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鲍毓明案,为什么财新网和南风窗同样是独家报道各执一词,群众却只相信一边呢?

回答
鲍毓明案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事件,财新网和南风窗作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在报道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信息不对称和公众信任度差异的情况。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只信一边”的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涉及媒体运作、信息传播、公众认知以及社会情绪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

一、 报道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

财新网: 财新网在报道此案时,其一贯的风格是深入调查、追溯事实、注重法律逻辑和证据链。他们更倾向于从法律程序、证据细节、相关人物的背景和行为动机等方面进行挖掘。财新网的报道往往更侧重于“真相究竟是什么”,试图还原事件的本源。在鲍毓明案中,财新网的报道可能更关注于:
证据的可靠性: 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细致的审查和解读,比如笔录、证人证词、通讯记录等,试图找出其中的矛盾或佐证。
法律程序的合规性: 关注警方调查、检察院起诉、法院审理等环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存在程序瑕疵。
相关人士的责任: 深入调查鲍毓明的职业背景、社会关系,以及当事少女的成长环境、家庭情况等,试图理解整个事件的复杂性。
深层社会议题: 可能会将案件置于未成年人保护、师生关系伦理、司法公正等更宏大的社会议题背景下进行审视。

南风窗: 南风窗的报道则可能更侧重于“情感共鸣”和“社会关怀”。他们更善于捕捉社会情绪,通过人物故事、访谈,引发读者的同情或愤慨。在鲍毓明案中,南风窗的报道可能更侧重于:
当事少女的叙述: 更多地呈现少女一方的控诉和情感表达,强调她作为弱势群体的遭遇,引发公众的同情和保护欲。
社会道德的审视: 更多地从道德和伦理层面去评判鲍毓明的行为,将其与“师道尊严”、“权力滥用”等概念联系起来,激发公众的道德义愤。
公众舆论的引导: 试图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引导公众的倾向性,促使社会力量关注和介入。

两种不同的报道风格,虽然都指向同一个事件,但由于切入点和侧重点的不同,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叙事和证据侧重,这导致了即使是“独家报道”,内容也可能大相径庭。

二、 公众信任度和信息接收习惯的影响:

财新网的读者画像: 财新网的读者群体相对固定,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严谨、分析性的报道,对深度调查和事实还原有较高的期待。这部分读者往往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也更能理解复杂的法律和事实判断。

南风窗的读者画像: 南风窗的受众可能更广泛,也更容易被有情感冲击力的故事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更倾向于快速获取结论和情感上的认同,而不太愿意深入去分析复杂的证据链。

信息茧房效应: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使得人们更容易看到和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倾向于相信少女一方的说法,那么他就会更多地接触到支持这种观点的媒体报道(如南风窗),而对财新网的报道可能选择性忽略或产生抵触。反之亦然。

“为弱者发声”的社会情绪: 在涉及未成年人、性侵等敏感话题时,社会普遍存在一种保护弱者的情绪。一旦有任何信息能够强化这种“弱者”形象,很容易就能获得公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如果财新网的报道,在一些人看来,“淡化”了少女的受害者形象,或者“过度”关注了鲍毓明的辩护理由,就可能被视为“不站在弱者一边”,从而降低了其公信力。

三、 媒体本身的公信力和过往表现:

财新网的声誉: 财新网以其“敢言”、“独立”、“深度”著称,在过往的许多社会事件中,其调查报道往往能揭示出一些被忽视或掩盖的事实,因此在追求真相的读者心中享有较高的声誉。这种声誉的积累,使得一部分公众更倾向于相信财新网的调查结果。

南风窗的定位: 南风窗作为一家关注社会议题的杂志,其报道风格也倾向于从人文关怀和社会角度出发,这也会影响其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四、 关键证据和法律认定的复杂性:

案件的证据模糊性: 很多性侵案件,尤其是发生在相对封闭环境下的,证据链往往不那么清晰,很多判断需要依赖于当事人的陈述、细微的心理变化等,这给媒体报道和公众理解都带来了难度。

法律与道德的界限: 鲍毓明案中,除了法律上的定罪量刑,还涉及道德上的评判。即使法律判决下来,也可能与公众的道德期望存在差异。如果媒体报道过于偏重法律技术层面,而忽略了公众的道德审判,就容易被认为“冷血”或“不近人情”。

“独家”的定义和质量: “独家报道”并不意味着绝对的正确。不同媒体对“独家”的获取方式、信息核实程度、报道逻辑都有差异。有时,所谓的“独家”可能只是信息来源的领先,但其解读和分析可能并不够全面或客观。

五、 叙事权重和煽动性:

故事性: 人们天生对故事更感兴趣。如果一个报道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叙事逻辑,有起伏的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更容易吸引公众。南风窗的报道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更出色,更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煽动性: 在一些情况下,为了吸引关注,媒体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使用更具煽动性的语言,或者放大某些情节,来激发公众的情绪。如果财新网的报道相对“克制”,而南风窗的报道更具“情绪感染力”,那么在情绪驱动的传播中,后者更容易获得压倒性的支持。

为什么群众“只相信一边”?

