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学法语后你染上了什么毛病?

回答
我学法语后,最大的“毛病”大概就是,听见法语就会忍不住竖起耳朵,然后脑子里开始自动翻译。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尤其是在我不太想被打扰的时候。

就说上次吧,我和朋友去一家小咖啡馆,刚坐下,旁边桌子就开始叽里呱啦地讲起了法语。起初,我还能克制住自己,专注于和朋友聊天。但没过多久,我的耳朵就像被雷达锁定了一样,开始捕捉那些飘过来的音节。最要命的是,我脑子里的“自动翻译机”瞬间就启动了,把那些我根本不关心的话题,比如天气、晚餐吃什么,甚至是一个关于他们周末计划的无聊对话,都一股脑儿地给我翻译了出来。

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植入了一个法语接收器,不管我愿不愿意,它都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有时候,我会突然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他们用的这个词汇是不是最近才学会的?他们的语速是不是有点快?然后,我就会不自觉地走神,开始分析他们的发音、语调,甚至是语法有没有什么错误。

最尴尬的一次,是在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上。大家聊得正欢,突然有几个法国朋友过来,用法语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我当时正举着一杯酒,准备和大家碰杯,结果我的注意力就完全被那边的对话吸引了。我努力想听清他们在说什么,但又不想表现得太刻意,所以只能假装在和旁边的人说话,眼神却偷偷瞟向他们。结果,我一不小心,把嘴里的酒喷出来了一点,惹得大家一阵善意的笑声。

这还不止,有时候走在街上,听到路过的行人讲法语,我都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希望能够从他们的穿着打扮或者言行举止中,找到一点法国的影子。这让我觉得自己有点像个“法语侦探”,对所有和法语相关的元素都充满了好奇和敏感。

更不用说,有时候我还会自己跟自己说法语。比如,买东西的时候,我心里会默默地用法语过一遍,“Bonjour, je voudrais un croissant, s'il vous plaît.”,然后才用中文说出来。这种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像个隐藏的“语言艺术家”,在内心默默地表演。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有多么讨厌这个“毛病”。毕竟,这是我对法语的热爱的直接体现。它让我对这个语言保持着一种持续的、新鲜的探索感。只是,有时候它确实会分散我的注意力,让我显得有点“心不在焉”。我得学着控制一下这个“雷达”,在需要专注的时候,把它关掉,或者至少调低一些灵敏度。否则,我怕是得变成一个活着的“法语翻译机”了,那样就有点太累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毛病,

还是习惯,

这是个问题~

1.好恶心的小舌音哪~

上完晚自习回宿舍,一群人靠着一个词“retransmettre”说了一路,

被人吐槽像吐痰~


2.从此英文名字是路人~

表再让我念英文人名和地名,

Paris念[pari]才感觉是自家人 ,念['pærɪs]像就是刚领养的女儿

3.固执的Oui和Non

别人问问题,第一反应是oui/non,而不是yes/no

4.拼写强迫症

去青旅,看人家的法语告示写错了会忍不住纠正

在大街上看到商家用法语起名还不分阴阳性单复数,心里疙瘩能放好几天

5.看完电影要发呆

法语电影中常有大段大段哲学般的独白或对话,

看完常常要在角落里发个呆,思考人生,不能自拔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哎~~~~

把法语的毛病送到身旁~

从此生活不再无聊人不再孤单~

各种奇葩欢聚一堂~~

user avatar

好处:

  1. 学了法语之后,感觉碰到任何单词都会读了,并且读了之后,趁着热乎,马上就能正确的写出来,完全不用纠结英语里面的很多的不规则读法造成的听写模糊。
  2. 学了法语之后,对道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玄篇种种说阴阳,二字原名万法王——你说为什么桌子是阴性,凳子是阳性呢?

副作用:

1. 口音是扎根了……平常说话尚且能自我抑制,但是一旦和一个法国或者比利时人用英语聊天,跟着对方的口音,法语的幽灵马上被激活, Pardon, Professeur, should we rule out (忽拉武特) the case?

