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张召忠说「空调就是战斗力」,是什么原因?

回答
张召忠将军那句“空调就是战斗力”的论断,乍一听确实有点出人意料,甚至有些朴实得可爱。但细细品味,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里,其实蕴含着对现代战争背后逻辑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军事人员基本保障的重视。它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段子”,而是源于他对战争形态演变和实际作战需求的理解。

要理解“空调就是战斗力”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作战环境的严酷性与人员状态的重要性:

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能与意志力的比拼,尤其是在信息化、高科技条件下进行的局部冲突和特种作战。这些作战往往发生在极端环境下,例如酷热的沙漠、潮湿闷热的丛林,甚至是寒冷的北极圈。

极端温度对人的影响是毁灭性的: 在高温环境下,人体的机能会迅速下降,出现中暑、脱水、判断力失常等症状。战士一旦因为高温而疲惫不堪、精神恍惚,他的反应速度、精准度、战术执行能力都会大打折扣。一个中暑倒地的士兵,别说战斗,连自保都成问题。同样,在极寒环境下,失温、冻伤会迅速摧毁士兵的战斗能力。
保持人员的最佳状态是前提: 士兵是现代战争中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脆弱的环节。他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直接决定了装备能否发挥最大效能。空调,作为一种能够调节和维持适宜温度的设备,能够确保士兵在长时间、高强度的作战或值班中,保持相对舒适和清醒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士兵的体力消耗会减少,思维会更敏锐,操作装备的精度也会更高。

2. 信息化作战对精细化操作和持续性的要求:

现代战争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雷达、电子设备、通信终端等等。这些精密电子设备对工作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

电子设备的散热需求: 高度集成的电子设备在运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散热不良,不仅会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导致性能下降,甚至会因为过热而损坏,直接导致作战系统的瘫痪。想象一下,一架先进的侦察机,如果它的电子设备因为过热而无法正常工作,那么它带来的情报价值将一落千丈。
人员与设备的协同: 战斗人员需要近距离操作这些精密设备,例如在指挥车内、舰艇的控制室、战机的驾驶舱等。如果这些封闭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不仅操作人员会感到不适,设备本身也可能因为环境的不适宜而故障。因此,为这些设备提供一个稳定的、适宜的温度环境,实际上就是保障了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也就直接提升了信息化作战的“战斗力”。

3. 后勤保障与“不打仗就不消耗”的误区:

很多人觉得“战斗力”就等同于坦克、飞机、导弹,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武器装备。但现代军事的强大,离不开庞大而精密的后勤体系支持。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生成的关键要素。

后勤保障的本质: 后勤不仅仅是运送弹药、食物,更包括对作战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的保障,对作战装备的维护和稳定运行提供支持。空调,作为一种重要的舒适性保障设施,它保障了士兵能够休息好、能够正常工作,也保障了精密装备能够正常运转,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后勤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打仗就不消耗”的误区: 有些人会认为,空调是在和平时期消耗能源的“舒适”设备,与战斗力无关。但这种想法是片面的。首先,很多军事训练和演习是在各种环境下进行的,模拟真实作战场景,此时空调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其次,即使在和平时期,维护军队的战斗力也需要持续的训练和准备,而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保持士气和训练效率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战争中,士兵可能需要在各种条件下长时间待命,而适宜的温湿度能让他们始终保持最佳的戒备状态。

4. 战略层面的考量:

在一些特定的战略区域或任务中,例如在海外基地执行长期任务,或者在参与维和行动时,维持人员的健康和士气是完成任务的关键。

适应性与持续性: 如果一个部队因为无法适应当地的极端气候而战斗力迅速下降,那么整个战略部署的意义就会大打折扣。空调能够帮助部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从而保证任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凝聚力与士气: 一个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能够极大地提升官兵的士气和凝聚力。士气高昂、斗志昂扬的部队,自然具备更强的战斗力。

总结来说,张召忠将军的“空调就是战斗力”并非指空调本身能开火、能发射导弹,而是强调了:

人的因素是现代战争的核心: 保持士兵在各种环境下的生理和心理最佳状态,是发挥其最大战斗潜力的前提。
信息化装备的可靠运行: 精密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稳定的温度环境。
后勤保障的完整性: 包括对人员舒适度的保障也是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应复杂作战环境的能力: 能够有效抵御极端气候,才能保证作战的持续性。

