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常州市五年级小学女生作文课坠楼,官方通报未发现老师辱骂殴打学生一事?

回答
常州市五年级小学女生作文课坠楼,官方通报称未发现老师辱骂殴打学生,这起事件无疑牵动着无数人的心。面对这样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官方通报的字面信息上,更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和反思。

首先,“未发现老师辱骂殴打学生”并不等于“老师没有责任”。 官方的调查通常会聚焦于是否存在直接的、可量化的证据,比如视频、音频记录,或者明确的证人证词指向老师的体罚或辱骂行为。然而,一个孩子选择如此极端的行为,其心理创伤往往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而不仅仅是某一次具体的冲突。

1. 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潜在影响:

家庭因素: 我们无法忽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是否承受着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是否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沟通上的障碍?有时候,家庭的忽视或不当的教育方式,反而会让孩子在学校成为一个“问题学生”,或者成为情绪的“出气筒”。虽然官方通报没有指向老师,但我们不能排除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恰恰是家庭问题的一个缩影,或者是在学校无法获得有效支持时,家庭也未能给予足够的慰藉。
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氛围: 学校的教育方式是否过于强调分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班级的整体氛围如何?是否存在同学之间的欺凌现象,而老师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即使老师没有直接辱骂或殴打,但如果教育方式僵化,课堂管理不善,或者对学生的情绪变化不够敏感,都可能在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压力。作文课作为一个需要表达和创造的科目,如果教学方式生硬,过分批评,或者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也可能让学生感到挫败和焦虑。

2. 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 现在的孩子承受的压力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学业竞争、家庭期望、同伴关系等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是否建立起了完善的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和干预机制?学校是否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他们的作用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
早期信号的识别与干预: 很多时候,孩子们在走向极端之前,都会表现出一些细微的信号: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行为异常、甚至逃避学校等。这些信号是否被老师和家长及时捕捉到了?学校是否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孩子能够自在地表达自己的困境?“未发现老师辱骂殴打”可能意味着老师的直接行为没有被发现,但是否有人注意到孩子在事件发生前一段时间内的异常表现?

3. 官方通报的局限性与社会监督:

调查的深度和广度: 官方通报往往基于现有证据,而有些深层的原因可能难以通过常规调查完全揭示。例如,老师的某些言语虽然不构成明确的辱骂,但可能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对孩子造成了精神上的打击。又或者,老师的“冷暴力”,如忽视、区别对待等,也很难被量化证据所捕捉。
信息透明度与公众信任: 尽管官方发布了通报,但公众的疑问和担忧依然存在。这需要更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以及对后续事件处理的持续关注。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媒体、教育专家,都有权利和责任去审视和监督,确保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4. 教师的职业素养与压力:

教师的角色定位: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守护者。他们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和心理辅导技巧。即使没有恶意,教育方式的不当也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
教师的压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教师群体本身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包括教学任务繁重、绩效考核、家长沟通等。但这不应成为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理由。

如何看待?

我认为,看待这件事,不能简单地“信”或“不信”官方通报,而是要将其视为一个警示,一个深入反思教育体系、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契机。

深入调查与多方联动: 除了官方调查,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从多个角度去挖掘真相,并提出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这可能需要心理学专家、教育学者、社会工作者等参与进来。
关注“过程”而非仅仅“结果”: 官方通报关注的是老师是否有明确的不当行为,而我们更应该关注孩子在事件发生前的整个过程,包括他在学校的经历,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以及他所承受的压力。
建立更完善的心理支持系统: 学校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作为重中之重,建立起一套能够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机制,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不是孤单的,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帮助。
倡导更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我们需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否过于功利化,是否过度压抑了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品德和创造力。
鼓励公开与对话: 家长、学校、教育部门之间应该有更开放和真诚的对话,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