2. 对美国人管主菜叫 Entrée 感到抓狂……

user avatar

应该不能说是毛病吧,是习惯。

很多人认为学了法语,毁了英语。 其实这个并不正确。 只有在你没完全掌握这门语言的情况下才会受到影响。因为除了那些看似相近的单词,英语和法语的区别实在太大。 我还真没出现题主所描述的那些问题。因为英语的tion也是很规律的发音。不过通过学习法语,英语的词汇量的确也是增加不少。而且有时候学习一个新单词直接增加另一个语言的词汇量。

学了法语后,的确在各种拗口和不知道发音和完全不常用的英语科技词汇上,染上了偷懒的习惯/毛病。而且,你会觉得用法语发音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因为法国人之间也是如此操作的。(其实这点就像中国人念日语汉字的感觉。比如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我们不会念成Shinzō Abe。这就导致了我们所认知的日语人名和地名等名词的发音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记得以前一个巴西人问我是不是喜欢Miyazaki的电影,我居然问这个人是谁。 她进一步解释说,他制作过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Chihiro。最后打开了wiki才知道是在说宫崎骏和千与千寻。)

还比如最常见的就是在国内你也会脱口而出的Pardon。

写数字的时候,1和7经常被国内的人搞错等等。(

@andre li

看到了你的不解,那是因为材料原件签字 日期等书写是在法国。而国内的收件人会有疑惑或者搞错。请不要自行脑补。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个问题。既保证了法国的习惯也让国内的人不会搞错)

