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啊,那正常。
还记得章莹颖么?她在的UIUC,可能是美国治安最好的大学之一,不也被弄死了么?其他学校的治安可想而知了。
美国每年枪击要死3万多人呢,死1个留学生,说难听点,算个啥?
芝加哥枪击打死中国留学生,与政法大学不让学生去留学生宿舍浴室去洗澡,有没有联系呢?
有。
为了不让自己人去美国送死,就要打造起自己国家高校的知名度,就要“讨好”留学生、给他们优惠,从而增加留学生数量,提高国际排名,这样国内学生也愿意上,就会少跑国外去送人头。
为遇害者哀悼,留学生在海外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特别是在疫情肆掠或政治动荡的非常时期。
另外芝加哥本身也是暴力犯罪比较严重甚至出名的城市,不是第一次发生学生遭枪击的悲剧,这种情况下不能说是受害者不小心,是一个悲剧性的偶发事件。
看网上说中国遇害者是北大校友,积极参加过北大剧社活动和芝加哥当地的华人剧社活动,上过央视报道。有思想有学历。非常可惜。
另外有媒体第一时间用了“爆头”这种抓眼球的字眼,我没截图,不想把这种脑残标题再贴一遍。有的现在已经改了,有的截至现在还没改,可见这些编辑和记者素养之低下。
我也不不无的放矢,自己立靶子打。说实话,我过去也犯过忽视人本精神调侃事故的错误,也被人骂过,被人教育过,至今我还很感谢当时骂过我的人。所以如今我把话撂这,如果有人利用同胞身上的悲剧挑矛盾、说怪话、幸灾乐祸,这个答案下面的空白就是用来骂人的。
————————
比如本问题下的这种答案。
。
大约7、8年前,我还是个大学里的萌新时,曾利用学生会的“职务之便”在学校蹭看了一场话剧比赛。
之所以要蹭着看,是因为这场比赛叫“北大剧星”。剧星是北大每年都要举行的话剧比赛,虽然只是个校园内的比赛,但由于导演、演员和艺术指导一般都颇具实力,所以可看度往往很高,甚至有不少剧目走出校园。所以每年的剧星季之时,学校里都接近万人空巷的程度,领票的人龙能在校园里蜿蜒曲折很远很远。
于是抢不到票的我就只能蹭看,让负责现场的同学放我进去,大概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以权谋私”。。
在我看的那场比赛里,有好几个剧目演出,其中有一场叫做《九人》。
《九人》讲的是一个有关陪审员制度的故事,背景有点类似于经典电影《十二怒汉》,是一个九个陪审员辩论被告(一个小男孩)是否有罪的故事。不过剧目的作者很有才思,没有照搬原版的剧情,把故事变成对美国陪审员制度优越性的彩虹屁。而是更进一步提出了一个很有想象力的idea——如果这一切都只是个偶然会怎么样?
如果换掉那个一开始坚持无罪的陪审员,如果那个陪审员没有那么自信,如果他没有那么有耐心……那个男孩是不是死定了?
所以与《十二怒汉》中“富有法治精神且不惧多数人暴政”的良心陪审员力挽狂澜、让被告最终无罪不同,这一版的《九人》中坚持无罪的陪审员虽然说服了一部分人,但另一部分坚持有罪,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大家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有想象力的改编,它当年留给我的印象是,人的命运很多时候并不在自己的手里,个人的努力也好,社会制度的保障也罢,法律的精巧也罢……有时候比不上命运里的一个随机事件起的决定意义更大,比如那天的陪审员是不是足够自信、他是不是一个和其他陪审员不同的人,甚至于那天这位陪审员的心情好不好……
看完了剧目演出后的几年,我又无意中看到了当年那场剧目导演的一篇文章,不仅知道了这部堪称成功的话剧已经走出北大、走向了公演,而且当初在导演和编剧的设计里,它有着远远更为精巧和复杂的构思。
比如在初版里,这个故事是有4个不同结局的:
一,九位陪审员在开始便达成一致,认定男孩有罪;
二,坚持无罪的陪审员试图说服别人,但另一位陪审员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确证男孩有罪的新信息,说服了坚持无罪的陪审员;
三,坚持无罪的陪审员成功说服了所有人;
四,坚持无罪的陪审员说服了一部分人,但另一部分坚持有罪,双方僵持不下,最终大家决定少数服从多数。
这4个故事两两对比,希望能表达面对一个同样的案子,不同的人、同样的人不同的信息、同样的人同样的信息不同的心态会给出不同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出讲述人生和命运随机性和无常性的荒诞剧。
导演说,当年那场在校内的演出是因为40分钟的时间限制,不得已删掉了其中三种结局,只保留了“少数服从多数”这一个故事。