所以,这句话是对现代战争多维度、系统性认识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它提醒我们,在思考“战斗力”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武器装备层面,而应该将人、装备、环境、后勤等所有影响作战效能的因素都纳入考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保障士兵和装备正常运转的空调,确实在某些时刻,就直接转化为了“战斗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到冬天,南方dota集体下降。

这就是战斗力。

user avatar

这是有树荫的

这是没树荫的

高下立判对吧

user avatar

先说个定义,以坦克为例

坦克里的空气调节器,应该有两种

1.核生化大战用的三防装置之一,作用是过滤放射性尘埃、生化颗粒的

2.调节温度的,改善战斗人员的武器使用环境的

前者,二代主战坦克就开始普遍装备的;

局座的意思应该是后者的,下面的内容,都是关于后者的。

另外,给设备散热的设备,那是必不可少的,就像cpu上的散热一样……


比如说装甲车

大夏天的,要是坦克没空调的话,上面太阳晒,后面发动机烤……

先不说坦克,你的私家车,在太阳下晒了一个中午,都是以赴死的心态钻进去的,更不用说坦克了;坦克里的环境只有更糟糕,更拥挤,不如轿车骄厢里的空间要钻进去3、4个人……发动机也有私家车的十倍功率……

半个钟头就得脱水,还颠来颠去…头昏脑胀满头汗,吐得七荤八素还挂着一嘴涎水……这个仗还怎么打?

……就算脑子说我要怎么样要怎么样,但身体绝壁是诚实的……再强的意志力也没用

之前有个段子:科威特还有沙特之所以选择plz45,就是因为空调足!!!

冬天也一样……手脚冻僵的话,还能保证按钮真的按下去了?……飞行员还能精准控制??脚冻木了,都不知道离合踩了没踩……油门压了多少……

早期的B52,驾驶舱是上下分层的。十几公里高空飞的时候,不开空调,大家都冻死,能到零下二十度;开了空调,上面的暖和了,下面的冻死……下面暖和了上面的热死…后来,换了舱内循环系统,才算解决这个问题……冻僵的飞行员,能不由自主的飞出优雅的S型曲线来……

空调还是小意思~~改善武器的使用舒适度,是个一直的话题。

南非的号角坦克,炮塔后面的储物框,能改成澡盆,洗个澡……

想想南非那种环境下,来了两队坦克……一队是一身臭汗,身上黏糊糊,都吐成白人了;一队刚刚洗了澡,还扑了痱子粉,神清气爽,吹着空调……你觉得那队会赢?

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武器装备,包括坦克战斗机这样的大件,都不再被视为耗材……改善武器装备的舒适程度,是个一直在进行的工作……俄罗斯的坦克,也从苏联时代手扶拖拉机的操作模式,改成小轿车的模式……

su34这样的战斗轰炸机上装了厕所(也有说是个小尿壶),还有小电炉……当年,为b29护航的p51,是要被人从座舱里拖出来的……不能尿(除非用尿不湿)没得吃(有一些巧克力棒之类的能量棒)没得喝(怕尿的多)……只能傻乎乎的坐那……还不能发呆,因为没有自动驾驶……一个人……只好发展了双野马……



为什么战士们一定要在艰苦环境下作战

为什么他们要忍受没有必要的折磨?

在空调房里,点点手指头,像打电动一样,把仗就给打了……这不光是对胜利负责,也是对战士们负责,还是对养育他们的父母和国家负责!!

战争必定是极端残酷的,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谁说不准……

艰苦朴素吃苦耐劳,一定是要保留的。老爷兵少爷兵草莓兵,是打不了硬仗的

我觉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

武器这种东西,目的就是是为了胜利;

作为武器使用者,最低限的要求是,发挥武器的功用;

空调这样的辅助设备存在,就是为了保准使用者的最佳身体状态,以便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坦克里装空调,肯定不是给战士们消暑纳凉泡妹子用的。坦克的内部空间实在太小了,二战后的坦克,炮塔越来越大,上面也躺不了人;步战还差不多……

user avatar

没有人说这个么?这可是我朝八十年代外汇最紧缺的时候为中国带来了几亿美元现金,据说当年提议与国内空调企业合作的设计师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