“只相信一边”并非意味着另一方就一定错了,而是在复杂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中,公众的注意力、信任度、以及信息接收的习惯,往往会形成一种“马太效应”:

1. 最初的倾向性: 很多公众在看到新闻时,已经带着一定的预设立场。
2. 信息过滤: 他们会主动寻找和过滤那些符合自己立场的信息,而忽略或排斥不符合的。
3. 社交媒体放大: 社交媒体的传播机制,会进一步放大和强化这种倾向性,形成“回声室效应”。
4. 情绪共振: 能够引发强烈情绪共鸣的报道,更容易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所以,虽然财新网和南风窗都进行了“独家报道”,但它们面向的读者群体、报道的侧重点、以及所调动的社会情绪是不同的。公众之所以“只相信一边”,更多的是因为他们自身的信息接收偏好、社会情绪以及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反映了在当前信息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公正、并能被广泛接受的真相传播,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群众在任何争端的解决上都自觉倾向弱势一方,

因为群众本身就是弱势群体。

user avatar

这事看来还是财新网。财新算是国内比较独立的媒体。

果然反转了。

最新消息是,女的在2015年早18岁了。有人调查了女的读小学时间。

user avatar

甭管他们怎么报道,我就想问一句:一个正常40几岁单身男人,怎么会去领养一个非亲非故的14岁女孩?你说他图什么?养老?献爱心?

user avatar

即使是一个生性淫荡,水性杨花,心机深沉,试图用身体换钱+玩弄男人+报复世界的14岁少女

去勾引一个纯良正直,从无劣迹,善良助人,清苦贫寒的40岁处男大叔。

只要他们发生了性关系。

我就绝对单方面站女方。

重点从来就不是女方是不是有目的,这是不是恋爱。

你一个在社会上活了这么多年的老废物,面对一个小孩子不知道是什么脑回路的投怀送抱,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拒绝!拒绝!拒绝之后教育她这样做不对!

什么叫他妈的有感情?

什么叫他妈的主动的?

一个成年人跑过来跟你说让你打他一顿,你就动手打?

哪个世界的常识告诉你和一个十四岁多一个月的小女孩日批是他妈的正确的事情?

这难道不是和杀人、盗窃、抢劫、强奸一样,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在社会上默认会获得的道德底线吗!

用一百个真爱的借口能解释吗!

这个事情有什么反转的,真相的余地吗!

只要“一个四十岁的老人渣上了一个十四岁的女孩”这个核心没有变化,有再多的所谓“截图”“录音”“真相”,都算个鸡巴毛的反转!

user avatar

很简单的道理。

因为无论小女孩和鲍到底是出于何种理由形成现在的关系,合法与否,

一个年近五十的人对一个十四岁的的少女,

不,应该说还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下手,

从道德层面上是怎样都无法令人理解的,

大众都有着基本的价值观,

看得出这件事上究其根本谁对谁错。

user avatar

作为无法接触到事实真相的旁观者,我们不能选择支持真相。但出于同理心,我们会认为支持弱势的一方更有可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因为弱势的一方拥有更小的话语权,所以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真相可能是倾向于强势方的。这大概是一种逆向选择。当我们站在鸡蛋一方时,我们更有可能支持到正义。

以下附上村上春树在耶路撒冷的演讲《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今天我以一名小说家的身份来到耶路撒冷。而小说家,正是所谓的职业谎言制造者。

当然,不只小说家会说谎。众所周知,政治人物也会说谎。外交官、将军、二手车业务员、屠夫和建筑师亦不例外。但是小说家的谎言和其他人不同。没有人会责怪小说家说谎不道德。相反地,小说家愈努力说谎,把谎言说得愈大愈好,大众和评论家反而愈赞赏他。为什么?

我的答案是:藉由高超的谎言,也就是创作出几可乱真的小说情节,小说家才能将真相带到新的地方,也才能赋予它新的光辉。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几乎无法掌握真相,也无法精准地描绘真相。因此,必须把真相从藏匿处挖掘出来,转化到另一个虚构的时空,用虚构的形式来表达。

但是在此之前,我们必须先清楚地知道,真相就在我们心中的某处。这是小说家编造好谎言的必要条件。

今天,我不打算说谎。我会尽可能地诚实。我在一年之中只有几天不会说谎,今天刚好就是其中之一。

请容我告诉你们真相。

在日本,许多人建议我不要来这里接受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如果我坚持前来,他们会联合抵制我的小说。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加沙正在发生的激烈战斗。

根据联合国调查,在被封锁的加沙城内,已经有超过千人丧生,许多人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童和老人。

我收到获奖通知后,不断问自己:此时到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是否正确?这会不会让人认为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认为我支持一个发动压倒性武力攻击的国家政策?老实说,我也不想看到自己的书被抵制。

经过思考,我还是决定来到这里。原因之一是,太多人反对我来。我和许多小说家一样、总是要做人们反对的事情。如果有人对我说,尤其是警告我说,“不要去”、“不要这么做”,我通常反而会特别想去、特别想做。