我想,删减版的便已经如此才华横溢,完整版的想必更加震撼。于是我便心心念念着,要有一天找时间去看一次完整版。
不过生活总是充实的,学业很忙、工作很忙、要忙的事情方方面面,忙得想不起来去看一场当初觉得很震撼的话剧。
直到今天,我在忙完了早上的查房后,翻了一下朋友圈,看到的是满屏幕不同年纪、不同专业、天涯海角的北大同学共同的悼念:
范轶然,话剧《九人》第一代导演,并饰演剧中建筑师一角。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本科,哲学双学位,后就读于剑桥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曾参与指导话剧《嗨,凯乔》《不回》《咫遥》。现居美国,2015年加入芝加哥风车剧社,导演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名剧《禁闭》。
1月11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六(9日),美国芝加哥发生连环枪击案,32岁非裔枪手南丁格尔(Jason Nightengale)肆意开枪射击,短短几小时导致3死4伤。在芝加哥大学就读的30岁中国留学生范轶然(音译,Yiran Fan)也不幸遭枪杀,枪手已被警方击毙。
北大、剑桥、芝大……名校赫赫的履历已经为他的杰出作了佐证,无需我们多言。
我想再分享的是一个小细节,朋友圈里有他当年的师妹说,这样一个名校金融专业从本科到博士的人,毕生最大的理想是做一位哲学老师。
这个说法无从考证,但2008年入学北大光华到现在还在学术界打滚,以及他的戏剧中透露出的思考或许都是佐证。毕竟这样履历的人步入金融界分分钟年薪7位数,而他当年的同学大多作此选择。
他或许什么都没有做错,但就是这样一个杰出而又无辜的头脑,因为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人擦肩而过,被一粒子弹射入。
一个才华横溢的高材生、一个讲述了命运随机性故事的导演和演员,在芝加哥的一个夜晚里,被一个素不相识的黑人枪手随机结束了生命。
命运的随机性和多舛,在那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或许他短暂生命中唯一一个不知道算不算得上错误的“错误”,就是在这个时候人在大洋彼岸那个国度吧。
R.I.P.
先说一件讽刺的事情:
作为一个每天发生至少两起枪击案的城市,芝加哥却依旧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就这??中国哪个地方不碾压芝加哥?)
这次在芝加哥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共导致不包括歹徒自己在内3死4重伤。
32岁的歹徒Jason Nightengale从下午1点到5点,手持Glock手枪,连续枪杀抢劫多人,直至最后被警察围堵并击毙。
第一位受害者就是芝加哥大学的中国留学生Fan Yiran,他是在海德公园停车场里被枪杀的,当时范同学坐在车内,头部中枪,当场死亡。范同学是北大本科,英国剑桥硕士,芝加哥大学博士第四年,今年就提交论文了。
停车场行凶后,凶手随机走入一栋公寓楼开枪,枪击导致一名46岁保安送医不治身亡,一名77岁的老妇人头部中枪重伤。
南丁格尔继续前往另一栋楼,偷走一名熟人的车后开往一家便利店,枪击又导致一名20岁男子死亡、一名81岁老妇人头颈部位中枪重伤。
离开便利店后,南丁格尔朝着一名坐在母亲车辆副驾驶位置上的15岁女孩开枪,导致女孩重伤。随后南丁格尔又回到便利店,朝正在店内调查的几名警察开枪,没有导致警察受伤。
接着,南丁格尔又驱车前往16公里外的埃文斯顿,企图在一家连锁药店内进行抢劫,但开了几枪没有打中任何人。他离开药店走进对面的餐厅,击中一名女子的脖子致其重伤。离开餐厅后,南丁格尔在一处停车场与警方展开对峙,随后在枪战中被击毙。
芝加哥警局10日表示,经过初步调查,南丁格尔有多项前科,8日曾在脸书贴出一段激进视频,视频中的他挥舞枪枝,称要随机杀人,甚至扬言“我要炸掉整个社区”。周日(10日)上午10 点30分左右,脸书关闭了南丁格尔的主页。
有意思的是Facebook最近刚刚宣布封禁特朗普的账号以“降低持续暴力的风险”,但南丁格尔即使发布了暴力预警视频,Facebook官方也只在其造成另一个“国会冲击事件”的伤亡程度后,才后知后觉的关闭其主页。
不知特朗普会作何感想,毕竟在扎克伯格看来,政治站队要比普通人命重要的多。倘若脸书真的认真审核,不可能看不到这种充满死亡预兆的视频,不会无法干预这样惨无人道的枪击案的发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