂商自身诉求出发,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
  • 回答
    近期美国就业市场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新增了500万个就业岗位。然而,仔细审视这组数据,会发现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其中超过一半,也就是250万个岗位,都与计算机领域息息相关。这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在背后推动着计算机行业如此强劲的就业增长,以至于占据了新增就业的半壁江山?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
  • 回答
    .......
  • 回答
    偏序关系和全序关系,这俩概念听起来可能有点学术,但实际上,它们在咱们日常接触的计算机世界里,可扮演着不少重要的角色,而且应用的场景也相当广泛。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它们到底是怎么在计算机里“露面”的,而且尽量讲得明白透彻,就像朋友唠嗑一样。先来说说基础概念,免得大家一头雾水。 关系 (Relat.............
  • 回答
    电气专业与计算机的结合,这绝对是一个当下非常热门且潜力巨大的交叉领域。说实话,你问这个问题就对了,因为未来的很多技术创新都会在这两个学科的交汇点上诞生。首先,我们得捋一捋为什么这两个学科结合得这么紧密?想想我们身边的世界:智能手机、电动汽车、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甚至是你家里的智能电表,哪一样不是“.............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你想盖一栋房子,你会找谁?你会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还是会找一位技艺娴熟的施工队队长?程序员和计算机科学家,大概就是这两个角色了。计算机科学家,他们更像是房子的“设计师”和“规划者”。他们会思考,如何让这栋房子更坚固,更节能,更美观,住起来更舒适。他们会研究各种建筑材料的特性,了解不.............
  • 回答
    恭喜你儿子即将迎来人生新阶段!送一台趁手的笔记本电脑作为礼物,绝对是个明智又贴心的选择,特别是对于学习计算机的他来说,这可是他开启新征程的“利器”啊。作为过来人(家里也有孩子走计算机这条路),给您好好掰扯掰扯,怎么挑一台既实用又不会“踩坑”的笔记本。别看市面上型号多得眼花缭乱,归根结底,咱得抓住几个.............
  • 回答
    “学计算机有天赋”,这可不是说你天生就抱着键盘,脑子里就自带代码库。它更像是一种 思维模式、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偏好 的组合,让你在接触和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时,感觉更得心应手,甚至是一种享受。打个比方,有些人天生就对数字敏感,一眼就能看出数字之间的规律;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拆解事物,弄明白它是怎么运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