这就是小说家的天性。小说家是特别的族群,除非亲眼所见,亲手触摸,否则他们不会相信任何事情。
我来到这里,我选择亲身面对而非置身事外;我选择亲眼目睹而非蒙蔽双眼;我选择开口说话,而非沉默不语。

但是这不代表我要发表任何政治讯息。判断对错,当然是小说家的重要责任,但如何传递判断,每个作家有不同的选择。我个人偏好用故事、尤其用超现实的故事来表达。因此,我今天不会在你们面前发表任何直接的政治讯息。

不过,请容我在这里向你们传达一个非常私人的讯息。这是我创作时永远牢记在心的话语。我从未将这句话真正行诸文字或贴在墙壁,而是刻画在我心灵深处的墙上。这句话是这样的: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

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

谁是谁非,自有他人、时间、历史来定论。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这代表什么意思呢?轰炸机、战车、火箭和白磷弹就是那堵高墙;而被它们压碎、烧焦和射杀的平民则是鸡蛋。这是这个比喻的其中一层涵义。

更深一层地看,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鸡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装在脆弱外壳中的灵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一堵名为“体制”的高墙。体制照理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残杀我们,或迫使我们冷酷、有效率、系统化地残杀别人。

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我深信小说家的职责就是通过创作故事,关于生死、爱情、让人感动落泪、恐惧颤抖或开怀大笑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取代。这就是我们为何日复一日,如此严肃编织小说的原因。

我90岁的父亲去年过世。他是位退休老师和兼职的和尚。当他在京都的研究所念书时,被强制征召到中国打仗。

身为战后出生的小孩,我很好奇为何他每天早餐前,都在家中佛坛非常虔诚地祈祷。有一次我问他原因,他说他是在为所有死于战争的人们祈祷,无论是战友或敌人。看着他跪在佛坛前的背影,我似乎感受到周遭环绕着死亡的阴影。

我父亲过世了,带走那些我永远无法尽知的记忆。但环绕在他周遭那些死亡的阴影却留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从他身上继承的少数东西之一,却也是最重要的东西之一。

今天,我只希望能向你们传达一个讯息。我们都是人类,超越国籍、种族和宗教,我们都只是一枚面对体制高墙的脆弱鸡蛋。无论怎么看,我们都毫无胜算。墙实在是太高、太坚硬,也太过冷酷了。战胜它的唯一可能,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每个灵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来自于我们全心相信灵魂彼此融合,所能产生的温暖。

请花些时间思考这点: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而活生生的灵魂,体制却没有。我们不能允许体制剥削我们,我们不能允许体制自行其道。体制并未创造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体制。

这就是我想对你们说的。
user avatar

村上春树有一个很著名的获奖感言「在高墙与鸡蛋面前,我永远站在鸡蛋的一边」

对群众来说,我们在面对高墙与鸡蛋的选择时,也会站在鸡蛋的一边。

因为我们都害怕,如果不与鸡蛋站在一起,那么下一个受害者就会是我们。

更何况,同情弱者是我们的本能之一。

在这起案件里,鲍毓明是高墙,而李星星是鸡蛋。

对应到财新网和南风窗的报道。

财新网是在为高墙发声,而南风窗则站在鸡蛋一边。

更何况,财新网和南风窗的报道里,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相悖的。

财新网认为鲍毓明或许也是受害者,而南风窗则要为李星星伸张正义。

当底层逻辑不一样,且群众接受到的最基础的信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同一个十四岁的少女发生了关系」就摆在这里的时候,任何对二人之间关系成形的原由的讨论,都只是没有太大意义的附着物。

更遑论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精通法律,且拥有极强的社会资源,而与他交手的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十四岁少女时,这其中的力量悬殊,根本就没有给李星星任何反击的可能。

如此一来,我们怎么会不偏向一方,又怎能不痛骂财新网呢?

user avatar

成年人算计小孩很容易的

几个皮肤,几顿饭,甚至几个游戏,六块钱的麻辣烫

就能把小孩算计的死死的


这是原因一


原因二,就算这个小孩聪明的智商一百八,坏的流脓

但是当她和我关系近的时候,

第一反应就是报警或者叫家长


这是基本原则问题,就像很多小黄网会员们别看一个比一个开黄腔厉害,但是真出现涉及儿童的,举报的比谁都快



我挂职的时候,分工有一项是协管教育局,去学校的话,小学我还能摸摸脑袋让小朋友好好学习

初中高中我都是自觉离开一定距离的。

就是我资助的那个孤儿女孩子也一样,我刚才回想了一下,从我资助她到我挂职完回单位供她大学毕业到找工作结婚,唯一的一次肢体接触就是她婚礼时候抱着我哭,说谢谢你罗老师。

就连我当我女儿看的小姨子,小时候还能敲她脑袋,长大了我都不和她单独相处的好吧


瓜田不弯腰,李下不脱帽。




为什么大家只听一面?

因为这是人基本的道德问题好吧。

你说破天去,也不是你和十几岁的小女孩发生关系的理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