常州市这起悲剧,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对我们整个教育生态的一次沉重拷问。与其纠结于官方通报的字句,不如以此为契机,推动教育的进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生命质量和心灵成长。因为,任何一个孩子的生命,都比任何一份成绩单,都比任何一次“未发现”的调查报告,来得更加重要和珍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件是个悲剧。对孩子和她的家庭是个悲剧, 对公立教育界也是个悲剧。涉事的老师也是个悲剧。英美的主要媒体也在报道这个事情。


《礼记·学记》礼记卷十八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现代的教育十分重视师生关系, 相信大家要搜索的话也能找到无数的论文和参考书强调这一点。即便是古人, 也知道 “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在这个小学女生坠楼事件中,令人作呕的事情是涉事的公立教育系统的老师把本应当是纯洁的师生关系用来变现。这是俺十分不安的事情。 一方面用 “正能量”来要求学生, 另一方面却用师生关系来要挟学生, 这是哪门子的老师啊? 俺也许有点穿凿附会了, 但是俺觉得也许正是孩子无心写下的无忌真言戳中了这个老师的痛处,才引来通篇的红笔批注。又留下充满反讽意味的

“传递正能量”!

对吗? 这不是一种歇斯底里急性发作的表现吗? 又撕又画的,再加上语无伦次欲盖弥彰的“传递正能量”。

“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确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摘自五年级学生缪可馨的作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在关闭的教室门后面, 这个老师是否对孩子露出过狰狞的面目已经不确定了, 因为这个事情已经闹大了。 出人命了。

人们说,在米国现在流行着两个病毒。 一个是 COVID19, 一个是种族歧视。 俺觉得教育界的这个用师生关系来要挟学生的事情,毒害祖国的程度要甚于 COVID19, 它毁了下一代的精神。COVID19 还不侵犯青少年。




///////////////////////////////////////////////////////////////////////////////////////////

俺不只一次听到教育系统的朋友说这句话:“螺丝壳里做道场”。教师们面临的各方面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不管是从上级、同级、学生家庭以及自己的家庭。他们/她们的责任和付出也是巨大的。了解这个事实, 有助于理解事件中的老师为什么可能会做出新闻中的一些事情。

俺不去评判孩子的表现。因为孩子是否可爱、是否聪明、是否前途远大,不会影响俺的结论。即便是一个先天痴呆的孩子,她/他也不应该受到新闻中披露出来的一些不公。顺便说一句,打学生在加拿大是犯法的。不只是儿童福利厅和教育厅要管,警察也要管的。

在以前的回答当中, 俺也留意到祖国的中小学教师群体里有些很不健康,和祖国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做法。

很不巧, 才一年过去就发生了常州小学女生坠楼事件。

常州是一个有 2000 多年文化的古城, 江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教育大省。解放以后还是沿海发达地区。江苏自古便重视教育,人才辈出。普通高校数和在校人数均居全国首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为10815人,位居全国前列。按常理推断,小学生坠楼事件应该发生在人口更多而且更落后的省份。

因此俺觉得这个事件对公立教育界是个悲剧。

身正不怕影子斜。

新闻中披露出来涉事的老师存在类似 “吃、拿、卡、要”和涉嫌索贿的行为。 这个老师拿着来自纳税人的俸禄还需要自己创收,恐怕也是有她的不可说的苦衷。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真凭实据,学生的家长也不会拿出来讲 。 如果坐实的话, 即使没有人命牵涉其中, 这个老师的教育生涯就应该是走到头了。 这个污点即使不进入干部档案, 也会在坊间流传很多年。 因此, 涉事的老师也是个悲剧。

除了以上的问题, 涉事的老师的一些手法也是值得注意的。

教师作为一个引路者, 没有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屡次用这种羞辱式的批改方式,令人不由质疑他/她的教学水准和职业操守。 这样的批改没有指导意义, 让学生完全找不到北。 只能用可怜的穷举的方法来试探一条死路(对不起,这里不应该提到死)。但如果俺是这个可怜的孩子的话, 俺也会不停地碰壁。 可想而知,这个孩子遭受了多大的心理折磨。