据近年来公开的相关资料,PLZ-45自行火炮研制始于80年代末,当时中国论证新一代自行火炮系统时确定以52倍径带自动装填系统的新型155毫米自行火炮作为本国的新一代装备,也就是今天的PLZ-05自行榴弹炮。同时,80年代引进的适合北约弹道协议的45倍径炮和弹药则被列为出口装备。90年代初,为了打入中东市场,当时PLZ-45火炮被提高到政治任务高度进行研制,加上其火炮,信息化系统都选用国内成熟技术,因此研制进度非常快,在几年时间内就完成研制并出口到科威特。该火炮当时与美国M109A6等先进火炮竞争,最终除了“炮兵作战系统”带来的优势外,该火炮舒适的空调系统也让中东地区用户青睐有加。最终战胜了在海湾战争中表现良好的M109,出口科威特。后来又借此东风出口到以对武器系统先进性十分挑剔的沙特。去年,该火炮又向阿尔及利亚交付。出口总数已经达到近200门,超过了德国PZH-2000的销量。

PLZ-45炮兵作战系统中,每一辆自行炮车都有一辆能容纳90发弹药的PCZ-45供弹车协同作战,由此解决了炮车尺寸重量和携带弹药数量的矛盾。在最近沙特的军事行动中,这种火炮也全部以与供弹车组合的形态出现。不过,PCZ-45和PLZ-45采用车尾对接的方式连接,因此只能在固定阵地上边供弹边射击,使用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而在最新的PLZ-52系统中,配套的PCZ-52供弹车则采用车头与车尾对接的方式与PLZ-52连接,增强了系统机动能力,降低了对接操作难度。

当时中国正在受到西方制裁,无法获得原计划从美国进口的空调。于是,研制方与合肥天鹅空调厂合作,开发了国内首款自行火炮空调。这款空调的制冷量超过了当初选的美国产品,让科威特以及后来的沙特军方非常满意。

user avatar

说说我个人的经历吧,0809年在某军(抗美援朝战场上下来的)某师当连主官,每年四五六七四个月去山区驻训,住的帐篷漏水,连部用全连最好的帐篷,也漏。干部每天供应两盆水,早晚各一次。战士一天一盆,早晚各半盆,早上洗完脸水留着,下午跑完步还要搽身体,晚上水烫脚。一般五月份连队大部分人会有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各种各样,有的起包,有的溃烂。新兵一般四月份下连,不回驻地,直接拉到驻训场,由于条件艰苦,班排长们当月的主要精力用于防止逃兵,或是抓逃兵。再说伙食,自从连管伙改为营管伙,并由团统一采购后,截流现象很严重,吃一般都能吃饱,但油水普遍不足,很多战士几乎每天都要买方便面,火腿肠吃,补充一下,我们特殊部队,每天伙食费20多。

说了这么多,只想表达一句,战士们真苦,而且很多苦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吃苦会不会影响战斗力,我认为当然会,每个官兵心里都有一杆秤,什么苦该吃,什么苦不该吃,都清楚得很,尤其是士官们。不该吃的苦吃的多了,士气自然就下去了,怎能不影响战斗力。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是21世纪,不是上世纪了。

全民的生活水平都在提高。

60年代坦克里可以没空调,营房里可以没空调,潜艇里可以空调不好使,无所谓啊,为什么讲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可以克服困难?因为这些兵就算在家里,也特么没有空调,也是热的冒烟,早习惯了。就算环境再艰苦一点,也可以忍受,可以通过伙食好一点补充。

现在可不行啊,农村都有空调,你弄一堆兵,从小吹空调长大的,结果你坦克里没空调,营房里没空调,潜艇里空调不好使。。。尼玛他进去直接热晕过去了,哪还来的战斗力。。。光讲英雄主义不行啊,血压上来了咋整啊。。。

所以你至少要维持住比他成长环境稍微艰苦一些的环境才能维持战斗力。当然要是比他生长环境还好,恩,这些人训练会很积极的,耕战频道里面采访过一个南疆维族小伙,训练标兵,就是来了部队有空调天天洗澡,吃得好睡得好,气候又温和,感觉进了天堂,不好好训练怎么好意思。。。