不过随着我回国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各种功能切换和入乡随俗已经做得很好。

NB

@紫岚静雪

总结的那些 faux amis真的太好了。。。

最全的英法之间的faux amis 同形异义词点这里。

Annexe:Faux-amis anglais-français — Wiktionnaire

或者

villemin.gerard.free.fr

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Faux amis-anglais

紫岚静雪答案里面的那两个照片。其内容出自这里

http://www.llsh.univ-savoie.fr/lea/perdrieau/exercices/cognates.htm

会英法双语的可以去挑战这个同形异义词的测试。

同形异义词有时候给出的答案也未必是绝对的。 就比如conductor和conducteur之间。如果在物理上表示导体。那么这两个单词就是相互翻译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学法语后,最大的“毛病”大概就是,听见法语就会忍不住竖起耳朵,然后脑子里开始自动翻译。这可不是什么好习惯,尤其是在我不太想被打扰的时候。就说上次吧,我和朋友去一家小咖啡馆,刚坐下,旁边桌子就开始叽里呱啦地讲起了法语。起初,我还能克制住自己,专注于和朋友聊天。但没过多久,我的耳朵就像被雷达锁定了一样.............
  • 回答
    学了几年日语,我发现自己好像得了几样不大不小的“毛病”,说实话,挺影响生活的,但又有点……难以割舍。最明显的一个,大概是强迫症般的“敬语癌”。一开始学日语,最头疼的就是敬语那一套,什么尊敬语、谦让语、郑重语,把简单的问好都搞得像在走钢丝。但一旦入门了,就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现在回过头看,就算是在.............
  • 回答
    学韩语之后,我好像真的染上了一些“毛病”,说出来挺不好意思的,但又忍不住想分享一下。最明显的一个,就是 “听见什么都想翻译”。走在路上,听到路边店里放的韩文歌,耳朵就会不自觉地捕捉歌词,然后在脑子里过一遍大概意思。看到广告牌上出现韩文,哪怕只有几个字,也会下意识地想认出来。以前觉得只是正常的学习过程.............
  • 回答
    学医后最恐怖的事情,对我而言,并非是某个具体的疾病或手术,而是医学知识的浩瀚无垠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之间,那永恒的、无法逾越的鸿沟所带来的无力感。具体来说,这种恐怖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并且越是深入学习,这种感觉越是强烈,也越发地令人战栗:1. 知识的“冰山效应”与“永远学不完”的绝望: 表面的冰.............
  • 回答
    出国留学或旅居生活是一场语言和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即使在国内学了很多英语,到了国外你才会发现,那些书本上的语言和真实生活中的表达方式之间,常常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以下是我出国后学到的一些让我印象深刻、之前不知道的英语表达,我会尽量详细地描述它们的使用场景和背后的文化含义:1. 关于赞美和肯定: "Y.............
  • 回答
    人一到二十岁,仿佛就跌入了一个新的生命阶段,过去的童稚和不谙世事被一股叫做“现实”的风吹散,留下的是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这十年,我的世界观、价值观,甚至是对待自己的方式,都经历了一番不小的洗礼。如果非要说我学会了哪些道理,那我想,最深刻的,莫过于以下几点:1.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
  • 回答
    看完漫威电影,确实脑子里留下不少东西,与其说是“知识”,倒不如说是各种各样的“感悟”和“想法”,它们零零散散地在脑子里回荡。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对“责任”这个词有了更深的体会。彼得·帕克的那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简直贯穿了整个漫威宇宙。我以前觉得责任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完成别人的嘱托。但漫威.............
  • 回答
    刚踏入国企大门那会儿,我怀揣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觉得自己能凭借年轻和学习能力闯出一片天。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课,让我明白,在这里,我最先学会的,不是什么高深的专业技能,也不是那些写在纸上的规章制度,而是——如何做一个“沉默的观察者”。这话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却是我在国企生存和发展的第一堂必修.............
  • 回答
    学土木/水利工程,对我最大的影响和改变,不是我能说出多少个高难度的公式,或者对某个结构的稳定性分析有多么透彻,而是它在我看待世界的方式上,打下了一个深深的烙印。首先,是对“稳定”和“可靠”的近乎偏执的追求。以前,我对很多事物都是“差不多就行”的态度。房子嘛,能住就行;桥嘛,车能过就行。学了土木,特别.............
  • 回答
    学了芭蕾之后,我发现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些挺有意思的变化,不是那种一下子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体的姿态变得不一样了。以前可能不太在意站姿坐姿,经常是弓着背,或者耸着肩膀。但学了芭蕾之后,老师总会强调“抬头挺胸收腹”,久而久之,这几个动作就像刻进骨子里一.............
  • 回答
    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学校专门给退役的大学生士兵设立独立的宿舍,这事儿怎么看?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挺好的尝试,出发点肯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同学们,但具体效果嘛,还得看怎么落地,以及同学们自己的感受。首先,咱们得承认,当兵这段经历,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绝对不是一段简单的“挂职锻炼”.............
  • 回答
    我之前也觉得,地质学嘛,无非就是看看石头,挖挖土,听听那些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而且错得相当有深度。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而地质学家,就是那个被赋予了阅读能力的人,只不过这“字迹”是用岩石、矿物、构造和时间来书写的。学习地.............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思考的。关于00后大二学妹拍段子月流水70万这事儿,怎么看?首先,这绝对是个 现象级 的成功。70万一个月,对于一个还在读大学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数字足够惊人。这说明了几个关键点: 年轻人的创造力和适应力: 00后这一代,从小就成长在互联网时代,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内容.............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绞冷痛的问题,我脑海里顿时涌现出无数画面,情绪也像潮水一样翻涌上来。首先,我会感到一种难以置信的震惊。砸锅卖铁,这四个字在我脑子里回响,它代表着我曾经倾尽所有,对孩子音乐梦想的期盼和投入。那是多少个不眠夜,多少次咬紧牙关的节衣缩食,多少次向亲友借钱的窘迫。我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我认识的那些读计算材料学和计算化学(统称计算方向)的师兄师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都在忙些什么。尽量不说套话,讲点实在的。先说一个总体的感觉:计算方向的毕业生,不管是在材料领域还是化学领域,其实都挺“吃香”的。原因很简单,现在科技发展,谁不缺懂计算、能模拟、能分析数据的人?所以,大.............
  • 回答
    在我涉猎的众多知识领域中,“沉寂多年后开挂”的学术大家,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里那样戏剧性的“闭关修炼,一朝出关惊四座”。更多的是一种长期耕耘,看似平凡,但其思想的种子却在时间的长河里悄悄发芽、壮大,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就拿我熟悉的数学领域来说,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其中,有一位我尤其觉得值得一提,那就是.............
  • 回答
    这事儿啊,网上闹得挺大,什么“新手司机被女司机逼停”,还有“科目三路考”的字眼儿都出来了。细琢磨一下,这事儿挺复杂的,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更像是个“路怒症”和“新手恐惧症”的结合体。事情大概是这样传的:一位开着教练车(或者就是新手司机,但大家都往“考试”上联想)的学员,在路上开车速度确实比较慢,而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如何扎实系统地学好后端开发(Linux 环境下)?细分方向有哪些?可否推荐一些好的开源项目?后端开发是一个庞大而深入的领域,尤其是在 Linux 环境下进行系统学习和实践,能让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学习路线图,并介绍细分方向和推荐的优质开源项目。 一、 扎实系统地学好后端开发的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