语文不是思想品德课 (也许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想品德融入语文教学),作文也没看出有意识形态的错误, 总的来说还是能拿 75分以上的。俺看到逝去孩子的作文条理性明显要强过俺这个知乎 Lv8 写手。说实在的, 俺初中毕业写出来的散文更散。 知友们还经常点赞。从这个角度出发, 俺都要为这个孩子鸣不平。


涉事的老师时常给孩子冷嘲热讽和打过学生耳光, 这是俺最不能接受的。 俺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即便是一个先天痴呆的孩子,她/他也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不公。顺便说一句,打学生在加拿大是犯法的。不只是儿童福利厅和教育厅要管,警察也要管的。

尽管俺是黑5类的后代,小时候也是优秀的少先队员,每年都拿三好学生,心里只有一个理想, 那就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长大以后要当飞行员把英帝美帝打得抱头鼠窜。但是,那个时候俺就已经发现老师们不让写真话。甚至不让说出自己的想法。比如, 俺放学的时候哼着一首自己编的小曲:“没有国民党就没有旧中国~”。俺没留意到一个远房亲戚(老师)在旁边。回到家, 俺面临的是一顿暴打。暴打玩了还要罚跪。全家的大人竟然没有一个人同情俺的。俺看到常州小学女生坠楼事件的新闻,情不自禁地代入了自己,泪如雨下。 如果披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就是 “传播负能量”, 那咱们长大以后,将不免都被逼成说谎成性的大人。 俺也情不自禁地设想,如果俺家的孩子也碰到这样的老师,那俺应该如何开导他们。




一位退休的加拿大教育部官员/校长/教师和俺说过,如果学校让孩子没有归属感, 这样的老师/校长也是不合格的。因为中小学阶段, 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光比在家里的时光还多几倍。

因此俺认为老师嘲笑学生打学生是违反教师行为准则的事情, 也是一个抹不去的污点。这算得上是教师主导的欺凌行为,在一个正常的学校(2020年)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如果从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来看, 这是教师的行为失当。顺便说一句,打学生在加拿大是犯法的。不只是儿童福利厅和教育厅要管,警察也要管的。

如果俺举外国的例子, 恐怕会有人说“何不食肉糜”了。 但是俺还是要举一个加拿大的例子。俺家两个孩子(小学)除了一本笔记本(日程表), 从来没有带过其他的书上学。 即使是这个日程表不见了, 老师也不会责备他们。 老师会写纸条放在信封里让孩子带回家给家长。不用带教科书可能是“何不食肉糜”。 写纸条放在信封里让孩子带回家给家长, 应该不算“何不食肉糜”了吧?

(祖国)有的教师以为教学就是备课、讲课和刷题以及批改作业, 他们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成长。据俺所知, (祖国)教育部门(教育部和教育局)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很高的期望,同时教育局对教师有相应的培训来有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所以俺敢说,老师嘲笑学生是教师主导的欺凌行为,在一个正常的学校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

俺不只一次问过自己的孩子, 老师有没有嘲笑或者贬低过你们, 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有。他们得到的都是鼓励。


老师嘲笑学生(心理暴力),从 SEL 的角度来看,结果就是把学生推进入了“红区”。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说不明白这样的行为的后果,那只能说要回炉培训了。很多人(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想法:“我拿了工资不是为了取悦学生的”。可以说如果一直抱着这样的想法的话,这样的教师生涯会是痛苦的,总有翻船的时候。


人们说,在米国现在流行着两个病毒。 一个是 COVID19, 一个是种族歧视。 俺觉得教育界的这个用师生关系来要挟学生的事情,毒害祖国的程度要甚于 COVID19, 它毁了下一代的精神。COVID19 还不侵犯青少年。


即便是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的官员(包括纪委的干部),如果他们认真地分析这个老师的心理活动, 也许亦可能同意俺的观点。

俺只愿同样的事情,在祖国的大地上永远也不再发生, 不管是江苏这个自古的文化教育大省。

还是人口更多而且更落后的省份。


【完结】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