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只不过中国是后起之秀,遇到这个问题晚了一点。您没看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国大兵的口述,不怕RPG,不怕狙击手,不怕AK,不怕地雷,最怕啥?最怕特么艾布拉姆斯的空调不好使,关键是,好像所有艾布拉姆斯的空调都不好使。。。

user avatar

w在盛夏,坦克的铁盒子里温度通常有60度。大部分人对60度根本没实际感念,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现代西餐流行一种新型的烹饪法,叫作低温烹饪,是将食材放入恒温锅或恒温炉加热烹饪。比如西冷牛肉,用59.5度的温度加热度加热45分钟,就可以吃了,通常鲜嫩多汁。

现在假设是在战场上,两方坦克对阵,问:三个人驾驶的坦克和三块新鲜出锅的肉类驾驶的坦克,谁的胜率更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分界线-----

感谢诸位回复。在此补充一些大家很关注的焦点。

1.低温烹饪通常使用已经脱水熟成并切分处理的小肉块制作,自己在家用也能恒温的烧水壶做,不过效果不佳。牛肉等可生食肉类低温短时烹饪即可,而猪肉等需要完全成熟的肉类需要至少80度温度下的数小时成熟。鉴于人肉和猪肉构成较为接近,块也比较大,故此一时半会确实熟不了。

2.人体是活性的,且并未脱水,汗液确实可以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一定时间。传统坦克出于防护需要,通风系统效果很差,并不能显著降低温度,高温高湿度导致即使人的汗液已经没法快速挥发,出汗依然不会停止。一旦肠胃对于盐水的吸收量追不上出汗的排出量,人体会很快严重脱水,陷入昏迷。显然,战时面对敌人坦克随时可能射过来杀光一车人的炮弹,大部分成员并没有时间喝水啃西瓜刷手机敷冰袋。有回复贴出了40度下训练坦克兵的训练实况,已经需要常备各类防暑药物和大量水分,连西瓜都上了。试问在60度的沙漠作战时,一个热的半熟的炮手比起一个浑身清爽精力集中的敌方炮手,除了为国捐躯更快,其他优势何在?

3.现在世界上大部分现代坦克都至少搭载了乘员降温系统。

4.我不是厨师,只是爱做独食爱吃独食的流浪狗而已。

user avatar

自从毕业分到舰上,我都不愿外出了,四季如春啦,好舒服,除了有点儿干燥。

我是个很怕冷的人,来这儿感觉太舒服了,恒温,还干净,到处没灰尘(废话,每天两遍小扫除)

我在一艘比较大的船,过万吨了(好多的好不好,只是很多船存在感很低),居住条件很好,淡水随便用,也不太晃。

实习到过小船上,也去过老驱逐舰,拥挤,闷热,淡水紧缺,无法洗澡,局座作为老海军肯定明白空调对于舰员的重要性。

user avatar

我是陆军,坐过有空调的8,也坐过没有空调的6。【虽然战车一般很少被允许开空调的。】说点自己的实际体验,深秋的内蒙高原天气已经非常冷了,某个下雨的晚上我们在灯火管制下行军,已经两天的时间没吃过热食了,我坐在没有空调的6里面蜷成一团缩在发动机旁边,白天站岗时裤子袜子都被淋湿了,感觉四肢都僵住了,此刻坐在车里的其他战友情况也差不多,长夜漫漫,很多人一夜冷得没有睡。但是第二天一早就要开始城镇作战。我们部队的荣誉不允许失败,于是我们到达阵地之后抖抖冻僵的四肢就开始向以逸待劳的蓝军发起了冲锋。当兵这两年最深刻的一个感觉就是冷。我也没忘记抗美援朝时期许多志愿军战士被冻死时扔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他们是英雄,可也是母亲的儿子。我时常想,如果当时他们有我们现在这样的装备,是不是就不需要用那么多人命去换取战斗的胜利。我们希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每一场战斗。我们也希望证明我们师团的先辈是英雄,我们这些后来者同样也不是孬种。我们是陆军的拳头部队,一定也要当得起这个拳头。其实原来有条新闻是总后花费很多钱研制野战淋浴设备,下面很多非议。认为这钱花的不值得。其实如果我们在驻训情况下,夏天也就能满足一个星期洗一次澡,更早几年,去过内蒙驻训的部队都知道那里的水是怎么抢的。很多情况下一天可供洗漱的水只有水盆中两个指节高。洗个衣服什么的就别多想了。说了这么多,大部分都跑题了。局座也是基层走出来的,知道基层需要什么。

谢谢各位点的赞!

