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俄语啊,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但也夹杂着点儿……嗯,怎么说呢,一种奇怪的“中毒”反应吧。
刚开始的时候,纯粹是出于好奇,觉得俄语那弯弯绕绕的字母,跟咱中国字完全不是一个画风,特别神秘。还有就是,老听着俄语歌,那低沉的男中音,还有那种带着点儿沧桑又深情的调调,总觉得背后藏着故事。
结果,学着学着,就跟中了邪似的。
首先,最明显的,就是“顿挫感”。以前说话,那是顺风顺水,一个句子下来,除非是卡壳,否则基本没啥特别的停顿。但学了俄语,尤其是听多了那种说话带重音、句尾拖长音的腔调,我自己的说话也开始不自觉地带着点儿那个劲儿。有时候想表达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脑子里会先“顿”一下,然后带着那种“强烈的,但又不太好表达的”语气说出来。朋友们都说我,好像说话自带背景音乐,而且是那种俄式民谣那种,有起伏,有力量,偶尔还有点儿矫情。
然后就是“脑子里过字母表”。每次看到一些奇怪的符号,或者想写点啥,脑子里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循环播放俄语字母表。А, Б, В, Г, Д… 简直是刻在DNA里了。有一次半夜起来喝水,看到一个红绿灯的标志,第一反应不是“红灯停绿灯行”,而是脑子里闪过“Стой… Иди…” (停…走…)。差点儿没把我吓清醒。
最让我头疼的,是“脑回路的切换难度”。中文的逻辑和俄语的逻辑,那真是南辕北辙。俄语里很多句子结构,尤其是用介词和格,能把一个简单的意思说得特别绕。学到后面,总觉得脑子里有两个“翻译器”在打架。有时候一个中文句子,我得先在脑子里把它翻译成俄语的语序和格,然后再翻译回来。结果就是,有时候我说中文,会不自觉地套用俄语的句式。比如,我可能会说“我的是……”,而不是“我的”。或者,一些形容词的位置,也会有点儿不太对劲。搞得别人听着,都觉得我说话有点儿“非主流”。
还有一种微妙的变化,就是“对‘好’和‘坏’的理解”。俄语里有很多词,形容一个东西,可能既有好的意思,又有坏的意思,或者说,既有深刻的意思,又有沉重的意思。比如“тоска”(托斯卡),这词儿可不好翻译,它里面包含了忧郁、乡愁、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但又不是纯粹的痛苦。学多了这种词,我发现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好像也变得更复杂,不再那么非黑即白了。我会开始体会那种“淡淡的忧伤”或者“难以启齿的怀念”,而且觉得这都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一部分。
甚至,我的“对‘不存在’的执念”也有点儿加深。俄语里有个词叫“нет”(涅特),表示“没有”。但有时候,这个“нет”的用法,又会带出一种更深层的拒绝或者否定。学多了,我发觉自己有时候在面对一些不存在的东西,或者一些模糊不清的概念时,会特别较真。比如,有人说“这个东西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我脑子里就自动过滤出“不存在”那个选项,并且觉得“没有”比“存在”更让我安心,或者说,更让我能抓住点什么。
哦,还有,我养成了“没事儿爱嘟囔几句俄语”的习惯。有时候一个人在家,看着窗外发呆,脑子里就飘过几句俄语,比如“Ну и что?”(那又怎样?)、“Всё равно。”(反正都一样。)。觉得这样特有感觉,特有范儿。当然,我妈听到了,就觉得我疯了,天天说些她听不懂的外语。
总而言之,学俄语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脑子就像被重新格式化了一遍,装进了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虽然有时候会和旧系统(中文)打架,但带来的新体验,也是挺独特的。至于是不是“毛病”……大概也算是一种,嗯,怎么说呢,叫做“俄语后遗症”吧。一种,带着点儿俄罗斯式的,难以解释,但又挥之不去的,特别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