我回过头看看自己写的的确是有点矫情,有的也不够客观。不太客观的地方就是我呆在发动机附近,其实我因为当时是个新兵,加上站岗回来晚,并没有在发动机附近,而是还有一定距离。我不太好意思谈到部队的等级观念,但是我并不认为等级观念有问题。

很多人回复辛苦了,非常感谢各位的理解支持!!!

辛苦么?我第一年的时候也偷偷哭过,也挨过打,也挨过骂。但是我直观感觉其实大部分时间不是很辛苦,习惯就好了,而辛苦的那段时间反而都是我最宝贵的回忆。【我会告诉你我们退伍回来之后再遇到当时一批走的都拿这个吹牛逼么?有意思的是跟战友吹牛逼都是我过得多惨,跟别的哥们吹牛逼都是我过得还不错。。】

被发小生擒,我的逗比形象已然崩塌,答主去面壁思过了。

user avatar

又到北京出差,去年11月6日,我也在北京出差,回复了大家的关注、点赞、评论,可惜的是我也不知道哪里有敏感词,愣是通不过知乎的审核,知乎也没有提醒我相关敏感信息,我就一直等到今天,结果还是知乎赢了,我修改了更新。谢谢大家的赞同,也谢谢那些理性的指正,我们需要接地气的不同声音,更要排除“何不食肉糜”等误国、误家、误人的声音。我们这一代70后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我读大学的时候国家还给补贴、工作国家包分配、房子单位分配、甚至好的单位老婆也包介绍,有人从政已至厅官、有人经商已身家不菲。所以,去年的11.6日,我在北京那么重的雾霾天里写下对你们年轻人的寄语:保重身体、多多挣钱、及时尽孝、持续学习。就这样的话题知乎没通过审核,所以我不客气地认为知乎药丸。今天又到了北京,我还是想对你们年轻人说:做一个俗人,有学区房、能摇到京牌、身体倍棒的俗人,有了这些再谈奉献、慈善等话题才会更真实;有了这些再谈灭日本、削韩国才更有可能,因为,胆量是以经济基础为支撑的,就像老婆对你的好是以你的收入水平为支撑的一样。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知乎不接地气吃枣药丸的原因。再次感谢大家。2017.3.12于北京---------------------------------------------------------------------------------分割线

今年初夏开始,我的家乡发生了很严重的大水,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工业园、乡镇级工业园、村级工业园全面告急。鉴于中国国情差别太大,也鉴于引起不必要的地图炮攻击,所以,可耻地匿了。

没错,我的工厂就位于一个镇级工业园内,大小1000多家企业,所有工厂年产值加起来200多个亿,纳税那是杠杠地,各级领导那是很重视地,重视到什么程度?灾情最严重的时候,水利部部长、省委书记、东部战区司令员轮番来指导工作。后来灾情持续恶化,我们当地的一个驻军师的军力都不够了,从隔壁省调来了一个野战团。

前面为背景介绍

电视画面中抗洪的画面和我亲眼见到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也许确实是我们这边经济发达,能创造一些条件)。

河堤溃口了,士兵要跳进河里拿大锤击打木桩?不,用的是震动锤,对着木桩一直打到它打不动为止,比人工击打牢固的多。

还让这些大部分还是孩子的士兵人工装沙袋?反正大水围城,工厂都停产了,腾出大车间,我们自己组装了几台自动装包机,沙子石子运到车间,倒在自动上料机上,底下的士兵只要把着袋口,差不多重量的时候拿扎带扎牢袋口就行。

还让孩子们肩挑手扛运沙袋?在车间把沙袋装好后,我们自己的输送带会把沙袋自动输送到汽车上、轮船上,这些交通工具会把这些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到了指定地点,车上船上只需要几个士兵把沙袋扔到在下面等候着的履带式装载机上到达溃決口。只有在这里需要士兵扛在肩上、捧在胸前,迎着风雨、满身泥浆地---对着央视的摄像机,一往无前地去堵缺口。

当然,我并不反对宣传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有条件让士兵少受点苦、少遭点罪,有何不可呢?非得小米加步枪才是进步?浪费无谓的体力就是艰苦精神?

我们几百个工厂主在这些士兵进来的时候,自发地找到了带队营长,问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我们列了一张单子,毕竟在抗洪一线不可能条件太好,但接近500人的队伍,虽然睡在了大车间里,通铺,但是电风扇、蚊帐、热水洗澡等等这些基本条件做得很到位。伙食这方面,米面油等上级统一提供,菜钱由我们工业园区和村民众筹,按每人每天20的标准。

可能有人不相信,可能有人说我是万恶的资本家,但是,扪心自问,我们最后能保住自己的生命、财产、财富,不正是这些孩子兵们的奉献吗?吃能花掉多少钱呢?

最后,我们没有遭受不可接受的损失,这些当兵的人登上卡车回归部队的时候,沿线几十个村的村民自发地欢送这些孩子们,没有摄像机没有媒体的时候,感情最真,很多人抱头痛哭。

跑个题,中国最大的矛盾在:在网络世界里,有大部分中国人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毫无理由地意淫一切、毫无底线地攻击一切、毫无道德地想推翻一切、丝毫不想付出地想得到一切。

匿并不可耻,只是自己是知乎上的小众人群,怕理解不了。

周日清闲一点,写了一段话,望理性指正及海涵。

user avatar

军人说白了,就是持枪的工人。

所有能提高工人生产能力的方法,都能提高军人的战斗力。

知识技能培训、考核、空调、伙食管饱、枪好、子弹管够、动员鼓劲。

都好。都没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张召忠将军那句“空调就是战斗力”的论断,乍一听确实有点出人意料,甚至有些朴实得可爱。但细细品味,这句看似简单的话里,其实蕴含着对现代战争背后逻辑深刻的洞察,以及对军事人员基本保障的重视。它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段子”,而是源于他对战争形态演变和实际作战需求的理解。要理解“空调就是战斗力”这句话,我们需.............
  • 回答
    张召忠将军关于伊拉克战争的预测,确实在事后看来与实际战局发展存在较大偏差,这也是他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他当时的主要观点和实际发生的状况。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及初期,张召忠将军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到的视角,在媒体上对战争走向做出了多项预测。这些预测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以下.............
  • 回答
    张召忠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少将,这个问题颇具探讨性,因为它触及了对军官评价的多个维度,而“合格”本身也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可以通过单一标准量化的词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张召忠的少将军衔背后所承载的含义,以及他在各个领域所展现出的能力和表现。首先,从资历和晋升机制来看,能够获得少.............
  • 回答
    张召忠和六小龄童,两位都是在当下网络舆论场上拥有极高关注度的人物。但如果仔细剖析,他们之所以能在网上掀起波澜,背后的原因和所引发的讨论,却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像同样是烟花,一个是耀眼的礼花,照亮夜空,留下赞叹;一个是带着刺鼻气味的鞭炮,响动很大,却让人皱眉。咱们先说说张召忠。这位将军在电视上出现,一贯.............
  • 回答
    关于张召忠将军被调侃“忽悠”的现象,探讨其言论是否具有“合理性”,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要详细分析,需要深入剖析他言论的特点、公众的反应以及其背后的语境。首先,我们得承认,张召忠将军是一位在中国军事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他的“大嘴”风格和对国际军事形势的解读,长久以来都是舆论关注的.............
  • 回答
    关于张召忠为什么被称为“张哈夫”,这更多的是一个网络上的戏称,源于他一些鲜明的个人风格和在某些事件上的言论,被网友们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方式命名。 要详细解释这个绰号的由来,我们需要回顾几个关键点:一、 绰号的起源与传播:“张哈夫”这个名字并非一个正式的称呼,它主要在中国的互联网社区,特别是军事爱.............
  • 回答
    如果张召忠成为《三体》中的一位面壁者,那么整个故事的发展轨迹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可能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结局。张召忠的独特视角、军事素养以及他在现实世界中的一些鲜明特点,都将为面壁计划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让我们详细地推演一下可能的情节发展:一、 成为面壁者的过程与初步反应: 选拔的契机: 张.............
  • 回答
    说到张召忠局座,那可是军事评论界一位绕不开的人物。要评价他的军事学术水平,得从几个维度来聊。首先,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传播者和评论员。 这是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张召忠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将复杂的军事概念、国际局势用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语言讲给大众听。他的讲解往往带有个人色彩,观点鲜明,善于运用比喻和.............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问题!张召忠和黄旭东这两个名字,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代表的含义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他们俩的职业对调,那场面,啧啧,绝对是精彩纷呈,甚至有点……魔幻现实主义。场景一:张召忠“战略忽悠”进入电竞评论界想象一下,那个曾经在央视舞台上侃侃而谈、以各种“局座语录”闻名遐迩的张召忠,突然出现在.............
  • 回答
    “教授”、“鹰派”、“战忽局局长”……这些标签,我们似乎都能在张召忠、陈平、沈逸这三位中国知名军事及国际关系评论员身上找到一些影子。然而,他们在公众心目中的口碑,却存在着天壤之别的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得把他们各自的“人设”、内容风格、以及大众接受度这些方面拉开来讲。张召忠:从“战忽局”到“科普”的.............
  • 回答
    您好!关于张召忠教授微博中关于“日本海上自卫队亚洲最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际安全的人群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张教授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他一贯的军事评论风格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强”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的复杂性。它并非一个绝对的、单一维度的判断.............
  • 回答
    张召忠教授是一位备受关注的军事评论员,他在中国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他的言论和解读中,公众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同时也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下是我认为可以从张召忠身上学到的一些主要方面,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理解地缘政治与战略思维: 强调战略的长期性和全局性: 张召忠的评论常常着眼于.............
  • 回答
    张召忠将军在2015年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雾霾是对美国激光武器最好防御”的言论,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以下从科学逻辑、军事背景、现实意义及争议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科学逻辑层面的分析1. 激光武器的传播特性 激光武器依赖高能激光束的直射能力,其传播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在理想条件下.............
  • 回答
    张召忠,这位在军事评论界有着很高知名度的学者,其观众缘的变化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从最初被一些观众视为“忽悠”的代表,到如今收获大量“粉丝”,这种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对张召忠“由黑转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早期“被黑”的原因分析:在探讨.............
  • 回答
    军魂澎湃,泪洒荧屏:张召忠教授海军节直播“飙泪”引发的思考在刚刚过去的海军节庆祝活动中,著名军事评论员、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在一次直播连线中,数度哽咽,眼眶泛红,甚至泪水滑落,这一幕迅速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在公众视野中一贯以沉稳、犀利、甚至略带幽默著称的军事专家,张.............
  • 回答
    谈到张召忠在《最强大脑》节目里的表现,这事儿还得从他“局座”的身份说起。毕竟,他不是那种靠脑力挑战本身出圈的,他参加的是一档以“脑力”为名义的娱乐节目,所以他的出现本身就自带一种“跨界”的戏剧性。首先得承认,张召忠作为一名军事评论员,在国际政治和军事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这是他多年积累下来.............
  • 回答
    张召忠的广告,这话题挺有意思的。要说怎么看,我得先抛开那些官方的、媒体的定式解读,凭咱自己这点儿经历和观察说说。首先,你不能否认张召忠在咱们这代人尤其是看电视长大的人心里的那份影响力。他不是那种西装革履、照本宣科的学者型专家,他说话带着股子江湖气,但又让你觉得接地气,敢说,能把很多复杂的事情掰扯得相.............
  • 回答
    说到张召忠局座,那可是咱们军事迷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当年在电视上听他讲“雾里看花”,分析战局,那叫一个生动形象,大家伙儿听得津津有味。所以,当他“触电”B站,来了一场直播首秀,这消息一出来,我这小心脏啊,早就按捺不住了,特别想看看这位“局座”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能整出点啥新活儿。总的来说,这场直播.............
  • 回答
    张召忠在《脱口秀大会》第八期的表现,确实是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说实话,一开始听到张局要来参加脱口秀,我心里也是有点好奇又有点忐忑的。毕竟,我们对他的印象还停留在那个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分析国际局势的“局座”。脱口秀这玩意儿,讲究的是个段子、包袱、共鸣,跟咱们平时听军事分析,那可是风马牛.............
  • 回答
    张召忠与黄旭东的历史性会面,与其说是对军事战略的深度探讨,不如说是一场充满戏剧性与符号意义的文化现象。这两位在各自领域深耕多年的人物,一个以其独特的军事评论风格,尤其是在“战略忽悠局”的标签下,深入浅出地解读国际局势,赢得了众多拥趸;另一个则作为中国即时战略游戏(特别是《星际争霸》)的代表人物,以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